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讀懂《道德經》,真是少走了太多彎路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有人說,《道德經》是用來「悟」的,讀懂《道德經》,能少走很多彎路。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道德經》中到底有哪些道理吧。
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翻譯】:
安然平穩,便容易持守;未見兆端,可從容圖謀。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細微不顯時,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發生時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亂時治理。
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裡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
人為努力的,必然失敗;人為持守的,必然喪失。所以,聖人不是靠自己的作為,就不失敗;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喪失。
世人行事,往往是幾近成功的時候又失敗了。到最後一刻還像剛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 有失敗的事了。
所以,聖人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聖人學世人以為愚拙而不學的,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聖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為 。
2.「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古時善於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來越聰明,而是使世人越來越愚樸。
世人所以難管理,就因為人的智慧詭詐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國家,必然禍國殃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國家,則是國家的福氣。
要知道,這兩條是不變的法則。能永遠記住這個法則,就叫至高無上的恩德。這至高無上的恩德啊!多麼奧妙,多麼深遠,與一般事理多麼不協調,甚至大相逕庭,然 而,唯此才是通向大順的啊!
這裡節選的便是《道德經》中十分經典的兩段話,老子以一個「道」為基準,通過各種比喻,以小見大,之後便開始了他的思想傳達。暫時沒有涉及到的內容,大家沒事的話也可以自己了解一下哦,或者繼續關注我的後續解讀,這本書足以讓你勘破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