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巧合的是兩人都有不是嗟來之食的典故,孟子講了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還說了貧賤不能移,而曾子衣敝衣以耕,都反映了做人的骨氣。
《不食嗟(jiē)來之食》,選自《禮記。檀弓》。《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學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
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全書共有1250個小故事,在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仕者必讀之書。
原文: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