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山旮旯 擁抱新生活丨織金縣惠民街道惠民社區...

2021-01-15 天眼新聞

我叫楊會,老家在畢節市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距離縣城70公裡,山高坡陡,耕地面積少,糧食產量不高,是一個「抬頭就可以看見天」的地方。

脫貧攻堅戰的全面打響,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落地織金,我們家符合搬遷條件,一家人成功住進了搬遷點——惠民街道惠民社區。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山裡人,我從未想過自己能走出大山,並在縣城安家落戶。如今,我還成了惠民社區的勞動保障協管員,街道紀檢部門還聘請我為民生監督員。入戶走訪上傳下達、幫助居民解決問題,每天樂此不疲。能在「家門口」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還能服務群眾,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的兒子就讀於平遠新城第二幼兒園,提起上學這件事,誰能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能在家門口上學。以前,孩子讀書要翻山越嶺前往5公裡外的學校,家人生病了也要爬坡過嶺才能到醫院就醫。這種艱難,只有長期生活在深山裡的人才能體會。現在,每天下班回家就能看見孩子燦爛的笑容,我們都十分珍惜現在的生活。  我的丈夫陶啟華,如今在貴陽市花溪區務工。未搬遷前,因家裡上有體弱多病的父母、下有尚未成年的小孩,一家人生活的重擔全壓在他肩上,他從未想過自己能安心踏上遠行的列車。可待在家一無收入,外出又擔心家裡的孩子讀書路途遠,安全隱患大。之前,他時常因為這些問題無法入眠。搬遷後,我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孩子就近入了學,丈夫也通過就業技能培訓中心工作人員定向推薦,安心踏上了去往貴陽務工的列車。  在搬遷點,和我們家有著同樣脫貧致富願望的22438名貧困群眾在這裡開啟了新生活。「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更好地工作,好好生活,才能回報黨和國家的關懷。」平日裡,這是大家說得最多的話。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對於我們一家來說,不是拋家舍業、背井離鄉,而是脫貧致富的新起點。我們把貧窮落後銘刻在過去,把希望帶進了城裡。我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幫助支持下,憑藉自己的努力就能擁抱新生活。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幸福新生活丨貞豐縣雙峰街道和鳴社區...
    我叫饒光書,是從貞豐縣小屯鎮米衝村陰陽田組搬遷到雙峰街道和鳴社區的新市民。我是2018年脫貧的,我的幫扶人叫潘華利,他是貞豐縣信訪局的一名幹部,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他第一次來我們家走訪時候的場景。「你是誰呀,來找哪個?」
  • 【新市民·追夢橋】織金縣婦聯:「搭橋牽線」創建溫暖之家,只為...
    【新市民·追夢橋】織金縣婦聯:「搭橋牽線」創建溫暖之家,只為治癒「你」 2020-08-27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勝扶貧誓不還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我叫張芳華,男,1983年生,2010年參加工作,先後紮根在織金縣上坪寨鄉、熊家場鎮、綺陌街道3個基層鄉鎮脫貧攻堅工作中,現為綺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回首這十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我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從一名普通工作員到綺陌街道辦事處主任,我始終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從擔任民政局社會救助局派駐珠藏鎮工作員起,我就始終以民政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作為民生工作,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花垣縣火焰土村告別山旮旯 擁抱新生活
    縣支行積極配合縣委縣政府搞好資金配套服務。邊城易地搬遷安置房一角 告別山旮旯 擁抱新生活 貧困戶龍橋先家6口人住在用籬笆混著牛糞糊成牆的房子,屋頂漏著雨,四壁透著風,幫扶戶張明軍的家裡5口人。省吃儉用花去了所儲蓄建起了一棟嶄新的磚瓦房,由於該地長期採「礦山被挖空了,山體在沉降,好不容易蓋起的新房,轉眼卻成了危房。一家人急的團團彎。
  • 東平縣彭集街道:送戲下鄉,文化惠民
    近日,彭集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暨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演出活動全面啟動。據悉,此次惠民演出活動由縣文化和旅遊局、彭集街道辦事處聯合主辦,彭集街道文化站、縣東原藝術中心承辦。巡演場次53場,覆蓋轄區內所有行政村、社區。
  • 「我的脫貧故事」李小鳳:搬進新房子 迎來新生活
    藍色字體,關注黔妹妹我叫李小鳳,是安順市鎮寧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點景寧小區的一名搬遷戶,曾作為一名貧困戶的我,如今在新的生活環境下,在國家的好政策下,用自己的雙手努力探索,找到了通向小康新生活的道路方向。
  • 「我的脫貧故事」跟著黨走,生活甜如蜜丨荔波縣拉片村英盤組村民謝...
    我叫謝家友,現年55歲,老家住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英盤組。如果沒有黨,沒有脫貧攻堅政策,我想這輩子我可能跟我的祖祖輩輩一樣挨困受窮。我幹了28年的組長,如今已步花甲之年,可以說沒有人比我更深有體會家鄉的發展和變化了。
  • 「我的扶貧故事」讓青春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綻放丨七星關區柏楊林...
    我叫吳勝,出生於1994年,2016年大學畢業後,我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踏上了脫貧攻堅志願服務之路, 現任職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和美社區黨支部書記。以前的我是別人幫扶的對象,現在我想以最大能力去幫助別人。
  • 雙節同慶丨文旅惠民進基層,樂享鮮美新生活!
    活動內容:京劇《戚繼光》主要講述了煙臺籍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抗擊倭寇、保家衛國的英雄史詩故事。聯繫電話:0353-6224973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潮水鎮女王山民俗文化博物館與紅色記憶陳列館專場活動時間:即日起-10月6日活動地點:潮水鎮費東村女王山民俗文化博物館、紅色記憶陳列館內
  • 常州新橋街道:探索「三方一起來」模式 惠民早教送到「家門口」
    為了提升轄區內0至3歲兒童的早期教育水平,常州市新北區新橋街道積極探索「三方一起來」模式,把惠民早教辦在了村、社區,送到了居民的家門口。  免費早教進社區 打造家門口的「放心課堂」  「歡迎大家來參加新橋街道『成長有愛』0至3歲惠民早教進社區活動。」
  • 國粹進社區 白紙坊街道舉辦文化惠民京劇專場
    新京報訊 12月1日,白紙坊街道主辦的「新榮春青年京劇社」文化惠民京劇專場演出在北京國話劇場拉開帷幕。京劇專場精心選取了大家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監酒令》、《空城計》、《四郎探母》、《鍘美案》等傳統名段,新榮春青年京劇社的團員們紛紛登臺獻藝,白紙坊街道19個社區近300名居民一同觀看了演出。
  • 「盛文·北方新生活」(錦州)文化惠民工程啟幕!
    凌河區作為城市的主城區,依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率先與遼寧出版集團合作,讓「盛文·北方新生活」這一城市文化新地標成功落戶錦州,這是凌河區招商引資上項目取得的一個豐碩成果,也是錦州推進文化小康建設的有益實踐。
  • 臨夏州東鄉縣:文化惠民助脫貧
    原標題:東鄉:文化惠民助脫貧 中國甘肅網1月2日訊據民族日報報導 (記者 胡發偉)「青溜溜青(來者)青溜溜青,滿山的綠色潤眼睛。」「幹部和鄉親們來幫忙(呀),孤寡老人們住進了新瓦房。」去年以來,該縣通過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惠民活動,大力宣傳中央、省州縣脫貧攻堅的諸多政策舉措,用文藝文化的形式,集中展示東鄉在脫貧攻堅中所取得的成效和脫貧一線湧現出的先進典型,全方位、多角度展現這裡脫貧攻堅工作的新面貌、新成就,先後組織舉辦了「我們的中國夢」送文化進萬家、進校園,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暨「治理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送文化下鄉,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脫貧攻堅領路人丨織金縣大平鄉前豐村前第一...
    我叫張習海,現任織金縣納雍鄉黨委書記。2017年10月,還是織金縣市政管理局局長的我響應組織號召,前往織金縣大平鄉開展扶貧工作。2017年10月12日掛職大平鄉黨委副書記,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任大平鄉前豐村第一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貧困戶變成小老闆|赫章縣漢陽街道銀田社區居民陳磊
    我叫陳磊,赫章縣漢陽街道銀田社區的居民。11月7日,我們社區的商業街迎來了一縷陽光。在陽光的照耀下,「兔喜快遞超市」迎來開業,而我就是這家超市的主人。而這是已經是我搬到社區後開的第二個店。   我老家在赫章縣達依鄉元莊村刨溝組,我在家排行老二,還有一個哥,一個妹。
  • 「我的脫貧故事」單親媽媽奮鬥記丨鳳岡縣永和鎮永華社區村民趙素琴
    我叫趙素琴,今年36歲,是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我家住永和鎮永華社區紅沙頂組,這裡自古以來地處偏遠,自然條件極差,我們一家人自身又沒有技術,生活找不到靠頭。趙素琴在做保潔工作在我們母子四人為生計犯愁時,永華社區居委會楊卓義主任一直給我加油鼓勁,並將我家的困難上報永和黨委政府,政府在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給我家制訂了易地扶貧搬遷計劃。
  • 【脫貧攻堅】信宜東鎮街道:開發式扶貧+造血式發展,益民惠民項目層...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信宜市東鎮街道深入貫徹落實該市「四大發展」戰略部署,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密切結合本地區的區域優勢、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大力實施開發式扶貧、造血式發展,精準脫貧攻堅成效明顯。 百香果產銷兩旺。
  • 吉林街道丹陽社區開展「攝影採風」惠民文化課堂活動
    為豐富轄區居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提高轄區攝影愛好者的攝影水平,9月7日吉林街道丹陽社區在高格藍灣小區南門外溼地公園開展了「攝影採風」惠民文化活動,吸引了20餘名轄區居民的參與。(丹陽社區)【來源:中國吉林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 貴州松桃喻倩:沐浴惠民春風 返鄉創業開啟幸福新生活
    這是該縣易地扶貧搬遷團山安置點。在安置點旁的樂品生鮮便民超市裡,喻倩一家異常忙碌。「叔,西紅柿做豆腐湯很好吃,這袋送給你。」4月18日,在團山安置點的樂品生鮮便民超市裡,店主喻倩一邊送上新鮮的西紅柿,一邊笑眯眯對前來購買豆腐的吳根華老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