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瓷器器型總體大概有500種,常見器型大致100例,若能掌握這100種常見器型,平常所見便能叫出來名字了。
瓷器常見器型50例
1梅瓶
梅瓶是漢族傳統名瓷,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也稱"經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近代許之衡在《飲 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 ,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於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 「清沽美酒」與「醉鄉酒海」的詩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 多製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2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又稱玉壺賞瓶,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流行地區廣,沿用時間長,宋以後歷代 各地窯場均有燒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裡的淨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 。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 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這種瓶的造型 定型於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
3賞瓶
賞瓶,漢族陶瓷藝術的珍品。為雍正一朝最新出現的一種造型,作賞賜之用。其器型來源於玉壺春瓶,傳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細長頸,肩部裝飾凸弦紋,圓腹,圈足。賞瓶一般採用這樣固定模式的紋飾,頸部裝飾青花蕉葉紋,腹部裝飾纏枝蓮紋。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蓮」代表「廉」,「青」「蓮」合在一起,包含著清中晚期社會的意願,希望時政「清廉」。
4.蒜頭瓶
瓷製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明清景德鎮窯蒜頭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藍釉、醬釉等各種單色釉品種。明嘉靖蒜頭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裝飾;明成化蒜頭瓶,僅口部作花瓣狀,耳為隨意堆塑;明正德蒜頭瓶,在瓶腹上設出戟;明萬曆蒜頭瓶,趨於簡化,口部已無蒜頭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為多見。清代蒜頭瓶的器形趨於輕盈秀美
5.洗口瓶
洗口瓶是古代漢族工匠燒制的瓷瓶樣式之一,以瓶口似淺洗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窯都有這種瓶式,以龍泉窯燒制量最大。器形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三種:第一種為洗口,直頸,垂圓腹,圈足;第二種為洗口,直頸,折肩,筒式腹,淺圈足;第三種為洗口,長頸,扁圓腹,圈足。通體以數道弦紋裝飾。耀州窯的洗口瓶,頸部較短,鼓腹似球狀。一般說南方作品修長,北方作品圓渾。
6.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稱圓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間的式樣,盤口,短直頸,圓折肩,圓筒狀長腹,圈足,底部多為平切式二層臺。大小不一,高者約70釐米,矮者僅有十幾釐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細之分;粗腹者,器形莊重,高約40釐米;細腹者,器形秀麗。
u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後的棒槌瓶,器形趨於細長,為了與雍正時期的棒槌瓶相區別,取名硬棒槌瓶。常見的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五彩開光等品種。
7.燈籠瓶
u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u兩宋時期,南北各地的瓷窯大量燒制各類瓷瓶。造型有玉壺春瓶、梅瓶、淨瓶、盤口瓶、瓜稜瓶等等。明清時期是瓶類發展的頂峰,此時瓷瓶的實用價值已經逐漸退化,裝飾功能佔據了主導地位,各種不同造型的瓷瓶,如天球瓶、觀音瓶、蒜頭瓶、鳳尾瓶、燈籠瓶等等,線條優美,極富有觀賞性。
8.撇口瓶
撇口瓶,是清雍正時期非常流行的瓶式之一,基本造型為撇口,束頸,長弧腹,腹下內收,外撇式高圈足。
9.葫蘆瓶
u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因其諧音"福祿",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喜愛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u南宋後期龍泉窯創製的瓶式,瓶體似葫蘆,故名。小口,短頸,瓶體由兩截粘合而成。名與「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時期,龍泉窯、景德鎮窯均有生產。
u從元代起出現了八方葫蘆瓶,上圓下方葫蘆瓶以及扁腹葫蘆等各式葫蘆瓶。明清兩代,葫蘆瓶大量燒造,器形也有較多變化,有方形、圓形、蘊涵天圓地方之意的上圓下方和多稜形等許多品種。其中還另有專名,如「抱月瓶」即是明永樂、宣德年間燒制的扁腹綬帶葫蘆瓶。至康熙時,出現三節或四節式葫蘆瓶。自雍正以後,開始出現一孔葫蘆瓶,變化多端,其中的器口內斂、臥足、裝飾有對稱如意帶者又演化為「如意尊」。
u品種有有青花、五彩、五彩描金、仿哥釉、茶葉末以及藍釉、白釉、黃釉等其他單色釉。紋飾大多帶有道教色彩,也有書寫吉祥文字的。
10.盤口瓶
盤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為盤狀而得名。一般為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
u盤口瓶是瓶式之一,流行於北朝至隋。盤口,短頸,平底。因瓶口像淺盤而命名。北朝的花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明清時也有燒造,品種有青花、五彩、單色釉等。如天津博物館藏的清康熙孔雀藍釉盤口瓶,高12.3釐米,盤口,直徑,豐肩,腹中部收斂,假圈足,沙底,通體施孔雀藍釉,造型優美大方。[2]
11.魚簍尊
u魚簍尊,尊的一種式樣。大口,短頸,圓腹,圜底,造型似魚簍,故名。
12.石榴尊
石榴尊是尊的一種式樣。唇口外卷,短頸,圓腹,圈足,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張開的石榴果,故名。景德清代雍正鎮窯始燒,品種有青釉、窯變釉、茶葉末釉等。屬於觀賞器
13.膽瓶
u膽瓶是長頸大腹的花瓶,因器型如懸膽而得名。直口,細長頸,削肩,肩以下漸碩,腹下部豐滿。為花器,始燒於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於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經典。\n膽瓶由於造型典雅優美,給人超煩脫俗的無限情趣,為當時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14.荷葉蓋罐
u荷葉蓋罐為元代中、晚期產品,吸取了國內外多元文化的因素,形成了獨特的時代風格。
u直口、廣肩、鼓腹,蓋為荷葉形,胎體厚實,質地粗厚,釉色青綠,色澤清亮,厚胎厚釉,該罐器底、器身是成型以後再粘接上去的,因此圈足底部留有二層胎的製作痕跡
15.三足爐
u直頸鼓腹,腹底附三個尖狀足。器物造型簡練樸素,給人以敦實的感覺
16.孔明碗
孔明碗又叫諸葛碗,其最大的特點是由兩隻碗上下粘接而成,兩碗中間留空,外面碗底心有一圓孔相通,人們便因這「孔」而將其美稱為「孔明碗」,孔明先生姓諸葛名亮,自然又叫諸葛碗了。其實,這碗與諸葛亮一點關係也沒有
17雞心碗
雞心碗是明代永樂、宣德時燒制的一種碗,特點是碗底心外側有雞心狀突起,形態為碗腹較深,足較小
18.高足杯
u高足杯也稱馬上杯,它同於高足碗,上為碗形,下有高柄。高足杯也稱把杯,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每個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時代特徵
19..臥足碗
臥足碗是碗的一種式樣。淺腹,碗底心內凹,以碗壁充當圈足,故稱臥足碗。多見於明清兩代。
20..天字罐
天字罐是漢族陶瓷藝術的珍。品明青花器。大小均有,大的似酒罈,大口,短頸,肩圓,腹收斂,大底,底部以鈷料書寫「天」字款。器身繪以山水紋飾。
21.梨壺
壺身為梨形,彎流曲把,矮圈足。永樂時青花梨壺矮頸,圓腹,彎流,曲把,尖頂蓋,圈足稍高。成化時器身較前期略長
22.鶴頸瓶
鶴頸瓶是明代瓶式之一,圓口,長頸,球型腹,臥足。屬長頸瓶,因頸部極細極長而得名
23.u渣鬥
渣鬥又名奓鬥、唾壺,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晉代,用於盛裝唾吐物。如置於餐桌,專用於盛載肉骨魚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於盛載茶渣,故也列於茶具之中。
24..高足碗
碗的一種式樣。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燒,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裡紅等。
25..執壺
執壺,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銅器而來,南北朝早期的青瓷當中,已經完成了這種執壺的造型。其後在唐宋兩代是金銀器中的一種酒具,這從唐宋繪畫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現在,還有宋代青白瓷的執壺流傳下來。
26琮式瓶始見於宋,一般認為始出現於南宋,至於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產,說法尚不統一。宋代盛行仿古之風,這種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變化而成。南宋官窯、龍泉窯均有這種器形。
27.僧帽壺
僧帽壺:中國元代創製的瓷器造型的壺式之一。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為口沿上翹,前低後高,鴨嘴形流,壺蓋臥於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最早為元景德鎮青白瓷器。明清兩代繼續燒造。有青花、紅釉、白釉器等
28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多見青花。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
29.將軍罐
明清時期罐器之一,其蓋頗似將軍的頭盔,故而得名。將軍罐始見於明嘉靖、萬曆年間,至清順治之氣基本定型,盛行於康熙朝。其器形體高大
30.觀音瓶
觀音瓶流行於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康熙一朝景德鎮窯燒制的瓶式很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一般來說,凡口小腹大的均稱為瓶。觀音瓶特徵是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修長,線條流暢
31..花觚
花觚始於元代,主要流行於明嘉靖、萬曆至清乾隆這一段時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陳設用之外,民間多用於插花,布置廳堂。花觚的造型雋秀,端莊大方,線條變化十分豐富。常見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兩種。裝飾題材有人物故事、民間傳說、纏枝花卉或是花鳥等。花觚的時代特徵十分明顯,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間是鼓腹,下部是鳳尾,器型古樸典雅。我們常見的明代花觚以五彩最為貴重。一般都呈現出文飾繁密,層次分明,色彩豔麗,風格硬朗的特點。
32..寶月瓶
寶月瓶是漢族傳統名瓷之一,屬於瓷瓶的一種樣式,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名。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窯常見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燒制,後停燒。乾隆時又有燒制,多為青花
33.貫耳瓶
貫耳瓶是古代工匠燒制的瓷瓶之一。流行於中國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
貫耳瓶在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清代亦有仿製。
34.出戟尊
出戟尊是尊的一種式樣。仿古銅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考古發現鈞瓷中出現出戟尊較少量,館藏量低。民間收藏中則可以發現,鈞瓷出品的出戟尊品相保存度高,其歷史價值意義以及市場價值意義頗高
35.盉
盉是漢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中國古代青銅器從商代晚期開始,造型特點是敦厚凝重,裝飾繁複,圖紋威嚴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舊制而略有變化。隨著王權衰落,禮崩樂壞,青銅禮器中逐漸透出一些令人輕鬆的氣息,舊有的神秘、莊重與沉悶漸漸隱去,而新的有創意的造型和紋飾,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36.象耳折方瓶
瓶似方勝而得名,肩部塑有對稱的兩個象耳,是「太平有象」之意,
37鵝頸瓶:敞口細頸,下有圈足。
38.柳葉瓶
柳葉瓶是瓶的一種式樣。器型為撇口,短頸,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又有"美人肩"之稱
39.鳳尾瓶
鳳尾瓶是瓶的一種式樣。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似鳳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製,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40.象腿瓶
瓶的一種樣式。象腿瓶,即一統瓶。清代創燒的一種瓷器造型。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身如直筒狀,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41.轉心瓶
轉心瓶是中國陶瓷藝術的珍品。屬於清代創製的一種瓶式。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轉「轉心瓶」瓶體由內瓶、外瓶、底座分別燒制組成。內瓶上部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裝飾繪畫,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
42.雞頭壺
魏晉至唐初民間流行的一種飲器,亦稱天雞壺、雞首壺。因壺嘴作雞首狀而得名。西晉時器形較小,圓腹,肩部
貼一雞首,小而無頸。壺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實心,壺肩部有系,小平底。
43.唾壺
唾壺,承唾之器。魏晉、南朝時常用的隨葬陶瓷器。早期造型較晚期優美,大口、圓球腹、高圈足,形似尊。後逐步演變為盤口、扁圓腹、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時還配以蓋和託盤。
44.鳳頭壺
鳳頭壺是壺的一種樣式。因壺口部為鳳首形,故名。
是唐代陶瓷中特殊器形,吸收了波斯金屬器鳳頭壺的特點,燒制白釉、青釉及三彩鳳頭壺。
洗口,一側有流,頸部內收後向下展開與腹相連,腹部微碩,下承以喇叭形高足;另一側由口至底附以直立的龍形柄,鳳頭壺蓋合於壺口之上,構成完整的鳳頭
45.皮囊壺
皮囊壺是遼代工藝品中極具特色的一個品種,常被作為遼代墓葬斷代的重要依據。
皮囊壺,壺的一種樣式。因形如皮革縫製的水囊,故名。
早期造型壺身較短,下部肥碩,因形如馬蹬,故又稱「馬蹬壺」;中期以後壺身增高,縫合痕也逐漸消失
46.雞冠壺
雞冠壺,遼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亦稱「馬鐙壺」、「皮囊壺」。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樣式而燒制的陶或瓷壺。裝水或盛酒的器皿。
扁體,下腹部肥碩,上腹部一端有向上直立的管式短流,餘部邊緣呈板平的一半雲頭形或滿弓式提柄,與流連接很像公雞的頂冠,故名
47.蘋果尊
清代康熙年間的典型器之一,是一種形如蘋果的水盂,有縮頸和無頸兩種,無頸的以釉裡紅為多,縮頸的以蘋果綠和天 藍釉為常見,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官窯器為多。
蘋果尊形似蘋果的瓷質容器。侈口,短頸,器口頸若果蒂,下凹於圓腹之中。豐滿圓潤,為清代康熙朝獨有器形之一。
48太白尊
太白尊是一個清康熙時期官窯典型器物,又稱太白壇、雞罩尊。清康熙官窯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詩人、酒仙李太白的酒罈,故名。又因形似圈雞用的罩,還有"雞罩尊"之稱。
型為小口微侈,短頸,溜肩,腹部漸闊呈半球形,淺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齊。
49.觀音尊
尊的一種式樣。侈口,長頸,豐肩,腹下漸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觀音手中所持瓶式,
侈口,豐肩,腹下漸收,器底外撇,圈足
50.鼓釘洗
筆洗的一種式樣。系仿古銅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釘裝飾,故名。宋代鈞窯、龍泉窯均有燒制。
鼓釘洗主要在宋代宋徽宗時期的鈞窯、龍泉中有所燒制。流行了一段時間後鼓釘洗造型消失。後來在金、元仿燒較多,至清代雍正七年的時候,仿鈞窯比較成功,包括鼓釘洗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