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長沙理科狀元,清華畢業回家當保安,現在過得怎麼樣?

2021-01-18 網易

  

  近日,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985」「211」「雙一流」等詞牽動著無數考生和家長的心,清華大學作為中國的高等學府,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象牙塔,培養了眾多傑出人物。1991年長沙縣高考理科狀元張曉勇,作為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卻選擇回鄉當作普通的保安,不少人十分好奇他的選擇,那如今的他過得如何呢?

  人生的大起大落

  張曉勇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工人,但他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成績十分優異,一直都是父母的驕傲,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1991年的高考,張曉勇以538分的優異成績以長沙高考理科狀元的身份進入清華大學,就讀於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

  當時的張曉勇躊躇滿志,在鄉親們的殷切的期盼中,進入中國的最高學府。所學的專業在當時還是較為冷門,他喜歡做科研,他還成立了一個生物課題小組,在當時的學院張曉勇都小有名氣的,他覺得離自己成為一名生物科學家的夢想越來越近了。在這個階段張曉勇他是成功的。

  

  大學畢業之後,這個冷門的專業並不好找工作,張曉勇一心想進入國內頂尖的科研機構,但是這些高端的科研機構所能容納的人才缺口不大,而且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學生是無法和碩士、外國留學生競爭,如果選擇出國深造,負擔太重,普通家庭出身無法承擔高額的費用。

  九十年代,中國那時還是實行「雙軌制」一方面,國家對於優秀高校畢業生實行包分配政策,另一方面也允許畢業生自主就業。最後張曉勇進入廣州的一家中外合資的生物科技公司,也算是專業對口。

  但是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一年的實習期之後,事與願違,張曉勇卻被分配到了客服部門,無法進入研發部門,當初的張曉勇正是因為這家企業從事生物科研的才選擇留在廣州,可惜事與願違,這家公司的研發重點並非在國內,而是在國外,張曉勇是不可能進入研發項目。他的一腔熱血和抱負卻被冷酷的現實狠狠澆滅。

  

  盡孝從不低賤,成功標準不一

  五年的廣州生活讓張曉勇透不過氣來,他覺得自己的未來沒有任何希望,在廣州的最後一年,家中的父親突然中風,癱倒在床。三字經中曾說:「父母在,不遠遊。」在廣州漂泊了好幾年,張曉勇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2003年底,張曉勇正式向公司遞交了辭職報告雖然公司有意挽留,但張曉勇去意已決。

  回到長沙後,為彌補多年來的歉疚,張曉勇日夜不離父親左右,最後為了方便在家照顧父母,選擇在家就近當了物業保安。

  對於別人對他的惋惜,張曉勇表現得十分淡然,「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順父母這件事宜早不宜遲,張曉勇選擇了當保安,其中固然有懷才不遇的無奈,但更重要的是,在前程與盡孝的選擇上,他取了後者;在事業與家庭的博弈中,他同樣選擇了後者。

  

  這種孝道精神,顯然不能用清華這樣的表面光環來簡單衡量。換言之,如果張曉勇選擇了前程,而拋開了孝道,恐怕其人格也是經不起追問的。是辭職回家盡孝,還是繼續留在公司打拼?二者如何抉擇,張曉勇用自己的選擇給我們上了一課。

  雖然當保安的收入不高、社會地位也不高,但能為了父母而毅然回鄉,這份孝心難能可貴,值得尊敬。雖然張曉勇大學畢業後,沒能實現自己當科學家搞科研的夢想,但是他面對重病的父親,能夠毅然回鄉,找一份普通的工作,能照顧自己的父母,這是很多人都無法做到的。

  現在的他,家庭美滿,生活幸福,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曾經的高考狀元,清華畢業生選擇做一名普普通通的保安,是他自己的決定。

  

  成功不僅僅是功成名就,榮華富貴。每個人的對於成功的標準都不一樣,社會不應該以固有的「成功人士」的概念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更不應該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指責別人,所以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成功標準不一定是唯一。

  「名校崇拜心理」不可取

  由於當前高等教育資源在分配過程區域差異過大,資金分配不均,資源缺少共享等問題導致部分人存在「名校崇拜的心理」,拋去「清華大學」的標籤,張曉勇的就業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生擇業的事情,只是「清華」這個自帶話題的標籤,讓世人將這件事情過度放大化。名校高材生從事社會底層的工作,為何如此博人眼球?此次事情只是一個個案,不應該過度借題發揮。

  近幾年,隨著國內各高校的擴招,畢業生數量與日俱增,大學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局面。就業難問題已經不再是學生的個人問題,而是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社會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當下的就業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工荒兩者並存,整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普通的本科畢業生已經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211」「985」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情況也不容樂觀。「大學生爭當掏糞工、碩士生競爭環衛工人、北大高材生賣豬肉」這些高材生從事社會「底層工作」,令不少唏噓不已,認為是人才的浪費,名校畢業生,享受著最好的教育資源,卻無用武之處。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重要的社會問題,如何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大學生自身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正所謂「職業不分貴賤」,沒有誰可以規定別人的活法,大學生要以最陽光的心態接受就業,生活一樣有意義。

  所以,不管做什麼樣的工作,都要認真地對待,積累的工作經驗社會知識,都會成為人生路上寶貴的財富。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不能簡單用金錢財富和社會地位來衡量。英雄不問出處,職業不分貴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1991年的長沙理科狀元,清華畢業回家當保安,現在生活如何?
    1991年長沙縣高考理科狀元張曉勇,作為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卻選擇回鄉當作普通的保安,不少人十分好奇他的選擇,那如今的他過得如何呢?1991年的高考,張曉勇以538分的優異成績以長沙高考理科狀元的身份進入清華大學,就讀於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當時的張曉勇躊躇滿志,在鄉親們的殷切的期盼中,進入中國的最高學府。
  • 清華畢業的狀元,現在是保安,讀大學真的無用嗎?
    我寫過很多人生要努力,知識改變命運的文章,但看到類似上面的新聞,還是心有感觸。清華畢業的狀元,現在是保安這個叫張曉勇的清華畢業生,他是22年前長沙理科高考狀元。因為父親病重,放棄優越的工作,令人羨慕的薪水,回家照顧!先做保安,後任物業部主任。於是在很多人眼中,讀書就成了無用!
  • 清華學霸張曉勇:17歲成為理科狀元,考進清華,如今在小區當保安
    要是能考上清華、北大,那必定前途無量,但也有例外,比如:清華學霸張曉勇,就選擇了當小區保安。清華學霸張曉勇,為什麼選擇當小區保安?1991年,17歲的學霸張曉勇,成為湖南長沙的理科狀元:以接近滿分的成績,考進了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按理說,清華畢業生,就算再怎麼落魄,也不至於去當保安,為什麼張曉勇會這樣做呢?
  • 張曉勇:17歲以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如今46歲當保安月薪2千元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或許平凡真的是唯一的答案,即使是清華的大才子也不例外。他17歲就以理科狀元的身份考入清華大學,畢業之後的他一直追逐自己的夢想,一心搞科研。然而現實卻一次又一次地打擊了他的夢想。他放下了清華大學的光環,放下了曾經的夢想,做了一名保安,月薪2000元。
  • 他17歲以狀元身份入清華,畢業後放棄高薪當保安,從不去同學聚會
    人各有志,各安天命,這句話放在現如今的大千世界中也是適用的,每個人的生長經歷都各不相同,但是命運坎坷卻大都相似,譬如湖南省長沙縣的高考理科狀元從清華畢業後選擇做一名保安,這背後的又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寒門子弟狀元身份考取清華,如今是月薪800元的小區保安
    清華和北大是無數同學夢想的院校,但並不是每位同學都能考上的,每年每個省能上清華和北大的僅僅只有幾百人。但是有一位17歲的寒門子弟,以狀元的身份考上清華大學,可是現在僅僅只是一位月薪800的保安,他都經歷了什麼呢?張曉勇是一名湖南長沙人,出生農村家庭的他從小學習就非常的努力,因為他知道只有好好學習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過上好日子。
  • 17歲高考狀元張曉勇,接近滿分考進清華大學,如今怎麼樣了
    現如今許多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夠考進清華北大,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畢業後也能有更好的發展。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一直都是考生們心中的理想大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優異的成績考進清華北大,而就有這樣一位考生,他在高考中以接近滿分的高考成績考進了清華大學,那麼他現在怎麼樣了呢?
  • 北大清華的「任性學霸」:畢業後一個賣豬肉一個當保安,如今怎樣
    但是在每年高考中,能夠考上這兩所大學的學生在一個省份也沒有多少,他們往往都是一個省份的狀元,或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一般從這兩所學校畢業的學生,他們都能夠找到非常高興的工作,也是很多企業招募的對象。而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個故事,主人公他們是北大清華的「任性學霸」,畢業後一個去賣豬肉,一個當保安,現如今怎麼樣了呢?
  • 寒門子弟當年以狀元身份考取清華,如今的狀況是你想不到的
    1991年,張曉勇讀17歲,那年參加高考,他以近滿分的高考成績,以長沙縣理科狀元身份,走進了清華大學,他選擇了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在清華大學這個藏龍臥虎之地,張曉勇也不甘人後,他曾在學校裡成立了一個課題小組,在當時整個學院都小有名氣。成績也是系裡前五名。31996年張曉勇畢業,正好遇到國家對大中專畢業生工作安排,實行「雙軌」制度。
  • 還記得清華畢業,卻選擇回家當保安的高材生張曉勇嗎?現狀如何?
    一般來說,高考過後,那些可以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是非常令人羨慕的,大家都會覺得他們的未來一定有一個好前程,將來畢業後一定可以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是,真的考上了好的大學,未來就一定會出人頭地嗎?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個清華畢業,卻選擇回家當保安的高材生張曉勇,現狀如何?
  • 清華北大畢業的兩個「另類」天才,一個畢業賣豬肉,一個當保安
    當然,絕大多數清華北大畢業的學生很好找工作,但凡是也不能太絕對,名校畢業的學生也有混得不好的,比如人大畢業的伍繼紅,哈工大畢業的劉漢清等。今天山村就來談談清華北大畢業的兩位「另類」天才:一位畢業後賣豬肉;另一位卻當了個普通的保安。北大畢業賣豬肉的陸步軒說起陸步軒,也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牛人,人稱「屠夫」。
  • 屈旌:清華畢業生當保安,不正是你們想要「無問西東」嗎?
    近日,一則「男子曾是理科狀元考上清華,畢業後當保安」的視頻在網上傳播引發熱議。199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張曉勇,2013年來到湖南長沙一小區當保安,目前是某市場物管客戶部主任。被問清華畢業管理物業是不是「高射炮打蚊子」,他說狀元不一定就要賺大錢,自己這麼做,是為了家庭和父母。(中青在線3月16日)張曉勇不是沒有奮鬥過,學生物科技專業的他,曾立志從事日化行業的產品研發,以專業知識創造價值,卻被公司安排到客服部,壯志未酬,前途無著。
  • 高考狀元張曉勇:17歲入清華,因工作受挫回老家,如今成小區保安
    清華北大,作為我國頂尖學府,是無數學子的夢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考入清華北大就可以安然無憂,下半輩子吃喝不愁。清華北大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人比比皆是,在湖南長沙就有這樣一位才子,17歲接近滿分考入清華,最後卻到小區當保安。
  • 高考狀元清華畢業,躊躇滿志卻四處碰壁,最終的選擇讓人佩服
    清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過上優裕的生活,人們對此不足為奇;倒是偶爾聽聞一二個曾經的高材生淪為低保戶會深感吃驚,紛紛為之嘆息;當聽說清華北大有畢業生淪為賣豬肉、賣米粉等終獲成功,人們的情緒肯定是跌宕起伏一番了。
  • 張曉勇:17歲以狀元身份考進清華,現今當保安一個月工資2000元
    將事情放寬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價值觀不僅影響了蘇軾,也影響了很多後來人,比如張曉勇:17歲以狀元身份考進清華,誰也不會想到,這樣的他現今會是在當保安,一個受到很多的質疑和挑戰,但是卻依然堅守自我的清華畢業生。
  • 張曉勇畢業清華大學,為了盡孝回到家鄉當保安,過得怎麼樣了?
    如果一個人智商高,而且滿腹經綸,還畢業清華名校,可以想像它的未來一定很美好。單單這個頂尖學府的畢業證,足以讓他比別人捷足先登。有句老話說的好:「有智吃智,無智出力。」但有這麼一個人,明明可以靠學識吃飯,為何偏偏選擇當一個保安呢?
  • 才子張曉勇,17歲接近滿分考入清華大學,如今成小區保安
    現在我國的高等學府最讓人嚮往的無疑是清華和北大,兩所大學如果沒有地域優勢的話,憑藉高考得分進去的話,估計得排在省前幾名才有希望,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小的難度。在大眾人的眼裡,如果考上了清華等高校,就意味著這一輩子不平凡了,能混好自己的後半生了。
  • 海南理科狀元選清華電子專業 文科狀元選北大
    我省理科狀元選清華電子專業  文科狀元選北大元培學院  本報海口7月6日訊(記者 許欣實習生肖開剛)今年我省高考理科綜合分第一名陳寧和理科投檔分第一名陳世超同報清華大學電子信息科學專業。而此前清華大學在我省只投放1個電子信息科學專業的錄取指標,競爭可謂激烈。
  • 理科狀元考入清華獲大獎 縣政府獎勵一萬元
    理科狀元考入清華獲大獎 縣政府獎勵一萬元 2011-08-05 10:05 來源:商洛新聞網 作者:
  • 清華高材生能不能當保安?
    清華高材生能不能當保安?雖然職業本無貴賤,也沒有規定說,清華高材生就一定不能當保安。但是他接受了優質高等教育之後去做保安,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資源浪費。  固然從事保安工作需要一定的素質,但非要等到費盡周折上了清華大學,一般大學還不行,還非要取得國內一流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畢業文憑,才覺得自己終於能勝任新時期的保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