佛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福德,眾生平等是佛門提倡的觀念,但現實中卻有很多事實,似乎與平等無關,反而讓人覺得佛門有輕視女性的嫌疑。比如佛經中明確記載,男眾出家和還俗,可以往復七次,但是女眾,卻只有一次機會。在小編看來,對於佛門男女不平等的疑惑,實際都是因為不理解「平等」的含義。
首先,佛陀的七眾弟子當中,對於在家眾來說,男為優婆塞,女為優婆夷;對於出家眾來說,男為沙彌、比丘,女為沙彌尼、比丘尼,女性也是七眾弟子的一份子。男眾修行能得阿羅漢果位,女眾修行也可以得阿羅漢果位,乃至究竟成佛。比如釋迦牟尼的姨母,迦毗羅衛國王后波闍波提就得到了阿羅漢果。也就是說,人人皆具佛性,不分性別、老幼, 人人都能出家,在佛性面前,眾生平等無二。
再者,《增一阿含經》中有言:「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古印度以種姓區分社會地位,等級森嚴,而佛門提倡平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種姓,進入佛門,四姓都稱釋氏。
上面所說兩大平等性,才是眾生平等的含義。不過,儘管眾生都具有佛性,而且入得佛門,世間的高低貴賤,不復存在,但並不意味著過往的業緣感召也「一了百了」,每天念念經,等著開悟就行了。因為眾生仍有男女之別,即便是同性之間,也有賢愚之分。
所以,包括男眾可以出家七次,女眾只能出家一次等佛制,都是佛陀依眾生根機各個不同,而施設的方便善巧。最終目的還是應機教化,讓眾生皆可解脫煩惱,這也是佛陀慈悲精神之所在。
至於為何女眾只能出家一次,依佛理來看,無論男女,出家都是大丈夫事,功德無量,非將相所能為。然而,出家修行除需宿世福報,出家後的清苦生活也需要意志堅定,不能被俗世牽絆,朝三暮四。
女眾相對男眾來說,情執更重,對家庭更加依賴,而且在心理和生理上,也更容易受到傷害。比如在受到世人的非議,乃至嘲弄、毀謗時,就不易放下世緣,甚至生出退轉心。所以,佛門對女眾弟子有此特別規定,既為了護持她們,使得她們出家時格外慎重,而且也為了護持僧團,使得正法久住。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正信的佛門道場,能夠接受男眾短期出家,而不接受女眾短期出家。因為出家就要受戒,女眾出家不管是沙彌尼戒還是比丘尼戒,短期出家之後,就意味著舍戒,此生就再無出家機會。所以,假如女眾真想體驗出家生活,可以求受八關齋戒。
總而言之,佛法是真正的男女平等,對於此有疑惑,往往是因為沒有領悟「眾生平等」的內涵。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