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餘杭街道辦招收了近50名清華北大畢業生的事,還有先前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到深圳來教中小學的事,一時間成為了眾多網友熱議的話題。
其實這個問題,康康認為還是現在大學生的就業的形勢太嚴峻了。這麼辛苦的努力,城市的家長要把一個學生送入名校,精力和金錢的代價都是不菲的,到頭來畢業了,卻又想更有保障的工作。進「體制內」的就是一個圍城,城內的人想衝出來,城外的人卻想衝進去!
今天我們討論一個內地學霸和港臺學霸對於職業選擇的問題。當內地的畢業生還在擠破頭的無論什麼專業要考進清華北大的時候。香港那邊的高考狀元,有一個玩笑話,十個香港狀元有十二個學醫,可能有三個是同分的還會選學醫。
香港是一個政治比較邊緣化的地方,大部分人是沒有機會從政的。香港的公務員收入也是很高的,但他們要適合的人就行了。好多警察的學歷都只是一般專科學校。不像內地,涉及到體制內的工作,現在是學歷要求越來越高。
香港這些年的教育已經脫離了官本位文化的影響,最優秀的都是去學醫學法律。醫學是救治人的健康的,法律是救治社會的疾病的,學這兩個專業也是需要有真正人文關懷的情懷。
現在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的科研在醫學方面也是一直在突破有貢獻。比如現在的新冠疫情這些新的挑戰面前,就需要大量的醫生來應對這種全世界都面對的難題。
當然,香港的醫生的薪資收入也是很體面的,社會地位也高,高考狀元們才會個個去學醫。美國也是這樣,據說賈伯斯的兒子,馬克扎伯伯的太太,這些美國頂級富豪的家長也同樣在從事醫生這個職業,臺灣也是這樣,目前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就是從醫了幾十年的醫生。
深圳的學生和家長,最近幾年的擇業觀也在變化。有的人分數達到了清北分,也並不一定以清華北大為第一目標,而以自己的專業方向為選擇的重心。從今年深中有一個班公布的高考錄取榜單來看。50個學生裡面還是有七個進入了中山大學去學醫。中山醫科大的醫學專業強過北京大學醫學部的,錄取分都高過了北大。
這個倒是和香港的職業選擇有一點接近了。前些年有很多深中的畢業生,在高中的時候有人很想去學醫,都被家長給扼殺了。特別是女生,學醫的周期很長,本碩連讀要7,8年學出來都快30歲了。現在醫生的規培制度也很長,短期的經濟效益也沒有那麼的明顯。
國內醫院的醫患矛盾又很突出,出了很多極端的案例讓家長們心驚肉跳。「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家長的心態不願意孩子在學醫這種學業上吃苦。這就是很奇怪了,學霸家長在孩子年幼時,各種焦慮,各種剝奪孩子的睡眠時間運動時間去雞娃刷題得高分升學。但真正成年了升大學選專業又捨不得孩子吃苦了。
教育界一直沒有鼓勵學生自己志願的傾向,總是在壓制學生的希望,家長幫著包辦一切,不停的打擊學生,搞到很多人在畢業時還沒有工作的方向。又自卑又自大又妄自菲薄。像這種清華北大出來去街道辦幹「體制內」養老工作的,不知道有多少是被家長逼迫的。
好在深圳經濟比較發達,「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很多家長的觀念不再向內地家長一樣的保守。願意支持孩子去學醫,讓人看到未來社會人才補給的一點希望與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