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與文種,共同輔佐越王稱霸天下,兩人結局卻大相逕庭

2020-08-26 老wu侃國學今用

範蠡與文種,是春秋末期越國的二大功臣,他們一內一外,先陪同越

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後共同輔佐越王重振旗鼓,終於擊敗仇

敵吳國,助其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王。

但是,當功成名就後,由於各種因素,造成各自結局大相逕庭,範蠡

激流勇退、棄政從商,得以善終;文種不聽人勸、幻想國王論功行賞,

結果被迫飲劍身亡。


範蠡


為什麼這兩人的結局會如此不一樣呢?今天筆者試著分析一二。

一.兩人出身不同,對當官的看法不一

範蠡出身貧賤,當年正是因不滿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當官

而與文種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的。因此,他對當官興趣不濃,

可能認為只要有個機會,能讓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就可以了,做

官時間長了未必是好事,何況還有&34;的說法。

而文種卻是當官出身,他在楚國時就是個&34;,後因與範蠡相

識、兩人相交甚深,想謀求更大的發展才一起去為越王效力的,到後

來功德圓滿、官至高位,覺得越王應該論功行賞吧,所以不肯隱退。


文種


二.兩人分工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

關於兩人的分工,用範蠡對越王說的話最為貼切:&34;越王是非常認可這樣分工

的,即範蠡主要負責軍事、外交等對外事務;文種主要負責國家內部

管理事務。所以當勾踐要赴吳國為奴時,就只帶了範蠡去,而讓文種

留在國內安定民心,恢復經濟。

正是基於這樣的分工,當最後越國滅吳的大業完成後,由於暫時不需

要打仗了,範蠡敏銳地覺得自己的處境將不會太好了,就立即辭職走

人了。

而文種卻不以為然,他可能是想,現在不打仗了,國家安定下來了,

正需要我們這些管理大臣施展才能呢。


越王勾踐


三.對越王個人性格認識不同,造成兩人結局大相逕庭

範蠡很早就看清越王的性格,有一次打仗越王手下一將軍負傷,他卻

一點沒有同情的樣子,也莫不關心將軍的傷勢輕重,這些都讓範蠡看

在眼裡、記在心裡了。所以當他出走時,給文種留下一封信說:&34;大意是他認為越王是只能同甘苦、不能共

享樂的人,所以勸文種也趕快離開越國,否則性命難保。這說明範蠡

看人比較透徹,善於掌握人的性格特徵。

可是,文種在看人方面就相對差些了。他看到範蠡留給他的信後,對

越王仍然抱有幻想,所以他沒有走路,但也起了戒心,於是他假裝生

病在家不上朝了。這反而引起越王的懷疑,加上有奸臣在中間挑拔,

勾踐就送了一把劍外加一封信給文種,信的大意是:你教了我七種破

吳國的辦法,我只用了三種就將吳國消滅了,還剩四種你就帶到陰間

給我前輩國王們去用吧。文種一看就知道信中的意思了,只能飲劍自

殺了。


範蠡肖像


三.同道之人,兩種不同的結局,給後人的感悟

做人應向範蠡那樣,拿得起,放得下,他因當時越國局勢需要分管軍

事、外交,幹得兢兢業業,與文種一內一外配合默契,成功輔佐越王

完成復仇吳國、稱霸一方的大業;當功成名就後立刻棄政從商,同樣

獲得巨大成功,還曾經三散家財,接濟貧民。後又隱退江湖,安享晚

年,真是瀟瀟灑灑度過了浪漫的一生啊。

再看文種做事確實認真負責,在輔佐越王時不僅能提出破吳七術,讓

越王採納後順利滅亡吳國;在管理國家上更是得心應手,為越國戰後

迅速恢復生產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文種肖像


但是在看人及大局觀上,則遠不如範蠡了,他執著地認為越王不會翻

臉不認人,自己應該受到獎賞,這種狹隘、短視的想法斷送了他的生

命,真是太可惜了。

大家對這二人的結局有什麼看法,歡迎討論交流。


範蠡祠


本文由&34;原創,歡迎關注,帶您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範蠡與文種的憂慮:為什麼孔子不願意輔佐越王勾踐?
    範蠡功成名就,離開越國以後越王勾踐專門用黃金鑄造了一尊範蠡像,就放在自己的身邊,成天就面對範蠡談心談事,這樣看來勾踐在範蠡離開後的精神狀態就是近乎於癲狂了。但也因之於此,範蠡對勾踐這個人是看得很準的,範蠡曾經說越王勾踐「長頸鳥喙」,就是從面相上預測勾踐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 那麼,這會不會是孔子不願輔佐勾踐的原因呢?當然不是。
  • 文種被勾踐賜劍?範蠡的一封密信間接害死了文種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在這個故事中,有兩個不可忽略的人物,一直為後世評判,尤其他們截然不同的結局,成為後世出將入相者的必讀模版,他們是範蠡和文種。範蠡和文種原是楚國人,因在楚國不得志而投奔越國,兩人相交甚厚,一起成為越王的謀士。但當時越國國力不如吳國,頻頻遭到吳國的欺壓。勾踐即位後,這種被動的局勢得以緩解,但同時也為越國帶來了滅頂之災。
  • 文種,春秋末年的名臣,輔佐越王勾踐勵精圖治
    【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文種,春秋末年的名臣,輔佐越王勾踐勵精圖治文種是春秋末年越國的一位名臣越國被吳王夫差滅掉後他和範蠡一起輔佐越王勾踐歷盡艱辛勵精圖治,終於滅掉了吳國使越國盛極一時在輔佐越王勾踐滅吳稱霸的歷史過程中文種是與範蠡齊名的一個重要人物,文種字子禽春秋時期楚國人。史料上關於他的出生年月沒有詳細的記載楚平王時他曾做過楚國的宛縣令並在此結識了範蠡。後來為了幹一番事業在政治上能有所作為他同範蠡一起到了越國,文種來到越國後最初的運氣並不怎麼好他雖然在越王手下做了大夫卻並沒有得到重用。
  • 越王勾踐為何要殺範蠡與文種?爛牌好牌,範蠡如何都打成「好牌」?
    越王勾踐越王勾踐為何要殺功臣範蠡與文種?越王勾踐,在每日靠「嘗食苦膽」修習忍辱後,終於藉機會「鹹魚翻身」滅掉吳國,得以復國興越而為一方稱霸。這樣的歷史逆轉之大勝局,除了勾踐本人的忍辱功夫十分了得外,還得益於兩位重要臣子的輔佐,一個是為後人尊為「商聖」的範蠡,另一個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文種。然而,令很多人大惑不解的是,越國復興之後,越王勾踐為何要殺他們?
  • 範蠡與文種同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
    文種相信自己的判斷,於是驅車親往範蠡住所拜訪,想引薦他與自己同事越王。起初範蠡不知文種是否真有誠意於是一再迴避,後來文種表現出不見範蠡絕不罷休的態度,範蠡最終被文種求賢若渴的誠心所動,於是穿戴整齊;出來迎接文種。二人一見如故,禮過之後便開始縱論天下大事,商談富國強兵之道,十分投機。文種果然沒有料錯,範蠡的確是一個精通韜略、足智多謀的不可多得的奇オ。
  • 越王勾踐為什麼要殺範蠡與文種?爛牌好牌,會打都是「好牌」!
    越王勾踐,提到他,第一印象「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堪稱歷史人物第一勵志典範!然而,他卻因滅吳興越後,立刻對兩位曾經輔佐他圖謀大業,日夜不計勞苦跟隨鞍前馬後的肱骨重臣範蠡與文種,大起殺心。好在範蠡識趣洞察人性,跑得快了點倖免於難,而優柔寡斷,甚至說壓根就沒有多大危機意識的文種,卻並不那麼幸運,直接作了勾踐殺戮功臣的「練手菜」。
  • 越王勾踐為什麼要殺範蠡與文種?爛牌好牌,會打都是「好牌」
    然而,他卻因滅吳興越後,立刻對兩位曾經輔佐他圖謀大業,日夜不計勞苦跟隨鞍前馬後的肱骨重臣範蠡與文種,大起殺心。越王勾踐,在每日靠「嘗食苦膽」修習忍辱後,終於藉機會「鹹魚翻身」滅掉吳國,得以復國興越而為一方稱霸。這樣的歷史逆轉之大勝局,除了勾踐本人的忍辱功夫十分了得外,還得益於兩位重要臣子的輔佐,一個是為後人尊為「商聖」的範蠡,另一個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文種。然而,令很多人大惑不解的是,越國復興之後,越王勾踐為何要殺他們?
  • 小談範蠡與文種助越王復國後,兩人不同的結局
    相信大家都對越王勾踐很熟悉吧,他的臥薪嘗膽,報仇國恥的故事流傳了千年,現在也經常被人談起。而勾踐長達數年的復國雪恥的徵程離不開他的兩個功臣,他們就是文種和範蠡。兩年後,越王勾踐按照協議要去吳國當奴僕,本來他準備帶文種一起,但範蠡深知自己和文種各自擅長的方面,文種善於管理國內的政事和民事,而範蠡善於對國外的外交,於是他就陪勾踐去當了奴僕。
  • 為什麼越王勾踐要殺文種和範蠡?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這句話道盡了謀臣的悲哀。那麼,為什麼越王勾踐要殺文種和範蠡?第一個解釋來自於司馬遷的記載,順利逃脫勾踐屠刀的範蠡在離開越國時給文種留了封信,在信中這樣寫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即越王本人刻薄寡恩,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共富貴,這是從越王勾踐本人的性格的角度去解釋為什麼其會在滅吳後會將屠刀伸向功臣文種和範蠡。
  • 同樣都是越王的手下,範蠡和文種的結局卻不同果然人要懂得知足
    其中,鬥爭最為激烈的就是吳國和越國了,兩國的帝王糾纏多年,一旦到了兵馬相見的時刻,結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而在那個時期,很多有志之士也開始出現在大家的眼中,比如說越王的一個得力幹將——範蠡。範蠡助勾踐一臂之力範蠡這個人不僅僅在越王勾踐剛剛穩定帝位的時候就輔佐在身旁,連越王被壓去吳國當人質的時候,他也在勾踐的身邊為他如何重新翻身而出謀劃策。
  • 從範蠡和文種的結局,了解遁卦初六「遁尾,厲」的退讓時機的重要
    說到這裡,就想到了輔佐越王勾踐的兩個重要人物範蠡和文種的相反結局。 範蠡和文種都是輔佐越王勾踐的重要人物。他們為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他們的結局卻是相反,範蠡得以善終,而文種則被賜死。 文種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範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越國雖然曾敗於吳國,並且幾近亡國,但吳王夫差卻沒有殺勾踐、也沒有亡越國,這就給後來吳國的覆滅埋下了隱患。
  • 範蠡、文種是楚國派往越國輔佐勾踐的嗎?文種之死是否另有玄機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兩人在勾踐被夫差擊敗之際出現,在吞併吳國之後一個歸隱一個被殺,短短二十年,只留下一段傳奇,再無身前往後事。範蠡、文種本來均是楚國人,據書中記載,兩人均有很強的軍事和政治才能,然而因出身貧寒,無法進入推崇貴族子弟的楚國朝堂,無奈之下只好放棄楚國,轉投越國而去,然而此時的越國並沒有求才若渴、招賢納士,二人來到越國之後,並沒有受到越王勾踐的重用。
  • 大夫文種被越王勾踐賜死,範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越王勾踐在大夫文種和上將軍範蠡的輔佐之下,臥薪嘗膽,成功逆襲,將吳國攻滅,範蠡功成身退,跑到了齊國,然後寫了封信給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 勾踐在成功之後為什麼要對待範蠡文種這兩個人,他們結局如何
    範蠡文種他們幫助勾踐登上皇帝,經過很長時間,勾踐終於成功了,成功之後,範蠡和文種他們有不一樣的結局,一個遠走他鄉,一個就自殺了,他們的結局值得現代職場的人們反思,如何對待自己的老闆,那麼勾踐為什麼要這樣做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 功成名就後的不同結局——範蠡與文種的不同命運
    公元前493年,越王勾踐兵敗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越王勾踐後悔沒聽範蠡的話,問範蠡現在怎麼辦。範蠡告訴越王勾踐保命要緊,眼下先保全性命,才能圖以後東山再起。命沒了,就什麼都沒了。越王勾踐這次聽從了範蠡的話,派文種下山去向吳王夫差求降。經過範蠡與文種的努力,吳王夫差同意了越王勾踐的投降。條件是越王勾踐夫婦還有屬下大臣到吳國做人質。
  • 他是一代軍事奇才商賈巨子,輔佐越王滅吳稱霸,功成隱退料事如神
    一、輔佐越王滅吳稱霸   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吳王闔閭舉兵討伐越國,被越王勾踐一舉打敗範蠡勸勾踐以厚禮進獻吳王夫差。於是,勾踐便派大臣文種攜帶厚禮賄賂吳國大臣伯嚭,通過他向吳王夫差求和,說勾踐願意交出國家大權,和妻子一起給吳王當奴僕。最終,吳王夫差赦免了越王,與越國講和。
  • 他不是範蠡,卻做了比範蠡更成功的事,結局慘遭越王賜死
    而論君主能食人間苦膽、能睡百姓糟粕之臥,亦能品人臣本位心酸之人只有越王勾踐。在此背景之下,是以有謀臣在後為其隱忍得以大計的成之人,乃是獻出「七策」之人——文種。文種自幼窺得藏書精髓,是為才俊之中翹楚。以其自身才識得以與範蠡共事,輔佐越王勾踐。春秋時期末期,是以君主關係的特性不為鮮明,君臣關係上升至國家,人臣所持忠心更多是以忠於本國為本心。
  • 範蠡功成身退,同為奇謀之才的文種卻為何被勾踐逼至自縊?
    文種和範蠡都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東山再起的特大功臣。尤其文種,他為越王多方策劃,提出了不少的巧計良策。當勾踐不聽文種的勸阻率兵抗吳戰敗之後,文種含垢忍辱,多方為其奔走,才使得吳王勉強答應不殺勾踐。勾踐被囚於吳國的三年期間,文種在越國代為料理政務。他調解各種矛盾,努力發展生產,為越國後來稱霸諸侯打下了基礎。勾踐回到越國後,文種向勾踐提出了破吳七策。
  • 輔佐勾踐稱霸,功成身退,發家致富,範蠡可謂是人生贏家
    越王勾踐打算在吳國發兵之前先進攻吳國,大臣範蠡勸諫不可。越王勾踐不聽,心意已決。吳越交戰,越國敗於夫椒。勾踐於是以五千殘兵固守會稽,夫差緊追不捨,圍攻會稽。範蠡認為自己擅長軍事,於是推薦文種治理國政。於是勾踐將國政委託給文種,派範蠡去吳國作人質。兩年後,吳國放範蠡回去。勾踐自會稽歸來,忍辱負重九年,安撫國民,國民都想向吳國報仇。文種對勾踐說:「吳王驕傲自大,可以向吳國借糧來試探他。」於是越國向吳國借糧,夫差打算答應,伍子胥勸諫不可,吳王不聽,於是借糧給越國。
  • 越王勾踐復國後王后雅魚自盡,範蠡十字道破玄機,文種死前才明白
    說起雅魚就不得不提越王勾踐,說到勾踐就不得不提到這三個人,範蠡、文種和雅魚,除了範蠡選擇離開沒有死以外,留在勾踐身邊的人死的死,自殺的自殺。雅魚是勾踐的王后,為何最後要選自盡這條路呢?01,勾踐復國後雅魚自盡,範蠡一聽不告而別,文種稱病不得善終 公元前494年,吳越兩國開戰。越王勾踐所率人馬被夫差圍困擊敗,面臨滅頂之災,勾踐一面派使臣文種向夫差請和,一面做好決一死戰的打算。所幸,夫差最終接受了請和,命越王勾踐攜妻雅魚帶子及越國群臣到吳國為臣,說是為臣,實則是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