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付費欄目《見聞主編精選》。
香港股市在2015年和2016年蟬聯了兩年全球IPO總量冠軍後,在2017年出現了出人意料的大滑坡:全年僅募資163億美元,同比爆降35%;更重要的是2017年美國市場一舉募資495億美元,中國大陸市場317億美元。
香港「痛定思痛」(在2017年三季度時,香港市場就意識到當年IPO會大幅落後):2017年12月15日,港交所公布上市改革舉措,將允許不同投票權架構的高增長及創新產業公司在主板上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形容這是1993年引入H股以來,大約25年裡,該交易所在上市制度方面作出的最大變革。李小加進一步明確:春節以後初步的細則就會出來,6月初就能將規則最後公布,在6月底接受3類公司的上市。
改革措施公布後,緊接著新華社就在12月29日發表文章《2017:香港資本市場新氣象》稱:
香港股市啟動了近來年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不僅將)便利新興產業及創新型公司來港上市……(還將)方便更多已在主要國際市場上市的高成長創新公司來港第二上市。
市場已經期待明年下半年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創新型公司來港上市。
「一石激起千層浪」,香港特首在1月8日「邀請」當年因為同股不同權問題「被迫」去美國上市的馬雲回歸香港市場。
隨後傳出了陸金所計劃赴港上市的消息,以及小米已指定赴港上市承銷商的消息。
整個市場對於港交所改革顯然也是持非常支持的態度,自改革消息宣布以來,香港恒生指數在短短1個月內暴漲了超3000點。
圖:自宣布改革以來,恒生指數一個月漲超3000點
改革加巨量IPO的前景仿佛正在引領香港股市再次進入「大時代」。(電視劇《大時代》在1992年10月播出後至今,每逢香港股市出現大幅波動,坊間都會以「大時代」一詞形容市況。)
回顧香港在97後的巨型IPO與香港市場的「歷史關係」,或許能更加清楚地理解我們正處在「大時代」的哪個位置。
IPO與股市周期的「一般關係」一般而言,在股市處於泡沫時期時,IPO同時也處在井噴狀態。
道理很直觀,更高地估值不僅吸引了更多的公司的上市融資,同時海量的資金也為更多的在正常情況下無法融資的公司提供了融資的可能性。
巴菲特的「師傅」格雷厄姆早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就明確指出:
牛市一般都會伴隨著大量新公司上市,1945-46年如此,1960年又是如此——彼時超乎尋常的「盛況」一直延續到1962年5月才以悲劇收場。但人們好了傷疤忘了疼,沒過幾年整個過程又再次一步步重演(1967-69年)。
表面上來看,是牛市吸引了IPO,而IPO多了結束了牛市。但實際上在歷史中,這兩者的交織關係也形成了一個另一個「反身性」循環:投資者們在得知未來將有大量重要IPO上市時,會形成牛市還將繼續的預期。
此外,承銷大批IPO的頂級投行,為了能讓股票發行順利,也會動用各種資源,進一步加強市場對牛市的預期。所以,一般牛市結束都緊跟巨型IPO的成功。
香港的「歷史」具體到香港IPO和牛市的歷史,就更加有說明性。在過去20年香港經歷的三大牛市,無一不是以巨型IPO完成後為終結標誌。
1997年北京控股在港交所上市,認購倍數達1276倍,凍結資金達2400億港元,打破了香港股市同類股票上市的歷史紀錄,並導致香港隔夜拆借利率跳升至兩年來新高(投資者不顧一切通過借款方式增加手中的申購資金,以提高「中籤率」);北京控股一上市,股價勁升近3倍,北京控股還創下單日單只股票成交額25億港元的另一項香港股市紀錄。
北京控股自97年5月開始交易,恒生指數隨後在當年8月7日見頂,一年後指數跌去60%。
到了2000年,香港股市再次狂飆突進,這一次標誌性的IPO是李嘉誠的Tom.com。當時超額認購約1500倍,招股價為1.78元,上市首日就收報7.75元。
共有約30萬市民分別到滙豐銀行總部及9家分行排隊交表,警方緊急抽調人手維持秩序,最少有三名市民體力不支送進醫院。場面之熱烈為香港歷史上所罕見。由於反應空前熱烈,以致截止認購時間被迫延遲一個多小時。詳見人民網報導。
2000年3月1日Tom.com成功上市交易,不到一個月後的3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數見頂:18301。
第三次大牛市的2007年,阿里巴巴在11月6日上市(後來又在2012年「退市」),成為谷歌上市以來全球規模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IPO,上市交易首日股價飆升近3倍。這一次香港市場第二天就在31958點見頂,一年內市值蒸發三分之二。
歷史不會馬上重演表面上來看,三次牛市見頂與超級IPO之間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最後一次的間隔甚至有點因果關係的「幻覺」。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IPO對牛市的影響確實已經在投資者中建立起了「反身性」反應:當終極IPO成功後,牛市就圓滿「完成了任務」。
但由於香港是開放的國際市場,所以三次見頂跟宏觀大環境也有絕對的關係。但也不是絕對同步,即便外面狂風暴雨,市場仿佛在堅持著什麼。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恒生指數8月7日才見頂;
在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觸及5,408.60的最高點時達到頂峰,當日就以5,048.62收盤,恆指在3月28日才見頂;
2008年9月15日美股就開始大跌,港股「堅持」到11月6日才見頂。
從以上關係來看,港股見頂與否跟世紀IPO是否完成的關係,比與大環境的關係更為緊密。
鑑於預計登陸港股的千億級別估值的世紀IPO正在路上,根據歷史經驗,除非大環境過早發生變化,港股牛市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