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之間如果罵起來,會是什麼樣子的?總之不會像底層人民一樣,狂飆各種人體器官,以及將對方家裡女性親屬問候個遍。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文人之間的罵人,互懟,都是應該「你方唱罷我登場」,「有來無往非禮也。」你一首詩內涵我,我回敬一首詩順便罵回這樣的有來有往。
在近現代的文壇中,新文化運動以後,文壇上活躍的文學家們也從文言文和詩詞歌賦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對於看不慣的人和事,也沒有那麼「含蓄」了。比較著名的就是魯迅「懟」郭沫若這件事,魯迅一向以批評他人著稱,不過他作品中大部分還是諷刺社會黑暗的,「懟」郭沫若如此之狠,還是少見的。
凡事有因必有果,郭沫若做了什麼事,讓魯迅如此呢?看了前因後果以後,才知道,郭沫若一點也不冤。
「法西斯蒂」與「珂羅茨基」
魯迅和郭沫若,在20世紀初的知識分子中,都有很高的地位。魯迅就不用說了,從小學到高中,都一直在學他的文章!而郭沫若除了文學方面的才華,在考古、歷史和科學方面,成就也很高,如果論全面發展的話,郭沫若先拿一分。
但魯迅的名氣更大啊,和胡適同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白話文的倡導者,還憂國憂民不惜自己的生命安全,這點魯迅扳平。這倒不是說郭沫若就不愛國,只是魯迅在這方面的投入更大一些。
但二人身上的共同點還是蠻多的,比如魯迅從小康墮入困頓,郭沫若的外祖父也是進士,後來家道中落。魯迅最開始到日本學醫,後來棄醫從文;郭沫若亦到日本留學,學的也是醫,但對文更感興趣,於是就重合了前巨匠的步伐。魯迅注重用文章諷刺現實,郭沫若思想天馬行空,作品充滿浪漫色彩,從這裡,我們似乎就能想像到二人在文壇上的針鋒相對了。
魯迅的白話文中,還帶著不少文言文的痕跡,他文章中,有詩詞,有雜文,有小說,唯獨沒有現代詩。而郭沫若的《天狗》《女神》中,將文人的浪漫和想像展現的淋漓盡致。據說,原本是《新青年》和胡適粉絲的年輕人,都轉而變成了郭沫若的粉絲。
所以郭沫若難以「安分」下來,他批判《新青年》,諷刺魯迅是資本主義以前的封建餘孽,說他是「法西斯蒂」,不得志。魯迅立即評價其為「才子加珂羅茨基」,珂羅茨基在歐洲的意思是流氓痞棍,這回敬,乾脆利落,只能說郭自找。
金庸「內涵」徐志摩
如果說,魯迅和郭沫若是如此直來直去的話,那麼在20世紀的文學家中,金庸就是「婉約派」了。比如對於表兄徐志摩,金庸不喜他的為人,就在作品中對他多番諷刺。
徐志摩這個人,和結髮妻子張幼儀離婚,又將全家老小託付給張幼儀照顧,有些不地道(渣)。看到林徽因,驚為天人,追求不得轉而挖了好友王賡的牆角,娶到了陸小曼,還把自己的「八寶箱」託付給了凌叔華,民國的花前月下,幾乎全數他都沾過,是一個遊走於花叢和文壇的男人。
所以徐志摩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人們在談論到他的才華的時候,總會順便提到他的感情史。金庸不喜歡這樣濫情的人,曾經用「雲中鶴」來內涵徐志摩,因為徐志摩曾經用過「雲中鶴」的筆名,在多部小說裡,「表哥」的角色大部分都是反派。或許是為了給自家人留點顏面,或許是寫作風格,金庸還是比較「含蓄」一些的借物言志。
不過也有人認為金庸和徐志摩感情很好,一切都是巧合。這誰信呢,徐志摩1897年出生,金庸1924年出生,徐志摩出事的時候,金庸才七八歲。相差27歲的兩個人,徐志摩忙著遊走於多個女人之間,會帶著自己的小表弟金庸去玩?所以哪怕金老先生祭拜徐志摩,也是不想讓外人過多評價吧。
文人相輕,也是很有意思的
文人相輕這件事,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他們大多數人要麼因為思想不同,要麼因為文風不同,以紙筆為武器,文章為炮彈互相討伐,也是常有的事。魯迅和郭沫若兩個人就是如此,因為思想的碰撞,引起了口水戰,但又是彼此欣賞的,魯迅「懟」郭沫若,前面還加上「才子」的前綴呢!
他們的光輝之處就在於,哪怕我看不慣你,但我承認你的才華,這是很高風亮節的。至於徐志摩,哪怕我們對他的感情史有頗多爭議,但也得承認他的天才手筆,《再別康橋》一詩,至今還是各種朗誦活動的熱門作品,永久地矗立在浪漫主義詩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