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男女平等」的嗎?

2020-12-13 蓮荷居士

佛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福德,眾生平等是佛門提倡的觀念,但現實中卻有很多事實,似乎與平等無關,反而讓人覺得佛門有輕視女性的嫌疑。比如佛經中明確記載,男眾出家和還俗,可以往復七次,但是女眾,卻只有一次機會。在小編看來,對於佛門男女不平等的疑惑,實際都是因為不理解「平等」的含義。

首先,佛陀的七眾弟子當中,對於在家眾來說,男為優婆塞,女為優婆夷;對於出家眾來說,男為沙彌、比丘,女為沙彌尼、比丘尼,女性也是七眾弟子的一份子。男眾修行能得阿羅漢果位,女眾修行也可以得阿羅漢果位,乃至究竟成佛。比如釋迦牟尼的姨母,迦毗羅衛國王后波闍波提就得到了阿羅漢果。也就是說,人人皆具佛性,不分性別、老幼, 人人都能出家,在佛性面前,眾生平等無二。

再者,《增一阿含經》中有言:「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古印度以種姓區分社會地位,等級森嚴,而佛門提倡平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種姓,進入佛門,四姓都稱釋氏。

上面所說兩大平等性,才是眾生平等的含義。不過,儘管眾生都具有佛性,而且入得佛門,世間的高低貴賤,不復存在,但並不意味著過往的業緣感召也「一了百了」,每天念念經,等著開悟就行了。因為眾生仍有男女之別,即便是同性之間,也有賢愚之分。

所以,包括男眾可以出家七次,女眾只能出家一次等佛制,都是佛陀依眾生根機各個不同,而施設的方便善巧。最終目的還是應機教化,讓眾生皆可解脫煩惱,這也是佛陀慈悲精神之所在。

至於為何女眾只能出家一次,依佛理來看,無論男女,出家都是大丈夫事,功德無量,非將相所能為。然而,出家修行除需宿世福報,出家後的清苦生活也需要意志堅定,不能被俗世牽絆,朝三暮四。

女眾相對男眾來說,情執更重,對家庭更加依賴,而且在心理和生理上,也更容易受到傷害。比如在受到世人的非議,乃至嘲弄、毀謗時,就不易放下世緣,甚至生出退轉心。所以,佛門對女眾弟子有此特別規定,既為了護持她們,使得她們出家時格外慎重,而且也為了護持僧團,使得正法久住。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正信的佛門道場,能夠接受男眾短期出家,而不接受女眾短期出家。因為出家就要受戒,女眾出家不管是沙彌尼戒還是比丘尼戒,短期出家之後,就意味著舍戒,此生就再無出家機會。所以,假如女眾真想體驗出家生活,可以求受八關齋戒。

總而言之,佛法是真正的男女平等,對於此有疑惑,往往是因為沒有領悟「眾生平等」的內涵。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相關焦點

  • 社會提倡男女平等,那麼男女之間是平等的嗎?
    關於男女雙方平等的問題,從古至今就有探究,也就現代才推崇男女平等的觀念,這一觀念符合當代發展趨勢更是切合社會穩定的主題。然而面對著生活中的事件,往往會讓我們沉思「男女平等觀念的推行,社會就真的男女平等了嗎?」
  • 「男女共廁」就平等了嗎?(組圖)
    朋友很奇怪:「那當然是男的拿走你的手機了,女的還會進男的洗手間嗎?」這個朋友不知道,許可去的是一家「男女共廁」的酒吧。(4月2日《現代金報》)  對於酒吧「男女共廁」問題,寧波大學法學院汪老師表示,國外有種觀念也在倡導男女共廁,認為這是男女平等的一種體現。但是,以「男女共廁」來體現男女平等,必須要建立在國民綜合素質整體達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之上。
  • 關於男女平等的問題
    突然半道上加入一群來自火星的女人想要與他們競爭合作,他們就不太適應了,畢竟以前從未重視過這一群體,哦,也不對,當然重視過她們的年輕漂亮,這還不叫作重視嗎。有男人說了,既然要求男女平等了,行,男人能做到的你就必須做到,因為這是你自己要求的,怪不得任何人。你做不到又有什麼資格要求享受男人們的待遇呢,名不副實。
  • 你怎麼理解男女平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朋友喜歡跟男的強調所謂的男女平等,越來越多的女性追求經濟獨立,也越來越多的女性朋友追求所謂自己的圈子。首先講一下這個男女平等。中國在一九五四年就把男女平等寫入了憲法。我們先來理解一下所謂的男女平等,在社會中是怎樣的一種現象?在家庭也許你會看到這種是爸爸工作,媽媽則在家裡帶孩子,洗衣做飯。遠古時代的勞作是比較辛苦費力的女人,因為生理的原因把勞作交給男人,然後就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直到今時今日。
  •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內涵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內涵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內涵極為豐富,在中國目前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包括如下內容: 1.在承認和尊重性別差異的前提下追求男女平等。
  • 什麼是真正意義的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是指男女兩性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等各個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負擔同等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8條第1款就男女平等問題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男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
  • 男女平等?世界上最大的謊言
    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的男女平等這個話題也漸漸變得呼籲聲越來越高男女平等即男女兩性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等各個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負擔同等的義務。可是男女之間真的平等了嗎?古時 講究以夫為綱,女性需要通讀女戒,女訓,女則學相夫教子,做一個賢內助攀附著丈夫就好了別的?
  • 男女平等追求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平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8條第1款就男女平等問題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男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女權運動又稱婦女解放運動,國際婦女解放運動從萌芽興起,發展至今亦有200多年的歷史。
  • 婚姻中講究「男女平等」可行嗎?現實有時候也挺好笑的
    要聊男女平等,首先要清楚這個世界上是沒有絕對平等的事情的。而男女平等在當今社會,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整個世界依舊是以男人為主導。也正是因為女人覺得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了,才會不斷提出男女平等這樣的說法。
  • 男女平等,究竟意味著什麼?
    城鄉兩極分化以後這一特點更加突出:所謂婦女就業,主要對城市婦女而言,「男女平等」與「婦女就業」因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平等」究竟是什麼?如此背景下,我們該怎樣評價「平等」?它難道僅僅是一個理想、一項原則、一個進步的標誌嗎?
  • 嫁娶制度是否表現了男女平等?
    現在我國的婚姻法你不認為充分提現了男女平等原則嗎?戀愛自由、結婚自由、離婚自由,不允許包辦、買賣婚姻,過去不是這樣吧?童養媳、包辦、買賣婚姻不是最好的佐證嗎?男女同工同酬,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共同共有,也可以協議約定哪些財產是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哪些是夫妻雙方共同財產。一夫一妻制,過去是一夫多妻制,不是形成個鮮明對比,更好的說明,我國現有的婚姻法制度處處顯示著男女平等嗎?
  • 男女平等 互助成長
    男女平等 互助成長 2020-06-18 04: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男女平等」四個字,並不適用於婚姻!
    現代呼籲的男女平等,是好現象,但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喜歡偷換概念,用「男女平等」的字眼精打自己的小算盤。朋友剛結婚不久就開始鬧心,因為老公跟她說:「現代社會男女平等,所以我們在家也應該是平等狀態,我認為家庭開銷方面我們AA,家務方面也是AA,老人方面各管各家的,這樣我們的感情不會受阻。」
  • 男女平等但男女有別?
    男女平等當然很正確,但如果真的平等,女人憑什麼要求男人婚前買房,憑什麼一張口就天價彩禮?也許她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這是為了有生活保障。我把她們的這種思維理解為坐享其成,不用做任何事就擁有了一切。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墮落表現。她們把自己放低於弱勢的群體,先否定自己,一味地用現有的一切包括身體當作籌碼,去交換索取特權。
  • 現今社會男女不平等依然存在
    在舊社會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男女不平等的事情,例如:女性要裹小腳、需要三從四德、婚姻不能自由......很多事情都是我們不能理解的也是現在社會我們所看不到的,比如:裹小腳在現在是很少見的了,這也充分證明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思想在不斷更新。
  • 現如今,男女到底平不平等?
    那我們僅憑這一點就臆斷:男女不平等,男人社會地位高於女人嗎?這個社會上不是還流傳著女人優先嗎?或許你認為,只是提提口號來糊弄女人,但是當今社會男人對此執行力還是挺高的。並且,能做到此點的男人很受社會輿論的傾倒,稱他們為「紳士」,還有男女逛街男生提東西,富養女兒而窮養男,我覺得都是對女人的一種保護主義。
  • 讀《聖經》:一夫多妻與男女平等
    雅各問牧人:「兄弟,你認識拿鶴的孫子拉班嗎?」牧人回答說:「認識啊。你看,他女兒拉結(Rachel)領著羊來了。」見面後,雅各親了一下拉結,然後放聲大哭。他告訴拉結自己是她的表兄,拉結於是跑去告訴父親拉班。雅各見到拉班後,把事情的緣由告訴了他。
  • 平等是什麼?男女應該平等嗎?
    中國傳統文化,被現代人所詬病的一個很大因素,就是「尊卑」的問題,即便這個事實從未消失過,一直存在,但是必須在口頭上,要保持現代人平等之先進性。就好似一頭鴕鳥,腦袋扎在自由平等的沙土中,這個幾千年的尊卑價值觀,就不存在了一樣。
  • 上廁所的「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已經喊了幾十年了,效果還真不錯,如今啊,男女基本平等啦!對於一些「妻管嚴」的男人而言,興許還會感嘆女人的地位已經超過男人了呢。  可是,昨天下午,看到一位網友在網上貼出的一張照片,不禁讓人懷疑:以上的斷言是不是下得早了點?照片是常州一家公園內的情景,公廁前排著一支長長的隊伍,都是女的。
  •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內容
    2020年是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舉辦25周年,25年前的大會可是女性同胞們生活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因為在這次大會上,國家首次提出了男女平等是一項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