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熱衷志願活動(做義工),除了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科學證實從事志願活動還對人們身心健康有益。近日,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與不做義工的人相比,每周做2小時義工的人,死亡風險降低四成。
每周至少兩小時義工,死亡風險降四成
哈佛公共衛生研究生院等研究學者,通過分析參加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的50歲以上、近1.3萬人的信息,評估從事志願者活動時間與34項健康相關項目的關聯度。研究人員將年齡、性別、人種、有無伴侶、資產、學歷、僱傭狀況、是否有健康保險、居住地、宗教、個性(慷慨、開朗、神經質等)以及兒時是否受到過虐待等因素都考慮了進去。
研究發現,每周至少做2小時義工的人,比完全未參加義工的人死亡率低四成;同時愛活動、心理健康狀態較好,如很樂觀、有自我價值感,抑鬱症狀、絕望感、孤獨感少。
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一項密西根大學研究,也說明了做善事對健康的益處。在長達五年的研究中,科學家們調查了423對上了年紀的夫婦。研究人員發現,「從別人那兒獲得幫助」對本人的過世率所產生的改變微乎其微。而令人吃驚的是,「給予別人幫助」則對人大有益處。在扣除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精神狀態及社會經濟條件外,研究人員發現,給予別人物質上的幫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而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也能使致死率降低30%。研究人員史蒂芬妮·布朗表示,我們要想長壽的話,不妨去關心和幫助他人。
做善事讓人更快樂,更易融入社會
那麼,做善事都給人帶來哪些影響呢?此前,美國心理學會為了解不同善行所帶來的不同益處,對201項獨立研究進行薈萃研究,這些研究的對象共計198213人。他們發現,善行有利於身心健康。研究人員表示:「親社會行為,包括利他、合作、信賴和同情心對和諧社會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因素,同時,它也有助於身心健康。」他們還發現,善行與心理幸福感的緊密聯繫程度超過享受幸福感。前者聚焦於自我實現,後者則單純指快樂、積極的感受。
多做善事的好處不僅能增加心理幸福感,加拿大一項研究還發現,多做善事可以幫助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減輕社交恐懼。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們招募了155名有嚴重社交焦慮的大學生,並將他們隨機分成三組。結果顯示,為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的第一組成員心理上降低了初入社會時的情感焦慮,而其餘兩組成員則沒有這樣的效果。研究人員表示,做好事可以抵禦初入社會時不願意進入社交場合的消極影響,幫助年輕人更好地融入社會。
良好的道德修養是身心健康的保障
古人歷來把道德修養作為養生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儒家創始人孔子很早就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他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德,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他認為講道德的人,待人寬厚大度,如此才能心曠神怡,體貌安詳得以高壽。
從生理上來講,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裡寧靜有利於神志安定,氣血調和,有利於人體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規律地運行,使人精神飽滿,形體健壯。養德可以養氣、養神,使「形與神俱」,健康長壽。現代養生也證明,注意道德修養,塑造美好心靈,助人為樂,養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獲得精神滿足,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性格與健康、疾病的關係非常密切,對一個人的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良好性格,就要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看問題、處理事情要目光遠大,心胸開闊,寬以待人,大度處事,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業餘生活,豐富生活內容,不斷陶冶自己的性情,讓生命充滿活力。另外,要養德就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保持心理平衡,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