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最多!改變這9點,可降低患病、死亡風險

2020-12-19 藥師木木

1990年,全球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約為2.71億;導致1210萬人死亡。而到了2019年,患病人數翻了近1倍,增加至5.23億;死亡人數也增加至1890萬人,約佔全球總死亡人數的1/3,其中超過600萬死亡發生在30-70歲人群中。中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今年9月份中國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顯示,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約為3.30億,導致的死亡分別佔農村和城市死亡人數的45.91%和43.56%。

哪些類型的心血管疾病最易導致死亡?心血管疾病有哪些危險因素呢?

近日,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的研究,通過對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BD)數據的分析,找出了13種容易導致死亡的心血管疾病和9種相關的、可改變的危險因素

易導致死亡的13種心血管疾病

1.缺血性心臟病

隨著全球老齡化增加,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及死亡人數不斷增加,是全球第一大死亡原因。2019年,全球約有1.97億患者,並導致914萬人死亡。預防和控制糖尿病、減少肥胖的發生、治療高膽固醇、改善飲食、增加體力活動、減少菸草和飲酒、改善院前和院內護理,將有助於提高缺血性心臟病長期後遺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2.中風

2019年,全球共發生1220多萬例中風事件,其中缺血性中風763萬例,出血性中風341萬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18萬例。中風也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2019年共導致655萬人死亡。與女性相比,男性患病率雖然偏低,但死亡和殘疾風險更大,女性中風生存率更高。治療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有助於降低中風風險。

3.高血壓性心臟病

2019年,全球約有1860萬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導致了116萬死亡。降低血壓和控制其他風險因素,例如減少膳食鈉攝入量,有助於降低高血壓性心臟病患病風險。

4.先天性心臟異常

2019年,全球有312萬嬰兒出生時患有先天性心臟異常;患病人數達到1330萬人;並導致21.7萬人死亡,其中15萬死亡發生在1歲以下的嬰兒中。與其他類型的心血管疾病不同,預防及降低出生後先天性心臟異常的能力有限,改善早期診斷和獲得心臟手術是目前唯一的解決方案。

5.風溼性心臟病

自1990年以來,全球風溼性心臟病的患病率穩步上升,2019年患者達到4050萬人,並導致30.6萬人死亡,其患病率在20-29歲之間達到峰值,並在40歲之前保持相對穩定,然後開始穩定下降 。

6.心肌病和心肌炎

在過去30年中,心肌病和心肌炎導致的死亡從23.8萬增加至34萬。無論男女,成年期心肌病和心肌炎的患病率和相關死亡率均有所增加,而且男性病例比例高於女性

7.酒精性心肌病

2019年,全球酒精性心肌病患病人數為70.8萬,並造成了約7.2萬例死亡;男性因酒精性心肌病導致的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s,因病損失的健康壽命年)顯著多於女性。提高公眾對飲酒危害的認知,有助於減少飲酒帶來的危害。

8.房顫和房撲

2019年有5970萬心房顫動(房顫)和心房撲動(房撲)患者,比1990年增加了約1倍。控制血壓、血糖,減少肥胖,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和心力衰竭,改善血栓栓塞預防藥物的使用,有助於降低房顫和房撲風險。

9.主動脈瘤

2019年,主動脈瘤共導致全球17.2萬例死亡。相比於男性,儘管女性主動脈瘤患病率低,但生長速度更快,破裂的可能性更高,更可能產生致命後果。控制血壓、戒菸以及提高篩查,如超聲檢查等,可在全球範圍內顯著降低主動脈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10.鈣化性主動脈瓣疾病

鈣化性主動脈瓣疾病(CAVD)通常發生在三葉主動脈瓣正常的老年人中,並且在先天性二葉主動脈瓣患者中的發生頻率更高。隨著全球老齡化加劇,CAVD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發病和死亡原因,及時提供瓣膜幹預措施,有助於降低CAVD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11.退行性二尖瓣疾病

退行性二尖瓣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二尖瓣脫垂,如果不治療,將導致慢性二尖瓣返流、房顫和心力衰竭。2019年,全球約有2420萬退行性二尖瓣疾病患者,並導致3.4萬例死亡。

12.心內膜炎

2019年,全球約發生109萬心內膜炎事件,並導致6.6萬人死亡。金黃色葡萄球菌已成為全球許多地區主要的心內膜炎病原體,其毒力極強,是公認的較差結局的標誌物。

13.外周動脈疾病

2019年,全球約有1.13億外周動脈疾病患者,比1990年增加了2倍;共導致7.4萬例死亡。

9種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1. 高收縮壓

1990-2019年,全球高收縮壓(SBP≥110mmHg)影響的成人數從21.8億增加至40.6億。2019年,有8.28億成人收縮壓高於140mmHg。高收縮壓及其不良健康後果,可以通過健康飲食(包括每天少於1茶匙的鹽、充足的水果和蔬菜)、維持健康體重、增加體力活動和避免飲酒預防

2.高空腹血糖

1990-2019年間,全球發生1.34億例因高空腹血糖(定義為高於4.8mmol/L-5.4mmol/L)導致的死亡,死亡人數從1990年的291萬增加到2019年的650萬

在許多國家,體力活動較少且飲食不健康,是高空腹血糖的主要風險因素,並導致熱量失衡和較高的肥胖率。增加體力活動,並減少含糖、高脂飲食,增加蔬菜及水果在飲食中佔比,有助於預防空腹血糖升高。

3.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全球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的趨勢在增加,2019年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導致了約440萬死亡。健康飲食、不吸菸、增加體力活動,以及在需要時進行降脂治療,有助於解決這種全球健康威脅。

4.高體重指數

肥胖(體重指數【BMI】≥30kg/m2)在全球範圍內成為一種流行趨勢。BMI升高使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惡化,對血壓、血糖、血脂和炎症產生不良影響,並對心臟結構和功能產生危害

2019年,全球502萬例死亡可歸因於肥胖。需要採取多種方法,預防肥胖的發生,尤其是預防低齡人體重增加,包括改善飲食質量,降低單糖、複合碳水化合物和總卡路裡攝入;增加體力活動,以及減少久坐行為等。

5.腎功能受損

2019年全球因腎功能受損導致的死亡超過316萬例。需要政府、衛生系統、醫生和患者關注,通過測量蛋白尿和腎小球濾過率來改善慢性腎病的診斷,同時治療糖尿病和高血壓,以降低腎功能受損風險。

6.環境和家庭空氣汙染

空氣汙染是全球健康的首要環境危險因素,也是導致全球死亡的第四大危險因素。兩種主要形式的空氣汙染:PM2.5環境顆粒物汙染和使用固體燃料烹飪造成的家庭空氣汙染,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提高對空氣汙染作為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的關注,使用可攜式空氣清潔器,使用清潔能源,有助減少空氣汙染暴露帶來的危害。

7.菸草

2019年,菸草(包括吸菸、二手菸和咀嚼菸草)導致871萬例死亡,而在菸草導致的死亡中,36.7%是由於心血管疾病引起。同時,2019年所有吸菸者中有30%生活在中國,近1/3菸草導致的死亡發生在中國

由於2019年男性和女性的全球吸菸率分別為33.5%和6.8%,因此在吸菸導致的死亡中,75.4%發生在男性中。戒菸、減少二手菸暴露,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及死亡風險。

8.飲食風險

2019中,飲食風險包括10種健康食物(水果、蔬菜、豆類、全穀物、堅果和種子、牛奶、膳食纖維、鈣、海鮮ω-3脂肪酸以及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不足5種不健康食物(紅肉、加工肉類、含糖飲料、反式脂肪酸和鈉)攝入過量

2019年,約794萬死亡可歸因於飲食風險。增加健康食物在飲食中佔比,減少不健康食物,有助於減少飲食風險導致的心血管疾病發生和死亡。

9.體力活動不足

體力活動少,是全球大部分地區成人過早死亡以及心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

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或至少75分鐘的高強度體力活動,或中等強度和高強度活動綜合起來達到這一等量的體力活動;每周應至少有兩天從事加強主肌群的活動,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及死亡風險。

總而言之,心血管疾病一種常見的健康殺手,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在不斷增加。採取健康生活方式,如健康飲食,減少含鈉、糖食物攝入,增加體力活動,戒菸,戒酒,保持健康體重,將有助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及死亡風險。

相關焦點

  • 研究:每天吃一顆蛋 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風險
    中新網5月31日電 美國《世界日報》近日刊文稱,雞蛋富含重要蛋白質、維生素,但膳食膽固醇很高,一直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有關。然而,近日有研究指出,每天吃一顆雞蛋,能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資料圖:創意煎蛋。
  • 全球1/3死亡因它導致,中國3.3億人飽受折磨
    解讀最新科學前沿科研公路社出品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12 月 9 日發表的一篇重磅論文,通過回顧全球 30 年來心血管疾病的總負擔和發展趨勢,指出如今死於心血管疾病 (CVD) 的人數正在穩步上升,其中僅在 2019 年,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就佔到了全球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
  • 中國人最大死亡原因找到 心血管病患病人數快速增長已達2.9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人最大死亡原因找到 心血管病患病人數快速增長已達2.9億 的中國人心血管數據出爐了!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7》推算,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已達 2.9 億。
  • ——年齡、患病史、性別與新冠肺炎患病死亡...
    死亡人數更加能夠反應年齡對該疾病的影響。中國疾控中心發現,總體確診病例中死亡率約為2.3%,而80歲以上人群的死亡率約為14.8%,這表明存在其他疾病、免疫系統較弱或整體健康狀況較差都會對病死率產生一定影響。相比之下,50至60歲人群死亡率約為1.3%,在40至50歲人群中約為0.4%,而在10至39歲的人群中約為0.2%。
  • 達格列淨被證實安全性良好有效降低心衰住院與心血管死亡風險
    核心提示:在DECLARE-TIMI 58心血管預後研究中,達格列淨達到了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非劣效性的主要安全終點;同時,達格列淨顯著降低了心力衰竭(hHF)或心血管死亡的住院複合終點,這也是兩個主要療效終點之一。達格列淨組還觀察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降低,但尚未顯示出統計學顯著差異。
  • 新冠死亡人數在美國各地激增,上周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四天
    上周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四天,COVID-19死亡人數在美國各地激增。政治連線網站(Political Wire)編制的病毒清單顯示,上周二、周三、周四和周五是美國歷史上因冠狀病毒死亡人數最多的4天。 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跟蹤的數據顯示,12月3日(周四),美國有2879人死於COVID-19,這是美國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單日死亡人數最高的記錄。
  • 中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大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
    據統計,截至1994年,在歷史上1409次有破壞性的地震中,直接死於地震的為2341319人,間接死亡為163461人。兩項共計死亡250.8萬餘人。1920年12月16日,中國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它不但在中國史上罕見,也是世界最大地震之一。當時,世界上的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海原大地震也由此被稱為「寰球大震」。
  • 全球新冠死亡人數超200萬!美國死亡人數最多,以色列疫苗接種率最高
    截至2021年1月16日,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累計已超過200萬例。從2020年9月28日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累計超過100萬例至今,不幸的是,不到4個月的時間內,全球因新冠肺炎死亡的病例就翻了一倍。「我覺得我們就被卡在疫情所造成的混亂之中了。」一位德國全科醫生馬克在寫給第一財經記者的回覆信中無奈表示,「現在所期盼的就是春天和疫苗。」
  • 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就發生在中國,約有83萬人死亡
    尤其是90後,對這一場災難記憶猶新,直到現在還有一些人,在關注災後建設的相關動態。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除了汶川地震之外,我國還有一次超級地震。這次地震就發生在中國的陝西一帶,它被稱為華縣地震,號稱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約有83萬人死亡。古人常說,人定勝天,可實際上這句話並不是完全正確。
  • 專家科普地震之最:「最早記錄、死亡人數最多」發生在中國
    中新網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2020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中國地震局組織專家對地震災害知識進行科普。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蔣長勝研究員介紹有關地震的冷知識稱,世界上最早記錄的地震——公元前780年陝西岐山地震、世界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大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25級地震,這兩個都發生在中國。
  • 2017年全球約4.25億成人患糖尿病 中國患病人數排首位
    其中,中國是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2017年患病人數達到1.14億。全國範圍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糖尿病發病率在過去10年裡增長迅速,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可以歸咎於人口老齡化、城市化、工業化、營養變化、肥胖症流行和體力活動少。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委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教授肖新華指出,糖尿病的大爆發,主要源於預防手段的缺失和教育不到位。
  • 柳葉刀-公共衛生|中國最大規模人群隊列研究揭示心血管疾病風險的...
    該研究揭示中國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風險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而導致各地人群風險的主要危險因素也並不相同,指出在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要為降低疾病風險和減輕疾病負擔,需制定因地制宜的策略。主要研究方向是降壓調脂治療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研究和心血管疾病醫療質量評價與改善研究。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超重肥胖等代謝異常,以及吸菸、不健康膳食和缺乏運動等不良習慣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2]。在中國,其中每一項都影響上億人口,每年導致數十到上百萬死亡。
  • 收下這張「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表
    該項聯合研究對來自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19個國家近40萬人的膽固醇水平、性別、年齡、吸菸及血壓狀況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進行了分析,參試者平均年齡51歲,隨訪時間平均在13.5年。結果發現,如果能在早期管好膽固醇水平,未來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大大降低。
  • 近代中國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是抗戰死亡人數的兩倍,毀滅很多文化
    在中國的近代發生了很多場戰爭,其中我們最熟悉的,當屬抗日戰爭,現在也有很多抗日題材的影視劇,給大家介紹了當時的生活,那麼近代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可能很多人都想到抗日戰爭,實際上並不是如此。清末時期有一場運動,波及了十四個省,清朝為此元氣大傷,雖然這次運動,不是清朝覆滅的根源,但也推動了清朝的滅亡,在這次運動中,中國死亡人口超過億人,比抗戰傷亡總人數,還要多兩倍。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是哪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是哪個?共有5500萬-6000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合計死傷1.9億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蘇聯二戰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正規軍隊死亡人數有890萬人(一說1400萬人),民兵人數大大超過這個數據,其餘是平民,二戰蘇聯士兵死亡人數一直是個爭論很大的問題,因為在衛國戰爭時期,許多平民男子和婦女被臨時編入了紅軍。
  • 美國死亡人數最多的事件排名
    美國死亡人數最多的事件排名: 第1名 1918年大流感 675000 第2名 美國內戰 650000 第3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 405399
  • 徵討方臘,假如這兩人不缺席,梁山好漢死亡人數可降低一半!
    徵討方臘,假如這兩人不缺席,梁山好漢死亡人數可降低一半! 如果說水滸最大的失策,那就是招安;如果說梁山好漢最悲劇的事情,那就是徵方臘。徵方臘雖然最後擒獲了方臘,大功告成,但卻陣亡59條好漢。徵方臘前後還有10人病死、1人坐化,合計死亡70人。
  • 解析死亡人數最多戰爭:殘暴日軍大量屠殺中國平民
    美刊解析死亡人數最多的3場戰爭:殘暴日軍大量屠殺中國平民  核心提示: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戰爭幾乎肯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他戰爭也許更致命,但缺乏可靠的記錄。1939年至1945年期間有6000萬至8000萬人死亡,其中有2100萬至2500萬死亡人員是軍人,其餘是平民。
  • 最新研究:運動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45%
    原標題:最新研究:運動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45%   據美國合眾國際社3月26日報導,一項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的最新研究顯示,如果人們每天抽出30分鐘的靜坐時間來做一些適度或稍微劇烈的運動,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45%。
  • 月經周期不規律,竟有患病風險?
    近期,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BMJ上發表的研究表明:女性青春期與成年期月經周期不規律或月經周期過長(≥ 40天)與過早死亡(< 70 歲)的風險較高有關。研究還強調,月經周期不規律的女性中,癌症、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會有所上升,且這種相關性在吸菸女性中尤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