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和臺灣人有很多親戚關係,那麼閩南人是怎麼看臺灣人的?

2020-12-06 閩聲

閩南人和臺灣人有很多親戚關係,那麼閩南人是怎麼看臺灣人的?其實我本人對臺灣人印象不太好!

我1983年出生,老家是漳州東山縣。東山縣跟臺灣島算是很有淵源的兩個地方,從明朝到民國,一直不斷的有東山人遷徙到臺灣,比如著名的謝長廷祖上就是從東山過去的;明末鄭成功從銅山(銅山守御千戶所–東山縣銅陵鎮的古地名)出發去臺灣;施琅從銅山出發打鄭經;清朝時澎湖駐守軍人一半來自是東山;1951年東山保衛戰,敗退的國民黨從東山縣抓走了很多壯丁,我們家就有親人被抓走。照理說,兩邊親戚,血緣,信仰等關係,應該很親密,其實是你把人家當親人,人家把你卻並不。

我講幾個例子你們就知道臺灣人咋樣了。

海上亂抓人

東山別的不多就是漁船多,而且不像很多地方的漁船就是那種三四米的小船,東山的漁船大多是遠洋漁船。80年代我爸所在那艘船(東山縣第六漁業公司下屬的)船員配置是55人,出海時甲板上還帶著5艘小艇,我每年暑假都跟我爸出海。從我記事起,幾乎每年都聽說誰誰家漁船被臺灣軍艦扣壓了,整船的人都被抓走了,有的不願意被抓跳海了,誰誰家的漁船逃跑被掃射,有死有傷的。你們可能覺得我說的有點誇張,新聞怎麼沒有,但是這種事是身邊發生的,以至於我在讀小學一年級就記住了「在海上被呆丸人抓走要關三年」。

無線電幹擾

在80.90年代,整個東山及外面的海域無線電幹擾非常嚴重,當時的漁民天氣預報主要是靠收音機收聽汕頭人民廣播電臺和臺灣的幾個電臺,其他的都收聽不到。汕頭臺一般是出海前聽聽,出海後就只能聽臺灣的廣播,平常都還好,有什麼大風大浪都能從臺灣的廣播裡提前知道,就是偶爾颱風來之前給你搞幾次信號幹擾,讓你接收不到廣播,等你發現海上不對勁想把船往回開,結果跑不過颱風,沉船事故時有發生。1991年有一次颱風我外公所在的那艘船因為跑不回來直接在我們東山外海的一座小島上坐灘;1994年(或者是1995年)夏天,有一個繞過臺灣的颱風來襲,當時也是因為收不到廣播電臺,颱風都已經登陸東山灣東面的古雷半島了,整個東山還有一半的漁船還在海上沒來得及回來,我爸也是運氣好最後三十海裡什麼都扔了開足馬力跟著颱風眼一起跑,而我鄰居家就沒那麼好的運氣,船直接被海浪拍沒了,無人生還。

吃喝嫖賭敗光錢回去謊稱被騙

有些臺灣人借錢來大陸做生意,然後吃喝漂賭把錢敗光了,回臺灣後會跟周邊的人說大陸人多壞多壞,把他錢都騙光了,導致很多沒來過大陸的臺灣人有很大的偏見。我為什麼會知道這些,因為我們這邊很多家庭都有臺灣的親戚,我家就有長輩在1951年被抓到臺灣去,80年代跟這邊聯繫上以後每隔兩三年就有回來探親,後來直接定居在東山老家的。~小強

相關焦點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原住民原住民族約有57萬1816人,佔臺灣總人口數的2.4%,目前,經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臺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
  • 閩南人在臺灣的開墾和分布以及他們的信仰
    隨著時間的遷移和人口的繁衍,閩南人漸向其原住地周圍拓展、延伸,分衍到臺灣各地,成為臺灣分布最廣、人數最多的族群。隨著進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臺灣閩南人家族開始遷徙和分衍。臺灣的閩南人家族雖然開始散居各地,但有共同的血統,個人與家族維繫著或親或疏的親情關係,就像樹根樹幹和近枝遠枝的關係。維繫這種關係主要是:一、認祖認宗。
  • 客家人和閩南人是閩越人還是漢人後裔?
    閩南人與客家人,廣府人與客家人,潮汕人與客家人,歷來不甚和睦,直至今日,閩南、潮汕和廣府仍有大部分人認為客家人為閩越人後裔,而相反的,客家人亦常常論斷閩南人、潮州人和廣府人的百越基因,凡此種種,閩粵人與客家人之間矛盾除了二者文化上的差異之外,當然更多的是不同民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地盤和資源的爭奪造成的衝突。
  • 木偶戲,閩南人的 「古早味」
    閩南,一個有著很多傳統風俗的地區,操著被稱為古漢語化石的閩南語,在世界上有很多的移民,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都有這裡先民移民的足跡。不過,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活躍在閩南漳州地區的一種藝術瑰寶---布袋木偶戲!
  • 「臺灣」因閩南人顏思齊得名
    「臺灣」的地名因何而來,史書上始終沒有明確的說法。近日,漳州市委黨校歷史學教授何池全面考證了「臺灣」得名的來龍去脈,提出「『臺灣』因閩南人顏思齊而得名」的觀點。明朝始有「臺灣」之稱何池說,連橫在《臺灣通史》中就寫過,臺灣之名始於「何時,志乘不詳,稱謂互異」。臺灣最早被稱為夷洲。
  • 閩南,藏著比臺灣更親切的古早味
    泉州港在唐朝時是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之盛景。 同時,這裡也是赴臺閩南人最主要的故鄉。臺灣漢族裡有44.8%,約900萬人祖籍就在泉州。
  • 臺灣人80%來自福建 其中7成從閩南移民
    海都訊 昨日,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歷史文獻《閩南涉臺族譜彙編》(100冊)正式首發。據海峽出版發行集團副總經理林彬介紹,該書是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和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項目。該書匯集閩南地區涉臺民間族譜100種,均為首次披露。
  • 臺灣演唱者陳盈潔登陸選拔「閩南人的好聲音」
    臺灣閩南語歌壇「大姐大」陳盈潔登陸選拔「閩南人的好聲音」日前,人到廈門度假的陳盈潔在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透露,今年下半年她將出一張「國臺語混合唱片」。而在此之前,她本月將到漳浦錄製歌友會,還計劃和前臺灣唱片公司老闆林標祥合作在當地辦「金漳浦」歌唱比賽,選拔「閩南人的好聲音」。
  • 臺灣文化是閩南文化延伸 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元宵節,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在泉州參加閩南文化節時說:「我和太太都是閩南人,我是漳州人,她是泉州人。」「臺灣文化就是閩南文化的延伸、傳承,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臺灣話其實就是閩南話。」  2月27日至3月1日,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在福建泉州舉行。
  • 民族英雄鄭成功與閩南文化在臺灣的傳播
    閩南文化是閩南人創造的一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它是在中原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古老的閩越文化和外來文化而形成的。閩南文化內容豐富,色彩斑斕,不僅深深影響著一代代閩南人,並且隨著歷史上閩南人成批外遷而輻射到他鄉異域。  我們知道,文化的傳播,人口遷徙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大陸漢族移民向臺灣遷移,唐宋即已開始。
  • 臺灣歌仔戲與閩南薌劇的淵源
    據《臺灣通志》記載:「民國初年,有員山結頭份人『歌仔助』者,暇時以山歌遣興,所唱歌詞,每節四句,每句七字,即『七字調』,傳授門下試為演出,名曰『歌仔戲』。」又《宜興縣誌》記述:「歌仔戲系宜蘭地方一種民謠曲調,民國前二、三年,有員山結頭份人,名阿助者,幼好樂曲,每日農作之餘,輒提大殼弦自彈自唱,好事者勸他把民謠演變為戲劇,初僅一、二人穿便裝扮男女,以大殼弦、月琴、簫、笛等伴奏,此即歌仔戲的鼻祖。」綜上史料,宜蘭歌仔阿助當時所唱的「七字調」,即是漳州傳去的錦歌[七字調]。
  • 閩南人為什麼那麼拼?-虎嗅網
    圖/視覺中國01 閩南人為什麼那麼拼?因為愛拼才會贏。從中原的角度看閩南,這是一個邊緣、偏僻、生存艱難之地,因而歷代王朝往往還有棄守之爭。閩南人走向海洋,首先是地少人多帶來的生存壓力。明清時代,中國的海商一旦出海,就脫離了與帝國政府之間的管轄關係。閩南人即使在南洋建立起龐大的商貿關係網絡,背後也缺乏政府的支持,因此被稱作「沒有國家的商人」。海外貿易和移民環境險惡,宗鄉觀念使閩南人能夠相互扶持、共度險境,因而閩南人在海外的凝聚力,就主要來自強烈的宗族鄉土觀念和媽祖信仰。
  • ...蔡英文,臺灣,日本,美國,美國人,黃智賢,閩南話,礁,中國,謙卑...
    活久見系列,怎麼能把奴顏婢膝演繹到這麼極致!。  「美國部長助理心想:一個比起中文更會說英語的領導人是我們需要的,不過這個地方不是應該說日語麼?算了,別管那麼多了,反正老子又沒有認真在聽。」臺灣南部通行的閩南語呢?  對民進黨這個出身草根的政黨來說,一口流利的閩南語幾乎成了政客們的「標配」。但蔡英文自稱:「我們的支持者中,說閩南語的人口佔了相當大一部分,『說閩南語』居然成了我最大的挑戰之一。」  據悉,蔡英文的祖父是客家望族,她母親是閩南人。
  • 福建閩南與臺灣閩南族裔,除了語言相通外,還有什麼歷史淵源?
    漳州長泰文廟裡有首閩南民謠《天烏烏》,與臺灣閩南民謠《天黑黑》,它們相互之間有一種相融的文化氣息,和一股相承相脈的閩南風韻。,然後,再看看臺灣民謠。福建閩南和臺灣閩南族裔,除了文化相同,語言相通外,它們還有什麼歷史淵源呢?閩南人是晉漢人一個支系族群,可以追溯到晉朝時期,從河南一帶遷徙入閩,就是現在福建泉州,隨後的發展,主要分布於漳州、廈門、莆田和臺灣。如今,臺灣有八成人是閩南族裔,會說閩南話。
  • 閩南歌裡覓鄉音 唱著閩南歌赴臺灣下南洋
    這個夏天,唱完最後一首閩南歌,臺灣閩南歌天后江蕙封麥。從上世紀80年代嶄露頭角、90年代大紅大紫,一直到如今告別歌壇,江蕙的演藝生涯也正因循了整個閩南語流行歌曲這幾十年來的起起落落。作為以方言作為語言基礎的地方歌曲,閩南歌傳遍大江南北,除了閩南話獨特的七音發音規律以及民謠基礎外,臺灣原創的閩南語歌曲同樣功不可沒。
  • 臺灣學者暢談臺民俗與閩南文化淵源
    17日,2013世界閩南文化節重頭活動之一——閩南文化論壇學術研討會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論壇吸引了近百名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分享各自對閩南文化的研究成果。  會上,來自寶島臺灣的多位專家學暢談了臺灣傳統的民俗文化與閩南文化的淵源,和與會嘉賓分享交流。
  • 我是閩南人,卻是一個閩南語文盲
    總羨慕城裡的親戚,天天講著一口流利的標準普通話。村裡的長輩們,父母親也總期待我們能好好學習,長大後進城,講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又出息又有面子,而不是還回家講著一輩子沒變的「地瓜腔」,我們也信以為真。  到了大學裡,因為改不過來的閩南腔而被城裡的同學背地裡嘲笑,為此發奮圖強,努力練習普通話,恰巧找了個不講閩南話的老公,也找了家周圍只講普通話和英文的公司,經過幾年的歷練,終於脫胎換骨,脫掉一口濃厚閩南腔的口音。每當搭的士的時候,師傅說聽口音不是本地人時,心底總沾沾自喜。渾然間,我慢慢的把閩南語擱在一邊,除了回家看望父母時,或者和家裡的姐姐,親戚們聊家常,還是用最熟悉的閩南語交流。
  • 千萬不要讓一個福建人講閩南話-虎嗅網
    姑且不論北魏的花木蘭有沒有可能是福建人,萬一木蘭是福建人,她可能在軍中會面對這樣的靈魂三問:「你是福建人啊,會說閩南語吧?」「福建靠海啊,你們天天看海真爽。」「你們福建一定沒見過雪吧?」閩南話同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它的基礎是西晉末年南下的衣冠世家帶來的河洛官話,因此也保留有很多古漢語。
  • 福建閩南人與潮汕人有什麼淵源,相互怎麼看待?而汕尾人呢?
    潮汕人和閩南人如果一起開口說話,相信很多人分不清誰是哪裡的人。如果整體上看,兩個地區的人有認同感,畢竟祖上同根同源。現實中,潮汕人也覺得,感覺福建很親切,像親戚一樣,也有很多潮汕人偶爾有空就去廈門,東山島逛逛,雖然彼此只能互相聽懂一些,但是起碼比廣府民系的人還更親近。 而閩南人呢,拿漳州人來說,對潮汕人也是有親切感的,因為閩南的阿嬤們除了看歌仔戲和傀儡戲也會看潮劇,雙方老一輩們說的普通話都有一種所謂的地瓜腔。
  • 閩南、客家移民開創了臺灣的文明
    是誰開啟、創造了臺灣的文明?在高中歷史新版教科書裡,只有四頁輕描淡寫提到閩南、客家人渡海開創的歷程;而其中兩頁專講內鬥。哪有緬懷祖先,卻好的不提,只講負面、醜陋的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