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3日消息(記者馬文靜)在「租購併舉」的政策東風之下,住房租賃市場迎來發展的新時代。除了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中介機構,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大舉進入住房租賃市場,並嘗試在金融服務的傳統業務之外開拓一片新天地。
自去年以來,已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國有五大行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多家股份銀行挺進住房租賃市場。
從參與內容來看,銀行多將重點放在為住房租賃供求雙方提供融資授信業務上,提供金融支持是主流方向。如中國銀行計劃為八家房地產企業提供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的住房租賃領域融資;中國工商銀行計劃未來五年為廣州市住房租賃市場參與主體提供5000億元授信資金;中國農業銀行擬提供2000億元信貸資金用於支持北京市集體建設用地租賃住房開發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供資金支持的基礎上,部分銀行開始涉足提供住房租賃服務。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龐秀生22日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前住房租賃市場建設,更緊缺的是服務,而非資金。」
在他看來,住房租賃市場的痛點在於租房者無法享受平等社會公共服務、短租期使租客權益難保障、黑中介假房源威幹擾市場以及租房配套服務的欠缺。為此,中國建設銀行搭建了住房租賃綜合服務平臺。平臺主要包括監管服務、企業租賃、共享應用、公租房監測分析等五大系統,整合供房、承租、撮合、融資、服務等流程,服務監管機構、房地產企業、專業化住房租賃機構、房地產中介、個人等五類主體。
「截至2018年2月末,建設銀行已與超過300個地級及以上行政區籤訂合作協議,與1500個企業籤約,並完成了在200個城市的平臺上線。」龐秀生介紹,目前,建行在住房租賃平臺上累計上線房源12萬套,已經出租成功2.6萬套。
此外,為解決長租痛點問題,建設銀行今年1月在廣東地區推出「家庭不動產財富管理」業務,亦稱「存房」業務。主要模式為:房主向建行下轄的住房金融服務中心申請辦理,建行即可為其提供房產長租收益評估服務,並撮合房主與專業租賃機構達成3-10年的住房長租權交易,租賃機構向房主一次性或分期支付未來的長租收益,然後向租客出租並負責租後管理。
然而,作為類似「撮合中介」的角色,銀行免費提供服務之後,盈利從何而來?中國建設銀行住房金融與個人信貸部總經理王毅向記者表示,在撮合客戶與機構的過程中,建行將為其配套結算等金融服務,如水電費、租金、押金的繳納以及其他金融產品等。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行長劉軍則直言,能夠提供房源的客戶多為優質客戶,這是銀行最為看重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