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與文種的憂慮:為什麼孔子不願意輔佐越王勾踐?

2020-11-23 騰訊網

範蠡跟勾踐的關係實際上是非常密切的,密切到什麼程度呢?範蠡功成名就,離開越國以後越王勾踐專門用黃金鑄造了一尊範蠡像,就放在自己的身邊,成天就面對範蠡談心談事,這樣看來勾踐在範蠡離開後的精神狀態就是近乎於癲狂了。但也因之於此,範蠡對勾踐這個人是看得很準的,範蠡曾經說越王勾踐「長頸鳥喙」,就是從面相上預測勾踐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

那麼,這會不會是孔子不願輔佐勾踐的原因呢?當然不是。勾踐這個人心機非常之重,是能忍得極大恥辱的人物。當年被吳王夫差打敗以後,卑躬屈膝的到夫差身邊,就是端屎端尿這樣的事情勾踐也幹得非常勤快,越國有什麼好東西都會先送給夫差享用,吳國對外進攻中原勾踐還派遣越國的軍隊作為主力。勾踐這個人胸中是有大志的,所以才吃的苦中苦。但這種以國之餘力去迎合仇敵之國,勾踐這個人的自私本性暴露無遺。

因此,不管是範蠡還是文種,本來對勾踐這種性格是很懂的,只是範蠡更為徹底,孤身離開,放棄所有財富與權力。而文種則還可能心有幻想,只是辭掉了宰相的位置,而沒有做出更多的舉動。越王的自私性格,在成為江南霸主後就非常明顯,身邊的很多忠臣良將都漸漸疏遠,而那些諂媚的臣子則伺機上位,開始攫取越國人用鮮血和生命換取的勝果。文種即便屢次勸諫勾踐,希望勾踐親賢臣遠小人,要愛政勤政,但此時的勾踐正在積極籌謀北進中原,對文種的話已經聽不進去。

文種顯然已經意識到自己在越國的地位不保,多次與家人探討在越國的可能境遇,對朝政之事也便不再上心。這便讓那些諂媚之臣更是找到理由,勾踐的心態也漸漸發生了變化,對文種也產生了殺心。文種當年對勾踐說自己有九種策略可滅吳國,但在用到第三種策略的時候越國就已經稱霸江南,這個理由就成了文種的催命符,越王勾踐以此理由,擔心文種將剩餘的六大策略用到敵國身上來危害越國,賜寶劍命文種自裁。

此後數年勾踐即大修宮臺貪圖享樂,更是好戰不止,可謂是相當的得意洋洋。晚年之時勾踐向中原招攬賢士,邀請孔子到越國問政。而孔子此時已是儒學宗師,帶著徒弟們,帶著詩書禮儀來到越國,希望向勾踐傳播自己的仁義理念,勾踐卻以「越人好戰」為由拒絕孔子。如果是說孔子不願意輔佐越王勾踐,倒不如說是勾踐的理念不適合接納孔子。

相關焦點

  • 文種,春秋末年的名臣,輔佐越王勾踐勵精圖治
    【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文種,春秋末年的名臣,輔佐越王勾踐勵精圖治文種是春秋末年越國的一位名臣越國被吳王夫差滅掉後他和範蠡一起輔佐越王勾踐歷盡艱辛勵精圖治,終於滅掉了吳國使越國盛極一時在輔佐越王勾踐滅吳稱霸的歷史過程中文種是與範蠡齊名的一個重要人物,文種字子禽春秋時期楚國人。史料上關於他的出生年月沒有詳細的記載楚平王時他曾做過楚國的宛縣令並在此結識了範蠡。後來為了幹一番事業在政治上能有所作為他同範蠡一起到了越國,文種來到越國後最初的運氣並不怎麼好他雖然在越王手下做了大夫卻並沒有得到重用。
  • 為什麼越王勾踐要殺文種和範蠡?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這句話道盡了謀臣的悲哀。那麼,為什麼越王勾踐要殺文種和範蠡?第一個解釋來自於司馬遷的記載,順利逃脫勾踐屠刀的範蠡在離開越國時給文種留了封信,在信中這樣寫道:「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即越王本人刻薄寡恩,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共富貴,這是從越王勾踐本人的性格的角度去解釋為什麼其會在滅吳後會將屠刀伸向功臣文種和範蠡。
  • 大夫文種被越王勾踐賜死,範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越王勾踐在大夫文種和上將軍範蠡的輔佐之下,臥薪嘗膽,成功逆襲,將吳國攻滅,範蠡功成身退,跑到了齊國,然後寫了封信給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 範蠡與文種同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
    文種回去後,立刻將範蠡引薦給了越王,越王很器重範蠡,拜他為越國大夫。有了文種和範蠡兩位賢士的輔佐,越國逐漸強大起來。越王勾踐即位時,正值楚國聯合越國共同攻打吳國,吳、越之間因此有了衝突。吳國國君闔閭趁越國有喪事之機,興兵攻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桐鄉間)發生了場大戰,結果吳王闔閭受傷至死,如此更加激化了吳越兩國的矛盾。
  • 範蠡與文種,共同輔佐越王稱霸天下,兩人結局卻大相逕庭
    範蠡與文種,是春秋末期越國的二大功臣,他們一內一外,先陪同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後共同輔佐越王重振旗鼓,終於擊敗仇敵吳國,助其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王。一.兩人出身不同,對當官的看法不一範蠡出身貧賤,當年正是因不滿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當官而與文種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的。
  • 越王勾踐為何要殺範蠡與文種?爛牌好牌,範蠡如何都打成「好牌」?
    越王勾踐,提到他,第一印象「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堪稱歷史人物第一勵志典範!然而,他卻因滅吳興越後,立刻對兩位曾經輔佐他圖謀大業,日夜不計勞苦跟隨鞍前馬後的肱骨重臣範蠡與文種,大起殺心。好在範蠡識趣洞察人性,跑得快了點倖免於難,而優柔寡斷,甚至說壓根就沒有多大危機意識的文種,卻並不那麼幸運,直接作了勾踐殺戮功臣的「練手菜」。
  • 越王勾踐為什麼要殺範蠡與文種?爛牌好牌,會打都是「好牌」!
    越王勾踐,提到他,第一印象「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堪稱歷史人物第一勵志典範!然而,他卻因滅吳興越後,立刻對兩位曾經輔佐他圖謀大業,日夜不計勞苦跟隨鞍前馬後的肱骨重臣範蠡與文種,大起殺心。好在範蠡識趣洞察人性,跑得快了點倖免於難,而優柔寡斷,甚至說壓根就沒有多大危機意識的文種,卻並不那麼幸運,直接作了勾踐殺戮功臣的「練手菜」。
  • 越王勾踐為什麼要殺範蠡與文種?爛牌好牌,會打都是「好牌」
    然而,他卻因滅吳興越後,立刻對兩位曾經輔佐他圖謀大業,日夜不計勞苦跟隨鞍前馬後的肱骨重臣範蠡與文種,大起殺心。越王勾踐,在每日靠「嘗食苦膽」修習忍辱後,終於藉機會「鹹魚翻身」滅掉吳國,得以復國興越而為一方稱霸。這樣的歷史逆轉之大勝局,除了勾踐本人的忍辱功夫十分了得外,還得益於兩位重要臣子的輔佐,一個是為後人尊為「商聖」的範蠡,另一個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文種。然而,令很多人大惑不解的是,越國復興之後,越王勾踐為何要殺他們?
  • 範蠡、文種是楚國派往越國輔佐勾踐的嗎?文種之死是否另有玄機
    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我們大多數人都聽說過,但能夠復仇成功,光憑藉堅定的意念是不行的,勾踐之所以能夠復仇成功,主要靠的還是兩大謀臣:一個是在歷史上威名遠揚的範蠡;而另一個就是才能不輸於範蠡的文種。而本為楚國人的範蠡、文種,很可能便是受楚王的指派來到越國,幫助勾踐穩定政局,繼續堅持楚越盟約,提高國家實力,對抗吳國。範蠡、文種出場之時,正逢吳國的夫差為報殺父之仇,率領著軍隊向越國進攻,驕傲自滿的越王勾踐自然沒有聽從尚未被重用的範蠡的勸諫,派兵直接與吳國對抗,最終兵敗被圍。
  • 中華五千年:勾踐為何臥薪嘗膽,範蠡和文種如何輔助越王
    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能幹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範蠡(音lí)。範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兇猛。
  • 越王勾踐復國後王后雅魚自盡,範蠡十字道破玄機,文種死前才明白
    說起雅魚就不得不提越王勾踐,說到勾踐就不得不提到這三個人,範蠡、文種和雅魚,除了範蠡選擇離開沒有死以外,留在勾踐身邊的人死的死,自殺的自殺。雅魚是勾踐的王后,為何最後要選自盡這條路呢?01,勾踐復國後雅魚自盡,範蠡一聽不告而別,文種稱病不得善終 公元前494年,吳越兩國開戰。越王勾踐所率人馬被夫差圍困擊敗,面臨滅頂之災,勾踐一面派使臣文種向夫差請和,一面做好決一死戰的打算。所幸,夫差最終接受了請和,命越王勾踐攜妻雅魚帶子及越國群臣到吳國為臣,說是為臣,實則是為奴。
  • 範蠡和文種同為勾踐手下大將,為什麼下場會截然不同?
    文種與範蠡是越王勾踐手下的兩員大將,協助勾踐滅吳國,一個被逼自殺,一個隱姓埋名成為商界鼻祖。二人同出楚國,共同輔佐勾踐,為什麼下場截然不同,接下來我會告訴你原因。勾踐入質吳國,文種一面挑起守國重任,使四境百姓耕戰足備,一面奔走於吳越之間,終於使越王提前返國。為報仇雪恥,文種又獻伐吳「九術」(《史記》作「七術&34;勾踐有些奇怪,派人去看了,說是確實瘋了,誰都不認識了。沒辦法,勾踐下令給了計然兒子一塊地,給計然養老。那計然為什麼瘋了呢?範蠡最清楚,典型的裝瘋。
  • 勾踐在成功之後為什麼要對待範蠡文種這兩個人,他們結局如何
    範蠡文種他們幫助勾踐登上皇帝,經過很長時間,勾踐終於成功了,成功之後,範蠡和文種他們有不一樣的結局,一個遠走他鄉,一個就自殺了,他們的結局值得現代職場的人們反思,如何對待自己的老闆,那麼勾踐為什麼要這樣做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 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為什麼不在戰國七雄之中?
    出自《墨子-非攻篇》,可見墨子所說的齊國,楚國,晉國和越國在東周時期都是強國,晉文公重耳和越王勾踐都是曾經是群雄爭霸的霸主,但是為何戰國七雄中沒有晉國和越國呢? 臥薪嘗膽的故事膾炙人口,西施和範蠡的愛情故事也流傳久遠。
  • 為何文種苦心竭力助勾踐,勞苦功高卻反被殺?
    在中國,不知道「臥薪嘗膽」這句成語的人恐怕極少。這個成語故事發生在距今二千四百多年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 話說那時候,越國和吳國為爭領土打得不可開交。雙方打打殺殺了幾十年,一直打到我們故事的兩位主上場。這兩位主角就是吳王夫差 和越王勾踐。當時輔佐越王勾踐的有一文一武兩個能人,文官叫範蠡,武將叫文種。
  • 範蠡:他明知道勾踐不可富貴,卻還是願意輔佐他,到底是為了什麼
    範蠡,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奇人,他的人生之路是十分的具有傳奇性,尤其是他的為人之道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都知道他在幫助越王勾踐,建立起國家,把吳國滅掉之後,悄然離開了朝堂之上,放棄了自己的上將軍之位,而在他離開之後還給自己的好友文種捎來一封信,讓他趕快離開,但是文種對於自己好友的說法卻不認同,一直呆在這裡,在不久之後被賜死。
  • 文種被勾踐賜劍?範蠡的一封密信間接害死了文種
    當然了,同時也窺見勾踐陰險狠辣的一面。在這樣一位雄主駕前效力的範蠡和文種,無疑是如魚得水,所以,範蠡和文種,在輔佐勾踐復國稱霸的道路上,君臣同心順風順路,很快達到了理想的巔峰。但是當患難過去,勝利到來,往日同甘共苦的歲月一去不返,君臣之間的那份默契也蕩然無存。
  • 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打敗了吳國,為啥辭官不做?背後有些無奈!
    很多人都知道「臥薪嘗膽」這句成語,是說越王勾踐飽受恥辱,每天躺在柴禾堆上嘗一下苦膽,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亡國之恥。最後,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這件事的背後推手就是範蠡,然而在勾踐打敗吳國後,範蠡卻選擇了辭官不做,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背後有很多無奈。
  • 沒聽好友範蠡的勸告,最後文種難逃一死,被勾踐找藉口斬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越王勾踐滅吳後,功臣範蠡首先選擇了離開,並且給文種留下了一封書信,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範蠡覺得越王太小心眼,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共享福,所以也勸文種離開。但是文種並沒有聽從,依然留下來擔任越國的丞相。結果可想而知,勾踐以莫須有的罪名賜給文種一把名為屬縷的劍,然後文種沒有任何辦法,最後只能自殺了。赫赫功名下,其實結局早就註定,聰明的範蠡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選擇了悄悄離開。範蠡從此遠離了政治,陶朱公商以致富,美名滿天下。厚重的文種很猶豫,最終選擇了留下,繼續輔佐勾踐,卻為勾踐所不容,結果是賜劍自刎。
  • 輔佐勾踐稱霸,功成身退,發家致富,範蠡可謂是人生贏家
    越王勾踐打算在吳國發兵之前先進攻吳國,大臣範蠡勸諫不可。越王勾踐不聽,心意已決。吳越交戰,越國敗於夫椒。勾踐於是以五千殘兵固守會稽,夫差緊追不捨,圍攻會稽。範蠡認為自己擅長軍事,於是推薦文種治理國政。於是勾踐將國政委託給文種,派範蠡去吳國作人質。兩年後,吳國放範蠡回去。勾踐自會稽歸來,忍辱負重九年,安撫國民,國民都想向吳國報仇。文種對勾踐說:「吳王驕傲自大,可以向吳國借糧來試探他。」於是越國向吳國借糧,夫差打算答應,伍子胥勸諫不可,吳王不聽,於是借糧給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