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動森更新了海洋生物系列,你下海遇見阿獺了嗎?作為海洋生物迷,好奇心驅使我多看了兩眼,就兩眼......
真香!
果不其然,無論是海洋生物愛好者還是吃貨,動森新增的海洋生物還真是有助於我們認知餐桌上的博物學呢。話不多說,來扯一扯裡面出現的蝦兵蟹將吧!
蝦兵系列
大蝦來襲!哦,不,吃貨來襲!
蝦蛄
遊戲中給出的日文名為「シャコ」,翻譯為蝦蛄,看看圖,我以為我看錯了,要知道,蝦蛄可是咱們平時最常吃的那種皮皮蝦,學名為口蝦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如下圖。
圖2:口蝦蛄(Oratosquilla oratoria)
看看這隻蝦蛄,顏色上跟原圖就差了很多,很明顯,動森裡的這隻蝦蛄應該另有其蝦,它是誰呢?
圖3:蟬形齒指蝦蛄 Odontodactylus scyllarus 圖源:http://taieol.tw
應該是有著拳擊手之稱的蟬形齒指蝦蛄Odontodactylus scyllarus,不得不說畫師畫的蟬形齒指蝦蛄還蠻準確的,這種蝦蛄日語稱為「モンハナシャコ」,主要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巴裡島附近的水域。
圖4:圖片來源 騰訊視頻
它在生態習性上擁有類似拳擊手的所有特徵,平時為了捕食堅硬甲殼類獵物,會將前方部位像螳螂爪一樣的伸曲爪以22口徑手槍子彈的威力瞬間彈出,像類似拳擊手出拳動作迅速將目標的堅硬外殼擊碎,全身上下最堅硬的部位也剛好正是捕捉足,專家指出如果想把它當寵物養,必須準確「防彈強化玻璃缸」,不愧為拳擊手。
需要補充一點,雖然這裡把蝦蛄算在了「蝦」裡,但它既不是蝦,更不是蟹!而是軟甲綱掠蝦亞綱中唯一現生的類群:口足目。
甜蝦
日語中的甜蝦一般是指的「ホッコクアカエビ」,即北國赤海老(Pandalus eous)。在分類上屬於長額蝦科長額蝦屬,但本種在國內海域暫無分布記錄,所以也沒有正式的中文名稱。種名eous或許源於希臘語eos,有黎明、日出的意思,如果我分析沒錯的話,可以譯為日出長額蝦,或者黎明長額蝦。
圖6:圖片來源 薩爾茨堡的魚的博客
甜蝦的甜味主要源於甘氨酸和丙氨酸等胺基酸。只不過,剛剛捕到的甜蝦吃起來並不會有甜味,反而必須等它死後放置一段時間後,它的肉體被自身分解過程中從蛋白質中產出的胺基酸,才讓它的肉有了甜味。
不僅如此,甜蝦還有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性別轉換。剛剛結束浮遊期的小甜蝦們全是雄的,當它們長到5-6歲時,才變成雌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吃到的很多甜蝦肚子上全有卵的原因了。
日本對蝦
總算出現一個名字完全符合中文正式名的了——日本對蝦(Penaeus japonicus)。市場上有時候稱之為竹節蝦,價格還不便宜,這種蝦顏色太有特點了,一般人不太會認錯它們。
圖8:日本對蝦(Penaeus japonicus)圖源 http://keralamarinelife.in/
有的地方你還能看到日本囊對蝦的叫法,因為早先這種對蝦被分類學家歸到了囊對蝦屬(Marsupenaeus)。分類嘛,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科學家總是通過各種方法,試圖讓分類學更能反應出物種的演化,所以這傢伙如今又被打回對蝦屬了。
伊勢龍蝦
日語直譯過來的名字是伊勢龍蝦,為什麼不乾脆叫「伊勢海老」?伊勢海老在日語特指日本龍蝦(Panulirus japonicus)。龍蝦自不必多介紹,無論是咱們國內還是在日本,都算得上是一種高級食材。日本龍蝦的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5至8月,剛剛孵化的個體像一片透明的樹葉,因而被稱之為葉狀幼體。這些葉狀幼體會隨洋遊在大海中漂浮生活將近300天的時間,相當得不容易。
圖10:日本龍蝦(Panulirus japonicus)
在1898年時,日本曾經嘗試過人工飼養日本龍蝦的葉狀幼體。直到1988年,三重縣的水產技術中心和北裡大學共同開展的研究實驗成功將葉狀幼體養到幼蝦,但因為它的浮遊期太長了,死亡率非常高,直到今天也沒有實現產業化。
無論是日本龍蝦,還是我們國內常見的錦秀龍蝦、中國龍蝦什麼的,在分類上都歸於無螯下目,從字面上理解就是這類龍蝦並沒有像螃蟹一樣的鉗子。
龍蝦
剛剛才講過龍蝦沒有鉗子(螯足),那這隻日文翻譯為龍蝦的龍蝦到底是什麼鬼?其實它真正的名字應該叫美洲螯龍蝦(Homarus americanus),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波士頓龍蝦。值得說明的是,波士頓幾乎不產龍蝦,真正盛產龍蝦的是美國緬因州,人們俗稱波龍只因波士頓是美國龍蝦最大的集散地。
圖12:美洲螯龍蝦(左)歐洲螯龍蝦(右)
螯龍蝦屬全世界就只有兩種,一種是動森中出現的美洲螯龍蝦,另一種是歐洲螯龍蝦,歐洲螯龍蝦,體色偏藍色,更加漂亮,當然價格也更美麗。我個人一直覺得波龍味道並不好吃,從價格也可以看得出來,有時候小規格的波龍價格不到百元就能拿下。
蟹將系列
梭子蟹
遊戲日語中叫「ガザミ」,漢字即蝤蛑,讀音yóu móu(油謀)。在中國古代,蝤蛑一詞特指蟳,比如常見的花蓋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但在日語中通常指的是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三疣梭子蟹是餐桌上最常見的海螃蟹,有些地方會叫它飛蟹、槍蟹,是重要的經濟物種,就是下面這個東西:
圖14:圖片來源 新浪微博
對比一下,我們會發現,不對啊,從顏色和形態上看,畫師畫的肯定不是三疣梭子蟹,那它到底是什麼?
圖15:可口美青蟹(Callinectes sapidus)
經過一番探查,畫師畫的應該是可口美青蟹(Callinectes sapidus),它們分布於西大西洋及墨西哥灣海域,是個不折不扣的洋貨,在美洲當地也是一種重要的漁業資源。近年來隨著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們在國內也能買到從大西洋遠道而來的可口美青蟹了,圖中的可口美青蟹就是上周在超市偶遇到的。
無論如何,三疣梭子蟹在日本本土還是相當常見的水產,動森的畫師居然拋棄了它......算啦,又不是我掏錢讓人畫的。繼續第二隻螃蟹——珍寶蟹
珍寶蟹
哦耶,又是個洋貨。這裡的日文「ダンジネスクラブ」是直接音譯的英文Dungeness crab ,珍寶蟹原產於北美西海岸的東太平洋海域,也是當地產量非常大的一種食用蟹類,由於這種螃蟹的產地臨近美國華盛頓州的老鎮鄧傑內斯,因而得名鄧傑內斯蟹。
圖17 首長後黃道蟹 Metacarcinus magister
其正式的中文名叫首長後黃道蟹(Metacarcinus magister),不過網上搜更多的是首長黃道蟹,其實,黃道蟹屬(Cancer)早在20年前就被拆得七零八落了,珍寶蟹從黃道蟹屬被移入了Metacarcinus屬,而Meta本身是在後面的意思,所以譯為後黃道蟹屬。我個人比較青睞香辣珍寶蟹!下面,終於來了個日本本地貨——松葉蟹
松葉蟹
我們常在日料店吃到這種螃蟹......的蟹腿。是的,這種螃蟹身子裡沒太多肉,倒是又粗又長的腿裡的肉非常飽滿,簡單烹飪一下就可以直接吃啦。
圖19 灰眼雪蟹Chionoecetes opilio
它的正式名字叫灰眼雪蟹Chionoecetes opilio,分布於北太平洋水深超過200米的深海中,棲息水域溫度常年維持在3度左右,是不折不扣的冷水蟹。在日語中,這種螃蟹叫「ズワイガニ」,寫成漢字就是楚蟹。這裡的楚跟咱們國家以前的楚國可沒半毛錢關係,而是指細長的樹枝的意思,應該就是指它那修長的腿蟹啦。那麼,楚蟹為什麼又變成了松葉蟹呢?在日本,楚蟹才是對灰眼雪蟹最常用的稱呼,而只有山陰地方一帶才稱為「松葉蟹」。
講完了松葉蟹,緊接著又是日本北海道一帶的重要物產之一——帝王蟹。
帝王蟹
タラバガニ漢字寫為鱈場蟹,學名是勘察加擬石蟹(Paralithodes camtschaticus)千萬不要被它的名字給欺騙了,這個傢伙和真正的螃蟹半毛錢關係沒有,在分類上,帝王蟹歸於異尾下目中的石蟹總科,倒是和海邊背著貝殼四處遊走的寄居蟹的關係更近呢。
圖21 勘察加擬石蟹 Paralithodes camtschaticus
帝王蟹在市場上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畢竟也是生活在寒冷深海中的,再加上它們碩大的體型,無論是捕撈作業還是運輸都比較麻煩,從遙遠的北太平洋活著到達你的面前實屬不易。本人並沒有吃過新鮮的帝王蟹,因為太貴了買不起......買過一次超市賣的熟凍品,但口感一般。
高腳蟹
高腳蟹,這真是直譯自日文中的「タカアシガニ」,這個名字聽起來太怪了,但看到圖後,我才恍然大悟。不過,肯定還有很多動森迷並不知道這是什麼,但如果說「殺人蟹」一定有人明白了。
圖23:甘氏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
沒錯,這個所謂的高腳蟹,就是有「殺人蟹」之稱的甘氏巨螯蟹(Macrocheira kaempferi),成年雄性的螯足展開最大能達到近4米,是世界上體型最龐大的螃蟹!看到這個,也就知道為什麼稱它為「殺人蟹」了。
可是,「殺人蟹」真的不會殺人,也不可能殺人。這種龐然大物平時生活在水深超過150米的海底,人下去還沒被它殺,就會先被水壓擠死了。就算是這傢伙到達了淺水區域,由於其體型太過龐大,失去深水的浮力後它自己都沒辦法完全支撐自己,何提殺人。
圖24: 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廳
至此,動森裡的蝦兵蟹將就介紹完畢了,想看到它們真實的標本嗎?現在開放的《動物人類的朋友》展廳裡可以找到它們的部分真身哦,歡迎大家預約前來參觀!如果想了解更多動森裡新增的海洋生物,也可以關注北京自然博物館新浪微博。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