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與文種,是春秋末期越國的二大功臣,他們一內一外,先陪同越
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後共同輔佐越王重振旗鼓,終於擊敗仇
敵吳國,助其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王。
但是,當功成名就後,由於各種因素,造成各自結局大相逕庭,範蠡
激流勇退、棄政從商,得以善終;文種不聽人勸、幻想國王論功行賞,
結果被迫飲劍身亡。
範蠡
為什麼這兩人的結局會如此不一樣呢?今天筆者試著分析一二。
一.兩人出身不同,對當官的看法不一
範蠡出身貧賤,當年正是因不滿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當官
而與文種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的。因此,他對當官興趣不濃,
可能認為只要有個機會,能讓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就可以了,做
官時間長了未必是好事,何況還有&34;的說法。
而文種卻是當官出身,他在楚國時就是個&34;,後因與範蠡相
識、兩人相交甚深,想謀求更大的發展才一起去為越王效力的,到後
來功德圓滿、官至高位,覺得越王應該論功行賞吧,所以不肯隱退。
文種
二.兩人分工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
關於兩人的分工,用範蠡對越王說的話最為貼切:&34;越王是非常認可這樣分工
的,即範蠡主要負責軍事、外交等對外事務;文種主要負責國家內部
管理事務。所以當勾踐要赴吳國為奴時,就只帶了範蠡去,而讓文種
留在國內安定民心,恢復經濟。
正是基於這樣的分工,當最後越國滅吳的大業完成後,由於暫時不需
要打仗了,範蠡敏銳地覺得自己的處境將不會太好了,就立即辭職走
人了。
而文種卻不以為然,他可能是想,現在不打仗了,國家安定下來了,
正需要我們這些管理大臣施展才能呢。
越王勾踐
三.對越王個人性格認識不同,造成兩人結局大相逕庭
範蠡很早就看清越王的性格,有一次打仗越王手下一將軍負傷,他卻
一點沒有同情的樣子,也莫不關心將軍的傷勢輕重,這些都讓範蠡看
在眼裡、記在心裡了。所以當他出走時,給文種留下一封信說:&34;大意是他認為越王是只能同甘苦、不能共
享樂的人,所以勸文種也趕快離開越國,否則性命難保。這說明範蠡
看人比較透徹,善於掌握人的性格特徵。
可是,文種在看人方面就相對差些了。他看到範蠡留給他的信後,對
越王仍然抱有幻想,所以他沒有走路,但也起了戒心,於是他假裝生
病在家不上朝了。這反而引起越王的懷疑,加上有奸臣在中間挑拔,
勾踐就送了一把劍外加一封信給文種,信的大意是:你教了我七種破
吳國的辦法,我只用了三種就將吳國消滅了,還剩四種你就帶到陰間
給我前輩國王們去用吧。文種一看就知道信中的意思了,只能飲劍自
殺了。
範蠡肖像
三.同道之人,兩種不同的結局,給後人的感悟
做人應向範蠡那樣,拿得起,放得下,他因當時越國局勢需要分管軍
事、外交,幹得兢兢業業,與文種一內一外配合默契,成功輔佐越王
完成復仇吳國、稱霸一方的大業;當功成名就後立刻棄政從商,同樣
獲得巨大成功,還曾經三散家財,接濟貧民。後又隱退江湖,安享晚
年,真是瀟瀟灑灑度過了浪漫的一生啊。
再看文種做事確實認真負責,在輔佐越王時不僅能提出破吳七術,讓
越王採納後順利滅亡吳國;在管理國家上更是得心應手,為越國戰後
迅速恢復生產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文種肖像
但是在看人及大局觀上,則遠不如範蠡了,他執著地認為越王不會翻
臉不認人,自己應該受到獎賞,這種狹隘、短視的想法斷送了他的生
命,真是太可惜了。
大家對這二人的結局有什麼看法,歡迎討論交流。
範蠡祠
本文由&34;原創,歡迎關注,帶您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