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談及民族英雄,相信大家都會想到如嶽飛、文天祥等為國家抵禦外辱,艱苦衛國的偉大人物。實際上,他們也一直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存在於世間數百年。然而2003年以後,這兩位英雄人物卻再也不被稱為民族英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01
作為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嶽飛在南宋風雨飄搖之際,率領嶽家軍出兵北伐。在許多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嶽飛率軍與黃河以北的民間力量配合,將金國軍隊趕回遼北,收復了大片失地。因此,金軍對嶽飛聞風喪膽,對他麾下的嶽家軍更是有「撼山易,憾嶽家軍難」的無奈。作為視死如歸的愛國將領,嶽飛治軍嚴整,體恤部屬,是一位以身作則的好將軍,可惜這樣的將領卻不受當時的南宋朝堂歡迎。

在收復大片失地的情況下,宋高宗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將嶽飛召回。最終,嶽飛在奸相秦檜為首的主和派密謀下,高宗趙構的默許下,冤死於風波亭中,死時年僅39歲。消息傳至全國,舉國百姓為嶽飛哭泣默哀,而金國上下卻歡喜雀躍,君民大肆慶賀。二十年後,高宗皇帝的繼任者宋孝宗為這位愛國愛民的將領平反,追贈其武穆的諡號。國家從上而下為嶽飛修建祠堂,鑄起奸臣秦檜等人的跪像,歲歲年年跪在嶽飛靈前。

02
文天祥也是南宋時期的著名將領,不過他生活的年代要比嶽飛晚了一百餘年,他所抵禦的外辱是蒙古軍隊。文天祥在二十歲時就已經考得進士,宋理宗親自將這位年輕人選拔為第一名。當時,蒙元大軍時刻覬覦南宋領土,朝廷許多臣子建議皇帝遷都、文天祥為安民心,曾上書皇帝,請求誅殺作遷都之念的官員。文官出身的文天祥為抵禦外辱,散盡家財充作軍資,時時刻刻奔走在戰爭的第一線。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召集殘兵對抗蒙元大軍,行至南嶺時,兵敗被俘。當時的蒙古統治階級以賓客禮節接待文天祥,想要勸降這位頗具能力的宋朝官員,但文天祥破口大罵,最終被元廷處死。作為宋末三傑之一,文天祥屢經威逼利誘,寧死不降的精神感動一代代中華兒女。因此,千百年來,他與嶽飛一起被視為民族英雄。然而到了2003年,一位叫餘桂元的歷史學家提出一個別具一格的觀點。

他認為,不管是嶽飛抵抗金軍,還是文天祥抵抗元軍,這都是人民內部之間的矛盾。宋、金、元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他們之間的戰爭是屬於本國內不同民族之間的鬥爭。此時的餘桂元正是2003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材大綱》的主編,因此他為貫徹自己的觀念,將嶽飛、文天祥的民族英雄稱號從歷史教材中取消。在他看來,同外來侵略者對抗才是民族英雄,嶽飛、文天祥等人只是在打內戰。消息一出,舉國譁然,所謂「入夷則夷,入夏則夏」,當年的金國與蒙古並沒有融入中華民族,他們又豈能看作中華民族的一員。

無論歷史如何發展,嶽飛、文天祥等人是實實在在為保家衛國而捨生忘死的英雄。豈能用千百年之後的標準來衡量那一時期的態勢呢?中國歷史悠久,傳承數千年,許多領土先後被不同的勢力所管轄,比如:金國當年的領土在唐朝時屬於中央王朝,如果說這是金國的自有領土,難道以前歷史時期的國土就不屬於中國嗎?實際上,近些年來,關於民族英雄的爭議一直都有發生。2017年新版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就將大將軍衛青、霍去病與匈奴徵戰的情節悉數刪去,反映唐太宗抗擊突厥的電視劇,也曾將關於突厥的情節刪去。
結語
口口相傳中,嶽飛、文天祥當然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也正是由於他們抵禦外辱,中華民族才能在歷史進程中實現大融合,才能以五十六個民族的姿態昂然於國際舞臺上。學習英雄人物的歷史故事,更多的是為他們愛國的精神,不應該糾結在某個定名上,避重就輕。
參考資料:
《宋史·嶽飛傳》《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