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很多省級行政區除了有正式的簡稱,還有很多「數字+簡稱」的稱法。比如福建省簡稱閩,也稱八閩;廣西簡稱桂,也稱八桂。也有很多省份用的是數字三+簡稱,比如湖南省。
湖南省位於我國中南部,北接湖北省,東接江西省,南接廣東省,西南接廣西,西接貴州省,西北接重慶市,面積約21萬平方公裡。大家對湖南省的簡稱再熟悉不過——湘,但湖南省也經常被大家稱為三湘,那麼湖南省為何稱三湘呢?
湖南省簡稱「湘」是因為著名的湘江,「三湘」自然與湘江有關係。湘江發源於廣西桂林市興安縣境內的陽朔山(古稱陽海山),在不遠處還有一條著名的河流,就是灕江。在陽朔山下有一塊石碑,上寫四個大字——湘漓分派。湘江上遊由此還有一個別稱,就是灕湘。灕湘北上進入湖南省永州市境內,在永州市零陵區與由南向北流的瀟水會合,所以湘江中遊也稱為瀟湘。湖南人和很多外地人都非常喜歡「瀟湘」這個稱法,感覺有一種朦朧美。瀟湘由西南向東北流去,在衡陽市區又與蒸水匯流,自衡陽以北的湘江河段有時也稱為蒸湘。湘江由南至北縱穿湖南省東部,上遊灕湘,中遊瀟湘,下遊蒸湘,湖南故稱三湘。
湖南稱為三湘還有很多種說法,比如有人覺得灕江在廣西,與湖南省無關,蒸水又太短,不足以代表湖南省。有人就把灕水和蒸水去掉,加上湖南西部的兩條大河資水、沅江,稱資湘、沅湘、瀟湘,合稱三湘。
除了三湘,還有三晉,也就是山西省。山西省北鄰內蒙古,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省為鄰,南接河南省,西以黃河相望陝西省,面積約16萬平方公裡。因為山西省是春秋時晉國的主體部分,所以山西省簡稱「晉」,有時也將山西省稱為三晉。問題來了,山西省為何稱為三晉呢?不是只有一個晉國嗎?
春秋時,天下有四大強國,如西邊的秦,北邊的晉,南邊的楚,東邊的齊,外加一些小霸。到了戰國時,秦國、楚國、齊國(田氏代齊)依然存在,曾經的霸主晉國卻不見了,同時又多出三個國家,即趙國、魏國、韓國。
晉國後期,晉國大權落於六卿之手,也就是智氏(也稱知氏)、範氏、中行氏、魏氏、韓氏、趙氏。公元前493年,範氏、中行氏退出歷史舞臺,只剩下四卿。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聯合滅掉最強大的智氏。晉國實權落入三家之手,已無存在必要。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趙、魏、韓為諸侯,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家分晉。趙、魏、韓瓜分晉國後,與秦、燕、楚、齊並稱戰國七雄。因為趙、魏、韓三國是從晉國分出來的,人們慢慢地就把山西稱為三晉,並沿用至今。
山西省以西是陝西省。陝西省北接內蒙古,東北接山西省,東南接河南省、湖北省,南接重慶市、四川省,西接甘肅省,西北接寧夏,面積約21萬平方公裡。陝西省的正式簡稱是「陝」,因位於河南省陝縣以西而知名。不過陝西省還有一個著名簡稱,就是三秦。
陝西省為何簡稱三秦?這與西楚霸王項羽和漢高祖劉邦有關。沛公劉邦先入關中,迫使秦王子嬰投降,按楚懷王「先入關中王之」的約定,劉邦將成為關中王。項羽得知後大怒,提兵四十萬軍入關,設鴻門宴,幾陷劉邦於死地。事後,項羽把劉邦封在漢中「偏險」之地,為了防止劉邦北進中原,項羽在關中設三王以鎮之。三王皆是秦國降將,章邯封為雍王,董翳封為翟王,司馬欣封為塞王。三王的封地都在秦國故土,故稱三秦。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陝西省分為陝北、關中、陝南三部分,三部分都是秦國故地,合稱三秦。
三湘、三晉、三秦都非常有名,但三蜀就怎麼不出名了。四川省也是「雙簡稱省」之一,所謂的雙簡稱省是指該省有兩個常用的簡稱。比如甘肅省簡稱是甘或隴,雲南省簡稱雲或滇,貴州省簡稱貴或黔,陝西省簡稱陝或秦。四川省的正式簡稱是川,但很多時候也稱為蜀。四川省正北接甘肅省,東北接陝西省,東接重慶市,東南接貴州省,南接雲南省,西接西藏,西北接青海省,面積約49萬平方公裡。四川為何也稱為三蜀?原因並不複雜。在西漢的早期,朝廷在四川的東部設置三個郡,就是蜀郡、廣漢郡、犍為郡,故稱三蜀或三蜀大地。
此外,我國在歷史上還有「三楚」的說法。在秦漢時期,因為故楚國疆域實在太大,人們就將楚地分為西楚、東楚、南楚,合稱為三楚。按《史記》的記載,西楚包括淮北、沛、汝南、陳、南郡等地,也就是約江蘇省徐州、安徽省淮河以北、河南省東部、湖北省部分地區。彭城以東,東海、廣陵、吳等地為東楚,也就是約江蘇省除徐州以外。南楚包括九江、衡山、豫章、長沙、江南等地,也就是約今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部分地區。三楚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彭城為西楚,吳為東楚,江陵為南楚。
由於各種原因,三湘、三晉、三秦都流傳了下來,使用率非常高,三蜀和三楚則很少有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