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禾合作社1300餘畝大豆未種先銷

2020-12-14 騰訊網

鑫禾合作社1300餘畝大豆未種先銷

5月15日,鐵嶺縣鑫禾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於佔軍從鎮裡辦事回來連家都沒回,就直奔平頂堡鎮高箭溝村北的一大片土地,查看合作社大豆地苗前封閉滅草作業情況。

大地上,兩臺大豆噴藥機正在忙碌作業。於佔軍蹲在地上仔細觀察,不時用手扒開壟上的土層,查看大豆發芽情況。「5月初,我們開始田間管理,隨後進行大豆播種,現在正在進行的是苗前封閉滅草作業。咱們合作社的噴藥機不僅噴霧均勻,而且作業質量高、速度快,每臺噴藥機上都有10個噴頭、一次可輻射5條壟。」於佔軍告訴記者,苗前封閉滅草作業可以有效降低對苗的藥害、防止草荒發生、利於大豆生長,並實現大豆低成本除草,做到節本增效。

在地裡邊走邊觀察,興奮和喜悅充溢在於佔軍的眼角眉梢。「今年,合作社共流轉土地1300餘畝,全部種植大豆,而且都是訂單種植、未種先銷。」話音未落,於佔軍手機響起。放下電話,於佔軍說,每年年初,合作社就與鐵嶺縣希強種業有限公司籤訂訂單協議,大豆收穫時,希強種業將按市場行情定價收購,但每斤大豆價格不低於兩元保底。剛才來電話,主要是詢問大豆種植情況。

成片的大豆種植地

2016年,於佔軍抓住國家振興大豆計劃的政策機遇,成立鑫禾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大豆種植和銷售。合作社成立之初,於佔軍就與希強種業達成合作發展訂單種植。「算上國家政策補貼,種植大豆的畝純收益可達到近400元,現在看比種玉米的收益要多一些。」於佔軍告訴記者,合作社流轉土地1300餘畝,年可收益40多萬元,還能帶動幾十名村民就業增收。

大豆種植作業

地裡正忙著駕駛噴藥機進行澆水、噴藥作業的農機手叫方宏偉,他爽朗地笑稱自己是新時代農民工。原來,方宏偉把家裡的土地已經流轉給了合作社,他現在是合作社聘請的工人,同時也向合作社「收租」。「完成每畝地作業就有工資5元錢,我每天能完成150多畝地的作業,一天就可以收入700多元錢。」方宏偉笑著說。

於佔軍介紹大豆種植情況

普通村民得到了實惠,合作社又把目光放在了脫貧戶身上,儘量僱用貧困村民。同時,鎮裡把20萬元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每年年中,合作社都會拿出2萬元作為扶貧資金分紅。呂忠山是高箭溝村的貧困戶,因患多種慢性疾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僅靠家中幾畝地生活。合作社成立後,呂忠山就到合作社打工,幹些護豆、澆水的零活,每個月可收入2400元,順利脫了貧。「合作社照顧我,每月給我開工資,還能拿到扶貧資金分紅,生活再也不愁了。」提起合作社帶來的好生活,呂忠山很是感激。

正在進行澆水、噴藥作業

「合作社流轉土地發展訂單農業收益顯著,我對合作社的未來發展信心滿滿。」於佔軍說,今後,合作社還會增加土地流轉面積,進一步促進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爭取帶動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記者 ▏張政

編輯 ▏王僡茁 責任編輯 ▏江凌

相關焦點

  • 一畝地收入1000元 國家補貼力度加大 大豆種植逐年增多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消費國,大約佔全球大豆消費量的近30%。那麼當前國產大豆的種植和產銷情況是怎樣的?目前正是秋收時節,記者前往大豆的主產區黑龍江進行了調查採訪。九月下旬,記者來到了黑龍江省巴彥縣福民村,村民關建民去年開始種植大豆,60多畝大豆平均畝產在360多斤。
  • 新田:大豆「十月黃」種植忙
    大豆「十月黃」種植忙。紅網時刻8月16日訊(新田分站記者 鄧提茂 通訊員 鄧祖利)炎炎烈日,擋不住的勞動熱情。8月13日,在龍泉鎮潭田村,一邊是村民播種「十月黃」秋大豆的勞動場景,一邊是10餘臺旋耕機轟鳴開動的作業景象,旋耕、整廂、打穴……一派繁忙的勞動場面。2018年2月,新田縣豆家旺食品有限公司在龍泉鎮潭田村投資興建新田大豆產業園,流轉680畝耕地,實施新田大豆標準化種植。現已新建了1個佔地12畝的連體科研大棚和5個單體種植大棚,種植「十月黃」秋大豆450畝。
  • 萬年縣幹群2019年新春義務植樹1300餘畝共13萬餘株
    萬年縣幹群2019年新春義務植樹1300餘畝共13萬餘株  3月4日上午,上饒市萬年縣鎮壋線道路兩側人頭攢動,場景火熱。 萬年縣幹群2019年新春義務植樹1300餘畝共13萬餘株  據記者了解,2019年春季義務植樹活動,上饒市萬年縣共植樹13萬餘株,栽植林地面積1300餘畝,主要種植有桂花
  • 莆田仙遊5000多畝油菜花 成為觀光旅遊新熱點
    原標題:仙遊5000多畝油菜花 成為觀光旅遊新熱點   仙遊縣引導扶持山區鄉鎮農村種植油菜5000多畝,眼下花開正豔,成為觀光旅遊新熱點——   「種植油菜花可謂添景又創收,村裡利用新村周邊已復墾後的65畝耕地和拋荒的150畝承包地,發展油菜農業觀光休閒,村集體年增收4萬元,更讓我們村成為觀光旅遊勝地。」社硎鄉白洋村支書劉豪介紹道。該縣像白洋村這樣,以村集體、合作社、大戶等流轉土地發展油菜種植的多達20餘個,連同農戶零星種植,全縣共種植有5000多畝油菜,種植戶達1300餘戶,油菜畝產值近2000元,帶動群眾增收。
  • ...本報邀請中國大豆產業協會會長萬寶瑞,與來自地方、企業的有關...
    在克東縣,放眼一望地裡種的都是大豆,也有人叫我「大豆縣長」。我們今年大豆種植面積沒減,全縣188萬畝耕地,162萬畝種了大豆。我們現在搞訂單生產,也引進了一家深加工企業。  雖說今年縣裡大豆面積沒減,但效益下降。因為今年的價格確實比前兩年有所下降,前兩年大豆價格最高時1市斤是3.2元,今年春季到目前的價格最高時1市斤才1.9元。
  • 今年種大豆,這些新品種值得選
    >河北省從事大豆的科研單位有8個,包括個,包括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滄州市農科院、邯鄲市農科院、石家莊市農科院、河北農業大學、承德市農科院、廊坊市農科院和張家口市農科院,研究隊伍70多人;育成優良大豆品種80餘個,包括冀豆號、石豆號、邯豆號、滄豆號、農大豆號等夏大豆品種和承豆號春大豆品種。
  • 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率大豆專家團隊在我市考察
    為進一步推進我市大豆萬畝高產攻關示範方建設,加快試驗示範成果轉化,全面推動黑河農業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7月28日至3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率領大豆專家團隊一行19人,來到五大連池市、北安市、嫩江縣和愛輝區等地考察,並組織召開院士專家組大豆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指導評鑑會,提出大豆萬畝高產攻關示範方建設要求
  • 信陽市70餘萬畝糯稻開鐮收割
    近期,我市70餘萬畝糯稻迎來了收穫季。日前,記者跟隨市農科院水稻專家技術服務團隊來到平橋區洋河鎮大山頭村道明種植專業合作社糯稻基地,看到一臺臺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正收割糯稻。「今年氣候異常,早春低溫、夏初乾旱、後期陰雨,對水稻生產尤為不利,在市農科院糯稻專家王青林團隊的幫助下,我們戰勝了這些困難,按照專家們提供的全程機械化生產、精確定量栽培和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合作社糯稻長勢良好,豐收已成定局,保守估計平均畝產在600公斤以上。」道明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馮道明激動地對王青林說。
  • 重慶忠縣:荒山變金山 小李村3000畝柑橘獲豐收
    未豐林的果園裡,還有剛剛移植下去的蔬菜苗。未豐林的果園裡,還有剛剛移植下去的蔬菜苗。遠處勞作的人們還不時傳來笑罵聲……  村支書李宗文深呼一口氣,心酸地感嘆道:「這貧瘠的山坡總算是有了生機。」  村民守著貧瘠山坡還要看天「臉色」  曾經,小李村窮,而且窮得很形象。村民們自嘲地告訴我說:「我們的地裡種不出莊稼,野豬跪在地上都能夠著玉米棒子。」為什麼呀?因為地皮瘦,莊稼長不胖也長不高。
  • 擴種13.4萬畝,今年南充糧食播種面積將達850萬畝,「米袋子」有保障
    擴大播面全市今年預計擴種13.4萬畝 8日上午11時許,記者來到位於嘉陵區龍蟠鎮的天成糧油專業合作社, 只見30餘名工人在田間地頭勞作, 有的在水田裡施肥,有的在玉米地裡澆水,一派忙碌景象。天成專合社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專合社流轉土地1300畝,主要用於糧食種植,其中,種植水稻300畝,預計年總產量15萬公斤,種植高粱800畝,預計年總產量24萬公斤,種植小麥200畝,預計年總產量6萬公斤。
  • 農村種植大豆一畝補貼多少錢?2020年大豆補貼最新政策解讀
    大豆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早在4000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種植大豆了,以前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大豆原產地,直到1996年,一切都變了,而在2004年發生的「大豆戰爭」,國產大豆徹底失去與進口轉基因大豆相抗衡的機會,至此,我國每年進口上千萬噸大豆,幾乎八成以上的大豆都是進口的。
  • 種玉米不掙錢,改種大豆行不行?兩者相比哪個利潤大?
    「種植玉米不掙錢,能不能改種大豆啊?」 「可以種大豆,我種植的大豆總體收益來說比玉米高一些。」 「還是繼續種玉米吧,大豆產量太低,對於天氣要求嚴格,種不好容易絕收。」
  • 全村共種「一塊田」莒南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259家
    本報記者 紀偉 杜輝升本報通訊員 劉雁 張永鋒「這片地得400多畝,去年大旱,種了水稻沒打穗;今年又遇大洪水,玉米泡水裡幾天又絕了產。這一塊兩畝多,以前是俺家的,虧得去年入了社,旱澇有錢分。11月19日,在莒南縣嶺泉鎮村淇岔河的大田裡,說起合作社,農民徐鳳秋直誇讚。20公裡外的道口鎮赫馬嶺村,村民也是受災卻沒受損失。夏天的幾場連續暴雨,讓村裡代彬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種植的700畝玉米地減產80%以上。「大伙兒正擔心今年還給保底不?結果前兩天村裡大喇叭吆喝,每畝地800元的保底照發,全村人別提多高興了。」村民朱豔娟說。
  • 「金谷穗」鼓起錢袋子,200餘畝小米大豐收
    200餘畝小米大豐收。半島客戶端記者 李春燕「畝產有500多斤,依託合作社銷路也不愁,就等著在家數錢了。」捧著沉甸甸的谷穗,即墨區段泊嵐鎮毛埠村村民李明欣笑得合不攏嘴。作為經濟薄弱村,毛埠村在即墨區派段泊嵐鎮鄉村振興工作隊的扶持下,以市場消費為導向,以種植特色作物小米為產業,建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訂單生產基地,帶動了村莊發展和村民增收。目前全鎮200餘畝小米已經全部進入收穫季。「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秋天不知不覺已悄然而至,即墨區段泊嵐鎮200餘畝小米也迎來了收穫季。
  • 藥材飄香產業興 大順鄉四千畝中藥材喜獲豐收
    2019年大順鄉計劃種植中藥材2萬餘畝,實際種植2.7萬畝,其中春種春植金蕎麥、前胡面積4068畝,多年生厚樸、四季青中藥材14200畝,冬植、厚樸、四季青面積5000畝,全鄉中藥材基地面積將達3萬餘畝。
  • 雲南文山州中院判馬關縣政府強鏟200餘畝沃柑違法
    (原標題:馬關縣政府強制剷除200餘畝沃柑 文山中院判縣政府強鏟行為違法)幾年前,馬關縣都龍鎮光壽合作社帶動100多戶村民種植了1700多畝沃柑,如今這片沃柑正值盛果期,光壽合作社萬萬沒想到,去年12月20日,馬關縣政府成立強制剷除隊,將其中200多畝被強制剷除,強鏟當天,還引發了衝突,部分村民受傷,還有村民被戴上手銬。
  • 70年代從事林業,一幹就是50年,他退休搞合作社一月造林千餘畝
    7月17日上午,信陽市息縣孫廟鄉甘塘村息縣東方林業專業合作社,65歲的王建國走在林間,像撫摸孩子一樣撫摸著親手種下的花果樹木。王建國告訴記者,這裡原來只有一棵樹,如今早已成為一片樹海。□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何正權李鑫通訊員李梅李傳宇李婷婷文圖我想帶領著群眾走出一條林業發展的新道路,讓更多人參與到林業中去。
  • 「大豆搖金鈴,玉米舞棒槌,水稻笑彎腰」
    「大豆搖金鈴,玉米舞棒槌,水稻笑彎腰」——金事達集團科技轉化應用綏稜秋季觀摩會側記特約記者李磊全媒體記者陳駒  突如其來的三次颱風,讓農民鬧心,也讓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中國肥料產業科技創新企業」
  • 中美巴大豆三國演義:中國大豆為何不能自給?
    它是從藥品到化妝品等數百種產品的生產原料,也在人類飲食結構中扮演重要作用,作為牲畜、家禽甚至魚類的主要飼料,大豆最終轉化為動物蛋白質,由人類食用吸收。與北半球不一樣,巴西大豆播種季從9月陸續開始,馬託格羅索的農民已差不多完成播種,這裡的大豆佔巴西大豆總出口量30%,運往中國的比例更是在今年超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