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背景
世界衛生組織稱我們不僅面臨著新型冠狀病毒快速傳播的疫情,也面臨著社交媒體的「信息疫情」。《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刊文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是第一個真正的社交媒體「信息疫情」(infodemic)。根據《南方周末》的報導,2006年的一項研究曾指出,SARS期間被隔離者中,29%的人表現出創傷後應激障礙,31%的人有抑鬱症狀。臺灣地區的一項調查則指出,經歷SARS後,約9.2%的人對生活持有更悲觀的看法,精神病的患病率為11.7%。一間方艙醫院的主任告訴湖北省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肖勁松:「我們70%的工作都在處理心理問題」。
如果說高鐵等交通工具的發展使得新冠病毒疫情的傳播速度比SARS期間更快,社交媒體的發達則使得此次疫情信息傳播模式比SARS期間不僅更快,而且更加複雜。為了探究社交媒體疫情信息的傳播模式及疫情期間公眾的心理狀況,分析社交媒體的疫情信息傳播對公眾心理的影響,我們組織開展了社交媒體疫情信息傳播與公眾心理的專題調研。
二
研究方法
1. 測量工具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了抑鬱-焦慮-壓力量表(DASS-21)和多維度社會支持感知量表(MSPSS)。
抑鬱-焦慮-壓力量表採用四點計分,包括3個分量表,共21個題目,分別考察個體對抑鬱、焦慮和壓力這三種負性情緒體驗的程度。每個分量表的7項題目得分之和乘以2為該分量表得分,得分範圍為0-42分,得分越高說明抑鬱、焦慮和壓力程度越嚴重。各分量表的劃分標準略有不同,具體如下:抑鬱量表正常為0-9分,輕度為10-13分,中度為14-20分,重度為21-27分,非常嚴重為28+分;焦慮量表正常為0-7分,輕度為8-9分,中度為10-14分,重度為15-19分,非常嚴重為20+分;壓力量表正常為0-14分,輕度為15-18分,中度為19-25分,重度為26-33分,非常嚴重為34+分。本調查即採用該量表對調查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量。
多維度社會支持感知量表採用七點計分,包括3個維度,即家人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共12個題目。量表的總分為每個題目的得分之和,得分範圍為12-84分,得分越高說明社會支持水平越高。
2. 樣本分布
本次調查,剔除無效樣本後,共收集到3070份有效數據。其中,女性調查對象佔比為51.5%,年齡在29-38歲的調查對象佔比為48.5%,與家人/朋友合住的調查對象佔比為79.5%,身體健康的調查對象佔比為90.6%。
三
社交媒體的疫情信息使公眾陷入沉浸(Flow)傳播
公眾在疫情期間不僅僅是作為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在不同的時間段內頻繁的接觸疫情相關信息,同時作為主動的信息發送者,不斷的進行信息的二次和多次傳播,使公眾集中關注疫情相關信息,並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進入一種社交媒體的疫情信息沉浸(Flow)狀態。
1. 瀏覽疫情信息已成為公眾必點的「早餐」
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關注疫情信息,查看疫情數據。超過五成調查對象瀏覽疫情信息的時間在早6:00-12:00,以求掌握疫情的最新情況。
圖:瀏覽疫情信息的時間段
2.頻繁瀏覽疫情信息融入公眾日常生活
新冠肺炎的發展牽動人心,疫情相關信息吸引了公眾的目光。整體上看,有81.4%的調查對象每天花費1-4小時瀏覽疫情相關信息。公眾花費大量時間瀏覽疫情相關信息,甚至根本停不下來通過社交媒體跟進最新消息,反覆刷屏,頻繁瀏覽疫情信息已成為公眾生活的常態。
圖:瀏覽疫情信息花費的時間
3. 公眾時刻關注著全國及各地區的疫情動態變化
「總是」或「經常」瀏覽疫情相關信息的調查對象人數至少佔七成;相較而言,公眾最關注疫情整體的動態變化,其次是與自身安全或利益相關的信息,包括疫情的防護知識、因疫情導致的延遲復工復學信息。
圖:疫情信息的關注情況
4. 自我強化的疫情信息人際傳播
關於疫情的發展現狀如何,到底應該如何做到日常生活中防控等疫情相關信息往往是公眾傾向於傳播分享的內容。疫情之下,公眾最牽掛的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越親近,越願意進行傳播。超過八成的調查對象「總是」或「經常」在得知疫情最新信息後將其告知家人,其次是告知朋友和同事。親友之間的傳播互相強化、互相循環,形成了自我加強的狀況。
圖:二次傳播不同對象的頻率
5. 公眾更傾向於通過強連接平臺傳播疫情信息
關於疫情信息特別是疫情政策討論,往往成為敏感話題。公眾往往傾向於選擇熟人社交平臺或者說是「強連接」平臺,而不是「弱連接」平臺。超六成的調查對象「總是」或「經常」以微信聊天的方式將疫情信息告知他人,其次是通過朋友圈分享的方式。
圖:二次傳播不同方式的頻率
四
疫情期間的群體性抑鬱與泛在焦慮
「突如其來」的疫情疊加社交媒體的沉浸(Flow)傳播使公眾的心理健康狀況處於不良狀態,不安、焦慮、沮喪、低落、壓力和無措的情緒深深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疫情期間,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變得十分重要,與家人/朋友同住的調查對象心理健康狀況相對更好;同時可能由於女性更能感受到來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其心理健康狀況相對更好;身邊有確診/疑似病例及一線醫護工作者給公眾帶來的心理不安使得其心理健康狀況較差。
1. 群體性疫情抑鬱
調查對象整體處於中度抑鬱狀態(均值18.15分),近四分之一的調查對象處於非常嚴重的抑鬱狀態。其中,男性處於非常嚴重抑鬱狀態的佔比為24.8%;近半數獨居調查對象抑鬱程度在重度及以上;身邊有確診/疑似病例的調查對象在抑鬱程度處於重度及以上的佔比為66.7%。近三成身邊有一線醫護工作者的調查對象處於非常嚴重的抑鬱狀態。面對海量信息的衝刷,疫情帶來的緊張、懼怕、懷疑等情緒不斷發酵,另一方面,隔離在家使得負面情緒更加難以排解,群體性抑鬱情緒由此產生。
圖:公眾的心理健康狀況-抑鬱情況
2. 泛在的疫情焦慮情緒
調查對象整體處於重度焦慮狀態(均值17.75分),近半數的調查對象處於非常嚴重的焦慮狀態。其中,處於非常嚴重狀態的男性佔比超五成;超半數的獨居調查對象處於非常嚴重的焦慮狀態;近八成身邊有確診/疑似病例的調查對象在焦慮程度處於重度及以上水平。60.3%身邊有一線醫護工作者的調查對象處於重度及以上焦慮狀態。疫情相關的信息使公眾的負面情緒不斷升溫,泛焦慮情緒充斥在人們的心中。
圖:公眾的心理健康狀況-焦慮情況
3. 中度疫情壓力感知
調查對象整體處於中度壓力狀態(均值19.69分),處於重度及以上壓力狀態的調查對象超三成,其中,男性佔比為34.9%,獨居調查對象佔比為33.3%。近半數身邊有確診/疑似病例的調查對象處於重度及以上的壓力狀態;36.0%身邊有一線醫護工作者的調查對象處於重度及以上的壓力水平。長期處於高度壓力狀態對於公眾而言不僅僅只是情緒方面的表現,久而久之也會對其生理健康產生潛在的威脅。
圖:公眾的心理健康狀況-壓力情況
作者:劉晨菲 李園園 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