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東北地區水稻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當前,「驚蟄」已過,氣溫回升明顯,東北地區清雪扣棚工作即將全面展開。2月下旬以來,東北大部地區氣溫偏高,光照充足,對春耕備耕十分有利。按照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兩手抓」「兩不誤」的要求,實行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不誤農時抓好春耕生產。為指導東北地區水稻生產,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制定了2020年東北地區水稻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是高臺做床,精製秧土。
清雪扣棚後,搶前備土做床,確保按期育苗。要刨凍方、備凍土,並移進扣好的棚室內,實行凍土集中增溫化凍、晾乾備用。當棚內土壤融化深度適宜時,立即翻地、晾曬,散墒增溫,做好高臺旱育,打好高臺苗床,將床面土整平耙細,確保達到旱育苗標準。床土配製要防止未腐熟的有機肥拌入,盤土與壯秧劑混拌均勻,並在裝盤前1—2天拌好,蓋上塑料膜燜置處理。有條件的地方可採用水稻專用育苗基質。
二是優選良種,培育壯秧。
科學選種,選擇優質豐產、耐寒性強,抗病性強、熟期適宜當地種植的水稻品種,做好清選、曬種、發芽試驗、消毒、浸種、催芽等播前準備工作。
精細播種,因地制宜採取集中高臺旱育、大棚三膜覆蓋增溫。裝盤厚度確保2釐米左右,嚴格控制播種量,一般每盤芽種不超過125克(或4000粒),覆土厚度0.5-0.7釐米為宜,不超過1釐米。
精準調溫,從播種到第1葉露尖約7-9天,控溫不超過32℃,培育種子根;出苗到1葉展開,控溫22℃-25℃,不超28℃,做到早通風煉苗;2葉露尖到3葉展開,防莖葉徒長,控溫20℃-22℃,要通風煉苗,棚內溼度大時雨天也要煉苗;2.5葉期控溫不超25℃,防早穗;3.1-3.5葉,夜間溫度超過10℃時要晝夜通風,逐步適應外界環境。
管水調溼,根系發育期一般不澆水,局部過溼要白天撤膜散墒、傍晚覆膜,露籽處補蓋土;第1葉伸長期過幹處補水,少澆或不澆水,保持旱育狀態;離乳期如遇盤土發白但根系好,早晚葉尖不吐水,或午間新展心葉捲曲,可在早8時左右澆1次透水;移栽前在保證秧苗不萎蔫的情況下不澆水,控水蹲苗壯根,促進移栽後髮根好、返青快。
防住病害,用適宜藥劑浸種消毒,防治惡苗病;在營養土噴澆、拌種消毒、1葉1心期噴澆等環節上單獨或同時使用適宜藥劑,防治立枯病;1.5葉期後適時通風煉苗,對秧田進行調酸、消毒,減輕立枯病、青枯病發生和危害。
三是精細整地,適時移栽。
堅持「旱整平、淺打漿」,提早整地,保證沉降時間,避免苗等地、壯苗變弱苗。旱整地要到頭、到邊、不留死角,地表有12釐米以上的鬆土耕層;水整地在放水泡田3-5天後,打漿撈平,做到田面平整、土壤細碎,同池內高低差不大於3釐米。大力推廣雷射平地技術,做到「寸水不露泥,灌水棵棵到、排水處處幹」。移栽要確保插在高產期內,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為水稻豐產奠定基礎。
四是強化田管,促壯保穩。
肥料運籌上,早施分櫱肥,促進低位分櫱發生,第一次分櫱肥在返青後立即施用,用氮量佔全生育期氮肥總量25%左右,第二次分櫱肥在6月中旬施,保證全田生長整齊,保櫱成穗。巧施穗肥,根據田間長勢,確定氮肥和鉀肥用量,抽穗前20天左右,施第一次穗肥,一般畝施硫酸銨8-10公斤,配施適量鉀肥,抽穗前5-10天當葉色變黃時施第二次穗肥,畝施硫酸銨5公斤;酌情施用粒肥,當抽穗後的葉色較孕穗期淡時,畝施尿素2公斤或硫酸銨5公斤。
水分管理上,移栽後返青期要淺水灌溉,田間水層保持1.5-3釐米,促進根系發育;分櫱期田間水層保持1.5-2釐米,促進早生快發,有效分櫱末期採用加深水層或排水烤田的方法抑制無效分櫱;孕穗期以間歇灌溉為主,抽穗後35天停止灌溉。
病蟲防控上,根據監測預報,及時選擇適宜藥劑藥械,做到綜合防控、綠色防控,重點防治水稻條紋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和二化螟、稻飛蝨、水稻蚜蟲「四病三蟲」。
五是防災減災,適期收穫。
東北北部和東部寒地稻作區,障礙型冷害發生頻率高,要及早做好準備,可通過水肥調節使生殖敏感期儘可能避開低溫,或加深水層18釐米以上,減少空殼率。在齊穗、灌漿期進行根外施肥或噴施促早熟劑,促進早熟,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一般齊穗後45天左右,植株大部分葉片由綠變黃,稻穗失去綠色,穗中部變成黃色,稻粒飽滿,籽粒堅硬並變成黃色時為最適收穫期。大力推行帶秸稈粉碎裝置的收割機進行機械化聯合收脫,提高收穫效率,做到顆粒歸倉。
2020年北方春玉米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當前,正是北方春玉米春耕備播的重要階段。總體看,今年北方地區熱量條件和土壤墒情較好,有利於實現玉米適期足墒播種和一播保全苗。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提出以「早整地、選良種、精播種、調肥水、防病蟲、機械收」為重點的北方春玉米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是及早備耕整地。
根據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採取分散式、錯峰式作業,及時備耕整地。對應離田而未離田的秸稈,化凍前加快秸稈離田進度。對秋澇嚴重、積雪較多、土壤溼度過大地塊,適時機械和雪散墒,明水地塊及時排水。對乾旱地塊,儘量少動土,採取少耕或免耕方式滅茬播種或原壟卡種;確需春整地的田塊,可採取旋耕滅茬或淺耙茬起壟、鎮壓連續作業。對秋整地起壟地塊,土壤化凍3—5釐米時頂凌鎮壓;對秋天翻完、耙完平整地塊,頂凌起壟鎮壓;對秋天翻完未耙地塊,抓住墒情封墒耮平耙細、起壟鎮壓。
二是科學選用良種。
根據各地自然生態及生產條件,選擇熟期適宜、抗逆性強、抗病蟲害、適宜機械化作業且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優良品種,避免種植生育期偏長的品種,確保安全成熟,提高玉米產量和籽粒商品品質。在玉米結構調整地區,因地制宜選擇優質專用型或糧飼兼用型青貯玉米品種。
三是適時適墒精播。
根據各地氣溫、土壤墒情、品種特性、栽培方式、管理水平等確定最佳播期,一般5釐米地溫穩定達到10℃以上開始播種。通過種子包衣,預防地下害蟲和苗期病害,提高出苗率和整齊度。對墒情適宜且土壤狀況、地溫達到播種條件地塊,適時早播、搶播。對乾旱地塊,採用「坐水種」、全膜雙壟溝播及膜下滴灌等抗旱節水技術。對澇漬地塊,加快散墒並適時播種;如適播期內仍難以達到播種標準,及時改種早熟品種,並適當增加種植密度。播種後3—5天噴施除草劑,「坐水種」時播種鎮壓後立即噴施。
四是優化肥水管理。
根據玉米品種特性、肥水需求規律、地力條件、土壤墒情和目標產量等,綜合運用秸稈還田、土壤深松、增施有機肥、化肥機械深施,以及雨養旱作、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提高肥水利用效率,實現水肥耦合、節水節肥。一般氮肥總量的40%作為底肥、60%作為追肥,磷、鉀肥全部做基肥。有條件的農戶每畝施1—3噸農家肥。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和植株長勢,確保玉米吐絲授粉、灌漿等關鍵階段不脫肥、不受旱、不早衰。注意防範玉米生育中後期的乾旱、澇害、低溫冷害、高溫熱害等災害性天氣,及時採取綜合技術措施,努力降低災害損失。
五是綠色防控病蟲。
據預測,今年玉米大斑病將在東北、華北大部中等發生,高感品種在部分產區將偏重發生;二、三代粘蟲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局部地區中等發生,部分地區會出現高密度集中危害;玉米螟在東北大部偏重發生。要在選擇抗病蟲品種的基礎上,儘量採用包衣種子,及時關注病蟲害監測預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治藥劑儲備。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控效果。大力推廣綠色防控、生物防控,減少化學農藥用量。
六是及時機械收穫。
根據籽粒乳線高度和脫水進程適時收穫,機械收穫果穗後要及時晾曬防黴變;提倡採取機械直收籽粒,可以在籽粒含水降至25%以下時進行,並及時烘乾,提高玉米產量和籽粒商品品質。
(文章來源: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