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沒有地下汙水管網,鐵鎖村村民的生活汙水就直接排在路面上。
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內10萬居民盼望早日解決飲水問題
距離市政自來水主管道僅有幾百米,村民卻只能「望水興嘆」。這二十年來,未央區六村堡街辦鐵索村100多戶村民只得依靠抽取地下水生活。隨著近年外來企業增多,村民與企業「搶水」的現象日益嚴重。無奈之下,該村只得自籌資金重新打自備井取水。
作為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的民生縮影,轄區內33個自然村10萬居民(包含外來人口)至今未使用市政自來水,水氣暖等基礎設施滯後,已經成為影響當地百姓福祉的「攔路虎」,多年來群眾的反映投訴也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用水矛盾突出 村民自籌資金打「自備井」
位於西三環內的鐵鎖村有100多戶800多名村民,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村落,儘管地處主城區附近,卻與周邊城區有著天壤之別。2月21日,記者走進鐵鎖村,映入眼帘的是地面隨意流淌的生活汙水,由於沒有地下汙水管網,每戶村民的生活汙水就直接排在地面上,久而久之自然形成無數道汙水溝,沿著地勢匯集到低洼處,還散發著陣陣異味,「要是下雨天,雨水和汙水混在一起,那味道才難聞呢!」
這種情況,村民們早已習以為常。然而,近年來的用水緊張問題卻讓村民叫苦連天。「我們是冬天不敢洗衣服,夏天不敢洗澡,水龍頭放的水就跟小孩『尿尿』一樣,家裡的熱水器根本就帶不起來!」村民徐師傅回憶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鐵鎖村與夾城村、民婁村(目前兩村合併為桂宮新村)共用一個水塔用水,彼此相安無事。然而,隨著近年來周邊進駐的企業逐年增多,加之管道設施老化,村民與企業「搶水」的現象日益嚴重。
村民王師傅說,每天斷水幾乎是常事,水量也比較小,為了存水,家家戶戶購買了水箱、水泵,由於白天用水量太大,很多村民就凌晨三四點起床放水、存水,即便如此,用水矛盾卻依然突出。
無奈之下,2018年9月,該村自籌資金數十萬元重新打了一口自備井,解決燃眉之急。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不少村民發現,新打的井水顏色泛黃,喝起來還有點「怪味」。記者在村民徐雙喜家看到,接水的水盆裡一層黃色的水垢,「這個盆也就用了兩個月就成了這個樣子!」徐雙喜說,很多村民擔心水質有問題,都只能無奈地從外面買純淨水吃。
村民盼望 何時才能喝上自來水
根據《西安市地下水資源管理條例》規定,重點文物保護區等區域禁採地下水。開發地下水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水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經批准後方可興建取水工程。身處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的鐵鎖村顯然屬于禁採區。
「這也是沒辦法,畢竟那麼多人要吃水,只能說是合理不合法。」對此,該村一名村幹部坦言,他們打自備井確實沒有報備。針對村民反映的「水質泛黃」的問題,這名村幹部表示,水質監測部門曾經做過鑑定,發現水質並沒有問題,現在推測可能是管道老化出現的問題。
指著幾百米外的市政自來水的主管道,不少村民不解地問,這麼近就是喝不上自來水,這樣的日子不知道要持續到啥時候。據了解,近年來村民曾多次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此事,希望能儘快接上市政自來水,至今沒有回應。
事實上,作為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的民生縮影,轄區內33個自然村10萬居民(包含外來人口)至今未使用市政自來水,水氣暖等也沒有與市政聯網,基礎設施落後,生活條件惡劣,已經成為影響當地百姓福祉的「攔路虎」。
管理部門扯皮 都說不歸自己管
為了解事情經過,記者對相關部門進行了走訪。2月22日,記者首先來到未央區六村堡街辦,街辦黨政辦主任朱紅利表示,鐵鎖村的情況他們清楚,也有群眾來反映過,但包括鐵鎖村在內街辦下轄14個村都處於遺址保護區,由於文物保護的需求,地下不允許挖管道,所以市政自來水進入不了,他們曾多次向上級反映過,但保護區內規劃布局、基礎設施等都是由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管委會來負責,不屬於他們的管轄範圍。
當記者提出如何協調文物保護與民生發展之間的關係時,該負責人表示,作為街辦層面單獨解決不了,需要尋求上面的政策支持,「我們曾跟上面溝通過,還有過書面反映,並給人大提過議案和在年度工作時提過,目前轄區居民飲水還沒有有效辦法解決 。」
隨後,記者又來到了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管委會,管委會辦公室一位負責人表示,他們只負責8.58平方公裡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等申遺核心區的管理,鐵鎖村屬於核心區之外的遺址保護區,應該由街辦來負責,「居民用水問題應由街辦具體去做,他們主要負責城市管理。 」記者的採訪就在部門間的相互推諉中不了了之。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早在2009年由西安市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心、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共同起草的《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9—2025)》(簡稱《總體規劃》)中第11章「遺址區基礎設施改造規劃」中就明確規定,將漢長安城遺址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納入西安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整體規劃。
《總體規劃》第11章第85條「漢長安城城址區給排水設施改造規劃中」明確提出,沿復原保護的漢代道路外側埋設給水管道,納入市政給水管網系統。《總體規劃》還明確「通過基礎設施的改造,應使遺址區內的居民生存環境得到改善」。
既然早已制定規劃,為何相關部門還不執行。對此,一位知情者介紹,主要是頂層設計出現了問題,目前整個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內只有這一部《總體規劃》,其他的譬如建設規劃等配套規劃並未出臺,加上遺址保護區實行的是管委會、街辦的雙重管理,項目建設還需要文物部門來審批,多個部門又出現交叉重疊,造成「九龍治水」的局面。此外,一些幹部面對群眾訴求有畏難情緒,不願意直面難題,缺乏擔當,造成了目前積重難返的情況。
曾經的「風水寶地」到如今「被遺忘的角落」
作為國家1961年首批確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長安城遺址在西安四次城市規劃修訂中,都被確定為重點保護區域,保持原貌不得開發。2012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設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的重大決策,通過了《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決定從2012年到2020年分三個階段推進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工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和《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有關要求,以文化遺產保護為中心,通過改善遺址區內文化景觀和生態景觀,帶動周邊區域綜合價值的提高,從而實現大遺址保護區與周邊區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使該區域成為文化深厚、生態優美、生活舒適、極具文化活力的城市綜合區域,實現統籌城鄉、改善民生、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相融合的建設目標。
然而,6年過去了,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也成功申遺,目前除了遺址核心區內相關村莊拆遷安置外,遺址區其他地區依然在原地踏步,遺址區內群眾不僅收入低於遺址區外收入,隨著近年來周邊城市化進程加快,外來人口激增,亂搭亂建,小房屋出租,小工廠、小作坊集聚,使得垃圾遍地,汙水橫流,區域內環境也未得到有效改善。一位當地村民說,他本來有做一手好菜的手藝,開了農家樂想吃上「旅遊飯」,結果因為周邊環境實在太差,客人來了一次就不想來了,沒幾天就關門了。當地群眾只能依靠打零工、房屋出租、土地出租等傳統方式獲取經濟來源。
「站在北二環和朱宏路上向兩邊看,北二環以南、朱宏路以東區域,高樓林立,夜晚燈光璀璨;而北二環以北、朱宏路以西的漢長安城遺址區內,依然保持著幾十年前的狀態:房屋低矮破舊,夜晚黑暗冷清,宛如兩個世界!」不久前,回鄉過年的一位當地群眾在網上抱怨說,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就像「美麗世界的孤兒」被人遺忘。
當地群眾表示:「『漢』是我們共同的民族認同,這裡也是漢文化的發源地,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重視這裡的民生問題,提高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共同擦亮世界文化遺產這一金字招牌,實現遺址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贏。」
文/圖 記者 楊明
編輯: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