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著數千年的封建歷史,無數專制國家興起又衰落。其中,有一個繼承了古羅馬帝國的封建王朝,綿延了上千年之久——它便是拜佔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
拜佔庭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是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延續了千年之久。自公元395年帝國成立以來,千年間的歐陸的風雲變幻也沒有擊倒這個羅馬帝國的後繼者。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沒有被歐洲列強擊敗的東羅馬,卻毀於東方的穆斯林之手。
在經歷數次十字軍東徵後,拜佔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佔領。1261年,帝國軍隊重新收復君士坦丁堡,恢復了帝國。但此時,帝國政府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歐洲,並忙於重建帝國,卻遺忘了他們在亞洲的敵人——穆斯林們。
在帝國岌岌可危時,東方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於13世紀末發動了對帝國的進攻。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佔庭帝國除首都外的許多地方都被奧斯曼帝國佔領了。於是,拜佔庭向西方各國求助,而西方提出的條件是羅馬天主教與拜佔庭東正教的兩個教會必須統一。拜佔庭雖然頒布法律統一教會,但帝國的居民並不接受羅馬天主教。雖然一些西方的僱傭軍來到拜佔庭作戰,但大多數歐洲人對此無動於衷。教皇承諾會給予必要援助,但天主教會的援助卻又顯得那麼遙遠和寒酸。
到了14世紀中期,奧斯曼土耳其在達達尼爾海峽對岸佔領據點,作為向歐洲推進的基地。1396年尼科堡一戰,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打敗了歐洲封建主聯軍,巴爾幹大部分土地被土耳其佔領,使得君士坦丁堡成了一座孤城。
最初,奧斯曼帝國認為攻擊君士坦丁堡的代價太大,在戰略意義上並不值得。而且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非常堅固,除十字軍之外上千年間沒有人能夠攻克它。但隨著奧斯曼帝國版圖的擴張,君士坦丁堡漸漸處在了奧斯曼帝國版圖的中心位置。同時,火炮的出現讓這古老的、飽經戰亂的雄偉城牆的防禦力大大削弱了。
1453年4月6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20萬大軍和300艘戰艦,從西線對君士坦丁堡發動大規模進攻。1453年5月29日,在鏖戰53天後,奧斯曼帝國軍隊攻克君士坦丁堡,並遷都於此,將城市更名為伊斯坦堡。拜佔庭最後一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戰場上壯烈殉國。1461年,帝國最後一片土地特拉比松也被穆罕默德二世佔領了。至此,東羅馬帝國的領地徹底喪失,拜佔庭帝國滅亡。
在帝國長達千年的封建歷史中,拜佔庭人締造了無數的輝煌成果,在藝術、文學、建築等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帝國內部王位不穩、著名的查士丁尼大瘟疫、西方列強的壓迫等使得帝國逐漸衰落——這些問題導致了帝國走向滅亡。最終,奧斯曼人在安納託利亞崛起,對君士坦丁堡發動了最後一擊,虛弱的東羅馬倒在了星月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