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基金報
過去十年(2010.1.1-2019.12.31),醫藥生物行業漲幅在申萬一級行業中排名第六;但在同期個股漲幅前十名中,醫藥生物行業上榜企業卻高達五家,佔據半壁江山(數據來源:WIND)。
不難看出,醫藥賽道長期以來牛股頻出,但對精選個股的專業要求非常高。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挑選一位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依託一個深耕醫療行業的投研平臺,是享受這條「黃金賽道」中長期發展紅利的理性選擇。
擁有七年復旦大學醫學專業背景和十年醫藥行業投研經驗,鄭磊對於醫藥行業的發展趨勢、生命周期、企業運行規律,有著深入的理解;而背靠匯添富這個在醫藥投研領域長期投入、產品布局齊全,且具備國際縱深視野的平臺,無疑讓他的投資更加如虎添翼。
截至2020年6月末,鄭磊管理的匯添富創新醫藥混合基金成立以來漲幅達151.17%,同期業績基準僅為28.79%。他於2019年4月9日起管理的匯添富醫藥保健混合基金過去一年漲幅達91.93%,同期業績基準僅為42.94%。[1]
在鄭磊看來,過去幾年醫藥產業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企業的競爭力正在被重新定義,只有持續創新積極成長,通過不斷夯實自身護城河,才能獲取未來價值的持續增長。「做企業如此,做投資亦如此」。
也正因此,匯添富的醫藥產品線即將再添一軍——匯添富醫療積極成長一年持有混合,由鄭磊擔任基金經理。該產品聚焦醫療行業積極成長型的上市公司,力求為投資者創造長期持續的優質回報。
展望後市,鄭磊認為,在政策、資金和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共振下,醫藥生物行業的新科技、新需求、新賽道正密集湧現,當前投資者面對的正是投資醫藥新時代的「黃金起點」。
「既要見樹木,也要見森林」
醫藥行業包羅萬象,不是一個簡單的自下而上、能夠用單一驅動因素描繪清楚的行業。例如,創新藥板塊具有科技股屬性,以品牌中藥為代表的OTC偏重消費屬性,原料藥則與化工行業類似。
因此,投資醫藥需要對不同細分子行業的特徵具有深入的理解。
鄭磊是市場上少有的對醫藥行業商業模式能深刻理解,並將子行業與全市場行業的商業模式進行類比分析的基金經理。這樣的研究習慣使得鄭磊在深耕醫藥行業的基礎上,形成了很好的全局觀,管理的組合也更加均衡穩健。
「做醫藥投資,我和別人有一點不同,我會把醫藥行業理解為全市場的縮影,既要見樹木,也要見森林。」鄭磊表示,醫藥行業裡面的子行業很多,跨度很大,行業屬性也不盡相同,甚至類似於其他行業。「我會基於不同子行業的屬性特徵進行橫向比較,從而通過類似商業模式的演繹,找到這個醫藥子行業未來的發展脈絡。」
鄭磊以沃爾瑪的商業模式對藥店投資的啟示為例。在沃爾瑪的前期擴張中,公司的淨利潤不斷提升,但到了後期利潤率下滑,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沃爾瑪在初期形成了區域上的規模優勢,定價權很大,利潤率自然往上走;之後當沃爾瑪開始向全國擴張,區域的定價權沒有過去那麼高,利潤率就出現了下滑。
再來看藥店,會發現某家全國性的連鎖藥店,毛利要比另一家區域性龍頭藥店低。背後的原因也是同理,這家區域性藥店雖然進入的區域不多,但每一個區域都是龍頭,能夠做深做細;而那家全國性的龍頭雖然做了很多收購,但在很多區域份額都不是最大,沒有構建出區域規模優勢。
「從結果看,兩家公司過去幾年利潤增速差別不大,但是估值體系的差距越拉越大,也反映了兩者不同的戰略布局。對於零售行業的研究和觀察,給我帶來的幫助很大。」鄭磊說到。
大道相通。之所以能夠藉助其他行業來「反觀」醫藥行業,源於鄭磊對商業模式的高度重視和深刻理解。他習慣從五大角度出發來精選個股:商業模式、賽道空間、競爭優勢、管理層以及估值,「其中最重要的,是辨別一個公司的商業模式是什麼,這個公司的客戶是誰,這個生意是不是好生意」,鄭磊強調。
例如,鄭磊曾關注了醫療服務中分別做眼科、牙科和體檢服務的三個公司,但更中意眼科和牙科服務。這是為什麼?鄭磊解釋說,這種服務類公司有很強的品牌消費屬性,商業模式的核心是獲客成本;具有品牌定價權的公司能以很低的價格去獲取用戶,背後也帶來了客戶粘性。
比如其中全國牙科連鎖公司,淨利率較高、銷售費用率卻很低,原因是這家公司擁有極強的品牌,當大家在為服務付費的時候很少會追求性價比,更看重品牌力,客戶粘性也更強。而體檢服務公司的商業模式有點「to B」屬性,因為體檢服務往往是公司統一採購,會優先考慮性價比,這背後的客戶粘性就比較差。
這種深刻理解商業模式、將醫藥子行業與其他行業進行類比研究的方法,使得鄭磊在投資研究中更加遊刃有餘。「我會了解醫藥行業中每一個子行業的驅動力,在構建組合時,構成5-10個不同驅動力的來源,他們有著不同的風險收益特徵,從而保證組合的均衡。」
一套成熟的投資打法,大抵都是基金經理根據自身風格稟賦逐漸構建的。熟悉鄭磊的同事總結了鄭磊身上的兩點特質,一是對整體框架的把握有穩定的掌控,二是對市場及個股趨勢的演繹有前瞻的判斷,從容有序,不失靈活。
一方面,鄭磊的框架很穩定,組合也很「正」:立足中長期,行業刻畫哪幾個賽道,哪些賽道要配,配多少比例,心中都有底;核心倉位賺的錢,也都是靠價值觀很正的選股邏輯所貢獻。
另一方面,鄭磊又能敏銳把握市場脈絡,精準洞悉個股趨勢。他不會機械等待股價已明顯反應後才出手,而是敢於根據自身專業判斷提前布局,且敢於重倉,凸顯賺取阿爾法的能力。
「市場上很少見像他這樣能把對產業的研究和對市場的感覺結合得這麼好的基金經理。」他的同事如是說。
天時地利人和 鑄就醫藥投資的「黃金賽道」+「黃金起點」
近年來,醫藥板塊走出了持續的結構性行情,特別是今年在疫情的催化下,醫藥板塊漲幅居前。但在鄭磊眼中,這一切只是開始。
針對部分投資者對於醫藥行業是否「估值過高」的疑問,鄭磊認為,醫藥投資中好企業不能用傳統靜態的估值視角去衡量,對投資者而言,如果將投資的期限拉長,看透創新藥企背後強大的成長性,會對當前的投資更有信心。
一方面,從中長期看,受需求提升和供給改善的雙重影響,醫藥生物行業將成為資本市場的「黃金賽道」。
需求層面,生物醫藥行業是欣欣向榮的朝陽行業,人口老齡化給醫藥行業帶來了強勁的需求,人們對健康孜孜不倦的追求是醫藥行業進步的動力。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均收入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未來醫藥行業的發展空間巨大。
供給層面,從支付端調整開始,醫改持續推進,生產端、流通端、醫院端,全產業鏈開啟了新一輪去蕪存菁、正本清源的改革,真正對群眾生命健康有幫助的硬科技、真創新脫穎而出,一批又一批的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應運而生,高質量供給將推動醫藥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資本市場中,醫藥上市公司也迎來了兩極分化,代表中國醫藥行業發展方向的優質資產陸續迎來價值回歸,且這一過程沒有結束。」鄭磊表示:「隨著國內藥企研發實力的不斷進步,我們與外企的差距越來越小,甚至在某些細分領域已經遙遙領先。與此同時,科創板的出現,給了這些高研發投入、尚未盈利的創新型公司登陸資本市場的機會,大大增強了它們的創新實力。投資者也可以更早的參與創新醫藥的投資,與頂尖企業共同成長,見證中國醫藥的美好未來。」
另一方面,從當下時點看,在政策、資金和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共振下,目前正是醫藥投資的「黃金起點」。
政策支持角度,2015 年以來,在藥監局的藥審改革和醫保局的支付改革的組合拳作用下,國內製藥行業進入了創新驅動的時代,在此基礎上,患者追求更好治療的需求將得到持續釋放。
資本支持角度,2018年、2019年,港交所與科創板相繼對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打開綠色通道。一、二級市場的連通直接縮短了生物科技產業的投資回報時長、降低了投資風險,從而為專注研發的早中期醫藥科技公司打開了資本的大門,進一步催生出更多優質生物科技公司。
人才紅利角度,一方面,近十年海外大藥企和科研機構的優秀華人科學家紛紛歸國創業,推動了醫藥生物產業的科技創新和發展變革;另一方面,國內本土科研人員數量猛增,工程師紅利逐步顯現,使中國在醫藥科技創新領域具備了成本低、研發效率高、迭代快等其他地區難以複製的競爭優勢,從而使中國的醫藥製造業在全球範圍內快速崛起。
綜上,多因素共振顯著提升了中國優秀醫藥生物企業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創新藥產業鏈、全球化競爭和進口替代等方向上,一些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有望迎接指數級增長。
「唯成長者永恆」
也正是基於對醫藥行業中長期投資價值的看好,匯添富的醫藥產品線即將再添一軍——匯添富醫療積極成長一年持有混合,由鄭磊操刀,「這隻基金最大的特點,是更加注重成長性」。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護城河,真正的護城河來自企業持續進化和成長的能力。而這句話放在醫藥賽道上,顯得尤為合適——
某家10年前只是把搶先仿製藥上市作為戰略的企業,如今已成為國內最優秀的擁有成型研發體系的創新藥企;
某家10年前只能在中低端市場打拼的產品型公司,如今已擁有了能在全球範圍內與海外品牌一較高下的硬實力;
某家10年前僅紮根於部分省市的國內醫療服務公司,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創新型眼健康服務集團。
在這些醫藥企業身上,可以看到「積極成長」帶來的複利力量。
科班出身的鄭磊對此更是深有體會。10年前當他從復旦公衛學院畢業、踏上醫藥投資的道路時,中國在創新醫藥領域的發展幾乎是一片空白;而如今,中國在研的CAR-T(T細胞免疫療法)數量已經躍升世界前列,一系列的創新藥物、技術和醫療模式也源源不斷地問世。
「過去幾年醫藥產業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企業的競爭力正在被重新定義,只有持續創新積極成長,通過不斷夯實自身護城河,才能獲取未來價值的持續增長。做企業如此,做投資亦如此」。
鄭磊對積極成長的定義是「高速成長」,是指那些能夠主動迎合經濟發展趨勢或產業升級轉型方向,不斷主動提升公司競爭力,並且具備基本面良好、商業模式清晰、競爭優勢突出、公司治理優良且估值合理等特點,處於成長期或預計具有較高成長的上市公司。
「這一批公司已經跨越了0到1的階段,未來是1到10,確定性更高。在我們進行投資的時候,成長性是最重要的,沒有成長性的公司我們不會碰。只有長期持續的成長,才能給持有人帶來可持續的超額收益」。
具體到投資方面,鄭磊重點看好以下四大主線帶來的投資機遇。
一是科技創新。在頂層設計變化後,系統性機會頻現。比如國內需求尚未被有效滿足,創新能夠供給創造需求,以及因此受益的相關產業鏈;再如未來2-3年能從產品管線的角度完成創新轉型,具備商業化體系的龍頭標的。
二是國產替代。醫保控費的大背景下,無論企業還是政策端,醫療設備、檢測試劑、手術耗材等正在加速國產替代;一致性評價也在推動包材、輔料、API升級,器械及原料藥(API)將迎來較大空間。
三是產能轉移。長期看好在全球分工背景下,能夠受益的擁有國別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包括創新藥服務(如臨床前服務和研發生產外包環節),以及原料藥(API)、製劑出口等。
四是消費升級。隨著終端健康需求和衛生投入的提升,具有消費屬性或醫保外自費的產品市場非常廣闊,較為前沿的器械產品有望持續放量,品牌中藥、生物藥、醫療服務等均有較大投資機會。
鄭磊表示,未來3-5年,上述投資主線中料將孕育出一批優質個股,尤其是那些展現出「積極成長」特徵的上市公司,具有長期的投資價值。
「醫藥投資是團戰,拼的是平臺」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醫藥行業各細分領域屬性不盡相同,因此極大考驗著基金經理及其背後投研團隊的研究底蘊和投資能力。
「說得直白些,醫藥投資是團戰,拼的不僅是基金經理個人,更是平臺的綜合實力。」鄭磊坦言。
在醫藥生物投資領域,憑藉前瞻性的布局和專業化的長期投入,匯添富已逐漸形成良好的業績口碑和市場護城河,立志成為該領域行業「最硬的腦袋」。
投研體系方面,匯添富建立起業內獨具特色的垂直一體化投研組織架構。作為該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匯添富特別設立了醫藥小組,由醫藥行業基金經理領頭、相關研究員輔助,對行業進行深度研究,確保研究的深入性、前瞻性、及時性和獨創性,從而實現投研互促、研究共享,最大化發揮公司投研優勢與效率。
產品布局方面,2010年,匯添富發行國內首隻主動管理型醫藥行業基金「匯添富醫藥保健混合」;2016年,匯添富發行四隻醫藥細分領域指數基金;2017年,匯添富發行國內首隻全球布局的主動醫藥基金「匯添富全球醫療混合(QDII)」……在醫藥投資領域,匯添富業已形成了橫跨國內國外市場、兼具主動被動投資的「立體化」產品體系。[1]
團隊經驗方面,匯添富擁有近10人的醫藥投研團隊,核心成員擁有平均10年以上的從業經驗,陣容強大,覆蓋了諸多醫藥細分行業,構成了一張立體的醫藥行業全景圖,進而使得團隊對醫藥行業整體運行脈絡和發展趨勢的把握能力持續提升。
「高配」的平臺,使得匯添富整體在醫藥投資方面顯現出明顯的優勢。
一方面,匯添富的醫藥投資具備國際化視野。通過前瞻性的產品布局,公司醫藥團隊不僅對A股、港股上市的醫藥優質企業進行深入跟蹤,還建立起全面覆蓋美股醫藥公司的投研支持。而世界範圍內的醫藥創新發展源頭大多集中於歐美,尤其對美國市場的跟蹤和研究是理解醫藥行業發展的基礎,因此這種國際化的視野意味著,匯添富對醫藥行業最前沿的創新發展趨勢和脈絡,具備更快速、深入和全面的理解掌握能力。
另一方面,匯添富的醫藥投資具備很強的風險識別和控制能力。基於對行業發展的深入理解,醫藥團隊立足公司挑選高質量證券的理念,嚴格基本面篩選,側重對企業商業模式與競爭優勢的考察,堅持「業績的增長來源於持續性,而非短期爆發力」的選股思路,在過往投資中有效規避了諸多風險,過去幾年對行業影響巨大的幾支醫藥「雷股」,匯添富也均未參與。
「當前我們正在迎來醫藥創新升級的黃金時代,我們對行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也希望依託匯添富在醫藥領域的雄厚實力,通過這隻新基金,能夠把握醫療行業這些持續湧現的投資機遇,與這些代表未來的優質公司共同成長,從而為投資者實現長期穩健增值。」鄭磊表示。
[1]在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分類標準下,「醫藥醫療健康行業偏股型基金」三級分類中,按成立日期排序,2010年9月21日成立的匯添富醫藥保健混合基金最早成立;在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分類標準下,「QDII基金」一級分類中篩選醫藥主題產品,2017年8月16日成立的匯添富全球醫療保健混合基金是同類中成立最早的主動型基金。
[2]在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分類標準下,「醫藥醫療健康行業偏股型基金」三級分類中,按成立日期排序,2010年9月21日成立的匯添富醫藥保健混合基金最早成立;在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分類標準下,「QDII基金」一級分類中篩選醫藥主題產品,2017年8月16日成立的匯添富全球醫療保健混合基金是同類中成立最早的主動型基金。(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