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滿江紅》。
提到嶽飛,大家都已經是不再陌生了,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出生於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經歷過「靖康之恥」的嶽飛,心懷抗金之志,他將抗金也作為一生大業,三次投戎、十年北伐,先後收復了鄭州、洛陽等地。
由他率領的嶽家軍同金兵進行了大小數百次的戰鬥,所向披靡,《宋史·嶽飛傳》評: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嶽飛者,一代豈多見哉。
嶽飛終其一生都在為抗金而奔走,然而宋高宗主張議和,重用秦檜,並以十二道金令召回嶽飛,剛剛克復西京南府不久,嶽飛就收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曰:「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嶽飛班師回朝,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達命令:嶽飛特賜死。張憲、嶽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出師未捷身先死」不僅僅是嶽飛一人,南宋抗元名將文天祥也一樣,開元初年(1259年)元朝攻南宋,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文天祥主張應戰,並上書斬殺宦官,他也因為觸怒權貴,遭到降職。
鹹淳九年(1273年)才被重新起用為荊湖南路提刑,在整個南宋當中,文天祥恐怕是寥寥可數的打過幾場勝仗的抗元將領,不過此時的南宋已經無力回天,南宋滅亡,元朝忽必烈打算重用他。
不過文天祥忠心不侍二主,被囚禁三年之後,最終被斬,臨死前寫: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忠義至盡,仁也就做到了。文天祥朝著南方下跪赴死,可算是問心無愧了。
千百年間,嶽飛和文天祥都為人歌頌, 不過現在教科書的變動大家也是有所耳聞,魯迅先生的作品越來越少,朱自清的《背影》被質疑不遵守交通規則,嶽飛、文天祥兩人兩人也被移除了「民族英雄」稱號。
2003年,時任全日制高中歷史大綱的主編餘桂元,就公布了這個想法,在公開這個想法之前,餘桂元也作了大量的思考。
他認為:民族戰爭,不能簡單地歸為誰是誰非,誰好誰壞,雙方之間發生的許多事情,其實大都是遊牧民族文明與農業文明之間發生的碰撞。沒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也不能將金、元的進攻統稱為掠奪或破壞……
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科學的分析這段話,並沒有太大的錯誤,餘桂元認為將嶽飛、文天祥稱為「民族英雄」多多少少有些不妥。在他發表自己的想法之後,也是引起了諸多輿論,大多數人都持有反對態度。
學術界也支持餘桂元的說法,如今56個民族相親相愛,「民族英雄」也不太適合當下,所有就取消了這個稱呼。
雖然如此,但在我們心中嶽飛、文天祥都是大英雄,他們為國捐軀的精神,今天依然值得被銘記,也正是這種精神,撐著了華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