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1
曾經的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張曉勇,如今是長沙馬王堆陶瓷市場的一名普通保安。對於張曉勇的經歷,小區居民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張曉勇在家門口當保安,病床前盡孝心是另一種成功;也有人為他感到「可惜」。
甲 方
這是資源浪費
一個曾經滿腔熱情和懷抱科研理想的清華高材生成了一名保安,人生如戲且不得志的曲折經歷令人感慨萬千。仔細閱讀張曉勇的人生經歷,可以說,這是一個「人不能盡其材」的「悲劇標本」,當下,類似的現象恐怕還有不少。雖然職業本無貴賤,也沒有規定說,清華高材生就一定不能當保安。但是他接受了優質高等教育之後去做保安,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資源浪費。
固然從事保安工作需要一定的素質,但非要等到費盡周折上了清華大學,一般大學還不行,還非要取得國內一流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畢業文憑,才覺得自己終於能勝任新時期的保安工作?或者說,等拿下清華大學本科畢業證書,覺得當保安是自己的最愛,幡然醒悟,聽從內心的召喚,於是進行一場遲來的選擇?——真是這樣的話,他應該先去看心理醫生,而不是急匆匆地「屈就」市場保安。
最初當科學家的夢想破滅後便一蹶不振、安於現狀。張曉勇奮鬥的代價未免過於昂貴,或者說造成現狀的很多原因都並非是他的過失,但最終仍舊需要他全部買單。從這一角度來說,無論對個人,對社會還是對國家,終究不是一件幸事。無論怎麼說,一個清華高材生當保安多少有點「貶值」的味道。畢竟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要花費不少成本。社會和個人都值得為此反思。中 禾
乙 方
當保安不丟臉
從報導中我們看到,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不是社會外力因素所致,而是他自己的選擇:當在廣州的工作不順時,選擇了回家鄉長沙盡孝。用他自己的話說:我不是懷才不遇,只是當夢想與現實發生激烈碰撞時,選擇安於現狀。
我很反感那些帶著惋惜的論調,只用地位、財富、名望等三把尺子去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當年北大才子陸步軒賣豬肉所引起的轟動,不就是此種觀念所引起的軒然大波?人們都在抨擊階層固化,但是大家有沒有反思過,階層固化是各方面合力的結果。要改變這種局面,第一步就是轉變就業觀念。誰能說清華高材生做白領就比當保安更有成就感?誰又能說其做保安就不如做白領更快樂?很多人為世俗眼光所活,為社會輿論所活,為周遭的言論所活,為家人的期望所活,卻少有人為自己所活,無法做自己想做和願做的事,結果自己生活不高興,工作不愉快,幸福感下降。
在一個理性而成熟的社會裡,一個人無論作出何種職業選擇以及生活方式的嘗試,都不會受到先入為主的偏見、誰優誰劣的標準所影響。當某天,即便一個清華大學生去當拾糞工也見慣不怪,一個北大高材生去做拾荒者,也不會成為新聞,除去一切學歷和身份標籤,從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去對待,那麼社會才會真正走向成熟與進步,個人生活的環境才會變得寬容與理性。唐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