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綠色之筆」共繪「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圖景

2020-12-07 中國經濟導報網
2020-11-06 第02版:綠色「一帶一路」 大 | 中 | 小 

用「綠色之筆」共繪「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圖景

——來自共建「一帶一路」綠色、可持續發展專題培訓班的報導

作者:公欣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字數:4828
     培訓班現場。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供圖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公欣

    每天的汙水排放量高達140萬立方米左右,整個城區卻僅有一座1998年建成的Pagla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能力僅12萬立方米/天。汙水橫流、河流汙染嚴重等問題曾經很長時間困擾著孟加拉國首都和第一大城市——達卡市(Dhaka)。
    細化綠色環保管理保障舉措、採用多種綠色環保技術工藝……設計汙水處理能力50萬噸/天的孟加拉達舍爾甘地(Dasherkandi)汙水處理廠工程解決了達卡市的燃眉之急。這個由孟加拉國政府投資,採用中國政府優惠貸款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一帶一路」重點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當中,預計2021年完工。
    孟加拉國達舍爾甘地汙水處理廠項目開發是中國電建集團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日前舉辦的共建「一帶一路」綠色、可持續發展專題培訓班帶來的分享案例。事實上,孟加拉國達舍爾甘地汙水處理廠項目只是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中國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中,在諸多「走出去」企業參與的「一帶一路」重點項目中,時時處處都閃爍著綠色環保的「影子」,滲透著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國家發展改革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主任翟東升在培訓班總結髮言時表示,「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總要求,是我國對世界的鄭重承諾。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共識,也是我國的堅定選擇,這關係到「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敗。我們要把綠色理念貫穿於共建「一帶一路」各方面、全過程,既算經濟帳,又算社會帳、政治帳,真正使綠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

底色是什麼?綠色!

    隨著全球生態環境挑戰日益嚴峻,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點和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綠色發展成為各國共同的關切和追求的目標。而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言,大部分國家擁有複雜的地理條件,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很大,必須加快推動綠色發展。綠色「一帶一路」是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與共建國家共同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關係各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中央和地方部門高度重視,企業也很重視。」翟東升表示,「在綠色發展方面,我們有能力、有成就。我國可再生能源設備和技術世界領先,清潔煤電技術超過歐美標準,防沙治沙、生態修復的技術先進實用。我們要把這些綠色發展的能力釋放出來,助力、引領共建國家綠色發展。後疫情時期,各國紛紛推出『綠色新政』,將投資可再生能源作為推動經濟復甦的戰略選擇。我們應抓住時機,積極參與,培育綠色經濟增長點。」
    實際上,一直以來,中國堅持《巴黎協定》,積極倡導並推動將綠色生態理念貫穿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例如,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籤署了關於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與30多個沿線國家籤署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合作協議。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已成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路徑,100多個來自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夥伴共同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
「建設綠色『一帶一路』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能源基金會戰略規劃主任兼低碳轉型項目主任傅莎表示,綠色產能和資本合作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綠色產業「走出去」會有陣痛和壓力,但換來的將是健康和持續的經濟發展和商業模式。
    數據顯示,到2030年,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持續投入預計將創造1650億~605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預計到2030年,全球能效市場規模將達約5550億~7700億美元。此外,僅保守估計,到2030年,低碳發展模式可為世界帶來26萬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如果採取銳意進取的氣候行動,到2030年則可創造逾6500萬個新的低碳就業機會,同時還可避免70多萬人因空氣汙染而過早死亡。
    在肯亞蒙巴薩-奈洛比鐵路沿線,隨時可能看見從預留野生動物通道穿行的斑馬、狒狒、角馬。「蒙內鐵路是一條綠色之路,野生動物能跟鐵路和平相處。」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秘書長張湘介紹,蒙內鐵路在設計和建設中多管齊下,盡最大努力做好野生動物保護,如優化線路方案,儘量避讓奈洛比野生動物園;設置一定數量的野生動物通道,並設置引導設施,引導動物安全穿過鐵路;線路兩側設置隔離柵欄,避免動物爬行通過時與列車相撞等。
    實際上,像蒙內鐵路這樣中國參與建設的可持續基礎設施並非少數。據了解,聯合國2030議程將建設可持續的基礎設施作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而對企業來說,推動可持續基礎設施也成為一種選擇。張湘介紹,由於海外經營面臨各種環境風險和挑戰,如國際關係、保護主義、地區安全等各類非傳統風險的幹擾以及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等,讓開展和推動可持續基礎設施顯得意義重大。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美國)北京代表處高級顧問楊富強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和國家宣布碳中和目標,預計碳排放較高的基礎設施項目所能獲得的支持將越來越少。因此,應建議企業制定更嚴格管理標準來應對日益嚴格的氣候與環境要求,從而規避長期風險。
    張湘建議,企業要推動建設可持續基礎設施,就要通過學習國內外相關標準、指引優化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內部改造,同時拓寬融資渠道,積極主動尋求國際金融機構參與融資項目,適應國際可持續標準的同時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標準?還是標準!

    標準,是參與共建綠色「一帶一路」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如何協調國際國內標準?如何保證項目在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績效)方面的合規性?對於諸多「走出去」企業而言都是不小的考驗。
    中國進出口銀行戰略規劃部處長高茵認為,為踐行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促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企業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尤其注重項目環境與社會風險防控,嚴格遵守所在國環保標準法規,積極履行環保責任,統籌考慮項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助力東道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畢馬威中國金融服務業亞太區主管李世民認為,為有效吸引私有資本參與發展中國家基建項目的建設,必須遵守當地ESG要求,例如環境影響評估(EIA)法規等。根據IFC績效標準(即赤道原則)要求,如果當地要求與績效標準存在差異,應該按照更嚴格的標準執行。同時,投融資機構將要求項目發起人能夠證明其能夠運用成熟的環境和社會管理系統(ESMS),以評估和管理項目所有階段的ESG風險。「未來,所有基建項目能否獲得融資均將取決於項目在ESG方面的合規性。這將有效推動並鼓勵項目開發商在全生命周期積極創新,並採用在ESG可持續領域中的的最佳實踐。」
    據介紹,目前赤道原則是應用最廣泛的ESG準則,大部分機構也會採用國際金融公司(IFC)的《環境和社會可持續性績效標準》與世界銀行《環境和社會框架》。而世界銀行《環境和社會框架》納入了當下與投資項目有關的最新環境和社會問題,其中就包含氣候變化。其十項環境和社會標準(ESS)首當其衝的就是環境和社會風險與影響的評價與管理,主要要求包括:制定經世界銀行同意的《環境和社會承諾計劃》(ESCP),確定用來緩解風險和影響並加以監測的具體措施與行動;對「項目」和「關聯設施」的清晰定義以及「環境和社會標準」如何適用於它們等。
    實際上,據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蔣希蘅介紹,絕大多數「走出去」的中資企業都根據所在國的要求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第三方),包括採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和汙染物排放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內控制對環境的影響;進一步加強全程管理,更加系統和科學地控制其對環境的影響,追蹤和記錄業務活動中的相關數據和信息等。
    蔣希蘅介紹,從中石油中緬油氣管道項目、中遠海運比利埃夫斯港項目、天津泰達埃及蘇伊士經貿園區項目等國有企業案例研究來看,這些企業在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均非常重視環境保護,都較好地踐行了高標準的投資和建設,得到東道國政府和民間社會的認可。「儘管這些企業並不完全按照國際金融機構的標準操作,但效果是一致的,在一些方面還創造了很好的經驗。」蔣希蘅說。
    傅莎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面臨的環境和氣候問題、產能和資本合作模式也有差異,因此在具體的環境和氣候影響評估上應該有所側重,應該更加注重當地利益相關者的訴求,不必要追求好高騖遠的標準,務實、有效、可操作、持續運營是重要的依據原則。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發言代表建議,應設立共建「一帶一路」綠色標準,建立中歐共同標準,將為「一帶一路」項目的開發吸引更多綠色資本,降低投資和環境風險。在綠色標準一體化的對話中,各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可以一同探索將亞洲、歐洲和拉美納入其框架的機會,將關鍵市場聯結起來,推動低碳轉型。

投融資?環境最優先!

    「環境問題和氣候變化對綠色金融有著越來越急迫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一帶一路』國家出臺、完善和執行綠色金融政策,為綠色轉型發展提供助力。」傅莎認為,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國家綠色金融政策的發展,在相關區域的氣候風險較高行業和項目的投資將面臨越來越不利的條件,對具有節能減排效益項目的投資將面臨利好條件。如果投資機構沒有意識到綠色金融的發展對其投融資的影響,在「棕色領域」的投資較為集中,則在未來有很大的可能將面臨收益率下降甚至投資項目無法正常運營的風險。
    楊富強介紹,雖然《赤道原則》沒有明確排除化石能源,但全球金融機構正在面臨退出煤炭的壓力。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120個金融機構制定了限制支持煤炭的政策,已有超過45個金融機構限制對石油和天然氣的支持。如果「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希望吸引第三方形成銀團投融資,還需要與不斷變化的全球ESG標準保持一致。因此,他建議中國企業優先考慮低碳項目和低碳投融資。
    雪梨機場14億澳元多批次可持續發展關聯貸款、支持沃爾瑪可持續發展計劃的可持續供應鏈融資……一直以來,滙豐銀行積極踐行綠色可持續投融資,積累了大量的案例實例。外部評級機構Sustainalytics甚至如此評價雪梨機場,認為其可持續發展關聯貸款(SLL)將支持公司的整體可持續發展戰略。
    「按照《巴黎協定》中設定的目標,在2050年之前,將我們客戶總體組合的碳排放降至零。」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發言代表表示,到2030年,滙豐銀行將為客戶提供7500億美元~1萬億美元的融資和投資,以幫助客戶實現轉型。同時,滙豐銀行專門成立了一個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解決方案部門,負責與客戶的合作,並推出新的產品和資產類別。
    當前,全球氣候投融資市場逐步成長,成效已經初顯。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總額達3633億美元,連續6年超過3000億美元。其中,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清潔能源投資國,連續5年超1000億美元。2019年全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1734億美元。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綠債市場,在岸市場發行貼標綠債約2885億元。2019年全球碳市場交易總額約1940億歐元,交易量約為90億噸。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構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綠色金融體系並非易事,面臨著政策法規差異、能力水平有限、標準不統一、跨境聯通障礙等諸多問題。因此,就更需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通過搭建國際平臺,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綠色金融標準趨同等方式,構建一個能切實為沿線國家和地區綠色項目投融資提供幫助、促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綠色金融體系。
    傅莎認為,有政府保障的綠色金融是有效降低海外項目融資成本手段中最為「中性」的渠道,也是一般援外「補貼」中最不受質疑的方式。中國應通過G20等平臺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努力為綠色「一帶一路」帶來溢出效應,通過較小的「綠色槓桿」來撬動產業鏈式的合作、便利技術標準的應用和採納。

 

相關焦點

  • 推動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圖源:新華社)4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發表題為《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明確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方向不斷前進的原則、理念和目標。關於「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謀篇布局早已啟動。
  •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在京啟動
    12月1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簡稱研究院)在北京啟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啟動會上獲悉,研究院旨在建立國際化團隊,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簡稱綠色聯盟)提供全方位支撐,打造「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領域的高端國際智庫,搭建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
  • 戰略|建設綠色「一帶一路」
    綠色發展是中國重要的發展理念之一,在發展中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論,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念和實踐成果,融入「 一帶一路」 建設之中,不但豐富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內涵,而且必將助推「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
  • 共同打造綠色一帶一路
    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環保技術和綠色產業合作項目不斷落地,中國與相關國家一道,加強在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投資、綠色金融發展,共同打造綠色「一帶一路」。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一帶一路」項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資佔比超過化石能源。
  • 蘇州·絲路論壇2020:十四五規劃與「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實際上對全球發展來說,內循環和外循環是聯通的。通過硬聯通和軟聯通,推動高質量的合作,並帶來更大的全球發展。他表示,基於「共商、共建、共享」和多邊主義精神的合作是全球發展的重要支柱;全球合作需要不同的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區域性對話尤為重要;全球合作需要提出像綠色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等的合作倡議。
  • 中國—東協借「一帶一路」攜手共繪美好藍圖
    中國—東協借「一帶一路」攜手共繪美好藍圖2020-12-02 10:00:24延安市口岸管理辦公室閱讀 2中國—東協借「一帶一路」攜手共繪美好藍圖2020-12-02 09:29 來源:中國日報網隨著第17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如期舉辦,如今,東博會和峰會已走過16個年頭,早已成為中國—東協重要的開放合作平臺,在中國和東協國家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一帶一路」助推中非經貿合作邁向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財經觀察:「一帶一路」助推中非經貿合作邁向高質量發展  加快產業升級、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實現綠色發展,是不少非洲國家高度關切的發展重點,也是中非合作的重要著力點。伴隨「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落地生根,中非經貿合作提質增效,邁向高質量發展,為非洲經濟帶來持久發展動力。
  • 加強「五通」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邁向高質量發展
    兩屆高峰論壇成功舉辦,八方賓客齊聚北京共商合作,會議規模之大、規格之高、成果之多超過了G20、APEC等現有國際合作機制會議的水準。這無不印證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6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
  • 融入「一帶一路」共同推進綠色發展
    我們將會加大與「一帶一路」線上城市的交流,加深國家與人民之間的聯繫,把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帶到「一帶一路」城市合作中去,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城市綠色發展,促進「一帶一路」城市綠色經濟轉型升級。  中國在提出「一帶一路」建設中突出了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幾項內容。
  • 黨的對外工作與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和成功實踐。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主旨演講,就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出具體設想。新形勢下如何將這些設想落到實處是各方關注的焦點,也是共建「一帶一路」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7年來,取得豐碩成果。「『十三五』期間,與我國籤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數量大幅增加,到目前已有138個國家和31個國際組織與我國籤署了20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執行院長、經濟學教授胡必亮說。
  • 中外攜手打造「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領域高端國際智庫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阮煜琳)旨在打造「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領域高端國際智庫,「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簡稱綠色聯盟)12月1日在北京宣布正式啟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綠色聯盟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當天的啟動儀式上表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繁榮之路,也是綠色發展之路。開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有助於促進綠色技術合作,提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氣候行動與汙染防治能力,促進先進綠色與低碳技術的交流與轉讓,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投資與貿易的發展。
  • 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的全球意義
    但事實上,隨著「一帶一路」成果不斷造福地區和世界人民,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一帶一路」不是什麼「債務陷阱」,而是惠民的「餡餅」;不是什麼「地緣政治工具」,而是共同發展的機遇。▲ 中歐班列在歐洲端最重要節點之一杜伊斯堡港的貨櫃碼頭。
  • 共建一帶一路這一年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集中展示各方共建「一帶一路」的共識與成績,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構想,「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共建「一帶一路」:建設更美好的世界》報告對未來「一帶一路」合作重點和高峰論壇發展方向建言獻策,《「一帶一路」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為共建「一帶一路」融資合作提供指南。
  •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政策研究專題發布暨研究院啟動活動...
    會議正式啟動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發布了聯盟《「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案例報告(2020)》《「一帶一路」項目綠色發展指南》基線研究報告以及「一帶一路」與生物多樣性、綠色能源、碳市場、綠色供應鏈等報告。
  • 2020「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在深圳開幕
    原標題:2020「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在深圳開幕   12月8日,2020「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暨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深圳開幕。與會代表圍繞大會「創新引領綠色未來」主題,進行深入交流探討、開展務實合作。
  • 顧學明:習主席演講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呼籲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宣布中國將採取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舉措。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今日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習近平主席演講高屋建瓴、統攬全局,不僅回應了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關切,更指明了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和發展方向,重申中國將與各國一道,共同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的美好未來。
  • 【大道致遠】共建「一帶一路」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民心相通方面,在科技交流、教育合作、文化旅遊、綠色發展、對外援助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五通」並非互相孤立,往往有內在聯結。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政策、設施、貿易、資金的聯通,最終會讓民心相通。 王義桅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調研,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故事。
  • 王天義:綠色一帶一路與綠色PPP
    過去5年我利用工作之餘,在PPP領域做了幾件令我自己都感動的事情,一是推動設立了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在此感謝發改委、清華大學、銀保監會以及聯合國歐經會的大力支持;二是推動設立了清華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合作開展的MPA-EMBA雙碩士學位項目,目前首批優秀學員已開展半年學習;三是在中國推動並倡導了綠色PPP概念,並與綠色「一帶一路」戰略相結合,把PPP模式運用在綠色發展和生態環保領域
  • 寧吉喆:堅持"三共""五通"原則 促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人民網北京3月6日電 6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寧吉喆、副主任連維良就「大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問題回答記者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