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調研顯示沉浸社交媒體疫情信息產生抑鬱和焦慮

2020-12-15 騰訊網

研究背景

世界衛生組織稱我們不僅面臨著新型冠狀病毒快速傳播的疫情,也面臨著社交媒體的「信息疫情」。《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刊文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是第一個真正的社交媒體「信息疫情」(infodemic)。根據《南方周末》的報導,2006年的一項研究曾指出,SARS期間被隔離者中,29%的人表現出創傷後應激障礙,31%的人有抑鬱症狀。臺灣地區的一項調查則指出,經歷SARS後,約9.2%的人對生活持有更悲觀的看法,精神病的患病率為11.7%。一間方艙醫院的主任告訴湖北省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肖勁松:「我們70%的工作都在處理心理問題」。

如果說高鐵等交通工具的發展使得新冠病毒疫情的傳播速度比SARS期間更快,社交媒體的發達則使得此次疫情信息傳播模式比SARS期間不僅更快,而且更加複雜。為了探究社交媒體疫情信息的傳播模式及疫情期間公眾的心理狀況,分析社交媒體的疫情信息傳播對公眾心理的影響,我們組織開展了社交媒體疫情信息傳播與公眾心理的專題調研。

研究方法

1. 測量工具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了抑鬱-焦慮-壓力量表(DASS-21)和多維度社會支持感知量表(MSPSS)。

抑鬱-焦慮-壓力量表採用四點計分,包括3個分量表,共21個題目,分別考察個體對抑鬱、焦慮和壓力這三種負性情緒體驗的程度。每個分量表的7項題目得分之和乘以2為該分量表得分,得分範圍為0-42分,得分越高說明抑鬱、焦慮和壓力程度越嚴重。各分量表的劃分標準略有不同,具體如下:抑鬱量表正常為0-9分,輕度為10-13分,中度為14-20分,重度為21-27分,非常嚴重為28+分;焦慮量表正常為0-7分,輕度為8-9分,中度為10-14分,重度為15-19分,非常嚴重為20+分;壓力量表正常為0-14分,輕度為15-18分,中度為19-25分,重度為26-33分,非常嚴重為34+分。本調查即採用該量表對調查對象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量。

多維度社會支持感知量表採用七點計分,包括3個維度,即家人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共12個題目。量表的總分為每個題目的得分之和,得分範圍為12-84分,得分越高說明社會支持水平越高。

2. 樣本分布

本次調查,剔除無效樣本後,共收集到3070份有效數據。其中,女性調查對象佔比為51.5%,年齡在29-38歲的調查對象佔比為48.5%,與家人/朋友合住的調查對象佔比為79.5%,身體健康的調查對象佔比為90.6%。

社交媒體的疫情信息使公眾陷入沉浸(Flow)傳播

公眾在疫情期間不僅僅是作為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在不同的時間段內頻繁的接觸疫情相關信息,同時作為主動的信息發送者,不斷的進行信息的二次和多次傳播,使公眾集中關注疫情相關信息,並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進入一種社交媒體的疫情信息沉浸(Flow)狀態。

1. 瀏覽疫情信息已成為公眾必點的「早餐」

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關注疫情信息,查看疫情數據。超過五成調查對象瀏覽疫情信息的時間在早6:00-12:00,以求掌握疫情的最新情況。

圖:瀏覽疫情信息的時間段

2.頻繁瀏覽疫情信息融入公眾日常生活

新冠肺炎的發展牽動人心,疫情相關信息吸引了公眾的目光。整體上看,有81.4%的調查對象每天花費1-4小時瀏覽疫情相關信息。公眾花費大量時間瀏覽疫情相關信息,甚至根本停不下來通過社交媒體跟進最新消息,反覆刷屏,頻繁瀏覽疫情信息已成為公眾生活的常態。

圖:瀏覽疫情信息花費的時間

3. 公眾時刻關注著全國及各地區的疫情動態變化

「總是」或「經常」瀏覽疫情相關信息的調查對象人數至少佔七成;相較而言,公眾最關注疫情整體的動態變化,其次是與自身安全或利益相關的信息,包括疫情的防護知識、因疫情導致的延遲復工復學信息。

圖:疫情信息的關注情況

4. 自我強化的疫情信息人際傳播

關於疫情的發展現狀如何,到底應該如何做到日常生活中防控等疫情相關信息往往是公眾傾向於傳播分享的內容。疫情之下,公眾最牽掛的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越親近,越願意進行傳播。超過八成的調查對象「總是」或「經常」在得知疫情最新信息後將其告知家人,其次是告知朋友和同事。親友之間的傳播互相強化、互相循環,形成了自我加強的狀況。

圖:二次傳播不同對象的頻率

5. 公眾更傾向於通過強連接平臺傳播疫情信息

關於疫情信息特別是疫情政策討論,往往成為敏感話題。公眾往往傾向於選擇熟人社交平臺或者說是「強連接」平臺,而不是「弱連接」平臺。超六成的調查對象「總是」或「經常」以微信聊天的方式將疫情信息告知他人,其次是通過朋友圈分享的方式。

圖:二次傳播不同方式的頻率

疫情期間的群體性抑鬱與泛在焦慮

「突如其來」的疫情疊加社交媒體的沉浸(Flow)傳播使公眾的心理健康狀況處於不良狀態,不安、焦慮、沮喪、低落、壓力和無措的情緒深深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疫情期間,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變得十分重要,與家人/朋友同住的調查對象心理健康狀況相對更好;同時可能由於女性更能感受到來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其心理健康狀況相對更好;身邊有確診/疑似病例及一線醫護工作者給公眾帶來的心理不安使得其心理健康狀況較差。

1. 群體性疫情抑鬱

調查對象整體處於中度抑鬱狀態(均值18.15分),近四分之一的調查對象處於非常嚴重的抑鬱狀態。其中,男性處於非常嚴重抑鬱狀態的佔比為24.8%;近半數獨居調查對象抑鬱程度在重度及以上;身邊有確診/疑似病例的調查對象在抑鬱程度處於重度及以上的佔比為66.7%。近三成身邊有一線醫護工作者的調查對象處於非常嚴重的抑鬱狀態。面對海量信息的衝刷,疫情帶來的緊張、懼怕、懷疑等情緒不斷發酵,另一方面,隔離在家使得負面情緒更加難以排解,群體性抑鬱情緒由此產生。

圖:公眾的心理健康狀況-抑鬱情況

2. 泛在的疫情焦慮情緒

調查對象整體處於重度焦慮狀態(均值17.75分),近半數的調查對象處於非常嚴重的焦慮狀態。其中,處於非常嚴重狀態的男性佔比超五成;超半數的獨居調查對象處於非常嚴重的焦慮狀態;近八成身邊有確診/疑似病例的調查對象在焦慮程度處於重度及以上水平。60.3%身邊有一線醫護工作者的調查對象處於重度及以上焦慮狀態。疫情相關的信息使公眾的負面情緒不斷升溫,泛焦慮情緒充斥在人們的心中。

圖:公眾的心理健康狀況-焦慮情況

3. 中度疫情壓力感知

調查對象整體處於中度壓力狀態(均值19.69分),處於重度及以上壓力狀態的調查對象超三成,其中,男性佔比為34.9%,獨居調查對象佔比為33.3%。近半數身邊有確診/疑似病例的調查對象處於重度及以上的壓力狀態;36.0%身邊有一線醫護工作者的調查對象處於重度及以上的壓力水平。長期處於高度壓力狀態對於公眾而言不僅僅只是情緒方面的表現,久而久之也會對其生理健康產生潛在的威脅。

圖:公眾的心理健康狀況-壓力情況

作者:劉晨菲 李園園 牛麗

相關焦點

  • 清研智庫:大數據分析疫情期間誰在為女醫護的生理關愛發聲?
    本文將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23日期間微博和百度新聞中有關捐贈醫療物資(口罩、護目鏡、防護服)、女性生理期用品(衛生巾、安心褲)、救援醫療隊等相關文章進行研究分析,欲通過分析微博和百度新聞大數據,探索社會各界對疫情期間女醫護衛生用品的關注情況。
  • 【世界精神衛生日】後疫情時代,我們一起面對焦慮和抑鬱
    現代社會,每個人每天都在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無論是求學、職場打拼還是長期居家,生活壓力、情感關係、社交媒體等都可能讓我們的心靈長期遭受壓力。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幾乎人人都體驗過焦慮、抑鬱的情緒。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社交隔離、收入減少都可能加重人們焦慮的風險。有些人因為精神困擾還出現酒精和藥物使用、失眠、軀體不適等情況。
  • 社交媒體令人悲傷、焦慮和沮喪?1/3的Z世代要戒掉它了
    根據Hill Holliday內部調研機構Origin日前發布的調研報告,現在有91%的Z世代(1994年及以後出生)成年人都在使用社交媒體,不過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他們「正在減少社交媒體使用」,其中有1/3甚至表示會永遠關閉社交媒體帳戶。
  • 如何緩解疫情帶來的焦慮、抑鬱等情緒?試試這幾種方法
    經常陷入恐懼,、焦慮和抑鬱等不良情緒之中,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等等。抗疫情醫護人員對於疫情期間出現的不良心理反應,比如:恐懼焦慮、緊張不安、擔心、抑鬱等負面情緒,應該如何調整心態,
  • 清研智庫:疫情之後,建議這些優化營商環境政策繼續下去
    ,各地為了對衝疫情的風險,出臺了很多政策,清研智庫詳細研究了各地政策,認為很多政策不僅具有應急的價值,更應該長期堅持下去: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如何,政府和市場的公開透明情況往往是個先行指標。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國中央和多數地方政府都迅速開通了疫情防控採購綠色通道。
  • 雙語閱讀|如何緩解疫情期間社交隔離產生的焦慮感?
    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日趨嚴重,各國紛紛實施居家隔離措施。在家待一兩周也許不是問題,但如果在家待久了,不少人會表示「憋不住」,有些人甚至會因此產生孤獨、焦慮情緒。隔離期間如何呵護我們的心理健康呢?來看紐約焦慮症中心的創始人和負責人、哈佛醫學院的助理教授戴維·H·羅斯馬林博士給你支招。1.
  • 南京政協智庫調研南京百音高科技有限公司
    近期,南京政協智庫聯盟組織了部分省、市政協委員走訪調研相關重點企業。調研團考察南京百音高科技有限公司3月31日下午,南京政協智庫聯盟會長楊伯強、秘書長薛峰帶領調研組一行7人就疫情防控、復工復產、企業創新等情況,對南京百音高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考察調研
  • 傳媒觀察 | 深度揭示:社交媒體的謠言是如何產生的
    虛假信息的傳播在社交媒體中是不可避免的,而怎樣管理虛假信息則決定了謠言發展的最終方向。以前識別社交媒體中的謠言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偶然性和人工方法,現在許多國家已經開發出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的輔助性工具、文本和數據挖掘、複雜系統模型分析等先進技術,由於大量的不準確和虛假信息的存在,人們對評估信息屬性的計算模型和自動發現謠言的方法的探索越來越多。
  • 清研智庫:大流行將加速城市發展
    自大流行開始以來的一段時間裡,似乎一切都不同了,但從長遠來看,並沒有改變任何東西,它只是加速和放大了在大流行之前就已經明顯的趨勢。 文明史是城市和城市空間的歷史,這兩個詞是交織在一起的。城市是未來的,從統計學上講,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1920年,紐約和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 史安斌:面對社交媒體輿論戰需兵來將擋
    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蔓延令美歐國家成為疫情的新中心,雖然各國政府都在努力抗擊疫情,但是美歐國家一些政客和媒體卻在社交媒體上發出各種「甩鍋」其他國家的言論,或者借疫情抹黑其他國家「隱瞞疫情」「展開魅力攻勢」等等。一時間,社交媒體中瀰漫「新冷戰」氣氛。
  • 盤古智庫調研組赴濟南市章丘區調研
    「天元戰略與武漢『十四五』的突破之路研討會」盤古智庫舉辦「美國大選後政策走向研討會」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解讀——盤古智庫學者觀點彙編盤古智庫舉辦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解讀研討會
  • 越來越多地使用社交媒體會導致抑鬱
    越來越多地使用社交媒體會導致抑鬱 2020-12-15 11: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院長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調研交流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22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嚴常坤)6月19日,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院長、省金融業聯合會綠金委主任束蘭根,中建集團第三工程局華東公司總經理閆登飛一行來校交流座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委書記管兆勇、校長李北群、副校長韋忠平出席座談會。座談會由韋忠平副校長主持。
  • 清研智庫:建立垃圾分類「閉環」管理
    上海市7月2日發布的第一年成績單顯示,社區層面的垃圾分類情況有所改善,回收率提高,廚餘垃圾和有害垃圾分類,幹垃圾處理量也有所減少。經過適當分類的垃圾更容易再利用和安全處理,因此不必大量焚燒。可是,這只是理想狀態。
  • 東方智庫丨拆分「臉書」:美國政府VS社交帝國
    (來源:新華社)12月9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48名州總檢察長分別向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通過收購競爭對手,來扼殺良性競爭,構建壟斷地位。訴訟要求強制剝離臉書旗下兩款最重要的社交軟體Instagram和WhatsApp。
  • 韓因「新冠抑鬱」自殺者激增 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
    韓國疫情自11月起出現「第三波大流行」,韓國防疫部門官員在記者會上稱,韓國正面臨疫情暴發以來的「最大危機」。此次疫情擴散與前兩次不同,不僅集體感染事件頻發,生活中的「日常感染」也比比皆是,更加重了民眾的擔憂。隨著韓國新冠疫情的長期化,恐慌和焦慮的情緒迅速蔓延,因「新冠抑鬱」而自殺的人數不斷攀升。
  • 強迫、焦慮、抑鬱……你有「心病」嗎?
    焦慮症的典型症狀有……↓焦慮障礙總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慢性焦慮,又稱為廣泛性焦慮。典型表現為:對多種事件或活動過分焦慮和擔心,這種擔心難以控制,且可伴有坐立不安、乏力、注意力難以集中、易激惹、肌肉緊張、睡眠障礙等。這種焦慮、擔心或軀體症狀明顯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還有一類是急性焦慮發作,又稱為驚恐障礙。
  • 傳播納粹符號和虛假信息 川普遭社交媒體圍剿
    當地時間6月18日,社交媒體巨頭臉書和推特對美國總統川普競選陣營投放的廣告,以及川普本人發布的視頻進行刪除和標註處理,再次引發有關社交媒體內容監管的大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臉書和推特成立之初,一直迴避確保平臺內容真實性的社會責任。
  • 一個患者的親身經歷分享:走出焦慮抑鬱情緒的我來說說改善的方法
    不願意和同學交流,有什麼事都自己一個人抗。後來我才知道因為長期壓抑自己,我的心理已經很扭曲了,處於一種自我不會調節的狀態,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因為男朋友的分手更是加劇了這種焦慮和無力感,身體越來越差,每天晚上失眠,醒的時候還發現枕頭溼了一片,腦子變的混沌,整天發呆,不想見到陽光。
  • 王玉平:失眠不僅是「睡不著」 需警惕抑鬱焦慮情緒
    日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玉平教授在做客《新華會客廳》健康匯特別節目時表示,睡眠與健康息息相關,失眠往往與抑鬱、焦慮伴隨存在,如果長期持續性地失眠,並且影響到白天的正常工作、生活,應及時就診。如果在失眠同時伴有長時間的低落、消極、煩躁等情緒,就要警惕抑鬱、焦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