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公元2020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75周年紀念日。八年抗戰我們靠什麼打敗日本侵略者?不就是靠著一大批視死如歸的民族英雄和「不做亡國奴」的愛國軍民麼!我突然想到了嶽飛和文天祥,因為他們曾一度被「踢出」歷史教科書!
嶽飛、文天祥從教材中被移除,教育部門的解釋是「為了民族團結。」我一聽笑了。嶽飛、文天祥破壞「民族團結」,那麼主張和談、向金兵卑躬屈膝的秦檜和張邦昌之流,反倒成了捍衛「民族團結」的愛國者了?假若當年日本侵佔中華大地,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成立了偽政權,那麼汪精衛、李士群這些民族漢奸不也成了「愛國者」?
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輯之一餘桂元說:金宋戰爭、宋元戰爭是中華民族內部的矛盾,是「兄弟打架」,所以嶽飛、文天祥不算民族英雄;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等抗擊外來侵略才算民族英雄。
這些話聽起來好像沒錯,但細思卻有大問題:宋金、宋元之間是兩個國家、兩個民族 的戰爭。宋朝遭到金國的侵略,生靈塗炭、國家民族危在旦夕!如果不是嶽飛等人的拼死反抗,南宋早已國破家亡。文天祥處在元朝一統天下的時期,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聯絡義軍奮起反抗,力盡被俘、寧死不屈,為民族存亡流盡最後一滴血!
南宋滅亡後,南宋的漢人成為了「四等公民「,飽受元朝統治者的欺凌,生命還不如牛馬牲畜,試問:這是兄弟幹的事嗎?這是什麼兄弟?!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時間段去評判,請不要把現在某些人的觀點強加於古人!
民間有一句老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兄弟間血濃於水,兄弟如手足;兄弟齊心,什麼事都能幹成。可是歷史上的宋金、宋元是敵對關係,不是兄弟關係!
陝西民間還有一句老話:兄弟是仇人。一旦根本利益發生衝突、無法調和時,兄弟之間的鬥爭往往是你死我活。唐朝的「玄武門之變」就是例子,英明神武如李世民者,也殺兄弒弟,逼迫高祖遜位。再如近代的國共兩黨之爭。為了救民於水火,給中國一個光明的前途,我共產黨人打跑國民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束了中華民族被殖民、被奴役的歷史。
當一個國家、民族遭到外來侵略時,需要一批忠於祖國的「民族脊梁」挺身而出、外御其侮。這些英雄們的「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寶貴精神財富,他們理應受到後世的崇仰。甚至連敵對的一方對他們也是非常尊敬的。
嶽飛昭雪後,被封為武穆王,受到歷代統治者的尊崇。陷害他的秦檜等人則被用白鐵鑄成跪像,受到後人們的唾棄。「青山有倖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就是最真實的寫照。
到了清朝,作為女真族的後代,清朝統治者不但未毀嶽廟反而對嶽飛大加褒獎,多次重金翻修嶽廟,四鑄秦檜等人的跪像。嶽飛已經成了忠君愛國 的精神代表。
文天祥被俘後,元朝統治者忽必烈多次以高官厚祿勸降,甚至讓他擔任元朝的左丞相。文天祥不為所動,慷慨就義,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文天祥墓在明清時先後重修,建國後又被重建,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嶽飛、文天祥為什麼受到後世統治者的尊崇呢?因為統治者知道: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需要樹立精忠愛國的榜樣,即使他屬於前朝或者敵對一方。那些投敵叛國的,即使立了功獲得了榮華富貴,也被統治者編進《貳臣傳》,留下一生的汙點。
嶽飛、文天祥當年對抗的固然是金人、蒙古人,但他為國為民的偉大犧牲精神,恰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寶貴的精神榜樣。蒙古人、滿人也好,漢人也罷,都需要這種精神的激勵。
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漢族的民族英雄也應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就像成吉思汗是中國的「一代天驕」一樣。如果否定他們的歷史功績,摘去他們「民族英雄」的稱號,使民眾失去效仿的精神榜樣,這不是「自毀長城」嗎?
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確實是中國的民族英雄,在抗擊外來侵略時做出了貢獻。但如果了解他們的生平事跡,應該知道:戚繼光抗擊倭寇,也在北方抗擊過蒙古部族十餘年;鄭成功趕跑荷蘭侵略者,是為了偏安一隅,抗拒清朝統一;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抗擊過英國侵略軍,但也前往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只是死在赴任的途中,否則也會留下汙點。按照餘桂元老師的觀點來判定,他們豈不是也稱不上「民族英雄」?
現在有人說:到了今天,以前的「外族」,慢慢變成了56朵花中的一員。換言之,以前是外敵,以前在打仗,有鬥爭是兩個國家,但如今,是一個國家了,內部的穩定很重要。一個國家的穩定團結很重要,因此對民族團結沒有益處的事例如:頌揚抵禦外敵的大英雄例如衛青,霍去病,嶽飛等是應該少做甚至抵制的。民族大團結的局面要依靠國家的經濟繁榮穩定和民族政策的深入人心來實現,「五十六個民族才會像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教材的刪減能起多大作用呢?
教材刪了,不等於歷史就不存在了。「止戈為武。」如果沒有衛青、霍去病、嶽飛、文天祥等人的抗擊,只有國家民族的消亡,哪來的民族大融合?哪來今天的中華民族大團結?如果有一天學生去了陝西興平茂陵,看到霍去病墓,問老師霍去病算不算民族英雄,老師該如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