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14年 重回漢唐創始人呂曉瑋
用商業方式復興漢服、普及漢服\\\"重回漢唐\\\"的漢服。
無論你理解與否,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據第三方數據分析機構艾媒諮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漢服愛好者達356.1萬人;2016年至2019年間,中國漢服愛好者數量連續4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長。2020年8月,天貓服飾等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近三年以來,漢服市場呈爆發式增長,2019年淘寶平臺上漢服成交金額首次突破了20億元。
近年來,我國漢服文化和漢服產業發展不斷加速,尤其是在漢服產業方面,配飾、租賃、攝影等周邊服務也迅速發展,實現了全產業鏈融合。
誰在創立漢服品牌,他們有怎樣的發展故事,從小眾到「出圈」,這個市場面臨著何種機遇和挑戰?
1月1日起,封面新聞正式推出《國潮人·新時裳》系列策劃報導,走近漢服行業品牌創業故事。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謝燃岸邱靜靜實習生楊霽月
四川、重慶、北京、天津、山東、江蘇……打開「重回漢唐」全國實體店分布圖,你能看到,它基本上覆蓋了全國大多數省份。它是線下實體店最多的漢服品牌之一,也是國內最早的漢服實體店。
2006年,「重回漢唐」在成都文殊坊開業,第二天即以「開業不開張」的標題登上了媒體。當時,這個「新物種」是如此小眾、沉寂。
14年後,當驀然回首,「重回漢唐」創始人孫異和呂曉瑋驚訝發現,「同袍」的數量已經數不勝數,穿漢服甚至成為年輕人追逐潮流的生活方式。
「我和孫異曾經以為,要花上30年甚至50年的時間才能普及漢服,沒想到速度會這麼快。」呂曉瑋說。
不同於成都文殊坊、錦裡、春熙路等地的實體店,「重回漢唐」的公司藏在成都市成華區建設路9號的一幢寫字樓裡。
冬日裡的一天下午4點過,「重回漢唐」公司裡,呂曉瑋和設計師們一起選新一期的漢服設計稿。這幾年,隨著漢服越來越熱,她也越來越忙。除了是公司的創始人和文化總監,她還是四川傳統文化促進會漢服文化專委會副會長、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會員和西安工程大學新文創與文化價值觀研究中心研究員。
她和丈夫孫異「入圈」時,從未想過漢服會發展得如此繁榮,受到如此多人的喜愛。
2003年11月22日,漢服愛好者、電力工人王樂天第一次穿上漢服走在河南鄭州街頭,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彼時,畢業於四川大學生物工程系的孫異,已辭職成為自由音樂人,歌曲《小三和弦》和《胭脂扣》火遍網絡,他開始「混跡」於一個名為「漢網」的論壇,對漢民族的歷史和服飾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2004年,孫異創作了一首名叫《重回漢唐》的歌曲,後來這首歌后來成為了漢服復興主題曲。
「學校請他來唱歌,他是我的偶像。」同為川大畢業生的呂曉瑋是在孫異的影響下接觸了漢服圈。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自小喜愛古典文化的呂曉瑋,很快被這個網站的理念所俘虜。她決定為自己定製一套漢服,這套漢服花費700多元,從下訂到拿到衣服用了半年多。當她穿上漢服和孫異出門時,異樣的眼光緊盯不放。
2006年夏天,呂曉瑋和孫異穿著漢服去民政局領了結婚證,其後他們又穿著漢服舉辦了婚禮。
「身著漢服,讓整個婚禮特別莊重,特別有儀式感。」呂曉瑋說,也是在那時,漢服的圈子開始慢慢擴大,但購買渠道依然不多。
呂曉瑋和孫異商量後,決定開一家漢服店。商業化與復興傳統文化看似相悖,但在她看來,實則殊途同歸,質量好的平價商品,會有更多受眾,這就意味著有更多的人能穿上漢服。「我們用商業的方式去復興漢服、普及漢服。」她說。
2006年12月,名字取自孫異歌曲《重回漢唐》的重回漢唐漢服店在成都文殊坊開業。第二天,媒體用「全國首家漢服實體店,開業不開張」的標題,進行了報導。
為了吸引顧客,呂曉瑋穿漢服到景區晃悠,列印宣傳單,甚至還做起了出租業務,十塊錢租半小時,提供拍照服務每張收費2元。
小眾,依然小眾。漫長的蟄伏期過後,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漢服文
化和漢服產業的發展迎來了轉折。
2015年,呂曉瑋和孫異正式註冊了公司,從個人經營轉入公
司化運作。漢服愛好者的基數不斷擴大,漢服市場消費也開始逐年上漲,直到2018年迎來爆發。
回首來時路,無數偶然和必然的瞬間造就了頗具規模的漢服熱和漢服文化、漢服產業的興盛。
「重回漢唐」是風口幸運者之一,這個當初開業第一天無人問津的漢服店,如今已成為漢服產業頭部品牌之一。它成了國內最大的漢服連鎖店,擁有30家門店和5家線上網店,一個月上新約30款漢服,一年上新300多款,和網路遊戲、食品飲料甚至音效卡產品等都進行了跨界合作。
呂曉瑋嚴格考核設計師,也對儲備力量進行培養。目前,國內的高校沒有漢服設計專業,招聘新人後,他們會對設計師進行至少半年的培訓。
重回漢唐旗下有四個品牌,顧客能在這裡買到不同場合、不同年齡所需要的漢服。儘管現在年輕人把穿漢服看作一種潮流,但呂曉瑋想要的是漢服的進一步普及,她的理想是,「讓每個漢族人一生至少擁有一套漢服。」
記者:如何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對漢服進行創新?
服裝設計和我們的漢服復興理念是緊密相關的。我們是復興,不是復古。復興是有繼承傳統,但也要有創新。如果沒有創新的話,我們就不可能有那麼豐富的文化,也不可能有每個時代不同的審美。我會要求設計部門不管怎麼創新,都要保證有傳統的紋樣,正宗的傳統審美款式必須要有。
要實現面料、印染、加工等全產業鏈的本土化,我認為目前是有困難的,它需要多年的沉澱和培養。我建議成都可以打造與漢服產業相關的文化產業鏈。比如我們和影院、遊戲行業等都進行了跨界合作,很多聯合是超出了服裝產業範圍的。
現在,漢服市場不是特別規範,甚至還有一些亂象,包括山寨侵權等,所以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進行一些指導、規範,讓商家有公平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