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法魯克和喬治翻譯的部分,則講述了吉爾伽美什和恩奇都一同前往雪松林(眾神之家)打敗怪獸洪巴巴(Humbaba)的過程。
澎湃新聞記者 邢春燕
《吉爾伽美什史詩》是目前已知人類最古老的史詩,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在蘇美爾人中流傳。在古巴比倫時期,它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但目前流傳下來的《吉爾伽美什史詩》詩句並非全本,大概缺少了三分之一。據外媒報導,伊拉克庫德地區的蘇萊曼尼亞博物館(Sulaymaniyah Museum)近日宣布,他們發現了《吉爾伽美什史詩》缺失部分的20行詩句。
2011年,位於伊拉克庫德地區的蘇萊曼尼亞博物館從一名走私販手中購回約80到90塊泥板,這一私下交易本意是收集美國入侵以來從伊拉克歷史古蹟和博物館中消失的珍貴文物,但這一交易卻意外發現了用楔形文字撰寫的《吉爾伽美什史詩》部分詩句。
刻有楔形文字詩句的泥板
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教授法魯克(Farouk Al-Rawi)表示,這些詩句蝕刻在一塊較大的泥板。在博物館打算花800美元買下這批泥板時,它仍然陷在泥土中。
在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副院長、《吉爾伽美什史詩:新譯本》(企鵝經典,2000)的譯者安德魯·喬治(Andrew George)的幫助下,法魯克用五天時間翻譯了泥板上的詩句。據蘇萊曼尼亞博物館介紹,該泥板可以追溯到古巴比倫時期(公元前2003-1595年)。然而,法魯克和喬治表示,可能並沒有那麼古老,大概可以追溯到新巴比倫時期(公元前626-539年)。
隨著破譯工作的展開,法魯克和喬治發現這塊被偷的泥板講述了一個熟悉的故事:吉爾伽美什的故事。他們稱,鑑於故事書寫所處的年代,這些故事很可能被刻在不同泥板上,每一塊泥板分別講述故事中不同的部分(有點像現代的章節)。
《吉爾伽美什史詩》是一部關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蘇美爾王朝三大英雄之一的吉爾迦美什的讚歌,在神話傳說中他擁有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的高神格。 有一些觀點認為《吉爾伽美什史詩》中大洪水章節與聖經中的諾亞方舟的故事以及其他古文明關於洪水的記載有關,認為聖經中關於大洪水的部分從《吉爾伽美什史詩》的記載演變而來。《吉爾伽美什》有很多與希伯萊《聖經》相對應的地方。
吉爾伽美什的雕像
19世紀中葉,由大英博物館的喬治·史密斯從亞述古都尼尼微亞述巴尼拔墓裡的泥板圖書館中發掘出這部史詩,共11塊泥版,計約3600行。在20世紀初楔形文字得到破譯後,史詩的文字被發現並由小碎片拼成。但這一版本的史詩大約缺了三分之一內容。
在《吉爾伽美什史詩》一開始,吉爾迦美什是烏魯克城的統治者,作惡多端,人民痛苦不堪。苦難中的人們祈求天上諸神拯救自己,天神就叫阿魯魯創造了一個半人半獸的勇士恩奇都,去與吉爾迦美什搏鬥。兩人使出全部本領,還是不分勝負,都佩服對方的勇敢,於是結拜為友,一同去為人民造福,成為人人愛戴的英雄。
而法魯克和喬治翻譯的部分,則講述了吉爾伽美什和恩奇都一同前往雪松林(眾神之家)打敗怪獸洪巴巴(Humbaba)的過程。這塊泥板為《吉爾伽美什史詩》增加了20句前所未知的詩句,填補了一些細節,展現了森林的樣貌和聲音。
「在研究毫無頭緒的情況下,這塊新泥板給我們提供了線索,我們明白了雪松林不是寧靜和空曠的地方,充滿了嘈雜的鳥叫蟬鳴,猴子在樹上嘶叫,」喬治說。
怪獸洪巴巴將刺耳的叢林之聲看作一種娛樂音樂,「就像《叢林故事》中的國王路易,」喬治說,對自然景觀如此生動的描述在巴比倫敘事詩歌中「非常少見」。
這些詩句還提到了其他一些細節。例如,恩奇都和洪巴巴是童年小夥伴,在殺死怪獸後,故事的英雄們覺得有點懊悔,因為摧毀了可愛的森林。
「吉爾伽美什和恩奇都砍下雪松帶回巴比倫的家,新發現的詩句中有一行似乎在說,恩奇都意識到將森林變成荒地是錯誤的行為,會讓眾神惱怒。」喬治說,如同森林的描述,這種生態意識在古代詩歌中也是非常少見的。
目前,這塊泥板已經去除了泥土,陳列在蘇萊曼尼亞博物館中,上面的文字也被全部翻譯了出來。
來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