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善事讓人更快樂!每周做2小時志願者,死亡風險降低四成!

2020-11-27 網易新聞

2020-11-25 14:04:12 來源: 保健時報

舉報

  很多人熱衷志願活動(做義工),除了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科學證實從事志願活動還對人們身心健康有益。近日,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與不做義工的人相比,每周做2小時義工的人,死亡風險降低四成。

  每周至少兩小時義工,死亡風險降四成

  哈佛公共衛生研究生院等研究學者,通過分析參加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的50歲以上、近1.3萬人的信息,評估從事志願者活動時間與34項健康相關項目的關聯度。研究人員將年齡、性別、人種、有無伴侶、資產、學歷、僱傭狀況、是否有健康保險、居住地、宗教、個性(慷慨、開朗、神經質等)以及兒時是否受到過虐待等因素都考慮了進去。

  研究發現,每周至少做2小時義工的人,比完全未參加義工的人死亡率低四成;同時愛活動、心理健康狀態較好,如很樂觀、有自我價值感,抑鬱症狀、絕望感、孤獨感少。

  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一項密西根大學研究,也說明了做善事對健康的益處。在長達五年的研究中,科學家們調查了423對上了年紀的夫婦。研究人員發現,「從別人那兒獲得幫助」對本人的過世率所產生的改變微乎其微。而令人吃驚的是,「給予別人幫助」則對人大有益處。在扣除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精神狀態及社會經濟條件外,研究人員發現,給予別人物質上的幫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而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也能使致死率降低30%。研究人員史蒂芬妮·布朗表示,我們要想長壽的話,不妨去關心和幫助他人。

  做善事讓人更快樂,更易融入社會

  那麼,做善事都給人帶來哪些影響呢?此前,美國心理學會為了解不同善行所帶來的不同益處,對201項獨立研究進行薈萃研究,這些研究的對象共計198213人。他們發現,善行有利於身心健康。研究人員表示:「親社會行為,包括利他、合作、信賴和同情心對和諧社會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因素,同時,它也有助於身心健康。」他們還發現,善行與心理幸福感的緊密聯繫程度超過享受幸福感。前者聚焦於自我實現,後者則單純指快樂、積極的感受。

  多做善事的好處不僅能增加心理幸福感,加拿大一項研究還發現,多做善事可以幫助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減輕社交恐懼。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們招募了155名有嚴重社交焦慮的大學生,並將他們隨機分成三組。結果顯示,為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的第一組成員心理上降低了初入社會時的情感焦慮,而其餘兩組成員則沒有這樣的效果。研究人員表示,做好事可以抵禦初入社會時不願意進入社交場合的消極影響,幫助年輕人更好地融入社會。

  良好的道德修養是身心健康的保障

  古人歷來把道德修養作為養生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儒家創始人孔子很早就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他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德,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他認為講道德的人,待人寬厚大度,如此才能心曠神怡,體貌安詳得以高壽。

  從生理上來講,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裡寧靜有利於神志安定,氣血調和,有利於人體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規律地運行,使人精神飽滿,形體健壯。養德可以養氣、養神,使「形與神俱」,健康長壽。現代養生也證明,注意道德修養,塑造美好心靈,助人為樂,養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獲得精神滿足,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性格與健康、疾病的關係非常密切,對一個人的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良好性格,就要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看問題、處理事情要目光遠大,心胸開闊,寬以待人,大度處事,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業餘生活,豐富生活內容,不斷陶冶自己的性情,讓生命充滿活力。另外,要養德就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保持心理平衡,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後,堅持做3種運動,降低死亡率,做起來很簡單
    研究發現,堅持做運動,有效降低死亡率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世衛組織通過100多個國家的研究得知,40歲以後,堅持適量的運動的人,大約每年有390萬,降低了死亡率,避免了早死的風險。側面也可以反映出來運動確實對我們降低死亡率有幫助。
  • 最新研究:運動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45%
    原標題:最新研究:運動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45%   據美國合眾國際社3月26日報導,一項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的最新研究顯示,如果人們每天抽出30分鐘的靜坐時間來做一些適度或稍微劇烈的運動,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45%。
  • 每一天都有人在做善事,那麼一個人多做善事,他會有什麼好處呢?
    一、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一個愛做善事的人,說明他是個樂於助人,處處為別人著想的人,那麼大家就會十分尊敬他,給自己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就像家喻戶曉的雷鋒,他在平時就是處處為別人著想,幫助了很多人,他也是在做善事。雖然他的一生不長,但他的形象已經流傳了一代又一代。
  • 中國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最多!改變這9點,可降低患病、死亡風險
    2.中風2019年,全球共發生1220多萬例中風事件,其中缺血性中風763萬例,出血性中風341萬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18萬例。中風也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2019年共導致655萬人死亡。與女性相比,男性患病率雖然偏低,但死亡和殘疾風險更大,女性中風生存率更高。
  • 心理專家:慷慨能讓人活得更長更快樂
    史帝芬·波斯特對中青年和老人以及不同種族、職業的人進行研究後發現,給予可以全方面地保護身體健康,對心臟疾病的預防能力是阿司匹林的一倍。2.延長壽命。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積極參與志願者活動的人更長壽,4年內的死亡率為1.6%,從不參加志願者活動的人死亡率則為4.3%。無限大愛研究中心的研究還發現,幫助朋友、親人、鄰居、支持伴侶等行為,都會降低疾病死亡率。
  • 《了凡四訓》:行善真的可以改命?做多少善事才會見效?
    《了凡四訓》:行善真的可以改命?做多少善事才會見效?為什麼要行善王陽明有句話很有名,叫做: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思是說,人的真心是無所謂善惡的,也沒有對錯,它只是明了真如,但是,有真心就有妄心,人能常駐真心,就是得道成佛了。
  • 補充維生素D3能顯著降低BMI正常的晚期腫瘤患者發生轉移和死亡的風險
    結果發現,BMI正常的晚期腫瘤患者,服用維生素D3可顯著降低轉移和死亡風險。1、維生素D與結直腸癌的關係研究發現,維生素D水平<30nmol/L,維生素D明顯缺乏的志願者,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會增加31%。當超過充足水平後,結直腸癌風險還有不小的下降,在75-<87.5nmol/L時,風險下降了19%,87.5-<100nmol/L時風險下降了27%[2,3]。
  • 想做一個快樂的人,你首先要學會做這一件事,被託爾斯泰一語道破
    試問這世間誰不想做一個快樂的人呢?大部分人都是想要快樂,不想要悲傷,但大家都知道,活在我們這個世上,並不是我們想要快樂,就會快樂一生,更何況很多人都感覺苦多樂少,是如何快樂的起來?那麼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想要做一個快樂的人,首先要學會做什麼事呢?
  • 日本企業實行「每周休三天」 然而有超過四成民眾反對
    該工作體系從「1天8小時、1周5天」變成「1天10小時、1周4天」,勞動者合計工作時間仍為每周40小時不變。有報導稱,日本大企業和地方企業相繼採取「一周三休制」,是因為在人手短缺日益嚴重的背景下,企業希望為需要看護和育兒的員工構築寬鬆的工作環境,藉此避免人才流失。但出人意料的是,很多日本員工並不接受企業的「一番好意」。根據日本媒體的調查,有超過四成民眾反對該制度,並且提出了各種理由。
  • 佛教:這四件善事,會招來惡果,別再做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可佛為什麼會說,做這四件善事,非但無法獲得功德,還會招來惡果呢?往下看你就明白了。佛在《大般涅槃經》中說:「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為四?」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二者,為利養故,受持禁戒。
  • 為什麼經常做善事的人命也會差,命運是怎樣改變的?
    易火在給人解命的過程中,常勸別人多做善事,多想些給人正能量的事情,這會給你帶來好運!反對一聽到自己命差一點,就唉聲嘆氣,覺得人生無望,並以消極的態度應對人生。為什麼算命的時候,總是差的比好的多?所以,我們要多往事情的積極一面去想,去做,這樣就會慢慢改變你的命運。三、命運與做善事明代袁黃寫的一本《了凡四訓》,至今仍被無數人所傳誦,了凡在考科舉之前由相命之人推測其未來功名,結果都應驗,因此認為命運不可改變,且命運中他將於53歲壽終,無子嗣。
  • 聚小善,成大愛 他們的名字叫做「水滴籌志願者」
    他們堅信「匯小愛,成大愛」的公益理念,堅持做著點滴善事。全國的水滴籌志願者由200多名隊長帶領,這些志願者代表的故事,是所有水滴籌志願者的縮影,同時也是中國千千萬萬社會愛心人士的縮影。做公益不需要驚天動地,有時候動動手指就可以。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不是靠一兩個超級英雄,而是靠每個普通人,都貢獻了一點點。每一份善意都值得被尊重,每一個善舉都值得被記錄。
  • 這5項基本原則是預防糖尿病的黃金法則,堅持做,降低患病風險
    現如今,糖尿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其實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堅持這5項基本原則,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相信你可以做到。 1.戒菸
  • 多數人的不快樂,是因為做不到這2個字
    如今再問「你幸福嗎」這個問題,一大半人都要覺得尷尬。因為在焦慮膨脹的當下,幸福已成了一種稀缺品。在某寶,商品一旦號稱「能提升幸福感」,銷量都能翻一倍。在某乎,問題「什麼樣的人最幸福」有200萬的閱讀量。
  • 「修善德,做善事,當好人」道德講堂開講
    6月16日上午,「修善德,做善事,當好人」道德講堂在渭南職業技術學院師範樓視聽室開講,旨在深化校園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校園奠定強大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強渭南職業技術學院師生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
  • 行一件善事 展現文明新高度
    人之初,性本善。    在每個人心靈深處,都有一個善念,一顆善良的心。行善,辭典的解釋是:不做損人害人之事,成就別人做成好事。    老子云:「天道無常,常與善人」。善與生俱來,心存善根,善不單純是一種善念,而是一種人心善為、智慧善行、人之本能。
  • 每周花費10小時,為什麼這些富豪都在做
    有一個問題一直吸引著我的整個成年生活:「是什麼原因使一些人成為世界級的領導者、執行者和變革者,而大多數人卻停滯不前?」沃倫·巴菲特我已經通過閱讀大量的傳記、學術研究和書籍來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注意到了頂級員工的一個更深層次的實踐活動,一個如此違反直覺以至於經常被忽視的實踐活動。
  • 為什麼很多人做善事,做好事,卻還是沒效果?
    很多人都明白修福報的好處,於是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但卻不見成效,於是就會有人就會說做好事怎麼也這樣,就沒有做下去的動力,旁邊人也會指指點點,到底背後原因是什麼?什麼是福報?舉個例子:我們每個人的福報就像是沙漏,福份大的人沙漏大,這種人往往是過去生修行帶來的,裡面沙子也多;福份小的人沙漏小,裡面沙子也少!這也就是同一時辰出生的人,命運卻不一樣!而每個沙漏底下都有個洞慢慢往外漏沙子,每個人的沙漏下洞的大小又不一樣!而我們修福報就是往沙漏裡添沙子,但卻不知道上面在添,下面在漏,有洞啊?
  • 日本研究:每周超3天不吃早飯,蛋白尿風險明顯上升
    研究團隊調查分析了1998年至2014年間、超2.6萬名40歲以上的參試者數據,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8歲,其中44%是男性。>晚餐太晚(每周3次或更多次在進餐後2小時內上床睡覺); 快速飲食(比同年齡段的人吃飯要快); 夜宵(每周在晚餐後加餐3次或以上)。
  • 「你也要做一個風雪抱薪人!」武漢一位志願者媽媽寫給兒子的信,看哭
    徐紫珈,一個普通的武漢人,一個平凡的媽媽,一個在這次疫情裡流過無數眼淚,卻始終未停下行動腳步的志願者。曾經,我們感動於她經年累月堅持助學、行走在公益路上的故事,評她為2019最美家鄉人,並邀請她成為首批正能量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