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全球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約為2.71億;導致1210萬人死亡。而到了2019年,患病人數翻了近1倍,增加至5.23億;死亡人數也增加至1890萬人,約佔全球總死亡人數的1/3,其中超過600萬死亡發生在30-70歲人群中。中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今年9月份中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顯示,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約為3.30億,導致的死亡分別佔農村和城市死亡人數的45.91%和43.56%。
哪些類型的心血管疾病最易導致死亡?心血管疾病有哪些危險因素呢?
近日,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的研究,通過對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BD)數據的分析,找出了13種容易導致死亡的心血管疾病和9種相關的、可改變的危險因素。
易導致死亡的13種心血管疾病
1.缺血性心臟病
隨著全球老齡化增加,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及死亡人數不斷增加,是全球第一大死亡原因。2019年,全球約有1.97億患者,並導致914萬人死亡。預防和控制糖尿病、減少肥胖的發生、治療高膽固醇、改善飲食、增加體力活動、減少菸草和飲酒、改善院前和院內護理,將有助於提高缺血性心臟病長期後遺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2.中風
2019年,全球共發生1220多萬例中風事件,其中缺血性中風763萬例,出血性中風341萬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18萬例。中風也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2019年共導致655萬人死亡。與女性相比,男性患病率雖然偏低,但死亡和殘疾風險更大,女性中風生存率更高。治療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有助於降低中風風險。
3.高血壓性心臟病
2019年,全球約有1860萬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導致了116萬死亡。降低血壓和控制其他風險因素,例如減少膳食鈉攝入量,有助於降低高血壓性心臟病患病風險。
4.先天性心臟異常
2019年,全球有312萬嬰兒出生時患有先天性心臟異常;患病人數達到1330萬人;並導致21.7萬人死亡,其中15萬死亡發生在1歲以下的嬰兒中。與其他類型的心血管疾病不同,預防及降低出生後先天性心臟異常的能力有限,改善早期診斷和獲得心臟手術是目前唯一的解決方案。
5.風溼性心臟病
自1990年以來,全球風溼性心臟病的患病率穩步上升,2019年患者達到4050萬人,並導致30.6萬人死亡,其患病率在20-29歲之間達到峰值,並在40歲之前保持相對穩定,然後開始穩定下降 。
6.心肌病和心肌炎
在過去30年中,心肌病和心肌炎導致的死亡從23.8萬增加至34萬。無論男女,成年期心肌病和心肌炎的患病率和相關死亡率均有所增加,而且男性病例比例高於女性。
7.酒精性心肌病
2019年,全球酒精性心肌病患病人數為70.8萬,並造成了約7.2萬例死亡;男性因酒精性心肌病導致的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s,因病損失的健康壽命年)顯著多於女性。提高公眾對飲酒危害的認知,有助於減少飲酒帶來的危害。
8.房顫和房撲
2019年有5970萬心房顫動(房顫)和心房撲動(房撲)患者,比1990年增加了約1倍。控制血壓、血糖,減少肥胖,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和心力衰竭,改善血栓栓塞預防藥物的使用,有助於降低房顫和房撲風險。
9.主動脈瘤
2019年,主動脈瘤共導致全球17.2萬例死亡。相比於男性,儘管女性主動脈瘤患病率低,但生長速度更快,破裂的可能性更高,更可能產生致命後果。控制血壓、戒菸以及提高篩查,如超聲檢查等,可在全球範圍內顯著降低主動脈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10.鈣化性主動脈瓣疾病
鈣化性主動脈瓣疾病(CAVD)通常發生在三葉主動脈瓣正常的老年人中,並且在先天性二葉主動脈瓣患者中的發生頻率更高。隨著全球老齡化加劇,CAVD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發病和死亡原因,及時提供瓣膜幹預措施,有助於降低CAVD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11.退行性二尖瓣疾病
退行性二尖瓣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二尖瓣脫垂,如果不治療,將導致慢性二尖瓣返流、房顫和心力衰竭。2019年,全球約有2420萬退行性二尖瓣疾病患者,並導致3.4萬例死亡。
12.心內膜炎
2019年,全球約發生109萬心內膜炎事件,並導致6.6萬人死亡。金黃色葡萄球菌已成為全球許多地區主要的心內膜炎病原體,其毒力極強,是公認的較差結局的標誌物。
13.外周動脈疾病
2019年,全球約有1.13億外周動脈疾病患者,比1990年增加了2倍;共導致7.4萬例死亡。
9種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1. 高收縮壓
1990-2019年,全球高收縮壓(SBP≥110mmHg)影響的成人數從21.8億增加至40.6億。2019年,有8.28億成人收縮壓高於140mmHg。高收縮壓及其不良健康後果,可以通過健康飲食(包括每天少於1茶匙的鹽、充足的水果和蔬菜)、維持健康體重、增加體力活動和避免飲酒預防。
2.高空腹血糖
1990-2019年間,全球發生1.34億例因高空腹血糖(定義為高於4.8mmol/L-5.4mmol/L)導致的死亡,死亡人數從1990年的291萬增加到2019年的650萬。
在許多國家,體力活動較少且飲食不健康,是高空腹血糖的主要風險因素,並導致熱量失衡和較高的肥胖率。增加體力活動,並減少含糖、高脂飲食,增加蔬菜及水果在飲食中佔比,有助於預防空腹血糖升高。
3.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全球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的趨勢在增加,2019年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導致了約440萬死亡。健康飲食、不吸菸、增加體力活動,以及在需要時進行降脂治療,有助於解決這種全球健康威脅。
4.高體重指數
肥胖(體重指數【BMI】≥30kg/m2)在全球範圍內成為一種流行趨勢。BMI升高使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惡化,對血壓、血糖、血脂和炎症產生不良影響,並對心臟結構和功能產生危害。
2019年,全球502萬例死亡可歸因於肥胖。需要採取多種方法,預防肥胖的發生,尤其是預防低齡人體重增加,包括改善飲食質量,降低單糖、複合碳水化合物和總卡路裡攝入;增加體力活動,以及減少久坐行為等。
5.腎功能受損
2019年全球因腎功能受損導致的死亡超過316萬例。需要政府、衛生系統、醫生和患者關注,通過測量蛋白尿和腎小球濾過率來改善慢性腎病的診斷,同時治療糖尿病和高血壓,以降低腎功能受損風險。
6.環境和家庭空氣汙染
空氣汙染是全球健康的首要環境危險因素,也是導致全球死亡的第四大危險因素。兩種主要形式的空氣汙染:PM2.5環境顆粒物汙染和使用固體燃料烹飪造成的家庭空氣汙染,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提高對空氣汙染作為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的關注,使用可攜式空氣清潔器,使用清潔能源,有助減少空氣汙染暴露帶來的危害。
7.菸草
2019年,菸草(包括吸菸、二手菸和咀嚼菸草)導致871萬例死亡,而在菸草導致的死亡中,36.7%是由於心血管疾病引起。同時,2019年所有吸菸者中有30%生活在中國,近1/3菸草導致的死亡發生在中國。
由於2019年男性和女性的全球吸菸率分別為33.5%和6.8%,因此在吸菸導致的死亡中,75.4%發生在男性中。戒菸、減少二手菸暴露,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及死亡風險。
8.飲食風險
2019中,飲食風險包括10種健康食物(水果、蔬菜、豆類、全穀物、堅果和種子、牛奶、膳食纖維、鈣、海鮮ω-3脂肪酸以及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不足,5種不健康食物(紅肉、加工肉類、含糖飲料、反式脂肪酸和鈉)攝入過量。
2019年,約794萬死亡可歸因於飲食風險。增加健康食物在飲食中佔比,減少不健康食物,有助於減少飲食風險導致的心血管疾病發生和死亡。
9.體力活動不足
體力活動少,是全球大部分地區成人過早死亡以及心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
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或至少75分鐘的高強度體力活動,或中等強度和高強度活動綜合起來達到這一等量的體力活動;每周應至少有兩天從事加強主肌群的活動,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及死亡風險。
總而言之,心血管疾病一種常見的健康殺手,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在不斷增加。採取健康生活方式,如健康飲食,減少含鈉、糖食物攝入,增加體力活動,戒菸,戒酒,保持健康體重,將有助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及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