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個小廟都有神。
我的家鄉在河北邯鄲邱縣,這個地方有過宋朝時候的輝煌,有過靖難之役的掃蕩。可能真正的土著已經很少了。
我們家鄉的建築,大致和中原地區是一樣的,幾乎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我們的語言邯鄲東部地區有山東口音,邯鄲南部有河南口音,而西部的武安磁縣則有山西口音。
小時候記憶最深的能接觸到的最深的文化基因,一個是過年的神文化,再一個就是喪葬文化。
小時候就是好奇,並不懂其中的奧秘。只見有人家有人去世了,就有一幫子村裡紅白事管理人來幫忙。
一、關於死者
首先要穿衣,即使你身上穿著衣服也不行。得穿壽衣。後來我讀過明史才知道,這死人的衣服是明製衣服,當然已經很簡化了。有經驗的人,會念念有詞,「來來來,腿伸直,唉,對對對,就這樣。穿上你看多好看,多滿意。」「真合身,好看。」忌諱死者吧,因為你說出來衣服不合身,那就穿不上去了。我沒有見過穿不上去的死者。可能這也是這樣的喪葬文化一種吧。
衣服穿好就在身下鋪三道白布,是有什麼說道,還是裝棺材時候方便,不得而知。再往後就是鋪上稻草的床,死者頭衝外。點上香燭,貢品擺上,每次燃完一隻香就得馬上換一隻,燒黃表紙等。
二、關於儀式
小團隊已經磨合多年,有人負責廚師:買菜賣肉,菸酒茶葉,多少油麵調料等等。買來還要算計多少人做多少飯菜。
有人負責接待,通知親戚來弔孝的,安排人手去通知的,這是今天做的活。
負責裝飾的,招魂幡製作,輓聯寫就,布置,靈堂,租賃桌椅碗筷大鍋等。
做衣服的。白布買來就安排婦女縫紉製作。中原地區文化和其他地區有不同,和北京地區很是相像。也是孝子白衣白褲白袍子白帽子,帽子別著棉花。其餘按照五服等親疏遠近,以此遞減。遠房的就是一頂帽子而已。
吹打響器班子。之前農民之間相互攀比,請來響器班子唱一段。晚上要孝子賢孫「濟」。我讀過一篇介紹中國北方「濟」文化的。濟的好,就是享福的人,濟不好,哭的不出特色。那就是不孝人。不肖子孫遭人唾棄,孝子賢孫人人稱讚。
這些年改革開放,城鎮化進程中對農民農村有很大傷害,農村的感情已經被撕裂了。老百姓已經不再輿論孝不孝順了,不再講究是不是做小姐了,已經笑貧不笑娼了。
三、關於哭
小年輕多年的娘文化教育,網絡大量普及迷戀,已經讓年輕人喪失了很多傳統。最重要的傳統就是親情,在他們眼裡好像只認識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其餘的都不是親情,也不是很認識。他們是哭不出的,除非是至親至愛。
那些遠枝,多數已經淪為儀式感的東西,代入感已經很少了。這樣也不會哭的。
說說不近的和不遠的。
首先這樣的關係,女人哭起來有特色。參考東北二人轉那些人的活動。聲淚俱下,句句悲痛,抑揚頓挫,高高大大的吼叫,親親的呼喊。像戲劇,又像表演。
主家,沒有人挑主家的毛病。除非特別不像話。
四、關於土葬
農民講究入土為安,反對土葬,即使政策來了,被火化了,也會再次裝進棺材,二次土葬。
老人去世後第二天早起燃放炮竹,喊年輕人去幫忙開坑。我在村子裡生活了二十年,也參與過開坑。不過去的很少,大概是三次。也不了解。依稀記得長子不能去,次子或者孫子去。按照已經規劃的土葬風水布局,抱仔攜孫位置,點穴,多大多久多深都是陰陽先生已經看好的,只按照布局所寫幹活即可。本家人要給幫忙的鄉親磕頭,多數會帶上一句,謝謝老少爺們這樣的客氣話。
之前的農村有大量的勞動力,一旦誰家有紅白喜事,就去幫忙抬棺材。
抬棺材有喊口令的人,在火山小視頻已經見過無數中原地區這樣的喪葬文化。大致是「鄉裡鄉親也,互相幫忙也。天色已晚呀,走!」眾人魚貫而入。拿來黃表紙,墊在手上,力氣大的抬棺材頭,力氣小的就隨意了。
村屋子裡抬出胡同外,大致要換幾次人手,不這樣幾乎走不下來。
到胡同外就有專門抬棺材的器具了,寬寬大大的有枕木那樣的規模,像抬轎子那樣幾十個人抬起來就走。
現在農民閒餘勞動力已經很少了,於是就有有了喪葬出租的人手。改裝的汽車,帶上升降機,裝進土坑也省了人手。很是方便。
五、丟下子孫福
喪事從入土為安已經完成了,到家還不能脫孝,得對著供桌(貢品已撤,放置幾個大碗,也十幾個二十個吧)碗口朝下,扣著金箔銀紙土坷垃香菸等。各自有各自代表,農民心知肚明。金銀就是富裕,土坷垃就是生活不好,香菸就是愛抽菸。
六、答謝管事的人宴席
按照村裡的經濟水平,擺上幾桌,感謝幫忙的人幾天來的辛苦。以及隨禮的人也要請來,不過大多數隨禮的人都是人到了,吃飯就免了。
人散去,此事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