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0日,澳門這個歷經百年風雨、漂泊無依的遊子終於歸家。
今天,2019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
在回歸祖國懷抱這20年裡,風雨兼程 、輝煌變遷 ,不斷壯大繁榮,讓人民安居樂業,讓世界刮目相看。
01
回看20年前的今天,1999年12月20日,澳門這個歷經百年風雨、漂泊無依的遊子終於歸家,回到母親的懷抱。
這一刻,舉國歡慶,心緒激動不已,同時,一首《七子之歌》很快傳遍了中華大地,將兩地同胞的心彼此相連,讓大家情感相依。
二十年悄然滑過,這首跨越時空的歌謠經過歲月的洗禮依舊光芒熠熠,成了血脈同心的經典之音。
02
這首經典歌曲的出現,應該歸功於兩個人,一個是詞作者聞一多,一個是編曲人李海鷹
《七子之歌》是由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於1925年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部組詩作品,通篇由七首短詩構成,澳門是其中一首。
詩中,詩人將當年中國七塊被列強割讓、租借的土地比作被迫與母親分離的七個孩子,讓他們以第一人稱分別傾訴失養於祖國母親的孤苦,以及期盼與其重聚的渴望。
澳門,就是其中一個被奪去的孩子。
03
《七子之歌》由此產生,但讓它成為經典流傳的歌曲,還不得不說一說另外一個人,他就是李海鷹。
李海鷹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很有天賦和才華的他創作了《彎彎的月亮》《走四方》《我不想說》《牧野情歌》等一系列雅俗共賞膾炙人口的歌曲。所以,在中央電視臺拍攝一部迎接澳門回歸的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時,攝製組總導演發現了《七子之歌·澳門》就決定在這首詩的基礎上創作紀錄片的片尾曲。
在編曲方面,他們最終找到了李海鷹。這對他來說是一次嘗試,也是一次挑戰,因為之前都是先譜曲,後填詞,而這一次卻恰恰相反。
"有才華的人從來不會對難題束手無策,他們總是會想到方法去解決,並最終獲得勝利。"
回憶起自己當年的創作經歷,李海鷹動情地說:"小詩短短幾句卻飽含真情,我第一次讀它的時候就深受觸動 。"
在沒有其他參照的挑戰下, 李海鷹坐在鋼琴前,反覆咀嚼著每行詩、每個詞,旋律很快從字裡行間傾瀉而出。
半小時內,只是簡單地調整了原詩中的幾個詞,《七子之歌·澳門》的譜曲便完成了。
同時,李海鷹還在歌曲中設計了很多巧思,包括音樂伊始的一串鐘聲,他解釋這象徵了澳門地標性建築大三巴牌坊。
完美的詞與完美的編曲結合,創造了一首傳唱祖國大地的經典歌曲——《七子之歌·澳門》。
時間彈指一揮間,20年風雨兼程,20年輝煌變遷,20年壯大繁榮,蒸蒸日上。《七子之歌·澳門》再次響起的時候,我們感動不已,熱淚盈眶,為祖國的發展和強大感到深深的自豪。
是不是熟悉的旋律已經在耳邊響起了呢。一起來唱一唱這首歌吧。
《七子之歌·澳門》
Song of the Seven Sons – Macao
聞一多/詞
李海鷹/曲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Do you know Macao has never been my real name?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I have been away from you too long, mother!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What they captured is my body,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but my soul is always in your keep…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I've longed for you for three-hundred years.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Please call me by my birth name: Aomen, mother!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I want to return to your embrace, mother.
最後,祝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