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專家陳家澤:「十四五」戶籍制度改革是推動城市群發展關鍵

2021-01-13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專訪三農問題專家、成都市社科院原副院長陳家澤: 「十四五」戶籍制度改革,是推動城市群發展的關鍵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政策,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三農問題專家、成都市社科院原副院長陳家澤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指出,未來持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能夠進一步挖掘消費潛力,對擴大內需意義很大。同時,通過對農村和農業補短板,也可以加速釋放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這對於推動城市群的發展也是關鍵因素。

農村補短板才能推動城鎮化率提升

《21世紀》:「十四五」時期,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目標是什麼?

陳家澤:戶籍制度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其目的都是為了釋放人口紅利,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十四五」時期,我國內部和外部形勢也發生新的變化,從這一方面看,通過戶籍制度改革,所推動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能夠進一步挖掘消費潛力,對擴大內需意義很大。

同時,在城市群成為城市化主要地區的背景下,通過戶籍制度改革,使得「城」與「鄉」形成更加緊密的關係,勞動力流動過程中受戶籍制度的限制越小,越能夠推動城市群的發展。

《21世紀》:「十四五」時期,重點是推動哪一類人群的市民化?關於財政轉移支付,此前你的一項研究稱,成都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可能在16萬左右。這一成本在未來是否會持續上升?

陳家澤:未來重點是農民工市民化,他們不僅為城市創造財富,也攜帶和引領了更多轉移人口的市民化。

進一步講,農業轉移人口涵蓋農民工,也包括與農民工進城務工同時來到城市的隨遷子女和父母。其中的核心是農民工,只有他們能夠在城市穩定工作和生活,才能將隨遷子女和父母帶入城市。

但與此同時,隨遷子女來城市,要考慮相應的公共服務供給,比如就學。城市政府必須從公共財政的預算中進行精準測算,包括學位、教師、教具等新增單位人均教育資源。

越是大城市,要求提供的公共服務越多,剔除價格因素,我認為人均落戶成本可能還會提升。

因此,在人從農村向城市轉移過程中,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清醒地認識這個問題,我建議中央政府形成專項轉移支付,在財稅方面進行創新。地方政府要自下而上地進行改革,針對地方的實際情況進行探索。

《21世紀》: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城與鄉會呈現什麼樣的關係?

陳家澤:通過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釋放更多的人口紅利,這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必須走的一條路。一個現代化的生產體系中,人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因此無論何時,我們都要解決人從哪裡來的問題。

一種理論認為,因勞動生產率低下,傳統農業中存在大量隱性失業。同時,城鄉工作的收入差距,也是龐大的中國農民工移動的最關鍵因素——就像一個「引擎」,驅動人在大江南北流動。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大量年輕勞動力離開農業,對傳統農業下的生產方式帶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要植入現代要素的農業生產方式,也需要年輕人。

多年以來,我們都提出要重視現代農業生產中,年輕勞動力緊缺的問題。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為此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比如在成都,通過培訓農業職業經理人,使得農業規模化、現代化。

與此同時,農業規模化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也會產生擠出效應,過去我們認為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是短板,如今這塊短板補得越好,則越可以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速度。

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制度創新(如農業職業經理人)和技術進步,可以進一步釋放人口紅利。

因此,我們說城與鄉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農村發展越好,城市才越能夠提升城鎮化率。

房價不是決定勞動力流動的關鍵因素

《21世紀》: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放開了落戶限制,但這並非意味著就一定能產生吸引力,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人的流動?

陳家澤:什麼能夠決定人的流動?我認為是「機會」。

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可提供更多機會。而小城鎮不是人口流動重點,因為城鄉收入比在小城鎮拉不開差距。

此外,機會還不僅包括就業機會,還包括隨遷子女的就學機會,這是複合的概念,哪一座城市可提供的機會越多、越完善,越可在下一輪城鎮化進程中獲得良機。

房價並非直接影響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進程。相反,房價越高的地方,往往越發達,意味著產業支撐能力越強,聚集的人口越多,需要提高的服務業越多,可提供的就業機會就越多。這反而可使得更多的農業轉移人口,能夠在城市中找到相對穩定的工作機會。

而且很多農業轉移人口,不會在城市中買房(即使是擁有購房資格),而願意去自己家鄉周邊的縣城購房,不僅價格相對更便宜,也距離自己的故鄉更近。從某種意義上說,城與鄉之間還存在一條紐帶,就是中國龐大的縣城。

《21世紀》:當前戶籍制度改革的難點在哪裡?

陳家澤:第一,是對城、鄉兩種戶籍所承載的福利,如何實現均衡化和一體化的問題。比如,新農保和城鎮職工、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別。因此,未來戶籍制度改革的難點,是在公共財政的負擔能力。

第二,難點在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戶籍制度改革。我們如何在合理控制人口規模的同時,提升城鎮化率。

第三,對於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認定方式上,通常是戶籍制。但我認為居住證模式也是一個很好的探索,它介於農村戶口和城鎮戶口之間,表明此人正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路上,只要滿足一定條件,就可以真正成為市民。這既給了農業轉移人口動力,又給了地方政府緩衝時間,不至於短期內增長過多的財政壓力。

《21世紀》:成都作為統籌城鄉改革最早的地區,在戶籍制度改革、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方面的經驗有哪些?

陳家澤:農村人口進城,與在農村的財產沒有直接關聯,不能因為其進城務工、就學或取得戶口,就失去在農村相關權益。這是成都在統籌城鄉改革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經驗。

此外,要認真地研判城市政府的公共財政的支撐能力,特別是在新格局新時期,人均落戶的成本。

同時,通過對流動人口中的勞動參與率的測算,可以對戶籍制度改革對提振內需的實際影響和公共服務支出的成本作出判斷。還應該對落戶後可能對城市和農村的消費帶來的影響進行測算,以更加合理指導未來的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化進程。

(作者:李果 編輯:李博)

相關焦點

  • ...原副院長陳家澤:「十四五」戶籍制度改革,是推動城市群發展的關鍵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政策,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 ...成都市社科院原副院長陳家澤: 「十四五」戶籍制度改革,是推動...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政策,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 王一鳴:「十四五」將大力推動土地、戶籍制度改革,內陸將培養更多...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導2020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百年未有之全球大變局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給中國的城鎮化帶來怎樣的機會和挑戰?
  • 好消息:2020年戶籍制度改革,有效加快推動勞動力市場化配置
    談三農話土地,交流、學習、分享。聚焦土地政策動向,洞察三農新興發展,見證農村時代變革。敬請點擊上方按鈕,關注「土地瞭望者」。01戶籍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一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調整,主要是為了加快改革的步伐,釋放經濟活力,為人才流動或農民進城創造條件
  • 消除城鄉戶籍壁壘 都市圈發展催生新型戶籍制度改革
    《指導意見》指出,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積互認,加快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統籌推進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市民化,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和社會融合。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戶籍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對此,《法制日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
  • 深圳市委召開「推動高質量發展」專家代表座談會,就「十四五」規劃...
    原標題 深圳市委召開「推動高質量發展」專家代表座談會,就「十四五」規劃編制徵求意見建議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1月30日訊(深圳特區報首席記者 綦偉)11月30日,市委召開「推動高質量發展」專家代表座談會,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
  • 「十四五」規劃系列研究之三——「十四五」期間城市群發展要突出...
    原標題:【專家觀點】「十四五」規劃系列研究之三——「十四五」期間城市群發展要突出五大效應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 關注戶籍制度改革和都市圈,學者陸銘在主席座談會上談了什麼?
    「十三五」規劃即將於今年年底收官,正在編制中的「十四五」規劃也在積極開門問策、集思廣益。8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作為9位專家代表之一,在座談會上就城市和人口問題發言,為「十四五」規劃編制提出意見和建議。
  • 暫住證制度取消 戶籍改革迎來關鍵年
    原標題:暫住證制度取消 戶籍改革迎來關鍵年   近日,《關於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相關改革方案,已經中央審議通過,即將印發實施。
  • 「十四五」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問題及對策建議
    然而,經濟從高速度發展全面轉向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不僅因為舊有的經濟發展存在巨大慣性,更在於當前階段推動我國經濟全面高質量發展上還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一、「十四五」時期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五大重點問題(一)如何把握服務經濟時代特徵,完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 新一輪農村改革即將啟幕 宅基地制度、戶籍制度改革等將有突破
    瞄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新一輪農村改革啟幕 宅基地制度改革、要素市場化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將有新突破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改革是關鍵一環。瞄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新一輪農村改革即將啟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1月4日,農業農村部黨組召開會議指出,要圍繞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深化新一輪農村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動力和活力。業內指出,新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加快推進農村改革。
  • 「十四五」期間城市化地區 如何高質量發展?
    這都成為「十四五」期間值得關注的問題。  需要集聚到什麼程度?  如何理解城市化地區「更要」集聚人口?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表示,全國經濟布局與人口分布的失衡,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體現在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更快於戶籍城鎮化。一些城市過度擴張,卻沒有相應的產業和公共服務留住人口。
  • 連平:土地制度市場化改革是「十四五」改革的重要任務
    來源: 第一財經在現行的土地制度下,土地「二元」特徵顯著、集體所有用地入市不平等、土地資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問題繼續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便是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土地要素改革勢必成為經濟體制改革重要任務。
  • 2020年陝西18項舉措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和新型城鎮化發展
    、對外交往中心、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充分發揮改革開放新高地優勢作用和在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中的引領作用。發揮關中平原城市群陝晉甘三省聯席會議制度作用,積極籌備舉辦第一屆聯席會議,圍繞落實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聯合晉甘兩省制定年度合作重點推進事項。強化協同聯動工作機制,支持西安舉辦關中平原城市群市長聯席會議,支持關中平原城市群各市區建立常態化合作推進機制。
  • 中國戶籍制度改革的理論邏輯
    改革開放前,戶籍制度設立鞏固的歷史說明了中央政府發展戰略與經濟政策對地方政府行為的顯著影響。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民工荒」首次出現的2004年之前,儘管中央政府號召推動戶籍制度改革,中央政府1998年出臺的《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於解決當前戶口管理工作中幾個突出問題意見的通知》,2001年《關於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等文件在客觀上為地方政府放寬落戶限制,推進戶籍改革創造了政策條件,但地方政府對於推動戶籍改革卻並不積極。
  •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帶來多重利好
    《意見》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探索推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 蔡昉:戶籍制度的改革阻點
    目前仍然存在著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城鄉居民收入五等分的數據,可以看到這個差距。我們將城鎮最高20%收入組與最低20%收入組進行比較,目前有接近6倍的差距。農村居民中最高20%收入組和最低20%收入組相比,目前差距是8.5倍,總體看仍然呈提高趨勢。城市最高20%收入組和農村最低20%收入組相比,則差距是22倍,非常大。
  •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落戶限制進一步放寬,多重好處慢慢顯現!
    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越來越大,通過改革來提升社會生產效率,進一步推動勞動力,土地以及資金等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戶籍制度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對促進我國經濟轉型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 「十四五」時期中國城鎮化戰略與政策
    城鎮化繼續快速推進,地區間差距不斷縮小,城市群成為國家推進城鎮化和經濟發展的戰略核心區。目前,中國城鎮化面臨的核心問題不是水平高低、速度快慢的問題,而是質量不高的問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嚴重滯後,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中一些關鍵環節尚未打通,城鎮化推進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等,是中國城鎮化面臨的嚴峻挑戰。「十四五」時期,中國的城鎮化將繼續快速推進,但推進速度會進一步放緩。
  • 陝晉甘三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 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
    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 來源:西安晚報 時間:2020-02-29 07:24 字號:   近日,記者從省發改委獲悉,陝西省、山西省、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印發《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