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內戰時期「三國演義」:紅軍和白軍大戰,黑軍又是什麼角色?

2020-10-15 歷史雜談驛站

提起十月革命後的蘇聯紅軍,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蘇俄內戰時期,紅軍的最大死敵無疑就是白軍,又叫白衛軍,和紅軍相比看名字都是對立的,事實上雙方也都視對手為死敵,紅軍和白軍他們兩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十月革命

白軍的叫法主要有兩點原因:首先蘇聯紅軍是以紅色作為代表,而白則是紅的對立色。另外白軍以保皇黨派為基礎,而在沙俄時代白色則成為皇室的代表顏色,沙皇常被冠以「白色沙皇」之稱。俄國白軍其實只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個陣營統稱,並不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完整獨立軍隊。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白軍沒有一個統一組織,是一系列與紅軍相對立的軍事組織的統稱,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黨、軍國主義者和溫和社會主義者組成。白軍主要將領有鄧尼金、高爾察克等人,一直都被紅軍貶稱為「白匪軍」。

戰爭重演

但在紅軍與白軍激烈纏鬥之際,一支活躍在烏克蘭的「黑軍」也加入了混戰,這支黑軍又哪裡殺出來的「黑馬」呢?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清楚這支所謂的黑軍,其實它就是馬赫諾領導的烏克蘭革命起義軍。

這支「流寇」組成的黑軍,被布爾什維克稱為「專門打家劫舍,過了今天不想明天的流寇」,眾多的猶太人和烏克蘭農民成為黑軍的主要組成部分。而白軍當時得到了當時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的大力支持,因為這些國家害怕蘇聯的布爾什維克政權,他們企圖推翻蘇聯布爾什維克的統治,繼續推動白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沙皇一家

這些國家在西伯利亞﹑烏克蘭及克裡米亞地區和遠東地區支持白軍,甚至協助白軍建立傀儡政權,作為反蘇聯紅軍的根據地,從而使蘇聯紅軍在早期戰鬥中非常吃力。而突然冒出來的黑軍其實無論是和白軍,還是紅軍都非敵也非友,但和與布爾什維克的關係卻較複雜,至少後來表面上維持著從屬關係。

在1919年九月初,沙俄白軍鄧尼金所部逼近莫斯科城下,紅軍總司令託洛斯基緊急召喚黑軍增援!9月25日,黑軍在東烏克蘭出其不意的攻擊鄧尼金的運輸線,兩軍在錫紐哈河附近展開決戰。

戰鬥很快進入白熱化,黑軍司令部的所有人員都拿起步槍參加戰鬥,他們還和白軍爆發了激烈的肉搏戰。到第二天黑軍終於擊潰了白軍主力,大量士兵跳入河中淹死,而且白軍的後勤線也被黑軍切斷,而到了十月,紅軍也正式發動總攻,白軍在紅軍和黑軍的聯合打擊下兵敗如山倒!

隨著紅軍漸漸掌握大局,和馬赫諾的黑軍關係微妙中也開始變得危險起來,黑軍一直拒絕紅軍派政委進入部 隊,並且不要紅軍提供的補給,他們的武器彈藥幾乎全部來自俘虜。早在1918年7月,更是發生了四萬紅軍譁變加入黑軍的事件,當時底氣不足的紅軍咽下了這口氣。

因此在徹底打垮鄧尼金的白軍進攻後,紅軍開始對付這支戰鬥力強悍的黑軍,當時的紅軍將領託洛斯基派出兩萬人的先頭部隊突襲黑軍營地,可是不到一天就被黑軍擊敗。

1920年7月,託洛斯基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讓紅軍主動放棄南烏克蘭的陣地,這樣就將黑軍的側翼暴露給沙俄白軍的哥薩克騎兵,黑軍不得不帶著大量的烏克蘭難民撤退。但是結果又令託洛斯基大失所望,黑軍撤退中隨後突然殺了個回馬槍,擊敗哥薩克騎兵,並俘虜了四千人。

無計可施的託洛斯基服氣了,不得不又一次和黑軍提出議和,黑軍那邊也爽快地答應了,條件是釋放所有黑軍的戰俘。1920年10月15日,紅軍和黑軍雙方籤署聯盟條約,這哥倆又一起打跑了哥薩克白軍(比三國演義還精彩)。

但這哥倆一起把哥薩克白軍擊敗後兩周,也就是1920年11月26日,黑軍主要指揮官和參謀應邀參加紅軍南方司令部的軍事會議,剛一到達就被逮捕,匆匆宣判後全部押赴刑場槍決。與此同時,三十萬齊裝滿員的紅軍,在坦克,裝甲車,飛機的掩護下向馬赫諾直屬的一萬名黑軍發起重點進攻。

列寧

而這場兵力懸殊的激戰卻持續了八個月,直到第二年夏天黑軍僅打得剩下1200人,馬赫諾帶著77名親信越過邊境逃到了羅馬尼亞,這支「黑軍」自此退出歷史舞臺。而由於白軍缺乏強有力的領導人,內部又產生了許多分歧,最後在交戰中同樣敗給了託洛茨基領導的紅軍,白軍將領許多被逮捕處決,有的逃亡國外。

紅軍和白軍之間的主要戰役其實在1920年就基本結束,但戰爭直到1922年才徹底停止。而這場戰爭的結束也導致白軍和黑軍徹底被歷史淹沒,1922年12月30日蘇聯宣告正式成立。

《歷史雜談驛站》

相關焦點

  • 蘇俄內戰時期「三國演義」:紅軍和白軍大戰,黑軍又是什麼角色?
    提起十月革命後的蘇聯紅軍,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蘇俄內戰時期,紅軍的最大死敵無疑就是白軍,又叫白衛軍,和紅軍相比看名字都是對立的,事實上雙方也都視對手為死敵,紅軍和白軍他們兩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 蘇俄內戰中國籍紅軍烈士墓被發現,他們為反擊白軍而陣亡
    研究人員發現該州範圍內的烈士合葬墓埋葬的不僅是1919年被白軍槍殺的第6莫斯科赤衛團的俄籍紅軍戰士,還有50-100名莫斯科特別混成旅的中國籍紅軍戰士。 紅船編輯部了解到,莫斯科特別混成旅組建於1918年,由一戰期間招募和運到俄國的中國勞工組成。1919年初之前,莫斯科特別混成旅在南部戰線積極展開進攻。
  • 蘇俄內戰亂如麻,馬赫諾的「黑軍」究竟為誰而戰?
    在當時蘇俄國內眾多反對勢力中,主要以尤登尼奇、高爾察克和鄧尼金代表的沙俄舊勢力為主,這些白衛軍和蘇俄紅軍的交戰構成蘇俄內戰的主線。應該說,託洛斯基為組建蘇俄紅軍做出了很大貢獻,就是這樣一支以赤衛隊和原沙俄逃兵為班底的隊伍,被託洛斯基用「戰時徵兵制」很快打造成紀律嚴明能打硬仗的紅軍。
  • 《奧列格·鄧迪奇》:傳奇般的蘇俄內戰紅軍騎兵塞族指揮官
    在1917-1920的蘇俄國內戰爭時期,有不少滯留在俄國的外國志願者也加入新生的蘇俄紅軍,投入到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戰鬥中,前南斯拉夫著名領導人狄托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要介紹的,是這群志願者中的另一個傳奇性人物,曾任布瓊尼騎兵第1軍6師36團副團長的奧列格·鄧迪奇(Олеко Дундич),他的事跡還曾被拍成電影《奧列格·鄧迪奇》(Олеко Дундич,1958)。
  • 蘇俄內戰初期、中期和末期概述,傷亡,結果和分析
    大約1919年2月14日至16日,波蘭軍隊和蘇俄紅軍發生了系列衝突,蘇波戰爭開始。1919年初夏,「白軍」在蘇俄內戰中佔了上風,波蘭不理會協約國的施壓,不肯參與推翻蘇俄政府,也許無意中在1919年夏秋之際挽救了蘇俄蘇維埃政權。
  • 蘇俄內戰,此「白軍」將領自比成吉思汗,娶中國媳婦,擁護黃種人
    蘇俄內戰,此「白軍」將領自比成吉思汗,娶中國媳婦,擁護黃種人俄國革命,布爾什維克的口號是「和平、土地、麵包」,臨時政府呢?榮譽勝利、國際責任等不過是填充德國人壕溝罷了,讓百姓白白送死。而將幹涉軍引到俄國土地上,難道能被稱為愛國?到底是誰在為俄羅斯母親而戰?高爾察克?鄧尼金?都比不上他!
  • 古今戰役之蘇俄內戰
    保衛十月革命成果的一場決戰  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幹涉是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俄國為保衛新生的革命政權,同國內反革命武裝和外國幹涉軍進行的戰爭。十月革命的勝利,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給世界無產階級、被壓迫人民與民族的革命鬥爭帶來了希望,也引起國內 外反革命勢力的仇恨和反抗。國內被推翻的剝削階級企圖通過武裝暴亂恢復其失去的政 權,是蘇俄內戰爆發的主要起因。國際帝國主義的幹涉則使這場內戰更為尖銳化和複雜 化。
  • 協約國為什麼要武裝幹涉「蘇俄內戰」
    1918年6月20日,在中國哈爾濱的沙俄殘餘勢力代表、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官員秘密召開會議,通過了七條所謂「決議」,籲請協約國出兵幹涉蘇維埃政權,哈爾濱成為帝俄白匪各派勢力為在蘇俄國外陰謀推翻蘇維埃政權而進行反革命復闢活動的重要據點。俄國的內戰主要發生在1919年,這一時期,與蘇維埃政權又為敵的主要有三股軍事勢力。
  • 紅白對決蘇俄進入了內戰,紅軍因得民眾支持將戰鬥持續到了最後
    所有反對布爾什維克的人,早先都是舊俄國的社會中堅,手裡有大量的資源,相比於紅軍,他們有裝備精良的正規部隊。共產黨組建了紅軍,這些反對派武裝就只能叫白軍了,紅白對決,蘇俄進入了內戰。內戰也不單純,蘇維埃一跟德國「媾和」,協約國集團就抓狂了。
  • 蘇俄內戰初期(1917年11月至1918年底)
    從1918年3月開始,右翼黨派政府的「白軍」開始反攻。1918年4月,「白軍」得到德意志帝國派遣的軍隊增援。「白軍」贏得了關鍵性的坦佩雷戰役(Battles of Tampere)和維堡戰役,德意志帝國派遣軍贏得了赫爾辛基戰役(Battles of Helsinki )和拉赫蒂戰役。
  • 芬蘭內戰解讀:德國派軍支持右翼黨派戰勝蘇俄支持的社會民主黨
    1918年1月27日,芬蘭內戰爆發;在德意志帝國派遣軍隊的直接武裝支持下,芬蘭右翼黨派領導的「白軍」戰勝蘇俄支持的芬蘭社會民主黨領導的「紅軍」;1918年5月15日,芬蘭內戰結束。芬蘭隨即被德意志帝國控制,並改制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 蘇俄內戰,蘇維埃俄國如何戰勝反革命勢力白俄和外國武裝幹涉者?
    然而,迎接蘇維埃政府的並不是革命成功的喜悅,鋪天蓋地而來的各種敵人,叛亂此起彼伏,內戰在全國範圍爆發了,這個新生的國家幾乎從誕生伊始就面臨著夭亡的威脅。  內戰爆發時的形勢對於蘇維埃政府和紅軍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各種各樣的叛亂白軍和外國幹涉軍相互勾結、遍及全國,反對蘇維埃的叛亂和幹涉不僅數量多、範圍廣,佔據了全俄大部分領土,並且從各個方向包圍了蘇維埃政權控制的核心地區。
  • 蘇俄內戰時期白衛軍首領之一,鄧尼金,有著怎樣的人生歷程?
    安東·伊萬諾維奇·鄧尼金(1872年12月16日-1947年8月8日),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幹涉時期白衛軍首領之一,俄國步兵中將。出生在華沙郊區。1892年和1899年先後畢業於基輔步兵士官學校和總參學院。參加過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歷任旅長、師長。1916年秋任羅馬尼亞方面軍步兵第8軍軍長。
  • 重現十月革命和蘇俄內戰:軍服簡直是萬國牌
    十月革命和蘇俄內戰時期,蘇俄紅軍和白衛軍實際上內部都有一些派別,而且因為軍裝武器匱乏,各方都是萬國牌,比如這些重演者扮演的白衛軍穿的軍服就有沙俄
  • 趁蘇俄內戰打得一團糟,「大波蘭」跨過寇松線,以一敵三加入混戰
    新的波蘭國家元首畢蘇斯基提出「大波蘭」計劃:藉助三個帝國同時覆滅這一千載難逢的時機,一舉恢復1772年被他們第一次瓜分時的波蘭版圖,即大致以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為界。如此得寸進尺,必然與新生的蘇維埃俄國產生衝突。「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俄幾乎從誕生伊始就面臨著夭亡的威脅。各種敵對勢力紛至沓來,國內叛亂此起彼伏,紅色的蘇維埃政權被內戰搞得焦頭爛額。
  • 蘇俄內戰時的捷克軍團:打遍戰鬥民族 萬裡回歸祖國
    雖然和蘇維埃達成協議,不過此時,這支捷克軍團官兵的內心是充滿焦慮的。根據《布列斯特合約》協議,其他奧匈籍的戰俘都可以直接回家了,但他們卻必須繼續為協約國打仗。同時,在西行的一路上,他們不但遇到的其他民族戰俘對其報以「叛徒」的鄙視,同時布爾什維克人對他們這些「帝國主義的炮灰」也十分不友善。
  • 「中國軍團」名揚海外:北洋時期,6萬中國人,在異國打出了威風
    這群中國人,便是蘇俄內戰時期的「中國軍團」。一戰爆發後,段祺瑞執政府向歐洲輸送了數十萬「華工」。十月革命後,俄國發生內戰,國內秩序崩潰,旅俄的中國參戰部隊和勞工無法回國,遂在蘇維埃政權的號召下,加入了蘇俄紅軍。他們的赫赫戰功,贏得了包括列寧在內的、眾多蘇聯元老的賞識。
  • 「中國軍團」名揚海外:北洋時期,6萬中國人,在異國打出了威風
    這群中國人,便是蘇俄內戰時期的「中國軍團」。一戰爆發後,段祺瑞執政府向歐洲輸送了數十萬「華工」。十月革命後,俄國發生內戰,國內秩序崩潰,旅俄的中國參戰部隊和勞工無法回國,遂在蘇維埃政權的號召下,加入了蘇俄紅軍。他們的赫赫戰功,贏得了包括列寧在內的、眾多蘇聯元老的賞識。
  • 從勞工裡走出來的百戰精銳,蘇俄軍隊中的中國軍團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赴俄勞工中有一群人卻在一戰結束後加入了蘇俄紅軍,並且在廣袤的俄國土地上打出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十月革命之後,俄國爆發內戰,國內混亂的秩序導致赴俄勞工無法按計劃歸國。經北洋政府反覆交涉,蘇俄政府同意滯留蘇俄境內的中國參戰人員分批次經西伯利亞回國。
  • 白軍、偽軍和頑軍都出現在特定年代,您知道它們名稱來由和性質嗎
    由於這些軍隊是以保皇黨派為基礎、以忠於沙皇的反動軍官為軍隊骨幹,又以支持「白色沙皇」復闢為目的,所以被寇以「白衛軍」(White Army)之名,簡稱「白軍」。也由此可以看出,一開始,「白軍」並不是什麼貶義詞——至少,作為「白軍」的他們不會有任何貶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