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一奇景,3塊石頭像鍋一樣支起,被稱為「三晉第一奇石」

2020-12-20 騰訊網

石頭,是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物品,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也不少見,但你見過以兩塊小石為支腳,矗立其上的巨石嗎?

這兩塊石頭不僅體量狹小,還立在一塊斜坡上,而立於兩塊石頭上的巨石卻安穩矗立數百年,這種奇觀可以說極為罕見,因此也有了「三晉第一奇石」的稱號,它就是支鍋奇石。

支鍋奇石,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的樓子山西麓,傳說這裡城市臺駘的指揮臺。從遠處望去,四周儘是崇山峻岭,懸崖峭壁,在一片草木旺盛,野花古柏環繞之地,一座斜坡突兀而起,在這個傾斜約40度的山坡上,三塊巨石立於其上,人們稱其為「支鍋石」。

三塊石頭背倚蒼蒼管涔,面臨汾水深澗,四周綠植花卉環繞, 煞是壯觀。那看似岌岌可危,下一秒就要滾落的石頭,歷經風雪露雨衝刷,歷數千百年而一直巍然屹立,令參觀者無一不驚奇,因此人稱「三晉第一奇石」。

支鍋奇石所坐落的峭巖,是一塊整體頁巖。在它那高約二丈餘的巖壁上鑿有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紫塞長城」,字體呈長方形,每個字長約1.3米,為明正德七年寧武關兵備張風翊所題,被稱為「摩崖題刻」。在這塊巖石上,便是神奇的支鍋奇石。

支鍋石由兩塊石頭支著一塊石頭,成品字形,三塊石頭支在一起有兩米多高,每塊石頭的形狀都近似圓形,所以接觸面也不大,基本是垂直的。

這塊巨石高約3米,寬約2米,竟以兩塊不足一尺見方的小石為柱腳,立於傾斜峭崖邊沿的平滑石面上,柱腳之間的空隙極大,可同時容納三人通過。

有很多人不相信,去推動它,奇石巍峨,絲毫沒有動搖;三人去推,依舊如此。若用一二十個大力士合力推動它,巨石僅輕輕搖晃,卻分寸不移。傳說當年在此建軍工廠修路時,修路工人怕它們掉下去,便用鋼絲繩用力拉,它們依舊安穩矗立,絲毫不見動搖之色。

關於這塊奇石,當地人有很多傳說。傳說在上古時期,江河水溢出,水患嚴重,五帝便派水官管理,這裡恰好是水官臺駘對抗汾魔之處,也同時是治水的將臺,臺駘將將臺化做一付巨型鍋灶,上面的巨石似一口大鍋,下面兩塊小石頭便是支鍋的支架,然後砍樹當柴,用這口巨鍋煮幹了洪澇水澤。

神奇的是,自此以後,汾河一帶皆為五穀豐登的昇平景觀,百姓生活幸福。

傳說雖不可全信,但這座巨石在此安穩數百年確實是一大奇觀,因此也吸引不少地質專家前來參觀考察,也揭開了人們多年的疑惑。

在專家仔細研究下發現,這看似獨立的三塊石頭其實是一體的,甚至兩座作為支腳的小石塊與下面的基底巖石也是相連的。應該說它本身是一塊巨大的巖石,常年在外力及自然風化的作用下,逐漸形成此形態,而非人們認為的三塊獨立石頭。由此可見自然的力量之大,可將一塊石頭雕刻出如此神態,不得不讓人佩服。

支鍋石的出現,完全是自然力量所形成的景觀,也讓人們對自然的力量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在此不僅可以參觀支鍋奇石景觀,其背後的管涔山,自然景觀更數不勝數,大家可以一併遊覽。(圖片來源於攜程網友)

相關焦點

  • 3個諸侯國被承認,在被稱為三晉大地的山西,從此開啟了戰國時代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魏趙韓三分晉,春秋晉國的國土主要位於今天的山西,因此山西直到今天還被稱為三晉大地。魏趙韓三分晉,沒有得到中央政權周朝的承認。過了半個世紀,公元前403年,名存實亡的中央政權——周朝天子周威烈王才正式承認這三個諸侯國,《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就把這一年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 山西王氏是什麼樣的存在,王家大院憑什麼被稱為「三晉第一宅」?
    和現在人們一提到山西就想到煤老闆不同,以前人們一提到山西就會想到名揚天下的晉商,提到山西人和精於算計的商人形象聯繫起來。晉商在取得巨大財富之後,不約而同地開始了大買土地,大建豪宅的風潮。01三晉第一宅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歷經明清兩朝,花費300餘年修建而成的。
  • 藏在山西的4大古鎮,一處是中國鄉村第一城,一處是三晉第一鎮
    張壁古堡位於山西省介休市,它是國家4A級景區,張壁古鎮先後也榮獲了很多的榮譽,包括「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傳統古村落」,「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等,張壁古堡還被稱為是「中國星象第一村」,整個古堡大多數建築都是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經過風水日曬至今保存都非常的完好。這裡有著名景點空王佛行祠,可汗廟,古地道等等。
  • 三晉春秋:山西自稱「三晉」的歷史由來
    此刻,被晉國國君重用的異姓大戶人家就有韓、趙、魏、知四家,這四家人的手中都是掌握著兵權的,隨著他們四家的強大,晉國國君最後竟然被他們給架空了,成了傀儡國君。韓趙魏知一強大起來,他們四家就開始上演廝殺的一幕了,先是當時最強大的知家的主人欺負,韓、趙、魏家,還給他們要土地。知家要土地的結果就是韓魏給了,趙家沒給。
  • 「天下麵食,盡在三晉」盤點山西地區好吃的麵食
    「天下麵食,盡在三晉」,山西麵食從遠古走向今天,也從黃土高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山西麵食,不僅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山西麵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以考證的時間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
  • 「三晉之地」的由來和不一樣的山西傳統文化,帶你感受山西的魅力
    原來山西自春秋時期就被稱為「晉」,原因就是這邊地方屬於春秋晉國,然而到了戰國時期,晉國由於國內的矛盾,最終分裂成為了韓、趙、魏三個國家,而這個時間在歷史上也被稱為「三家分晉」,而韓、趙、魏三國也被稱為「三晉」,因此,山西才被稱為「三晉之地」。同時悠久的歷史積澱下優秀而豐富的文化,本期就和殘月一起來感受一下吧。
  • 三晉大地上的傳統美食習俗——婚宴
    今天參加了一場農村婚禮,它卻演繹了三晉大地上的傳統美食習俗。山西統稱為三晉,人們歷經二千數百年至今仍然懷念三晉,讚美三晉。三晉是秦統一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國。小醋碟、小瓷碗、小瓷勺、小茶杯、筷子一樣都不能少的,開場席面是九道前菜。記得小時候前菜必須是九道菜,四葷四素和一道點心,四葷就是豬肉、雞肉、牛肉、下水等滷製品,拌入紅油和山西的醋汁香味濃鬱,開胃解饞。四道涼菜是以時令蔬菜搭配,或青、或黃、或綠、或白,顏色比較清爽。四葷四素交相呼應,甜點也是體現女主人的精緻,開席便注重色調搭配,更是體現出了色香味俱全的特色。現在前菜是熱菜涼菜一起九道即可。
  • 湖南、山西、陝西何稱為三湘、三晉、三秦?
    大家對湖南省的簡稱再熟悉不過——湘,但湖南省也經常被大家稱為三湘,那麼湖南省為何稱三湘呢?湖南省簡稱「湘」是因為著名的湘江,「三湘」自然與湘江有關係。湘江發源於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境內的陽朔山(古稱陽海山),在不遠處還有一條著名的河流,就是灕江。在陽朔山下有一塊石碑,上寫四個大字——湘漓分派。湘江上遊由此還有一個別稱,就是灕湘。
  • 三晉手機報(晚報)2018.03.28_三晉手機報樣刊_山西新聞網 - 主流...
    3月27日是世界戲劇日,為喚起大家對山西地方傳統戲劇的重視,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的學子於3月21日組織了一場「彩繪山西傳統戲劇臉譜」活動,共繪畫山西四種地方戲劇(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記者從山西空管分局獲悉,當日上午,一架從海口飛往北京的航班在飛經太原區域時,機上一名心梗病人突然發病,請求醫療救助,山西空管分局管制員緊急協調。
  • 山西一縣因「古不被兵」得名,境內大禹治水第一山一盛景令人驚嘆
    然而在山西臨汾有一座縣城,它的名字非常的喜慶與吉利,叫做吉縣,而這個縣城名稱的由來正是因為境內的吉山「古不被兵」而得名,不過確實應該高興,因為在古代沒有戰亂的侵襲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啊!吉縣位於臨汾市西南邊隅,向西望去就是陝西境內,作為「晉陝通衢」,這裡有著山西最為壯美的黃河景觀,最著名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同時也是中國第二大瀑布的壺口瀑布,而壺口瀑布在為壯美的一段景色就位于吉縣孟門山一帶,黃河在流經晉陝大峽谷時,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數十米,流水直瀉,氣勢磅礴,魏巍壯觀在古代壺口一帶經常發生洪澇災害,氣勢磅礴的黃河水在流到壺口時,由於受孟門山堵阻
  • 五千年文化看山西,黃土地的山西文明,為何說「三晉大地」是誤稱
    在中華大地上,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陝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由此可見,山西對於整個中華文化的重要性。悠久的歷史遍布黃土地之上,而生長在黃土地上的山西文明,又是世人備受關注的焦點。如皇城相府、晉祠、娘子關、五臺山以及晉商等等一系列的山西文化,鑄就別樣的『三晉之美』。故而,山西也被稱為「三晉大地」。為何有人又說「三晉大地」是一誤稱呢?
  • 山西有一低調小城,秀美的風景甲三晉,世界圍棋的發源地
    在中國的地方省份中,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美麗的風景,例如,當我們談論北京時,我們會想到著名的紫禁城、長城等知名的皇室宮殿和世界遺產;說起上海,東方明珠和上海中心是中國現代高層地標的代表;南京古都的厚重和秦淮河的繁華讓我們回到了過去的歷史,所以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 2018年度山西「三晉英才」支持計劃入選12996人!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山西最急需最緊要的資源。山西「三晉英才」3月22日啟動!「三晉英才」支持計劃自2018年度起,每年重點支持500名左右尖端領軍人才、5000名左右拔尖骨幹人才、10000名左右青年優秀人才,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
  • 泰安「封石令」升級,倆月回收一萬多塊大型奇石
    從四月起,經過了長達61天的工作,泰安市大型觀賞石交易市場及零散存放點被取締關閉,236家商戶10073塊巨型觀賞石被封存回收。自此,興盛十餘年,歷經多次整治的泰安大型觀賞石市場走向終結。可以說,取締大型奇石市場,泰安的行動具有標誌性意義。
  • 汾河,山西第一大河、三晉母親河,但你知道它的源頭在哪裡嗎?
    汾河是山西省第一大河,綿延716千米,流經忻州、太原、晉中、呂梁、臨汾、運城等6市27縣(市、區),哺育著山西1/4的人口,被譽為三晉母親河;因《人說山西好風光》《汾河流水譁啦啦》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備受全國人民關注。
  • 三晉大地起蒼黃——新中國成立70年山西發展巡禮
    新華社太原7月22日電 題:三晉大地起蒼黃——新中國成立70年山西發展巡禮新華社記者于振海、梁曉飛、王井懷太行之西,黃河之東,表裡山河,資源富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勤勞智慧的三晉兒女在黨的領導下,發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在1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建設起共和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如今,又擔當起新時代能源革命排頭兵重任,展開決戰貧困攻堅戰,朝著高質量發展之路、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闊步前進。山西,正以全新姿態挺進新時代。
  • 山西為什麼稱為三晉,湖南為什麼稱為三湘,廣西為什麼稱為八桂?
    中華大地上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名稱,除了那些古已有之、流傳至今且眾所周知的名稱外,還有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別稱。可以說,幾乎每個省份都有與眾不同的別稱,比如齊魯、燕趙、龍江……而其中一類別稱非常有意思,都是由數字做前綴構成的,比如三晉、三湘、八閩、八桂……,那麼,你知道這些別稱是怎麼來的嗎?
  • 百餘人尋覓永定河奇石 想建公益奇石博物館
    「以前主要在園博園那塊地兒尋石,後來修了公園,就奔三家店……」老祁說,尋石也有許多驚奇,比如有一回在永定河道撿石頭,隱隱約約總聽見人嘀咕的聲音,「要知道那可是荒地,荒草老高。別是碰上壞人接頭了吧?大著膽子湊過去,才發現是幾隻會學人說話的鳥兒。」
  • 山西:「一證在手、閱遍三晉」
    5年來,省級總館-市級中心館-縣域總館-鄉鎮分館-村服務點的五級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框架基本完善,全省總分館體系實現了圖書共享、數字資源共享和服務共享,讓讀者體驗到「一證在手、閱遍三晉」。截止到2020年,全省總分館體系下各級分館428個,其中山西省圖書館直屬集群內各級分館233個,山西省圖書館直屬流通點53個。
  • 【華夏古文明 山西好風光】九曲黃河美在三晉
    【華夏古文明 山西好風光】九曲黃河美在三晉 2020-12-23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