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會,老家在畢節市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距離縣城70公裡,山高坡陡,耕地面積少,糧食產量不高,是一個「抬頭就可以看見天」的地方。
脫貧攻堅戰的全面打響,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落地織金,我們家符合搬遷條件,一家人成功住進了搬遷點——惠民街道惠民社區。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山裡人,我從未想過自己能走出大山,並在縣城安家落戶。如今,我還成了惠民社區的勞動保障協管員,街道紀檢部門還聘請我為民生監督員。入戶走訪上傳下達、幫助居民解決問題,每天樂此不疲。能在「家門口」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還能服務群眾,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的兒子就讀於平遠新城第二幼兒園,提起上學這件事,誰能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能在家門口上學。以前,孩子讀書要翻山越嶺前往5公裡外的學校,家人生病了也要爬坡過嶺才能到醫院就醫。這種艱難,只有長期生活在深山裡的人才能體會。現在,每天下班回家就能看見孩子燦爛的笑容,我們都十分珍惜現在的生活。 我的丈夫陶啟華,如今在貴陽市花溪區務工。未搬遷前,因家裡上有體弱多病的父母、下有尚未成年的小孩,一家人生活的重擔全壓在他肩上,他從未想過自己能安心踏上遠行的列車。可待在家一無收入,外出又擔心家裡的孩子讀書路途遠,安全隱患大。之前,他時常因為這些問題無法入眠。搬遷後,我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孩子就近入了學,丈夫也通過就業技能培訓中心工作人員定向推薦,安心踏上了去往貴陽務工的列車。 在搬遷點,和我們家有著同樣脫貧致富願望的22438名貧困群眾在這裡開啟了新生活。「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更好地工作,好好生活,才能回報黨和國家的關懷。」平日裡,這是大家說得最多的話。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對於我們一家來說,不是拋家舍業、背井離鄉,而是脫貧致富的新起點。我們把貧窮落後銘刻在過去,把希望帶進了城裡。我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幫助支持下,憑藉自己的努力就能擁抱新生活。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