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邱縣農村人死後辦喪事講究 村裡人死後的喪事步驟盤點

2020-12-08 張華工作室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個小廟都有神。

我的家鄉在河北邯鄲邱縣,這個地方有過宋朝時候的輝煌,有過靖難之役的掃蕩。可能真正的土著已經很少了。

我們家鄉的建築,大致和中原地區是一樣的,幾乎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我們的語言邯鄲東部地區有山東口音,邯鄲南部有河南口音,而西部的武安磁縣則有山西口音。

小時候記憶最深的能接觸到的最深的文化基因,一個是過年的神文化,再一個就是喪葬文化。

小時候就是好奇,並不懂其中的奧秘。只見有人家有人去世了,就有一幫子村裡紅白事管理人來幫忙。

一、關於死者

首先要穿衣,即使你身上穿著衣服也不行。得穿壽衣。後來我讀過明史才知道,這死人的衣服是明製衣服,當然已經很簡化了。有經驗的人,會念念有詞,「來來來,腿伸直,唉,對對對,就這樣。穿上你看多好看,多滿意。」「真合身,好看。」忌諱死者吧,因為你說出來衣服不合身,那就穿不上去了。我沒有見過穿不上去的死者。可能這也是這樣的喪葬文化一種吧。

衣服穿好就在身下鋪三道白布,是有什麼說道,還是裝棺材時候方便,不得而知。再往後就是鋪上稻草的床,死者頭衝外。點上香燭,貢品擺上,每次燃完一隻香就得馬上換一隻,燒黃表紙等。

二、關於儀式

小團隊已經磨合多年,有人負責廚師:買菜賣肉,菸酒茶葉,多少油麵調料等等。買來還要算計多少人做多少飯菜。

有人負責接待,通知親戚來弔孝的,安排人手去通知的,這是今天做的活。

負責裝飾的,招魂幡製作,輓聯寫就,布置,靈堂,租賃桌椅碗筷大鍋等。

做衣服的。白布買來就安排婦女縫紉製作。中原地區文化和其他地區有不同,和北京地區很是相像。也是孝子白衣白褲白袍子白帽子,帽子別著棉花。其餘按照五服等親疏遠近,以此遞減。遠房的就是一頂帽子而已。

吹打響器班子。之前農民之間相互攀比,請來響器班子唱一段。晚上要孝子賢孫「濟」。我讀過一篇介紹中國北方「濟」文化的。濟的好,就是享福的人,濟不好,哭的不出特色。那就是不孝人。不肖子孫遭人唾棄,孝子賢孫人人稱讚。

這些年改革開放,城鎮化進程中對農民農村有很大傷害,農村的感情已經被撕裂了。老百姓已經不再輿論孝不孝順了,不再講究是不是做小姐了,已經笑貧不笑娼了。

三、關於哭

小年輕多年的娘文化教育,網絡大量普及迷戀,已經讓年輕人喪失了很多傳統。最重要的傳統就是親情,在他們眼裡好像只認識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其餘的都不是親情,也不是很認識。他們是哭不出的,除非是至親至愛。

那些遠枝,多數已經淪為儀式感的東西,代入感已經很少了。這樣也不會哭的。

說說不近的和不遠的。

首先這樣的關係,女人哭起來有特色。參考東北二人轉那些人的活動。聲淚俱下,句句悲痛,抑揚頓挫,高高大大的吼叫,親親的呼喊。像戲劇,又像表演。

主家,沒有人挑主家的毛病。除非特別不像話。

四、關於土葬

農民講究入土為安,反對土葬,即使政策來了,被火化了,也會再次裝進棺材,二次土葬。

老人去世後第二天早起燃放炮竹,喊年輕人去幫忙開坑。我在村子裡生活了二十年,也參與過開坑。不過去的很少,大概是三次。也不了解。依稀記得長子不能去,次子或者孫子去。按照已經規劃的土葬風水布局,抱仔攜孫位置,點穴,多大多久多深都是陰陽先生已經看好的,只按照布局所寫幹活即可。本家人要給幫忙的鄉親磕頭,多數會帶上一句,謝謝老少爺們這樣的客氣話。

之前的農村有大量的勞動力,一旦誰家有紅白喜事,就去幫忙抬棺材。

抬棺材有喊口令的人,在火山小視頻已經見過無數中原地區這樣的喪葬文化。大致是「鄉裡鄉親也,互相幫忙也。天色已晚呀,走!」眾人魚貫而入。拿來黃表紙,墊在手上,力氣大的抬棺材頭,力氣小的就隨意了。

村屋子裡抬出胡同外,大致要換幾次人手,不這樣幾乎走不下來。

到胡同外就有專門抬棺材的器具了,寬寬大大的有枕木那樣的規模,像抬轎子那樣幾十個人抬起來就走。

現在農民閒餘勞動力已經很少了,於是就有有了喪葬出租的人手。改裝的汽車,帶上升降機,裝進土坑也省了人手。很是方便。

五、丟下子孫福

喪事從入土為安已經完成了,到家還不能脫孝,得對著供桌(貢品已撤,放置幾個大碗,也十幾個二十個吧)碗口朝下,扣著金箔銀紙土坷垃香菸等。各自有各自代表,農民心知肚明。金銀就是富裕,土坷垃就是生活不好,香菸就是愛抽菸。

六、答謝管事的人宴席

按照村裡的經濟水平,擺上幾桌,感謝幫忙的人幾天來的辛苦。以及隨禮的人也要請來,不過大多數隨禮的人都是人到了,吃飯就免了。

人散去,此事完畢。

相關焦點

  • 在你們那裡的農村,辦喪事最忌諱上哪道菜呢?
    農村辦喪事最忌諱上哪道菜呢?其實現在的年輕人講究是越來越少了,無論是紅事或者白事,菜譜的差異是越來越小了,以前辦喪事的時候都是村裡人來幫忙,現在都是服務隊,可以總結這樣一句話,只要錢到位,一切都不是問題。
  • 農村辦喪事過去人多勢眾,現在幫忙人很少,為什麼
    農村是個大舞臺,是個大社會,有許多不成文的規矩,也有很多約定成俗的規則。農村辦喪事,一般忙人不用主家去請,即便自己有很忙的事在做,也要放下來,去主家主動幫忙。這是自古以來由於農村農民分散居住的特點,逐漸形成的旨在體現喪葬文化方面,彰顯了中華民族儒家文化、鄰裡之間互幫互助的優秀民風。
  • 在農村,辦喪事時出現這兩種讓人氣憤的現象,真該有人管管了
    在農村,最珍貴的東西,就是鄰裡之間濃濃的人情味,誰家有事,周圍知道的人都會來幫忙,尤其是紅白事,更是會積極的儘可能的幫忙。 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喪事不請自到,喜事不請不到」,正是說明了關於紅白喜事幫忙的規矩。
  • 農村辦喪事1個禁令,農民起先支持,後來卻有意見了,為啥?
    答案來了現在在部分農村,不管是辦啥事,都講究熱鬧、排場,辦喪事也不例外。在過去,人們去世後,採取的都是土葬的方式,但到了現在,出於保護耕地等原因,土葬已經被禁止,轉而推廣火葬。因此,現在農村一般都採取的是火葬的方式。除了土葬改火葬,現在農村人辦喪事,還經常「花樣百出」,大操大辦,亂象多多。
  • 湖南永州農村老人去世了,要辦喪事花費幾十萬,你相信嗎?
    在湖南永州農村有一種習俗:人死後要辦喪事,也就是我們農村人說的"打包子"。 現在農村人越來越富了,這人死後辦喪事也越辦越大了,好像跟誰在賽比賽似的,看看誰家花錢多誰就是個好孝子。
  • 喪事「喜辦」,是逝者願意看到的嗎?
    提要:農村喪事歌舞不止,難道喪事該高興嗎?「喪事喜辦」 之前也曾和朋友們討論過,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確實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一個問題,這裡科學興農就和大家看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可以先從地方風俗差異方面來看這個問題,俗話說「十裡不同俗」就是這個道理,不同的地方的地方風俗可能會有所不同,喪事從我們的正常心理上來說確實是一件讓人難過悲傷的事情。在有的地方家中的老人如果是壽終正寢,去世的時候如果年齡已經非常大了,並且走的時候也沒有什麼痛苦的話,這種喪事在不少地方就會當做喜事來辦。
  • 有網友問:現在農村辦喪事要取消吹喇叭,你贊成嗎?
    有網友問:現在農村辦喪事要取消吹喇叭,你贊成嗎?我的意見是:取消就取消吧!任誰產生這農村辦喪事要取消吹喇叭的想法,就讓他肆意地產生好了。我只是一個農民,我沒法!這是我發自內心的大實話!說實話,如果是真的有人建議,現在農村辦喪事要取消吹喇叭,就算我反對,肯定也於事無補,對最終的結果不會產生任何作用。人微也就言輕,誰知道,誰又會在意,我一個普通農民身在何方,又是誰誰啊?出生時啼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其實也算是我一個普通農民張揚過了。
  • 湖南永州農村喪事要花費多少錢?咱們今天來算一算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湖南農村許多人結婚,壽宴,喪事越來越講究,特別是人去世後把個喪事當作喜事來辦了,而且還越辦越熱鬧越辦越講究。
  • 農村人不盡孝父母,死後為何都大辦喪事?網友:農民都愛面子!
    長期以來,農村形成了「土地養老」和「養兒防老的」的養老傳統。可是,過去的農民生活實在艱辛,但他們依然孝守在老人身邊,沒有外出打工,盡一切可能讓老人吃飽肚子,不受寒冷,這就是農村人最大的孝道。農人們都渴望家丁興旺,兒孫滿堂,這是每一個農村老人引以為豪的資本,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在年老時,能讓子孫孝敬自己,給自己養老送終。
  • 「建言獻策」喪事簡辦 好!
    前幾日,同事88歲母親病逝,發喪那天我們一行4人前往悼念。只見大門一側擺放了10多頂用鮮切花做的花圈,門口有2名近鄰將我們引入安放老人骨灰棺槨的正室裡。鞠躬、握手,家主為我們右臂系上白布條。返回時,主人又奉上一包大碗面、兩個小花碗和一雙筷子。逗留也就10分鐘,來去匆匆。
  • 農村辦喪事棺材上放公雞,是有原因的,畢竟是風俗習慣!
    我國傳統的喪葬文化歷史悠久,俗話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這就意味著各地都有各自的文化習俗,尤其農村土葬喪事習俗禮文化更濃厚一些。今天看到題目上說「農村喪事為啥在棺材上放公雞?",這個我要糾正一下,這個是部分地區,不能以偏概全。其實這個習俗背後是關於」叫魂「、」引魂「的意思。
  • 農村辦喪事講究:「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是什麼意思?
    文/玉濁清農村辦喪事講究:「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是什麼意思?農村有很多的文化遺留,同還有很多的文化風俗,在不同的地方,當然風俗也是不一樣的,關於農村辦紅白喜事都有很多的講究,農民們也特別的重視,他們在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還有一定的忌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的一句俗語:話有三不說,事有兩不做。
  • 現在好多獨生子女,以後死了,連哭都沒人哭了,還要辦喪事嗎?
    今天有網友提問,題目:現在好多獨生子女,以後要是死了,連哭都沒人哭了,還要辦喪事嗎?感覺題主就是一個好面子的人,死後辦喪事風光你會知道了,死都死了,還管那麼多幹嗎?真是鹹吃蘿蔔淡操心,現在說說我的看法。
  • 話說農村辦喪事上的「答謝宴」
    在農村,辦一件喪事,是非常勞累的,需要很多人來幫忙,最後答謝一下大家也是很正常的。說起極樂世界,也就是為什麼在農村辦喪事的時候,送完葬還要回來擺宴吃飯,大家很高興的主要原因。雖然我們多數人沒有什麼明顯的信仰,但是我們多數人的思想受到的佛教的影響,相信人去世之後都是去了西方的極樂世界,過得是另一個生活。而且我們常說的是「天堂沒有疾病,沒有痛苦。」
  • 在農村當喜事與喪事衝突時應該先辦哪件?為什麼?
    生老病死是反覆無常,可生活中往往就會出現在喜事中湊巧攤上喪事「不期而遇」,打主人家個措手不及,原來高高興興的喜事被攪得一塌糊塗。這種事在農村雖不多見,但確實也有存在,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沒有拿別人家的痛苦來做素材,只是向大家說說農村遇到這揪心事的處理方法)世間悲慘事莫過於婚事遇喪事這是我們村十多年前發生的一件事:八十多歲的老人是一脈單傳,唯一的一個孫子眼看三十出頭找不到對象。
  • 農村辦喪事又有「新花樣」,農民工最吃虧,這是咋回事?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辦喪事又有「新花樣」,農民工最吃虧,這是咋回事?如今的農村中,酒宴的攀比之風在不斷的蔓延中,各種名目的宴席多了起來。而農村的無事宴也多了起來,比如說搬家宴、新店開業、生日宴等,這些宴會的出現讓農民的生活負擔自然也在加大,大家的日子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農村人的眼裡,喪葬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家裡有老人離世,總會在村子裡停喪數日才行,而在這段時間裡子女則需要在一旁盡孝,這樣的話才是孝順的表現。而在老人離世之後,全村的人都會過去悼念,為的就是見到逝者的最後一面。
  • 農村新怪相—「喪事喜辦」,旁人很驚訝,但村裡老人有話說
    其實在農村,紅事和白事都會被歸結於"紅白喜事",為何喪事也會被說為"喜事"呢?其實在很多農民的思考中,人老了自然離世,壽終正寢離開這個世界,其實對於這個人是值得高興的,但雖然這麼說,留下的後代們還是比較悲傷,所以喪事的基調還是悲傷的。
  • 國家提倡一切喪事從簡
    因為疫情原因,國家提倡一切喪事從簡。之前比結婚還講排場的農村喪事儀式被喊停了。以後再孝敬老人,關懷親人,不要再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不要只在人故去時,花錢請人搭戲臺,請人哭唱的表達了。在東北的農村,家中如果有長輩去世,家中的晚輩們為了表達對故去長輩的不舍和孝道,都會請人搭臺唱兩三天的戲。民間有專業從事這種職業的婚喪紅白喜事一條龍服務社。如果是喪事,一條龍的服務社裡有專人幫著僱主家招待前來吊念的客人,一條龍服務社帶來的樂隊也會在靈堂前演奏哀樂。讓前來吊念的人都能感受到悲傷的氣氛。
  • 農村新怪象:喪事要「喜辦」,難道很值得高興嗎?老農有話說
    農村紅白事是農民一輩子之中的大事,每當村上誰家有喪事或者喜事,十裡八村的人都要趕著去隨份子,還有很多人義務幫忙,借東西等。在農村,將喜事和喪事都稱為「紅白喜事」,為啥把喪事也稱呼為「喜事」呢?以前過喪事,農民一般都在自己家裡操辦,十裡八鄉的人來隨禮,農民找村上的女人幫忙做飯,請隨禮的客人們吃飯。另外還有辦喪事的一套流程,每個環節都有講究。包括送終、更衣、報喪、燒倒車頭、送紙、弔紙、磕孝頭、批榜等等。
  • 農村喪事大操大辦,弄得既嗚呼哀哉,又歌舞昇平,你咋看啊?
    究竟是喜事還是喪事呢?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了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近些年,農村在開始倡導移風易俗,破除了傳統中的一些繁文縟節和習俗,實行文明新風,迸發出一種新氣象。然而,卻也新生了少數不文明的現象,「喪事音樂演唱會」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