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商業方式復興漢服、普及漢服

2021-01-12 華西都市報

創業14年 重回漢唐創始人呂曉瑋

用商業方式復興漢服、普及漢服

\\\"重回漢唐\\\"的漢服。

  

漢服正在「出圈」。

  無論你理解與否,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據第三方數據分析機構艾媒諮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漢服愛好者達356.1萬人;2016年至2019年間,中國漢服愛好者數量連續4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長。2020年8月,天貓服飾等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近三年以來,漢服市場呈爆發式增長,2019年淘寶平臺上漢服成交金額首次突破了20億元。
  近年來,我國漢服文化和漢服產業發展不斷加速,尤其是在漢服產業方面,配飾、租賃、攝影等周邊服務也迅速發展,實現了全產業鏈融合。
  誰在創立漢服品牌,他們有怎樣的發展故事,從小眾到「出圈」,這個市場面臨著何種機遇和挑戰?
  1月1日起,封面新聞正式推出《國潮人·新時裳》系列策劃報導,走近漢服行業品牌創業故事。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謝燃岸邱靜靜實習生楊霽月
  四川、重慶、北京、天津、山東、江蘇……打開「重回漢唐」全國實體店分布圖,你能看到,它基本上覆蓋了全國大多數省份。它是線下實體店最多的漢服品牌之一,也是國內最早的漢服實體店。
  2006年,「重回漢唐」在成都文殊坊開業,第二天即以「開業不開張」的標題登上了媒體。當時,這個「新物種」是如此小眾、沉寂。
  14年後,當驀然回首,「重回漢唐」創始人孫異和呂曉瑋驚訝發現,「同袍」的數量已經數不勝數,穿漢服甚至成為年輕人追逐潮流的生活方式。
  「我和孫異曾經以為,要花上30年甚至50年的時間才能普及漢服,沒想到速度會這麼快。」呂曉瑋說。

「誤入」漢服深處

  不同於成都文殊坊、錦裡、春熙路等地的實體店,「重回漢唐」的公司藏在成都市成華區建設路9號的一幢寫字樓裡。
  冬日裡的一天下午4點過,「重回漢唐」公司裡,呂曉瑋和設計師們一起選新一期的漢服設計稿。這幾年,隨著漢服越來越熱,她也越來越忙。除了是公司的創始人和文化總監,她還是四川傳統文化促進會漢服文化專委會副會長、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會員和西安工程大學新文創與文化價值觀研究中心研究員。
  她和丈夫孫異「入圈」時,從未想過漢服會發展得如此繁榮,受到如此多人的喜愛。
  2003年11月22日,漢服愛好者、電力工人王樂天第一次穿上漢服走在河南鄭州街頭,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彼時,畢業於四川大學生物工程系的孫異,已辭職成為自由音樂人,歌曲《小三和弦》和《胭脂扣》火遍網絡,他開始「混跡」於一個名為「漢網」的論壇,對漢民族的歷史和服飾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2004年,孫異創作了一首名叫《重回漢唐》的歌曲,後來這首歌后來成為了漢服復興主題曲。
  「學校請他來唱歌,他是我的偶像。」同為川大畢業生的呂曉瑋是在孫異的影響下接觸了漢服圈。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自小喜愛古典文化的呂曉瑋,很快被這個網站的理念所俘虜。她決定為自己定製一套漢服,這套漢服花費700多元,從下訂到拿到衣服用了半年多。當她穿上漢服和孫異出門時,異樣的眼光緊盯不放。

商業方式復興漢服

  2006年夏天,呂曉瑋和孫異穿著漢服去民政局領了結婚證,其後他們又穿著漢服舉辦了婚禮。
  「身著漢服,讓整個婚禮特別莊重,特別有儀式感。」呂曉瑋說,也是在那時,漢服的圈子開始慢慢擴大,但購買渠道依然不多。
  呂曉瑋和孫異商量後,決定開一家漢服店。商業化與復興傳統文化看似相悖,但在她看來,實則殊途同歸,質量好的平價商品,會有更多受眾,這就意味著有更多的人能穿上漢服。「我們用商業的方式去復興漢服、普及漢服。」她說。
  2006年12月,名字取自孫異歌曲《重回漢唐》的重回漢唐漢服店在成都文殊坊開業。第二天,媒體用「全國首家漢服實體店,開業不開張」的標題,進行了報導。
  為了吸引顧客,呂曉瑋穿漢服到景區晃悠,列印宣傳單,甚至還做起了出租業務,十塊錢租半小時,提供拍照服務每張收費2元。
  小眾,依然小眾。漫長的蟄伏期過後,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漢服文
  化和漢服產業的發展迎來了轉折。
  2015年,呂曉瑋和孫異正式註冊了公司,從個人經營轉入公
  司化運作。漢服愛好者的基數不斷擴大,漢服市場消費也開始逐年上漲,直到2018年迎來爆發。

讓漢服更加普及

  回首來時路,無數偶然和必然的瞬間造就了頗具規模的漢服熱和漢服文化、漢服產業的興盛。
  「重回漢唐」是風口幸運者之一,這個當初開業第一天無人問津的漢服店,如今已成為漢服產業頭部品牌之一。它成了國內最大的漢服連鎖店,擁有30家門店和5家線上網店,一個月上新約30款漢服,一年上新300多款,和網路遊戲、食品飲料甚至音效卡產品等都進行了跨界合作。
  呂曉瑋嚴格考核設計師,也對儲備力量進行培養。目前,國內的高校沒有漢服設計專業,招聘新人後,他們會對設計師進行至少半年的培訓。
  重回漢唐旗下有四個品牌,顧客能在這裡買到不同場合、不同年齡所需要的漢服。儘管現在年輕人把穿漢服看作一種潮流,但呂曉瑋想要的是漢服的進一步普及,她的理想是,「讓每個漢族人一生至少擁有一套漢服。」

掌門說

  

記者:如何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對漢服進行創新?
  呂曉瑋:

服裝設計和我們的漢服復興理念是緊密相關的。我們是復興,不是復古。復興是有繼承傳統,但也要有創新。如果沒有創新的話,我們就不可能有那麼豐富的文化,也不可能有每個時代不同的審美。我會要求設計部門不管怎麼創新,都要保證有傳統的紋樣,正宗的傳統審美款式必須要有。
  

記者:成都在漢服方面有哪些發展空間?
  呂曉瑋:

要實現面料、印染、加工等全產業鏈的本土化,我認為目前是有困難的,它需要多年的沉澱和培養。我建議成都可以打造與漢服產業相關的文化產業鏈。比如我們和影院、遊戲行業等都進行了跨界合作,很多聯合是超出了服裝產業範圍的。
  

記者:關於漢服產業發展的建議?
  呂曉瑋:

現在,漢服市場不是特別規範,甚至還有一些亂象,包括山寨侵權等,所以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進行一些指導、規範,讓商家有公平的競爭環境。

相關焦點

  • 國潮人·新時裳|重回漢唐:創業十四年 商業方式的漢服復興之路
    「我和孫異曾經以為要花上30年,甚至50年的時間才能普及漢服,但是沒想到速度會這麼快。」呂曉瑋說。這位畢業於四川大學,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漢民族服飾的掌門人,堅持用商業的方式復興漢服,讓漢服成為一個普及性的商品,被更多人穿在身上傳承下去,「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我們希望每個漢族人一生都至少擁有一套漢服。」
  • ...國潮人·新時裳 · 重回漢唐:創業十四年 商業方式的漢服復興之路
    這位畢業於四川大學,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漢民族服飾的掌門人,堅持用商業的方式復興漢服,讓漢服成為一個普及性的商品,被更多人穿在身上傳承下去,「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我們希望每個漢族人一生都至少擁有一套漢服。」
  • 漢服,緣何復興?
    許多喜愛中國文化的人,也加入對漢服的研究和推廣。星星之火,一點一點,令不為人知的漢服,從個人到圈子、從圈子到大眾,逐漸獲得了更多的認知。 在此後蔚然成風的漢服潮流裡,很少再出現王樂天的身影。不過,我們今天再去看當年發生的事情,似乎仍能窺探到多年來漢服復興背後,那些情懷與爭議的蛛絲馬跡。
  • 文化圈層 | 漢服:發展與復興
    圖源來自b站up陳初久的漢服版《生僻字》內涵「天人合一」的形制內涵「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它的理念和人生理想追求體現在漢服的設計中,表徵了漢服的深層意蘊和外在形式的審美。漢服在結構方式上以「上衣下裳」為原則,象法天地。
  • 漢服復興:漢服文化
    漢服復興運動是現在普遍說的,但實際上正確的說法是漢文化復興運動或者華夏文化復興運動它是華夏文明全面復興的一個運動,而不是單純漢服復興只因為漢服是文化最外在的體現,所以才以衣為載體,開始復興衣禮是並行復興的,並且輻射方方面面,如民族意識,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等,是以華夏文明復興重塑華夏脊梁的愛國主義復興運動本位思想是民族主義的提現
  • 淺析漢服復興:漢服運動的未來——漢服需要原創!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復興運動的蓬勃開展,漢服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第二春。在經歷了清朝的剃髮易服之後,明朝之前的漢族傳統服飾差點消失殆盡。隨著國家國力的日漸強盛,漢服二字又開始重新回歸到了世人眼中,而迎接它的是現代潮流的服飾觀念。
  • 漢服復興運動可能失敗了!
    其實螢火蟲事件很好地說明了一點,那就是漢服的商業化是必然的。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其實中華文化的復興當然離不開商業化,因為沒有人能「用愛發電」,包括在評論此次螢火蟲華商九州事件時,曾有人聲稱「可以同情商家,但不能因為同情就買他們的衣服」。我們可以發現,在漢服方面,商家與顧客之間的矛盾已經開始顯現。但實際上,與以次充好的商業欺詐類似,從商業交換出現的那一刻起,它就一起出現了。
  • 95後美女勵志復興漢服文化:用體格穿衣服,用人格穿漢服!
    這麼多年過去了,經過漢服文化這幾年的推廣,以及在傳統文化復興的大環境下在長安文化古都這個地方,大家對漢服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知我平時出門去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都會碰著有幾個穿漢服的人,而這時周圍的人並不會覺得太奇怪他們會很明確的指出
  • 評「漢服熱」與漢服復興:莫把漢服小眾化、符號化、飯圈化!
    近年來關於"漢服復興"的話題總是爭論不休,有人呵斥這是譁眾取寵,到底難等大雅之堂,有人辯解這是中華傳統服飾,理應發揚光大。那麼"漢服復興"到底有什麼意義?穿漢服上街。到底算不算文化內涵的體現呢?什麼叫漢服?"漢服"一詞,最早見於《漢書·西域傳》:"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 漢服復興有多難?女子街頭宣傳漢服文化,卻屢屢被拒
    雖說由於某些原因它曾經沒落,但也可以慢慢復興啊!然而,漢服雖美,復興亦難啊!前些時候,就有女子穿著漢服走上街頭去宣傳漢服文化,卻屢屢被拒!這個小姐姐叫做於夢婷,是某個公益漢服社團的社長。這天,她梳好了髮髻,插上了髮簪,描好了眉毛和口紅,精心打扮一番準備跟小夥伴們一起去街頭宣傳漢服。
  • 結緣漢服
    每逢傳統節日,北京的漢服組織都會舉行漢服文化活動。但是,今年端午節是個例外。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原本計劃的線下活動改為了線上,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向觀眾展示漢服,介紹端午節歷史習俗知識,並通過線上遊藝互動的方式,鼓勵大家在家穿上漢服,過一個既安全又充滿儀式感的端午佳節。
  • 隨著傳統文化復興,漢服被民眾熱衷,為什麼中國人春節不穿漢服?
    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隨著傳統文化復興,漢服被民眾熱衷,為什麼中國人春節不穿漢服?近些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也在被普通民眾所漸漸熱衷。不過有一個概念首先必須要闡述清楚的就是何為漢服,漢服是不是就是簡單的在概念上等於漢民族的服裝或者等於漢代的服裝?
  • 漢服復興運動或許已經失敗!
    其實螢火蟲那個事,很好地說明了一點,那就是漢服商業化是不可避免的。在當下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實際上漢文化的復興肯定也離不開商業化這一條路,因為沒有人能「用愛發電」,包括在評論這次評論這次螢火蟲華裳九州事件時,有人就曾宣稱「可以同情商家,但是不能因為同情而買他們的衣服」。我們可以發現,在漢服這一方面,商家和顧客的矛盾已經開始出現了。
  • 漢服小姐姐不只是想拍照,她們背後是一場盛大的漢服復興運動
    漢服復興運動新中國建立後,作為落後文明的一方,中國在主觀上無論願意與否,實質上在不停的接受或被西方文明所影響,在服飾上,也是如此,西式服裝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而漢服只存在於考古文物當中。那個時代中國在經濟,政治上依然在摸著石頭過河,作為斷代了幾個世紀的漢服,極少被人所注意到。
  • 復興漢服是沐猴而冠嗎?
    最近有關於漢服的話題真是異常火爆,這不,最近觀察者網就做了一期關於漢服話題的採訪視頻——漢服需要全面復興嗎?漢服運動從2003年發展至今已經16個年頭了,雖然說到目前為止漢服的復興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漢運誠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自身的問題,倘若客觀討論這些問題,那本無可厚非,但是觀察者網所做的視頻顯然已經不屬於「客觀」的範疇,而是在刻意抹黑漢服本身了。
  • 漢服運動方興未艾,簡評那些漢服復興背後的秘密
    現如今如今,漢服復興運動方興未艾,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如今西方主導的全球化之下,如何抵禦西方文化與西方價值觀的衝擊,如何在全球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不被過分西化,成了一個非常嚴肅而重要的問題。
  • 都說要復興漢服!到底復興的是「當代網紅」,還是「傳統文化」?
    在網絡中,有一些人群在提倡「復興漢服」。他們說漢服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服飾,不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就被完全的丟棄掉。可走在人群裡,我們也發現身邊真正穿著漢服的人,實在太少了。好像這種服飾,只存在於網絡中,存在於一群人的聚會中。他們身著華麗的服飾,走在街頭會引起人們的矚目。而另一種存在,就是漢服模特、網紅,他們不在生活裡,在網絡裡。
  • 漢服書籍推薦|《漢服歸來》帶你了解14年漢服復興運動故事
    拿到這本厚厚的書時,就迫不及待地閱讀這些近14年漢服運動的故事。來自全球各地、不同年齡與職業的人們在這場文化復興運動中的辛苦付出,才有了我們這代人對漢服文化的逐步認知,感觸良多。所以,我期待通過《漢服歸來》這本書,呈現出這條路上那些有喜有悲、有哭有笑的真實故事,也告訴人們在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感人、堅定而又頑強的人生歷程,以及漢服運動那單純、質樸、奉獻、無悔的文化復興之夢。
  • 突然興起的「漢服熱」?你可能還不知道「漢服復興運動」
    近年來,隨著不斷在抖音等多個平臺不斷出現的穿著漢服的小哥哥小姐姐的影響推廣下,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裡,但是有很多人肯定會很奇怪為什麼中國人自己的傳統服飾文化會出現斷層,而近幾年又有了復興的跡象。
  • 中國人需要復興漢服嗎?那麼漢服到底是什麼?誰給漢服下個定義?
    《歷史雜談》55期題:中國人需要復興漢服嗎?那麼漢服到底是什麼?誰給漢服下個定義?有很多中國服飾在世界服裝史裡有很高的地位,比如說女性的旗袍和男性的中山裝。這些中國服飾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輩分高,無論是中國人或者外國人,都不會輕易質疑這種服飾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