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了個網上的育兒講座,據說非常火。演講者是公安大學知名教授李玫瑾。在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將孩子的一生分為幾個階段,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有這三個「表現」,他長大後情商大多不高,家長要及時糾正。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非常多的家長滿腹疑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為什麼能談育兒?內容靠譜嗎?
事實上,不僅僅是少數人充滿了懷疑,在之前李玫瑾教授的演講中也有人提出了這種懷疑,李玫瑾教授的回答值得所有家長深思:
「犯罪心理問題非常多源於人的早年,所以在犯罪心理研究過程中,很關注了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如果你真的想解決一些心理問題,也會發現和人的早年有著密切的關係。」
由於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李玫瑾教授總能在講座中說出兒童問題的真正根源。
李玫瑾教授在他的講座中傳達的育兒知識正是父母今天應該學習的。根據李玫瑾教授的總結,在吃飯時有這三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情商低。因此,家長應該及時對孩子進行正確有效的情商教育,讓孩子在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就。
表現一:喜歡吃「單品」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喜歡吃自己食物的孩子。在餐桌上,不管父母喜歡吃什麼食物,這樣的孩子總是會把自己喜歡的食物放在碗裡,不讓別人吃。最重要的是,當一些寶媽準備教育孩子的時候,家裡長輩說這是孩子護食的表現,說沒關係。一些不講道理的老人甚至在那裡沾沾自喜。
有這種想法的父母是非常錯誤的。孩子不分享自己的意識,不在乎身邊人的想法,只在乎自己的享受。這顯然是情商低的表現。年輕的時候可能會佔一些小便宜,長大了肯定會吃虧。所以建議家長儘快改正。
表現二:孩子吃飯時大叫
就像前兩天帶露露出去吃飯遇到的那對父子,他的孩子吃飯的時候很吵很吵。他們一會兒走到桌邊,一會兒圍著喊,周圍的人都吃不好。大家都忍不住指責的時候,孩子的爸爸才只好說:「別鬧了,好好吃飯。」
有句話說得好:「不教育孩子,社會上就會有人幫你教育。」也就是說,如果從小不管教這樣的孩子,孩子肯定會因此而受苦。所以,當你發現孩子有這種表現的時候,你要好好照顧。一味的縱容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被討厭。
表現三:吃飯的時候說不合適的話
這種孩子在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在你朋友家吃飯時嫌棄飯菜不可口,或者在家庭聚餐時拒絕長輩夾的食物,向長輩丟臉等。這些都是餐桌上最基本的禮儀,要嚴肅對待!
所以,孩子表現出以上三種行為,就證明他們的情商很低,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了解孩子的情商水平離不開家長的日常教育。
情商低的孩子應該怎麼拯救?
如前所述,李玫瑾教授將孩子的一生分為幾個階段,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所以三歲左右孩子的教育很重要。除了最基本的陪伴,還需要教育孩子表達情感和與人交流的能力。
所以,家長要儘快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避免孩子長大後脾氣變得暴躁。培養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繪本不可或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孩子小的時候對故事和圖片最敏感,所以繪本最適合。
我家孩子3歲左右看非常多繪本。其中一套《做最棒的自己》,孩子很喜歡。書中共有10卷,畫面精美,兒童插畫豐富多彩。3歲左右的孩子可以看漫畫書,也可以給父母和孩子看。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培養良好的性格。
這套書有十個主題,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了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發脾氣,保護自己,戰勝恐懼,團結友愛,知書善任,分享快樂,我能行,養成好習慣。幫助孩子克服情感障礙,陪伴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把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事情深深地留在印象中。
10冊才69元,平均成本只有6元多,也就是一頓早餐的錢,但是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同時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怎麼算怎麼划算!所以為了孩子趕緊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