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辦喪事又有「新花樣」,農民工最吃虧,這是咋回事?

2020-12-11 每日農業資訊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農村辦喪事又有「新花樣」,農民工最吃虧,這是咋回事?如今的農村中,酒宴的攀比之風在不斷的蔓延中,各種名目的宴席多了起來。比如說每年的8月份總會吃上很多的升學宴,在過去是那些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才會舉辦,但到了如今幾乎上大學的都會辦理,似乎不辦就會吃虧,為此農民也十分的愁苦,畢竟吃酒宴需要花錢的。而農村的無事宴也多了起來,比如說搬家宴、新店開業、生日宴等,這些宴會的出現讓農民的生活負擔自然也在加大,大家的日子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在農村人的眼裡,喪葬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家裡有老人離世,總會在村子裡停喪數日才行,而在這段時間裡子女則需要在一旁盡孝,這樣的話才是孝順的表現。而在老人離世之後,全村的人都會過去悼念,為的就是見到逝者的最後一面。而家人也要為逝者穿上壽衣,讓他們更體面的下葬。當然親戚也會來到家裡祭拜,通常一來就需要來好幾天才行。

在喪事上的講究很多,過程也十分的複雜,每個東西的採購都需要有人去做,還要有人將逝者離世的消息告訴親戚,當然還需要將靈棚搭建起來。而在這個時候主家需要在老人身邊守孝才行,這樣一來自然是不能參與到這些事情,此時就需要「本家人」幫忙。在農村中講究著「白事不叫」,也就是說如果「本家人」家裡有喪事,那大家就需要主動的來到家裡才行。

所謂的「本家人」,相比鄰居更親近一些,通常是在「五服」內的血緣宗親,因此在有什麼酒宴的時候都會進行幫忙。不過對於那些在外面打工的農民來說,這可是十分吃虧的。畢竟大家需要從外面趕回家裡,而農村的喪事需要好幾天,因此光是請假也需要幾天,再算上來回的路費,一次回家就需要少賺上2000元以上。

去幫忙的農民是沒有任何報酬的,反而還需要準備上份子錢才行。雖說如今各地已經迎來了火化的過程,但實際上其他的事情還是很多,因此大家依舊要積極的參與幫忙,當然主家也會管上一頓飯,這樣的話也是情理之中的。

農民之所以回家裡幫忙,其實還是為了自己著想,畢竟誰家裡都有老人,誰都有離世的時候,如果不去幫忙,可能在老去的時候就會很尷尬了,大家怎麼看呢?農村辦喪事又有「新花樣」,農民工最吃虧,這是咋回事?

相關焦點

  • 農村辦喪事1個禁令,農民起先支持,後來卻有意見了,為啥?
    答案來了現在在部分農村,不管是辦啥事,都講究熱鬧、排場,辦喪事也不例外。在過去,人們去世後,採取的都是土葬的方式,但到了現在,出於保護耕地等原因,土葬已經被禁止,轉而推廣火葬。因此,現在農村一般都採取的是火葬的方式。除了土葬改火葬,現在農村人辦喪事,還經常「花樣百出」,大操大辦,亂象多多。
  • 農村新怪相—「喪事喜辦」,旁人很驚訝,但村裡老人有話說
    文/大海棠身在農村,對於農民而言,一輩子最重要的大事一般就是兩個:紅事和白事。而農村家庭不管是有紅事還是白事,都會去隨份子,參加一下。而除了參加的人,還有不少家庭也會義務幫助主家,忙前忙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海棠也和村裡的老人聊過,老人們說,現在這樣的現象,確實是有原因的。第一,是農村一些"商家"其中別有用心的引導導致的。其實剛剛已經說了,造成現在農村喪事這類情況的都是一些歡快的表演隊。但你千萬別小看他們,他們一個月的收入要比很多中小城市上班族還要高。
  • 農村新怪象:喪事要「喜辦」,難道很值得高興嗎?老農有話說
    農村紅白事是農民一輩子之中的大事,每當村上誰家有喪事或者喜事,十裡八村的人都要趕著去隨份子,還有很多人義務幫忙,借東西等。在農村,將喜事和喪事都稱為「紅白喜事」,為啥把喪事也稱呼為「喜事」呢?農村這種喪事要「喜辦」的新怪象讓人想不通,難道很值得高興嗎?其實並非是喪事真的值得高興,之所以出現「喪事喜辦」的現象,老農有話說。
  • 農村辦喪事過去人多勢眾,現在幫忙人很少,為什麼
    農村是個大舞臺,是個大社會,有許多不成文的規矩,也有很多約定成俗的規則。農村辦喪事,一般忙人不用主家去請,即便自己有很忙的事在做,也要放下來,去主家主動幫忙。這是自古以來由於農村農民分散居住的特點,逐漸形成的旨在體現喪葬文化方面,彰顯了中華民族儒家文化、鄰裡之間互幫互助的優秀民風。
  • 話說農村辦喪事上的「答謝宴」
    在農村,辦一件喪事,是非常勞累的,需要很多人來幫忙,最後答謝一下大家也是很正常的。說起極樂世界,也就是為什麼在農村辦喪事的時候,送完葬還要回來擺宴吃飯,大家很高興的主要原因。雖然我們多數人沒有什麼明顯的信仰,但是我們多數人的思想受到的佛教的影響,相信人去世之後都是去了西方的極樂世界,過得是另一個生活。而且我們常說的是「天堂沒有疾病,沒有痛苦。」
  • 在你們那裡的農村,辦喪事最忌諱上哪道菜呢?
    農村辦喪事最忌諱上哪道菜呢?其實現在的年輕人講究是越來越少了,無論是紅事或者白事,菜譜的差異是越來越小了,以前辦喪事的時候都是村裡人來幫忙,現在都是服務隊,可以總結這樣一句話,只要錢到位,一切都不是問題。
  • 「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這就是農村辦喪事有禮桌的由來!
    老話說:「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在我們這個禮儀之邦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有這個講究,禮桌就是為了收取人們的人情錢,因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管誰家有紅白喜事都會隨份子、上禮金,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借錢還錢的過程,當自己家有事的時候,禮桌就是為了收回這些平時花出去的錢而設立的,也就是收回人情帳
  • 農村辦理大事時大辦特辦,老一輩人卻說這是傷風敗俗
    農村的喪事和城裡的不一樣,城裡的基本上已經西方化了,講究的都是火葬,但是,在農村依然是土葬,另外,在土葬的同時,細節上還有嗩吶班子,哭喪,抬棺等等這些,這些在以前都有的,除了這些傳統之外,最近幾年又出現了不少新的花樣,其中有下面幾點讓農村老人都說荒唐?第一點就是所謂的厚葬薄養,為什麼這麼說呢?
  • 有網友問:現在農村辦喪事要取消吹喇叭,你贊成嗎?
    有網友問:現在農村辦喪事要取消吹喇叭,你贊成嗎?我的意見是:取消就取消吧!任誰產生這農村辦喪事要取消吹喇叭的想法,就讓他肆意地產生好了。我只是一個農民,我沒法!這是我發自內心的大實話!說實話,如果是真的有人建議,現在農村辦喪事要取消吹喇叭,就算我反對,肯定也於事無補,對最終的結果不會產生任何作用。人微也就言輕,誰知道,誰又會在意,我一個普通農民身在何方,又是誰誰啊?出生時啼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其實也算是我一個普通農民張揚過了。
  • 在農村,辦喪事時出現這兩種讓人氣憤的現象,真該有人管管了
    在農村,最珍貴的東西,就是鄰裡之間濃濃的人情味,誰家有事,周圍知道的人都會來幫忙,尤其是紅白事,更是會積極的儘可能的幫忙。 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喪事不請自到,喜事不請不到」,正是說明了關於紅白喜事幫忙的規矩。
  • 農村「喪事喜辦」的怪象何時了?難道值得高興嗎?
    喪禮現場農村「喪事喜辦」的現象近幾年來可以說是有增無減,而且愈演愈烈,好像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我有一個朋友,他有個親戚家的老父親上個月逝世。他親戚家當時請了一個樂隊團和一組5、6個人的做法事(我們這裡叫做和尚打齋)的團隊。為追悼逝者做了二天一夜的法事,熱鬧非凡。樂隊的歡歌熱舞,揚溢著喜慶的氛圍。而和尚則時而振振有詞在念經,時而打鑼打鼓,間中的嗩吶又時不時盡吹些新、古的樂曲。最終花費了3萬多元。聽我朋友說他那家親戚家境普遍,當時還同他借了5千元應急呢!
  • 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全力打造移風易俗溫州樣本
    點讚,該剎剎不正之風」「減輕了人情經濟負擔,贊贊贊」……我市近日出臺的《移風易俗改革攻堅年行動方案》,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受到市民的廣泛關注和肯定。據悉,目前,鹿城、龍灣、甌海、洞頭、樂清、永嘉、泰順等縣(市、區)均已召開動員大會,積極推進移風易俗工作。  「婚喪喜慶講排場、比闊氣,大操大辦的歪風陋習,讓老百姓怨聲連連。」
  • 紅事禮到人不到,白事不請自來,農村這個「風俗」是咋回事?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紅事禮到人不到,白事不請自來,農村這個「風俗」是咋回事?隨著國家對於農村各項福利的落實,農民生活相對於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觀,網絡也融入了農民生活給農民帶來了展現自我的平臺,因此更多人了解到農民朋友們日常的生活和習俗,也讓農村和城鎮的距離大為縮進。近段時間有網友了解到了一句農村俗語:「紅事請了才去,白事不請就來」對於這句話不太理解,究竟裡面包含了什麼意思?讓老農解釋給大家聽聽在不在理。
  • 農村辦「喪事」,有2點城裡人直呼受不了,建議村幹部:該管管了
    大家都知道,農村相對於城市來說,給人最明顯的區別就是農村的人情味比較濃,特別是在一個村子裡的,很多都是親戚或者是拐著彎的親戚,就算沒有血緣關係的,但是住的近,或者是鄰居,經常可以見面的那種關係都會特別的好。
  • 農村辦喪事,改革四大點,大家要注意,看看都是啥
    現在,在農村的生活中,仍然還有很多傳統的習俗和一些進行處理事情的方式比較傳統。尤其是農村老人去世的時候,基本上村裡在外打工的人,也會匆匆忙忙的趕回去,算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而且在農村地區,辦喪事是比辦紅事更為重要,這與死者為大的傳統,有一定的關係。
  • 婚事新辦 喪事簡辦 其他不辦
    「集體生日」裡颳起簡樸風  沒有講排場,也不大擺宴席,但對嶽麓區望城坡街道長華社區的鄭道鎮老人來說,剛剛在社區度過的簡樸「集體生日會」,卻是他這輩子過得最快樂、最暖心的生日。  長華社區老年人較多,80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86位。怎樣既能為老人們快樂祝壽,又能移風易俗引領簡樸風?
  • 農村人辦喪事兒,為了攀比才風光大葬?農民說出原因,滿是無奈!
    在農村人的觀念裡,人生有三個時刻是最重要的,而且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事兒。這三件大事兒分別是結婚、生孩子、葬禮。尤其是葬禮,農民認為這是一個人一輩子最後的一件大事兒,所以會格外的重視。即便是在以前,農村還比較貧窮落後的時候,每逢遇到件事兒,農民也都會盡能力辦到最高的規格。
  • 農村辦喪事講究:「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是什麼意思?
    文/玉濁清農村辦喪事講究:「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是什麼意思?農村有很多的文化遺留,同還有很多的文化風俗,在不同的地方,當然風俗也是不一樣的,關於農村辦紅白喜事都有很多的講究,農民們也特別的重視,他們在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還有一定的忌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的一句俗語: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
  • 在農村當喜事與喪事衝突時應該先辦哪件?為什麼?
    (沒有拿別人家的痛苦來做素材,只是向大家說說農村遇到這揪心事的處理方法)世間悲慘事莫過於婚事遇喪事這是我們村十多年前發生的一件事:八十多歲的老人是一脈單傳,唯一的一個孫子眼看三十出頭找不到對象。為這事是沒少罵兒子和兒媳,總是埋怨他們不為孩子張羅,不熱心託人給孩子說親。常常獨自嘆息說:想在閉眼前能親眼見到把孫媳婦娶進門。婚姻是緣分,緣分到了也是很容易。
  • 湖南永州農村老人去世了,要辦喪事花費幾十萬,你相信嗎?
    在湖南永州農村有一種習俗:人死後要辦喪事,也就是我們農村人說的"打包子"。 現在農村人越來越富了,這人死後辦喪事也越辦越大了,好像跟誰在賽比賽似的,看看誰家花錢多誰就是個好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