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四、周日是西倉檔子。檔子有些朋友可能不大懂,檔子是西安的土話,就是集市的意思。西倉檔子,是很多老西安人休息時候特別愛逛的地方,當地人基本都知道西倉檔子。就算是一次沒有去過的人,也應該或多或少的聽過西倉這兩個字。走進西倉「逛檔子」,藏在巷子裡的花鳥魚市,尋找西安市井的味道,
在西安有一種說法,認不得西倉面,就不能算是地道的西安人。因此,西倉是當地人都熟悉的地方,這裡也有著老西安人的魂兒。被時光遺忘並厚待的市井集市,老西安人才知道,你來過嗎?
來西倉玩,得有老西安人領著你,穿街走巷,東遊西逛的,生人難免會迷路。居住在西倉集市附近的人是最好的。來西倉集市買東西的,都是小老百姓,有些小東西,大超市不賣,到西倉這裡就能尋得到,而且價格也都實惠,品質也是不錯。
逛集市的人流湧動,熙熙攘攘的,像花鳥蟲魚、針頭線盒、蔬菜水果、日雜物品、古董書畫等等,應有盡有。外地人來西倉,只需要跟著老西安人一起,比如哪家老闆人好,哪家貨齊全,哪家價格便宜,他們都知道。
西倉集市不算太小,容易眼花繚亂的,要是一個人在這裡逛,可能就顧著照相了。因為這裡的商品實在是太多了,琳琅滿目的,堪比大超市了。說起對西倉的情結,還源自《廢都》一書裡描繪的那番景象,各種蟲鳥、家養動物、婦孺老人、小孩往來不絕,前呼後應,手拿著,背上背的,各式各樣的小玩意,這不正是西倉檔子的記憶嗎!
西倉給我最初的感覺,這裡充斥著是一種輕鬆、自然趣味。西倉檔子平日裡是見不著的,等到了周四、周日,從西大街轉到大學習巷,沿著巷子一直走到中學門前的廟后街。廟后街跟著路牌指示走就行,再折嚮往西走幾十米。西倉說起來比較好找,就算不看標識,也能憑著往來路人的行走路線找到,隨著擁擠的人群直走進去,能看到不少提鳥籠的人,不用多說,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西倉檔子了。
西倉檔子有四條巷道組成。命名也是東南西北的方位,分別是東巷、西巷、南巷、北巷。這四條巷子圍成一個巨大的方形圈,關於西倉檔子的來歷,據當地的老人介紹說,大概在清朝末年,就已經有了,這或許也是西倉檔子的前身吧。
關於西倉檔子的過去還有個說法。西倉曾經還是明清時期官府的糧倉,喚作永豐倉,大意是糧食永遠豐收。因為與和平路上的敬祿倉東西面相對,所以名曰:「西倉」。一直到清末時期,西倉附近的地方逐漸繁華起來,就形成了集市,東西南北的小商販、販夫走卒都往這裡聚集,經過多年的興旺發展,就形成了如今聞名遐邇的西倉檔子。
但凡是周四和周日這兩天時間,西倉檔子就熱鬧非凡,人聲鼎沸。各方的商販就從四面八方趕來,早早地就開始布置自己的攤位。西倉窄窄的街道,就佔滿了各種各樣的攤位,花、鳥、狗、魚、衣服、日雜、以至於鳥籠等許多平時不常見的商品都在這裡。
西倉檔子儘管看起來充滿著俗氣,跟大型的商場比較,更缺乏檔次。不過,從舊時代的糧倉到今天的「檔子」,西倉一直都吸引著老百姓。大家願意來到這個小地方,當你走在人來人往,狹窄的街巷裡,穿梭在人群裡,就像走進了一個繽紛多彩、活力無限、萬物薈萃的小世界。
這裡的攤位,一個挨著一個,緊緊相連,多餘的間隙幾乎是沒有的。這樣也是讓狹窄的小道子能得到充分的空間利用。中心街巷是售賣花鳥魚蟲為主,四周的邊角多是百貨跟雜物。更外邊的一圈則是以服裝衣帽、舊書字畫。有時還能看到藝人表演耍猴,不僅玩得有不少,逛累了還能停下腳買一些小吃,像是拌拌餄餎、綠豆糕、火燒這些,總是能找到的。
說起西倉檔子。更多的百姓是將這裡當成了一個雜物集市,但凡是來到這裡的人,總是能買到自己所需要的。西倉檔子,這個小世界,其實也代表著西安的歷史變遷,世界百態,在這裡也能感受到另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