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老人在小區崩潰大哭:飯我做,孫子我帶,兒媳婦卻要趕我走

2020-12-14 閃電新聞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科學的母嬰育兒知識和有趣的故事」,請您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文丨小敬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生活中,有些老人「太愛」自己的孩子了,可有時候連她們自己都不知道,她們所謂的「愛」,並不是真正的「愛」,僅僅是自私而已其實,有這種自私思維的老人,內心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是為他好,如果他覺得不好,我也不會接受,因為他還是個孩子,不懂事!」可事實真的如此嗎?58歲老人在小區裡崩潰大哭:飯我做,孫子我帶,兒媳婦卻要趕我走

前幾天下雪的時候,早上在小區裡散步,看到一位老人坐在小區廣場上的臺階上崩潰大哭,旁邊還有幾位老人在不停地勸她。老人說:「你們說說,我怎麼那麼命苦。我都58歲了,還天天給他們做飯,做好飯還要叫他們起床,他們不起還衝著我嚷嚷,甩臉色給我看。孫子都快3歲了,他們連個尿不溼都沒給孫子換過,兒媳婦更是連奶粉都不會衝,這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在管,他們管過什麼呀?我天天累死累活的,給他們洗衣服、做飯、帶孩子,不求他們回報什麼,但至少也要給我個好臉色吧?現在倒好,兒媳婦還要趕我走,說我跟他們住在一起不方便。我倒是想走,可兒媳婦啥也不會,我走了,兒子和孫子都得跟著受罪

我給他們做了這麼多,卻換不來兒媳婦的心,就連兒子的心都沒換來。我兒子根本就看不到我為他們付出,他還向著他媳婦兒,他的心都在他媳婦兒那裡,真是有了媳婦忘了娘!」幾個老人在一旁勸說道:「兒媳婦都這樣,兒子大了就不屬於咱們了,屬於兒媳婦了,只要他們小兩口能好,咱們就別管那麼多了。」可老人依舊不聽勸,繼續說道:「我就是心裡不平衡,我付出了那麼多,現在想跟著兒子享享福都不行,我的心都涼透了。」

老人崩潰地大哭著,似乎根本聽不進去周圍人的勸說,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委屈中。分析:兒子向著兒媳婦,不是拋棄和背叛,而是他成長的必然經歷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人都習慣了對孩子付出,如果孩子不需要她們的付出,她們就會覺得自己被拋棄了。可老人不知道的是,父母和孩子本就是一種漸行漸遠的關係。

當孩子長大成年,娶妻生子後,他們的心就應該屬於他們的小家庭了,把心給自己的媳婦兒,而不是依舊把心留給自己的母親。作為老人,如果不能接受這種分離,不能完成這種脫離,那麼你的孩子將永遠長不大。所以,老人不要因為自己的自私,自己需要孩子陪伴而毀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因為你不可能一輩子守護著孩子,給孩子洗衣、做飯、帶娃。我們也相信每位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從來不是無休止的保護,而是你將他養大,教會他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後讓他一個人獨自去面對這個世界,用心去愛人和被愛,讓他們自己去爭取他們想要的人生。

至於父母,當孩子成家之後,就要學會從孩子的婚姻生活中脫離出來,去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如果孩子需要,你幫忙,因為你們的母子;如果孩子不需要,那就彼此過好各自的生活。當你需要孩子的時候,孩子會再出現,因為你們依舊是母子,你們之間有親情、有牽絆,但不能有強加和控制。過分的母愛,對孩子是一種傷害其實,很多老人對孩子的「好」,並不是為了孩子「好」,而是一種人性的自私。

朱雨辰的媽媽給他熬了十幾年的湯,但朱雨辰並不快樂,因為他並不需要這種「過分」的母愛,他已經長大了,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這個時候母親站出來,打著「愛」他的名義,強迫他做很多自己不想做,而母親又覺得是為他好的事情,反而成為了朱雨辰最大的痛苦。就像上述中的老人一樣,他兒子本就不需要她的這種付出,想要有自己新的生活方式,但卻被自己的母親阻止,甚至是扼殺。而母親給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愛。但如果愛是以破壞兒子的家庭為前提,如果愛是讓自己的兒子無比痛苦,那麼這樣的愛是不是有些太恐怖了?我想,沒有哪個孩子想要得到這樣的母愛吧?

而這樣的母親也並不是真正地愛自己的孩子,因為她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想要什麼,她們也給不了孩子幸福,她們想要的只不過是對兒子的控制和得到而已。她們認為,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就應該聽我的,如果你不聽我的,那就是你不孝;我生養了你,你就應該回報我,如果你脫離了我的掌控,那你就是背叛。這樣的父母,從來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當成了自己的「私有物」,這或許就是人性的自私吧!夫妻是家庭的主體,而不是家庭的附屬

很多婆婆都有這樣的思想:「兒媳婦必須跟我一樣對我兒子付出,如果兒媳婦做不到,我兒子肯定會受委屈。即使兒子對兒媳婦滿意,我也不會滿意。」其實,婆婆並沒有權利去要求兒媳婦對自己的兒子完全付出,也沒有權利去規定兒媳婦的生活方式,只要兒子對兒媳婦滿意,那就是他們最好的相處方式。所以,作為婆婆要拎得清,不要隨便去插手兒子和兒媳婦的生活方式。一旦婆婆開始插手兒子的家庭生活,那麼兒子的婚姻很可能就會出現危機,而且婆婆插手的越多,兒子的婚姻越接近解體。

因為婆婆的插手,已經打破了原本平衡的婚姻生活,夫妻也不再是家庭的主體,而是淪為了家庭的附屬。【寫在最後】在這裡奉勸所有老人一句話:夫妻關係本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扶持的,你的兒媳婦是你兒子的妻子,而不是你兒子的媽媽,他們之間是彼此相互照應的一種關係。所以,老人不要覺得自己的兒子被照顧是一件好事,因為你兒媳婦的疲憊、痛苦和抱怨,終將會成為你兒子最大的婚姻危機。

而那些聰明的老人,從來不去插手孩子的婚姻,只希望他們小兩口的感情越來越好,只有那些拎不清的老人,才會想著去和兒媳婦「爭寵」。但一旦「爭寵」之心升起,老人的自私也會暴露無遺,那所謂的「母愛」,也就不是「愛」了,而是一種自私。今日互動話題:各位朋友,你們認同上述中老人的想法和行為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分享!(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58歲老人在小區裡崩潰大哭:飯我做,孫子我帶,兒媳婦卻要趕我走
    0158歲老人在小區裡崩潰大哭:飯我做,孫子我帶,兒媳婦卻要趕我走前幾天下雪的時候,早上在小區裡散步,看到一位老人坐在小區廣場上的臺階上崩潰大哭老人說:「你們說說,我怎麼那麼命苦。我都58歲了,還天天給他們做飯,做好飯還要叫他們起床,他們不起還衝著我嚷嚷,甩臉色給我看。孫子都快3歲了,他們連個尿不溼都沒給孫子換過,兒媳婦更是連奶粉都不會衝,這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在管,他們管過什麼呀?
  • 我幫對門看小孫子,又供吃又供喝,小孫子:阿姨打我了
    對門的婆婆讓我幫著她帶孫子成習慣了,這次又把五歲的小孫子推進來就走,就像是我該她一樣。我哄小孫子玩完又吃了飯,結果奶奶一敲門,小孫子哇哇哭說我打他了。生了二寶之後,我成了全職媽媽。一天對門的老太太敲門,和我商量說她有急事要出去一下,我能不能幫她看下她五歲的孫子。
  • 60歲老人哭訴:孩子我帶,家務我做,生活費我出,她卻做出這種事
    曾有讀者留言說:「帶孩子、做家務,都任勞任怨,只要子女能有個好臉色就行。」這句話,讓我過目不忘,扎心了。相信也說出了老人的心聲,看到子女要工作,孩子沒人帶,都會主動幫忙,但在一起時間長了,總會有矛盾、摩擦,甚至還會被嫌棄。老人想走又擔心孫輩沒人看,真是兩難啊!
  • 「不在家帶孫子,學別人旅遊?」「兒媳婦,我沒義務幫你帶孩子」
    媽您怎麼想的,我都不想說您什麼了,孫子,孫女都得您看,您這一走可瀟灑了,我們怎麼辦?您的責任心去哪了,別怪我語氣不好,媽您要是這次真的出去旅遊了,別怪我不讓你見孫子孫女。」 秀英聽完兒媳婦的話,心裡一陣難受。她今年60歲了,同齡的五個姐妹裡有兩個已經去世了,剩下她們三個,就想趁著現在還能出得去,走得動去聚一聚,結果惹來媳婦兒的一頓數落。
  • 「兒子娶那女人和我離了心,我心寒」被勸仍執迷不悟:她教壞我兒
    前兩天過節回家,在鎮子一個街道上,看到了一位老人,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問了好些個路人,說是這老人本來是要回老家的,本來也是答應好的,兒子當天送她回去,可是半道上,她又不肯了。兒子本來是在的,可怎麼好言相勸,怎麼扶老人,她都不肯起來,後來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周圍的人對老人的兒子指指點點,兒子拽不起老人,又動不得傷不得的,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先走掉,說是家在附近,帶家裡人過來勸老人。兒子走後,老人更是放聲大哭,並開始哭訴。
  • 「孫子我不要了」!老人幫子女帶娃,他們卻躺著玩手機
    打電話給婆婆,說是每天啥也不用幹,吃吃喝喝帶帶孩子就行,婆婆打心裡覺得應該很自在,她也非常樂意來幫忙,於是丈夫把婆婆接來了城裡。婆婆來的時候高高興興,還帶了很多自己家地裡種的菜來。可才過去一個多月,婆婆就受不了了,每天寸步不離地照顧孫子,只要孩子醒著就得一直抱在手裡哄。
  • 老媽媽絕望跳河:兒子嫌我不會帶孫子,趕我出門!太心酸了…
    要不把你送到派出所,再把你兒子叫來,我們好好教育教育他。」兒子媳婦不讓她帶娃被數落後想不開準備尋短見原來,大姐是湖州人,雖然才五十出頭,但已經有了孫子。她從湖州來杭州,就是住在兒子家裡,幫忙帶孫子的。可是因為一些原因,兩代人慢慢起了矛盾。至於是什麼原因,孔少華表示,大姐很內向,可能也覺得整件事情不太好聽,一直不肯講具體細節。
  • 婆婆說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我也要享受有兒媳婦的福了!
    小麗把這個事情回家跟媽媽說,媽媽當時就不同意,那既然都說好的,彩禮和房子都要有,為什麼要先領證?我們一定要等著買了房以後再領證。這是小麗的婆婆出來說,兩個孩子年齡也不小了,而且我還給他們找人算了一卦,今年結婚是最好的,而明年就能生個大胖孫子。
  • 「我很餓,能給我點吃的嗎?」為了這句話,她給陌生老人送了兩年飯
    63 歲的張連平時表情呆呆的,不怎麼說話,但每次見周忠林來了,都像見了親人一樣,斷斷續續跟她說著話。△給老人倒水,收拾餐桌周忠林照顧張連已經兩年了。兩年裡,每次做完飯菜,周忠林都要留一份送到他家。老人生病了要吃藥,她就帶他去醫院,老人頭髮長了,她買來工具幫他剪。" 他跟我父母年紀差不多,卻沒人照顧,怪可憐的。"
  • 帶孫子和不帶孫子的老人,晚年到底有啥不同?答案很扎心很現實
    老人愛自己的兒子無可厚非,但是,兒媳婦也是她父母的心肝寶貝,您不能只管自己的孩子是寶,把別人的孩子當草吧?現在有太多太多的論調在說,婆婆幫兒媳婦帶孩子是情分,不帶孩子是本分,這話看似沒錯,背後的邏輯卻值得商榷。你帶的只是兒媳婦的孩子,難道不是你兒子的孩子,您的孫子(女)?
  • 寶媽同事月薪4千,讓婆婆辭職帶孫子,婆婆:我工資1萬,憑什麼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有些家庭的孩子早結婚,父母年約50歲就當起了爺爺奶奶,一方面是帶孫子,一方面是工作,對於老人來說也是一種很難的選擇。而站在兒媳婦的角度上看,老人帶孫子是理所當然的,年輕人不可能不去工作吧。所以,兩者所思考的角度有偏差,容易引發一些爭議。
  • 72歲母親:「新型啃老」讓我崩潰,我寧願再婚,也不求兒子養老
    一位72歲老人哭訴:「新型啃老」讓我崩潰,我寧願再婚,也不指望兒子養老。霍阿姨/72歲我72歲了,我只有一個獨生子,當年兒子出生後,我們一家人都特別開心,特別的疼愛兒子,因為有一個孩子在家,特別的熱鬧,本身我就很喜歡小孩子,所以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兒子,不管兒子需要什麼,我都會滿足。
  • 「他是我孫子,他的事我說了算」她的反擊,讓老人無話可說了
    老人退休以後有大把的時間以及精力,所以自然地擔負起照顧孫子孫女兒的任務,但這不是一個好辦法,至少在教育方面是不對的。老人與這個社會是有一定脫節的,依舊使用以前的方法來照顧孫子,不顧兒媳婦的勸阻,一意孤行。有些家庭就是因為孩子和老人相處久了,所以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非常的疏遠,不利於家庭的和諧。年輕人每天為了工作而忙碌,快節奏的生活導致與孩子之間缺少溝通。
  • 為孩子照顧孫子,最後卻被請出家門,大媽:我錯在哪了
    為孩子照顧孫子,最後卻被趕出家門,本來是出於情分而為子女額外付出的貢獻,卻成為了雙方感情破裂、矛盾叢生的導火索。01小區大姐胡女士今年56歲,她兒子整30,三年前兒媳婦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自從孩子出生之後起,胡女士就自告奮勇從老家過來給小倆口帶孩子,為此還跟自己的老伴兩地分居。
  • 進城去兒子家,孫子玩兒媳手機誤撥我電話,看到名字我紅了眼眶!
    我和老公現在都已經六十多歲了,我們兩個有一兒一女,兒子是老大,比女兒大了三歲,從小到大,我們對兩個孩子都是一樣的疼愛,一直以來,我們這當父母的就希望這兩個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因為我們兩個做了一輩子的農民,真的不想自己的孩子再做農民了,不是說農民不好,只不過相對而言,還是希望兒女們更有出息一些。
  • 「漂」在大都市帶孫子的中國老人
    杭州某小區的「老漂族」在帶娃。   此前,國家衛計委的流動老人健康服務專題調查顯示,在全國2.47億流動人口中,流動老人將近1800萬,佔了7.2%。   「老兩口從外地來照顧孫子,老先生發現,到杭州一年多,老伴突然有些老年痴呆了。」陳斌華記得,老人的症狀是生活中經常忘事,比如說要給孫子做什麼晚餐,等孩子放學,竟然忘記了;另外,平時家務做得很有條理,但突然什麼事都做不好了。   「這種狀態持續三個月,家人都懷疑她老年痴呆了。」
  • 2位70歲的老人坦言:人到晚年,靠的不是兒女,而是兒媳婦
    為此清水特地採訪了2位70歲的老人,聽聽他們怎麼說。當事人:鍾奶奶 72歲 鍾奶奶年輕的時候,是在糧站做會計的,她生了一兒一女,這在那個年代,算是個體面人了。不過現在鍾奶奶也改變了很多,再也不敢對兒媳婦頤指氣使了,平時也幫著兒媳婦做點家務。畢竟鍾奶奶腦子還不糊塗,她是知道女兒遠嫁靠不住,而兒子工作忙更是靠不住,要想晚年過得好,那就只能靠兒媳婦了。
  • 一位60歲婆婆對兒媳說:「請別把我當成免費的傭人,好嗎?」
    01在小區遛娃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同樣帶娃的人,且大多是老人。昨天,遇到一個十分健談的老人,帶著三歲多的小孫女玩滑滑梯。孩子在一邊玩,她便主動與我聊起天來。老人連連點頭,說真的很累,一點也不想帶,三歲多的娃了,還要抱著把屎把尿,有一回沒注意,和孩子一起摔倒了,孩子額頭磕破了點皮,她扭了腰,兒媳婦心疼孩子,向兒子哭著告狀,她簡直有苦難言。話題扯到兒媳婦身上,老人話更多了。很快,我對他們家的情況已了解得七七八八。
  • 失智母親一晚上衝馬桶22次,我跪在樓下鄰居門口崩潰大哭
    老公平日裡不再回家,我又要帶初三畢業班,加之母親的症狀愈加嚴重,憑我自己的力量照顧她顯然已經不可能。我們首先想要僱個保姆照顧母親的生活起居,白天也可以陪母親嘮嘮嗑,或者去樓下遛個彎兒。幾輪篩選之後,僱了一個比我大幾歲的女人。看起來人不錯,幹活也算是乾淨利落。
  • 60歲老太太的哭訴:兒媳拒絕給我養老,只因我沒給她帶孩子
    不管怎樣至少得先讓兒媳婦看到自己的真心。 兒媳婦最開始對文女士也不錯。節假日會買文女士愛吃的水果,文女士過生日兒媳婦還拿出自己的工資請文女士吃了飯,並給文女士買了禮物。 當時家裡的親戚都很羨慕文女士,說她有個好兒媳,以後不用為婆媳關係發愁了。可是這樣的關係維持一年多就全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