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辦喪事過去人多勢眾,現在幫忙人很少,為什麼

2020-12-08 基層集結號

村是個大舞臺,是個大社會,有許多不成文的規矩,也有很多約定成俗的規則。農村辦喪事,一般忙人不用主家去請,即便自己有很忙的事在做,也要放下來,去主家主動幫忙。這是自古以來由於農村農民分散居住的特點,逐漸形成的旨在體現喪葬文化方面,彰顯了中華民族儒家文化、鄰裡之間互幫互助的優秀民風。

第一,彰顯家族式「孝道」

農村有農村的特點,農村都是一個大家族分部在同一個村子裡,經過幾百年發展,後代族人旺盛,講究論資排輩。孝道作為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農村中自然也被原封原味地傳承了下來。

族中老人去世,有頭人主持,也叫主事,整個族人不分大人和孩子,男女老少,都懷著悲痛先悼念一通,然後分工細緻,協作幫忙。

這時候最能反映出一個家族後代是否旺盛,族人是否有出息、有本事,是否有當大官的,人多繁盛,族人都很體面,五裡八鄉的老百姓也都敬仰羨慕,能夠獲得很好的威望,在處理鄰裡關係時,也有很高的話語權。

第二,檢驗「事主」為人處世水準

農村辦喪事,幫忙的人絡繹不絕,站滿庭院。在豫東地區,主事的人一般是村裡、或者三裡五裡,本族或者周圍德高望重的人,也有專門吃這碗飯的,叫「大總」。

這個「大總」,不單主持喪事也主持農村的紅事,在主持情況下,他很有話語權,說話算話,對待一些事的招待,或者費用開銷上,處於支配權地位。事完成後,主家還要感謝他,好煙好酒、上等豬肉羊肉,任他挑選。一場下來,他也得大幾百塊才能打發,即便如此,主家還得笑臉相迎,心裡不高興,嘴裡還得對他笑嘻嘻,明確表示感謝幫忙,有情後補。

就因為「大總」有權利,大總如果對誰不好,和主家不一心,也會導致貪汙腐敗,借用手中權力,對各色極品進行亂支配,超支配,造成浪費。如果他對主家真心,各種方式都採取節約,也會給主家節省不少費用來。

所以,對於個別大總,主家還是小心的多,事後也總是後悔,找到這樣不好的大總。

如果事主為人處世較好,在村裡經常給人幫忙,喜歡吃虧,對誰都真誠相待,取得村民的信任,和各族人打成一片,這樣當他有事時,就有很多人都站出來,無怨無悔的給他幫忙,還有的幫忙後也不吃飯,總覺得儘量給主家節約,時時事事為事主著想。

當然為人處世不好的人,或者死者生前得罪人如果太多,對他族人後代記仇的話,這個人死後或者他辦事,就沒有人主動幫忙,以示報復。

例如,我村有個朱老頭九十年代死了,他也沒後代,由於生前打人太狠,中仇人太多,原先被欺負的後代們都長大成人,在他死後,硬是沒人抬棺,情景悽悽慘慘。

第三,家族少的人主動成立「治喪會」

農村裡尤其注重婚喪嫁娶的規模,尤其是老人過世,一定要有儀式感,這樣才算是對老人尊重,越隆重,越彰顯族人尊貴,辦理喪事不但是為逝者尊嚴的離去,也是為了活著的人的尊嚴。

但是,有的村子比較小,就十多戶人家,還有的一個村裡有幾個雜姓,每個姓的族人多不多,對於辦理紅白喜事來說,僅靠本家人是不夠的。

這時候,這不同姓氏家族的人便自發聯合起來,成立「會局」,選個會頭,每逢遇事他便主動去張羅,在「會局」裡也多少有發言權。事先定好規矩,每家老人過世,要兌錢兌物,主動幫忙;如果無故缺席,也會得到處罰,甚至開除「會局」。

所以,會局裡成員如遇到喪事,成員們都會主動過來,分工也明確,事情辦理也順利。

如果有人不參加「會局」,家族人又少,每逢喪事時,只有每家每戶披麻戴孝的給各家磕頭去請,還得擺桌好吃好喝,喪事辦理費用肯定不低的呦!

第四,「喪事」幫忙人少農村以後新常態

隨著社會發展,農村農民離開土地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已經成為新常態,好多農村留守的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青壯年勞動力都背井離鄉,為了家人的詩和遠方!

再說,村子裡有條件的都向城市搬遷流動,姑娘們都希望找到城裡的夫婿,男孩子們也都嚮往在城市落戶安家。這就導致農村裡人員越來越少。

如果誰遇到紅白喜事,幫忙的人不好找,那麼遠沒有至親關係不會大老遠從打工地回來。

第五,病葬改革已成簡便化

由於殯葬改革,都不允許用棺材和土葬,老人三天後火葬,回來也就一個骨灰盒。即便允許用棺木,但現在基本不用人抬了,都是用專用車拉到墳地裡。

還有吃喝招待等,都有專門隊伍,把錢談妥,費用已經確定,別的事兒都有人主動去辦,也不需要那麼多忙人了。

總結

在過去經濟不發達時期,紅白喜事都以人多勢眾為榮耀,隨著社會和農村持續發展,農村平時閒人也沒有了,一旦遇到喪事,幫忙的人和過去比確實減少了很多。但現在辦事也程序簡化了,人的認識也逐漸發生變化,確實也不需要那麼多忙人!現在辦理喪事,人多人少也說明不了什麼,不能拿過去和現代相比,無論哪種形式和氛圍,人多人少並不代表什麼。

相關焦點

  • 農村辦紅事很少人幫忙,白事為何幫忙的人很多?
    提要:農村辦紅事來幫忙的人為何沒有白事的多?農村紅事不幫忙,白事有多遠都會回去幫忙,這是為何?其實這種現象在農村確實是能夠見到的,這裡包含了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這裡科學興農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白事」指代喪事。現在正處於農曆臘月,農村辦喜事的最近也是特別的多,年輕人結婚、定親、相親的尤其的多。但是為何在農村會有紅事沒有白事幫忙的多的情況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在農村,「婚喪嫁娶」都是農民的大事,為什麼喪事幫忙的人最多?
    農村和大城市有所不同,很多農村因為只是一個村集體,很多農民都比較注重大家族,也就是我們說的近門子(5代之內同族),即便不是親近的人一些鄰居也都會互相幫忙,紅白喜事在農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個村幾乎都互相認識,比如結婚來說吧,見面都經常說話結婚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情,雖然不需要幫忙,人家喜事都需要有人來烘託,人越多氣氛越好也就說明結婚的人有面子,而喪事都來幫忙就是因為每個家庭都會有生老病死
  • 話說農村辦喪事上的「答謝宴」
    在農村,辦一件喪事,是非常勞累的,需要很多人來幫忙,最後答謝一下大家也是很正常的。說起極樂世界,也就是為什麼在農村辦喪事的時候,送完葬還要回來擺宴吃飯,大家很高興的主要原因。雖然我們多數人沒有什麼明顯的信仰,但是我們多數人的思想受到的佛教的影響,相信人去世之後都是去了西方的極樂世界,過得是另一個生活。而且我們常說的是「天堂沒有疾病,沒有痛苦。」
  • 農村老規矩「喪事不請自到,喜事不請不到」啥意思?為什麼這樣說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裡鄰裡之間關係一般不錯,村裡如果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了,只需要招呼一聲就可以了。尤其是在20年前,村裡人相互幫忙都是不計報酬的,一般請吃一頓飯就可以了。不過現在基本上很少在看到這樣的事情了,但是有種情況例外。
  • 農村辦喪事又有「新花樣」,農民工最吃虧,這是咋回事?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辦喪事又有「新花樣」,農民工最吃虧,這是咋回事?如今的農村中,酒宴的攀比之風在不斷的蔓延中,各種名目的宴席多了起來。在農村人的眼裡,喪葬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家裡有老人離世,總會在村子裡停喪數日才行,而在這段時間裡子女則需要在一旁盡孝,這樣的話才是孝順的表現。而在老人離世之後,全村的人都會過去悼念,為的就是見到逝者的最後一面。而家人也要為逝者穿上壽衣,讓他們更體面的下葬。當然親戚也會來到家裡祭拜,通常一來就需要來好幾天才行。
  • 在農村,辦喪事時出現這兩種讓人氣憤的現象,真該有人管管了
    在農村,最珍貴的東西,就是鄰裡之間濃濃的人情味,誰家有事,周圍知道的人都會來幫忙,尤其是紅白事,更是會積極的儘可能的幫忙。 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喪事不請自到,喜事不請不到」,正是說明了關於紅白喜事幫忙的規矩。
  • 在農村當喜事與喪事衝突時應該先辦哪件?為什麼?
    生老病死是反覆無常,可生活中往往就會出現在喜事中湊巧攤上喪事「不期而遇」,打主人家個措手不及,原來高高興興的喜事被攪得一塌糊塗。這種事在農村雖不多見,但確實也有存在,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沒有拿別人家的痛苦來做素材,只是向大家說說農村遇到這揪心事的處理方法)世間悲慘事莫過於婚事遇喪事這是我們村十多年前發生的一件事:八十多歲的老人是一脈單傳,唯一的一個孫子眼看三十出頭找不到對象。
  • 農村辦一場喪事要多少錢?喪葬費支出詳細數據讓人吃驚!
    48 來源: 小可愛的貓 舉報   《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人非常重視人的身後之事
  • 農村老人去世,辦喪事的時候無人抬棺,這該咋辦呢?看完明白了
    十裡不同規,百裡不同俗,每個村子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風俗習慣,不論是紅事還是白事,都有一些說法和講究,辦紅事需要去通知大家,但辦白事基本上是不需要通知的,大家得信之後。在農村過去的時候,都是人工抬棺木,沒有一家孝子是自己扛著棺木去墳地的,如果出現了無人抬棺木的情況,原因也只有兩個,一個是村裡現在打工外出的多,人手湊不夠,第二個原因是事主在村裡為人處世不行,第一個的情況現在比較多見,隨著外出人員的增多,平時的農村,基本上是386199大軍,也就是婦女兒童老人居多,有的村子小一些,還真的找不齊抬棺木的人手
  • 現在農村操辦喪事省事了許多卻也失去了許多
    晚輩為長輩操辦喪事,乃天經地義,人倫常理,無論你孝還是不孝,都是推脫不掉的天然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在過去,晚輩為去世的老人操辦喪事,是一件很費心勞神的事情。從老人去世的那一刻起,到入土為安止,一般情況下大致上需要五到七天時間,最多不超過十天。
  • 農村辦「喪事」,有2點城裡人直呼受不了,建議村幹部:該管管了
    大家都知道,農村相對於城市來說,給人最明顯的區別就是農村的人情味比較濃,特別是在一個村子裡的,很多都是親戚或者是拐著彎的親戚,就算沒有血緣關係的,但是住的近,或者是鄰居,經常可以見面的那種關係都會特別的好。
  • 在你們那裡的農村,辦喪事最忌諱上哪道菜呢?
    農村辦喪事最忌諱上哪道菜呢?其實現在的年輕人講究是越來越少了,無論是紅事或者白事,菜譜的差異是越來越小了,以前辦喪事的時候都是村裡人來幫忙,現在都是服務隊,可以總結這樣一句話,只要錢到位,一切都不是問題。
  • 有網友問:現在農村辦喪事要取消吹喇叭,你贊成嗎?
    有網友問:現在農村辦喪事要取消吹喇叭,你贊成嗎?我的意見是:取消就取消吧!任誰產生這農村辦喪事要取消吹喇叭的想法,就讓他肆意地產生好了。我只是一個農民,我沒法!這是我發自內心的大實話!說實話,如果是真的有人建議,現在農村辦喪事要取消吹喇叭,就算我反對,肯定也於事無補,對最終的結果不會產生任何作用。人微也就言輕,誰知道,誰又會在意,我一個普通農民身在何方,又是誰誰啊?出生時啼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其實也算是我一個普通農民張揚過了。
  • 在農村辦喪事為什麼要磕頭?真正目的被揭開,真相讓人不敢相信!
    農村辦喪事磕頭是祖輩留下來的,也能也沒有太多別的意思,大概只是覺得沒有比磕頭再高級現在簡單多了,我聽老人說,以前給親友弔唁,又好多繁瑣的禮節,不是磕個頭就完了,你得根據不同的親友行不同的禮節,重要的得三拜九叩。大概現在懂的人沒有多少了吧?
  • 農村新怪象:喪事要「喜辦」,難道很值得高興嗎?老農有話說
    農村紅白事是農民一輩子之中的大事,每當村上誰家有喪事或者喜事,十裡八村的人都要趕著去隨份子,還有很多人義務幫忙,借東西等。在農村,將喜事和喪事都稱為「紅白喜事」,為啥把喪事也稱呼為「喜事」呢?以前過喪事,農民一般都在自己家裡操辦,十裡八鄉的人來隨禮,農民找村上的女人幫忙做飯,請隨禮的客人們吃飯。另外還有辦喪事的一套流程,每個環節都有講究。包括送終、更衣、報喪、燒倒車頭、送紙、弔紙、磕孝頭、批榜等等。
  • 河北邱縣農村人死後辦喪事講究 村裡人死後的喪事步驟盤點
    濟的好,就是享福的人,濟不好,哭的不出特色。那就是不孝人。不肖子孫遭人唾棄,孝子賢孫人人稱讚。這些年改革開放,城鎮化進程中對農民農村有很大傷害,農村的感情已經被撕裂了。老百姓已經不再輿論孝不孝順了,不再講究是不是做小姐了,已經笑貧不笑娼了。
  • 農村新怪相—「喪事喜辦」,旁人很驚訝,但村裡老人有話說
    其實在農村,紅事和白事都會被歸結於"紅白喜事",為何喪事也會被說為"喜事"呢?其實在很多農民的思考中,人老了自然離世,壽終正寢離開這個世界,其實對於這個人是值得高興的,但雖然這麼說,留下的後代們還是比較悲傷,所以喪事的基調還是悲傷的。
  • 農村辦喪事,出殯前,為什麼要摔瓦盆?為什麼必須要摔碎?
    在農村葬禮中有很多比較講究的習俗,很多年輕人可能對此有充滿疑惑。比如,農村辦喪事出殯前為什麼要摔瓦盆,為什麼必須要把瓦盆摔碎?其實在辦喪事出殯前摔瓦盆是農村葬禮的一種傳統習俗。摔瓦盆是死者起靈出殯入土前在家裡的最後儀式。
  • 現在好多獨生子女,以後死了,連哭都沒人哭了,還要辦喪事嗎?
    今天有網友提問,題目:現在好多獨生子女,以後要是死了,連哭都沒人哭了,還要辦喪事嗎?感覺題主就是一個好面子的人,死後辦喪事風光你會知道了,死都死了,還管那麼多幹嗎?真是鹹吃蘿蔔淡操心,現在說說我的看法。
  • 農村辦喪事1個禁令,農民起先支持,後來卻有意見了,為啥?
    答案來了現在在部分農村,不管是辦啥事,都講究熱鬧、排場,辦喪事也不例外。在過去,人們去世後,採取的都是土葬的方式,但到了現在,出於保護耕地等原因,土葬已經被禁止,轉而推廣火葬。因此,現在農村一般都採取的是火葬的方式。除了土葬改火葬,現在農村人辦喪事,還經常「花樣百出」,大操大辦,亂象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