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孟子嗟來之食相似之處 無功不受祿和拒絕侮辱施捨

2020-12-08 今日臨沂

  曾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巧合的是兩人都有不是嗟來之食的典故,孟子講了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還說了貧賤不能移,而曾子衣敝衣以耕,都反映了做人的骨氣。

 

  《不食嗟(jiē)來之食》,選自《禮記。檀弓》。《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學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

 

  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全書共有1250個小故事,在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仕者必讀之書。

 

  原文: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相關焦點

  • 不吃嗟來之食的那個有志之士,餓死前到底該不該吃食物
    古人孟子曾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所以尊嚴對於一個人來說十分重要,但在面對許多問題時,我們也要學會能伸能屈。圖片來源網絡《嗟來之食》是一則成語故事,說的是一位有志氣的災民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糧食而餓死的故事。也就是說為了體現做人的骨氣絕不能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捨,哪怕是餓死。
  • 嗟來之食到底能吃不?為什麼曾子說可以吃?
    1「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小時候學這些時,覺得古人好有骨氣,一定要向他們學習。長大後才發現,事情並沒這麼簡單。如果真要餓死了,為了名節,就真的不吃嗟來之食嗎?孟子的回答也很簡單,相當於一道數學題:「棉花和鐵,誰重?」(參見拙文《道德規範比吃飯還重要嗎?學生答不出,看孟子怎麼「耍流氓」》)你若說鐵比棉花重,那必然又問:「一斤鐵,和兩斤棉花,誰重?」他揭示的道理便是:「兩件東西,不談質和量等因素,是不能直接比較的。」
  • 成語嗟來之食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飢者食之。有飢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 請不要侮辱我們的朋友和自己,中國男足不受嗟來之食!
    最近一則消息觸碰了一些球迷的敏感神經,就是中國政府近日向敘利亞捐助了大量糧食和有關設備。他們將此事與中國男足和敘利亞男足的世界盃預選賽聯繫了起來。並奔走相告,中國男足40強小組賽出線穩了!穩了嗎?首先有這種想法是猥瑣的,也是可悲的。
  • 無功不受祿,取捨之間成英名:孟子面對百兩黃金心不動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想要取得什麼成果,主要看自己,而不在於別人的施捨。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東西,才是真真切切屬於自己的。薛國故城孟子前後大相逕庭的舉動讓門客感到十分奇怪,不知孟子為什麼拒絕齊國的饋贈百兩黃金,卻接受薛國的區區五十兩金子。
  • ​嗟來之食
    >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餓者」對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據說這個當事人最終死在嘴硬上,謝絕之慷慨、委婉令後世看客幾欲拍案叫絕,其場景頗類似跳樓自殺現場起鬨的人群。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曾子把問題分解開看,一方面,他同意這個有志氣者的氣節,「嗟來之食」是不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他則認為,如果施捨者本沒有惡意,只是言語不夠禮貌,那麼等他道了歉,也是可以接受的。
  • 成語故事:嗟來之食
    嗟 來 之 食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見得思義」與孔子「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義同。「祭思敬,喪思哀」正是執禮之正。子張所講士人,正是孔子所講仁人君子。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無?」
  • 孔子 孟子 曾子離婚案
    在古代,中國雖有糟糠之妻不下堂之說法,其實也不全是,聖賢離婚一直流傳至今,今天老王就跟你聊聊,古今中外的離婚問題。權當茶餘飯後的談資。其實,「孔孟之道」的亞聖孟子也曾鬧過離婚。最早曝光孟子鬧離婚的,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他在《荀子 解蔽篇 》中稱:「孟子惡敗而出妻」,意思是孟子討厭其妻子的不良品行,擔心敗壞自己名聲而提出離婚。孟妻做了什麼樣不好的事情,讓孟子要「出妻」?據說因坐姿不雅。幸虧孟軻是個媽寶男,最愛聽媽媽的話,離婚沒成功。
  • 一天一篇文言文:不是嗟來之食
    不食嗟來之食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而來。 揚其目而視之,曰:「餘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注釋】黔數:人名。袂(mèi):袖子。屨(jù):麻鞋。
  • 誰說嗟來之食不能吃?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難道不應該感恩戴德
    大家都知道「不吃嗟來之食」的故事,是說齊國的一個饑民為了表示自己做人的骨氣,不低三下四地接受黔熬的施捨,最後餓死了。在我看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個饑民並不是在維護自己的骨氣,也並沒有高風亮節。他不切實際地只想要索取而不付出勞動的思想,才是導致餓死的根本原因。
  • 孔子和孟子有什麼相似和不同之處?他們是如何影響中國的?
    這就是兩位哲學家的相似之處,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強調和實施美德。換句話說,為什麼在儒家思想中,易學必須由人來控制或管理?在今天的現代世界,強大的美帝國確實體現了易建聯的美德,或者至少是他們以自己的名義為之奮鬥的美德。幫助別人是一件合乎道德的事情嗎?搞清楚了,你就知道了任是怎麼回事。你可以從中國人的社會行為或中國的外交政策中看出如果你密切關注儒家的這種理解。
  • 孟子有三樂,曾子有三思
    1、孟子有三樂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稱霸天下卻不算其一。哪三種呢?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二、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2、孝悌忠信,仁義之道第一個「父母俱存,兄弟無故」,說的無非就是「孝悌」。愛父母,就是孝;愛兄弟,就是悌。有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可見,這一樂,說的就是為人之本的孝悌,有了孝悌,就有了快樂。
  • 新說「志士不食嗟來之食」
    網絡配圖@小明漫畫「嗟來之食」的故事,如果你知道,就請仔細看圖。春秋戰國時期的某一年,齊國發生大饑荒。於是,黔敖就在路旁擺放了一些食物,等著逃荒要飯的窮人經過,施捨食物給他們,顯示自己非常仁慈。某一天,黔敖坐在路旁的車子裡,等著窮人經過。這時候,黔敖發現有一個人蓬頭垢發,拖著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衣袖遮著面孔,經過黔敖的面前。
  • 瘋狂猜成語之嗟來之食的成語故事
    瘋狂猜成語之嗟來之食的成語故事 2013-08-23 11:3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孟子的食之「道」
    (一) 孟子的「食正」思想 孟子的飲食思想,最突出的是——食正。 孟子說:「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這裡的」甘」,是嗜好的意思。意思是說,食品和飲品是有本味的,這個本味就是正味。
  • 今日成語-嗟來之食
    【成語】嗟來之食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近義詞】盜泉之水、殘羹冷炙【反義詞】自食其力 【解釋】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 嗟來之食
    閱讀提示:拒絕嗟來之食不僅需要氣節,也是需要實力的!比如朱自清,今天的中學生從他的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中感知平民情懷和文人氣質,老師也會講一講他在人生謝幕前的悲壯故事。但是近來有人「考證」出朱自清的死與他拒絕吃美國的救濟麵粉無關,而是死於他早就有的胃潰瘍,甚至說他在死前一個月還在大吃大喝。看到這樣的文章我當然生氣。朱自清的死,已經有許多同輩作家講得很清楚了,還用鑽牛角尖似的「考證」嗎?
  • 初中作文歷史故事素材之嗟來之食
    嗟來之食:時刻保持做人的氣節和為人的骨氣   【出處】《禮記·檀弓下》。   【釋義】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於現在的「餵」。一個自尊的人,寧可餓死也不肯接受別人輕蔑的憐憫。通常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捨。
  • 嗟來之食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嗟來之食,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近義詞有:盜泉之水、殘羹冷炙,嗟來之食是褒義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嗟來之食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嗟來之食(jiē lái zhī shí)成語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成語出處:《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