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敦刻爾克》背後:二戰最大規模撤退行動

2020-12-16 荔枝網新聞

  《記憶碎片》《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一串電影背後,都有一個名字: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他的新作《敦刻爾克》將於9月1日起在中國大陸上映,帶來一段二戰中盟軍大撤退的故事。

  「我們希望展現一種人的孤獨感。」諾蘭21日在京接受採訪時說,影片中沒有出現敵人,也沒有展現過多爆炸場面,而是重點關注一次巨大軍事撤退行動中人的真實感受。

  40萬英法聯軍被圍困在長約40公裡的敦刻爾克海灘上

  1940年5月,英法聯軍的防線崩潰後,英軍在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敦刻爾克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在這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行動中,英國利用各種船隻撤出了大量部隊。

  戰役背景

  隨著德國軍隊於1939年9月1日對波蘭發動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但英法聯軍只是躲在馬奇諾防線後,沒有對波蘭進行有效的軍事支援。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完全淪陷。

  1940年5月10日,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進攻比利時、荷蘭等國。僅十多天,德國裝甲部隊就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北部的英法聯軍事實上已被包圍在法國北部的佛蘭德地區。5月27日比利時軍隊投降,40萬英法聯軍開始向敦刻爾克撤退。利用這座港口城市設置阻擊防線,再利用船隻渡過英吉利海峽成為英法聯軍的唯一生路。

  戰役過程

  5月24日,德軍從西、南、東三個方向逐漸逼近敦刻爾克。當德軍坦克距離港口僅10英裡時,卻接到了希特勒停止前進的命令。這一命令在後來引起爭議,軍事專家普遍認為由於敦刻爾克地勢險要,不利於裝甲部隊作戰,希特勒是為了保存裝甲力量。

  事實上,英國早在5月19日就預見到了失敗,戰時內閣指示海軍部制定代號「發電機行動」的遠徵軍撤退計劃。希特勒阻止德軍坦克進逼敦刻爾克給了英法聯軍建立阻擊陣地的機會。儘管5月27日德軍裝甲部隊恢復了對敦刻爾克的攻勢,但他們面臨敵人有組織的防線而無法突破。英法聯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進攻,並且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更多時間。

  5月26日晚,英國海軍部下令開始執行「發電機行動」,該行動由多佛爾軍港司令伯特倫·拉姆齊海軍中將全權指揮。由於敦刻爾克地區一直遭到德軍猛烈轟炸,只有東堤可以停泊船隻。在「發電機行動」的第一個晚上,在英國海軍的努力下,首批人員順利離開敦刻爾克回到英國。英國海軍部開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徵用船隻。

  5月27日,德國空軍第3航空隊和第2航空隊大舉出動,猛烈轟炸敦刻爾克港區和海灘,而英國空軍起飛200架次戰機掩護海灘登船點和運輸船隻。雖然英軍戰機沒能阻止德軍轟炸敦刻爾克,但卻給予德軍戰機沉重打擊,這天被德軍稱為「災難的一天」。

  英國海軍也全力以赴,抽調艦艇前來,這是英國海軍自開戰以來第一次用軍艦來運輸人員。儘管英國海空軍竭盡全力,但由於缺乏小型船舶,無法迅速將人員從海灘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隻,撤退速度很慢。

  當晚,德國海軍潛艇、魚雷艇和掃雷艇也從剛佔領的荷蘭和比利時的港口出動,企圖藉助夜色掩護攻擊擔負撤退任務的英國船隻。希特勒也取消了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令英法聯軍最為膽戰心驚的裝甲師再度投入戰鬥。

  地面上,德軍步兵利用比利時投降的機會,從比利時的防區直撲敦刻爾克,敦刻爾克危在旦夕。英軍第3步兵師在師長蒙哥馬利的指揮下分乘600輛軍車,在關閉燈光的情況下,乘夜色悄然行軍60公裡,成功跳出德軍合圍。

  5月28日上午,敦刻爾克地區

  大霧瀰漫,德軍轟炸機因能見度太差,不得不帶彈返航。而英軍則利用這一時機,抓緊組織官兵撤退。下午,德軍以小編隊戰機對敦刻爾克實施擾亂性空襲,但英軍很快發現德軍空襲幾乎沒有什麼損害,大部分炸彈都落到海裡和空曠地帶。

  5月29日下午,天氣轉晴,德國空軍大舉出擊,集中攻擊英國大型船隻,迫使拉姆齊將參加撤退行動的8艘新型驅逐艦調回本土,以避免這些新銳軍艦受到損失,影響以後抗擊德軍入侵英國本土的作戰。陸地上,大批法軍和法國百姓退入敦刻爾克防禦圈,公路被各種車輛堵得水洩不通,英法聯軍的控制區不斷被壓縮,德軍炮火已經打到了海灘、東堤和航道。儘管英軍損失慘重,但因大量英國民船加入行動,使撤退速度大大增加。

  5月30日,敦刻爾克地區能見度很低,德國空軍無法前來攻擊。英吉利海峽卻一反常態地風平浪靜,使英國動員的大批小型船隻都能出海,到達敦刻爾克接運撤退的官兵。

  5月31日,英國遠徵軍司令戈特奉命回國,他將指揮權移交給第1軍軍長亞歷山大。上午大霧依舊籠罩著敦刻爾克,德國空軍仍舊無法出擊,但海面上風力開始增強,英軍用卡車搭成的臨時棧橋因此無法使用,但撤退仍在緊張地繼續。

  下午,天氣放晴,德國空軍出動了9個轟炸機大隊,英軍也準確預測到了天氣變化,派出大批戰鬥機掩護撤退部隊。

  6月1日天氣轉晴,德國空軍和英國空軍針鋒相對,展開激戰,德軍戰機雖被擊落23架,但擊沉了包括4艘滿載官兵的驅逐艦在內的31艘船隻,還重創11艘船隻,英軍損失慘重。

  6月2日,由於德軍飛機的巨大威脅,白天的撤退行動不得不停止,只能利用夜間組織撤退。德國空軍因此改變攻擊目標,開始對巴黎進行大規模空襲。當晚,最後一批英國遠徵軍(約26256人)從東堤登船。

  6月3日早晨,亞歷山大和坦南特一起巡視了海灘,對英國遠徵軍全部撤退感到非常滿意,入夜後兩人率領著各自的參謀人員作為最後一批英軍登上驅逐艦撤回英國。

  6月4日9時40分,德軍第18集團軍所屬的裝甲部隊衝入敦刻爾克市區,海灘上擔負阻擊任務的4萬法軍全部被俘。當天還有26175名法軍官兵撤離敦刻爾克,滿載法軍的英軍「布卡裡」號驅逐艦是最後一艘撤離敦刻爾克的船隻。14時23分,拉姆齊宣布「發電機行動」結束。

  戰役評價

  此次撤退行動從5月26日開始,至6月4日結束。在德國空軍和陸軍的地空火力猛烈轟擊下,由大量民船和部分軍艦組成的「敦刻爾克艦隊」拯救了33.8萬官兵,創造了二戰史上的一個奇蹟。這一奇蹟的產生原因主要有:

  一是當時敦刻爾克地區天氣陰雨連綿,不利於德國空軍大規模轟炸。而海況相對浪靜,英國很多內河船隻都能加入撤退行動。

  二是英法聯軍的後衛部隊英勇抗擊德軍進攻,掩護主力撤退,特別是法軍第1集團軍,在明知難以脫身的情況下,依然拼死戰鬥,守住了陣地。

  三是德軍的指揮失誤。由於希特勒擔心敦刻爾克港區不適合坦克作戰,錯過了包圍封鎖敦刻爾克的最好機會。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在德軍的窮追猛打之下被逼無奈的逃亡之舉,但正是這一逃亡,為盟軍保存了日後反攻的主力。

相關焦點

  • 諾蘭新作或關注二戰題材 將聚焦敦刻爾克大撤退
    諾蘭新作或關注二戰題材 將聚焦敦刻爾克大撤退 時間:2015.12.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撤退是為了更好的進攻,二戰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行動
    被打的節節敗退的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撤軍行動。上圖為波蘭閃擊戰示意圖。德軍閃電戰對促成敦刻爾克大撤退所產生的推動德軍在1939年閃擊波蘭中取得了重大戰果,自此德軍上下對新型戰法的研究的力度一再增強,各種以前從未出現過的戰法層出不窮,而古德裡安更是將裝甲部隊使用的出神入化。
  • 40萬英法軍隊9天完成最大規模撤退,敦刻爾克,二戰戰略性大潰退
    要論二戰時期最慘烈的一幕,敦刻爾克大撤退應該算得上,40萬英法軍隊歷時9天,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渡海手段跨越波浪滔天的英吉利海峽,為二戰後期保存了有生力量,這是一場戰略性的大撤退,而且還是在德國希特勒的一時疏忽之中進行,希特勒隨時可能醒來。那種緊迫感讓這次大撤退顯得尤為慘烈。
  • 9日撤退34萬軍 敦刻爾克背後的真實歷史
    最近,諾蘭導演的電影《敦刻爾克》最近正在熱映,不知道諸位小夥伴都看過了嘛!沒看過也沒有關係!不久前VR君分享了《敦刻爾克》官方VR全景視頻《Save Every Breath(拯救每一個生命)》,沒有看過電影的小夥伴也可以用VR感受一波戰爭的無情殘酷。
  • 所以說,敦刻爾克大撤退無疑是一場奇蹟
    總之,到了五月底,沒投降也暫時沒有淪陷的英法聯軍撤到了敦刻爾克地區,被壓縮在小小區域內。  德軍方面的顧慮:  有人說敦刻爾克是二戰的轉折點,我只能說,如果這樣說二戰的轉折點也太多了……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海戰等等。如果德軍全殲了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希特勒不一定能笑到最後,但邱吉爾肯定很難受。
  • 二戰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這個千年來一直用作港口的古代城堡,此時成了一座人間地獄。英國人決心把軍隊從歐洲大陸救回本土,其他通道已全被切斷,退路只有這一條。為此,英國在這裡使用了一切可用的力量,包括一直儲備著的戰鬥機一一最新式的噴火式馬可戰機。它的飛行性能可以和德國Me-109式飛機相匹敵。看來一場殊死的空中較量在所難免了。
  • 二戰最成功的撤退,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場撤退人數將近40萬人的大撤退,讓盟軍有足夠的人數可以和納粹繼續抗衡,獲得二戰的勝利,那事情的來龍去脈是甚麼呢?德國當然不是笨蛋,德軍裝甲師司令古德裡安為了讓人員傷亡減至最低(順便嚇死法國),就從直接從比利時旁的阿登森林衝進法國,讓當時駐守在防線的士兵嚇到皮皮挫敦刻爾克大撤退
  • 二戰中最大的撤退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到底是如何成功的?
    這讓英、法聯軍和比利時等國的軍隊潰不成軍,將近四十多萬大軍被壓縮到法國北部港口敦刻爾克附近的狹窄地帶,三面被圍,一面環海,處境十分危險。可就在此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當時希特勒正在A集團軍群司令部視察。5月24日,當德軍先頭裝甲部隊進至距敦刻爾克只有12千米的時候,希特勒突然通過龍德斯泰特向部隊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
  • 諾蘭談《敦刻爾克》:讓觀眾跟著一起撤退
    8月22日,電影《敦刻爾克》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現身北京。在《敦刻爾克》點映之後,與《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導演、《建軍大業》監製黃建新進行了對談。電影《敦刻爾克》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與妻子現身北京。
  • 二次世界大戰:敦刻爾克大撤退
    英文:Battle of Dunkirk  法文:Bataille de Dunkerque  概述  敦刻爾克大撤退(代號:發電機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1940年5月,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 1940年的世界怎麼看敦刻爾克大撤退
    寫在前面今天我們能到電影院看一個英國導演的電影《敦刻爾克》而不是德語版的《大決戰之敦刻爾克戰役》,自然與二戰英國人贏了,納粹輸了有關。只是,設身處地,1940年的那個夏天,人們還不知道未來世界的結局。奧斯維辛的地基也沒打好,普通人並不知道納粹的種族滅絕是怎麼回事。日本仍對歐洲戰局保持中立,而美國的孤立主義者還在指責羅斯福總統妄圖把美國拉入不必要的戰爭中。
  • 諾蘭二戰電影《敦刻爾克》中文預告公布
    《蝙蝠俠》系列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聚焦二戰著名敦刻爾克大撤退電影《敦刻爾克》日前正式公布預告片,該片匯聚眾多諾蘭合作明星,場面壯觀。電影中文預告    預告片開篇由德軍發布的「你們被包圍了」傳單開始,被包圍的40萬盟軍即將迎來德國襲擊,甚至一些士兵不堪重壓逕自走進大海,同時影片也傳達了「希望就是武器」這樣充滿力量的宣傳語。
  • 除了「敦刻爾克」歷史上還有哪些戰略撤退?
    當然,由於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將33.8萬名抗擊法西斯將士撤退至英倫三島,為盟軍日後反攻保存了相當主力,因此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極為著名的戰略大撤退。黯淡了刀光劍影,近年來戰爭題材影片一直為電影市場所鍾愛,這部堪稱英國主旋律的電影雖然在故事情節表達上帶有一些主觀任性色彩,但也充分調動起人們對於戰爭史上這次大撤退事件的高度關注。
  • 【9.1】有一種撤退,叫敦刻爾克
    原標題:【9.1】有一種撤退,叫敦刻爾克今天是2017年9月1日這是饅頭說第 176 篇文章今天這篇文章,先要事先做個聲明:本文與電影出品方,院線方沒有任何利益關係那為什麼要寫呢?5月19日,英國的戰時內閣就責成海軍部制訂撤離英法聯軍的計劃,由海軍中將伯倫特·拉姆齊指揮,代號「發電機行動」。當時設計的方案,是利用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每天撤走1萬人。但沒預料到的是,港口只剩下了敦刻爾克一個,而40萬英法聯軍已經被壓縮到了狹長的沙灘地帶,三面臨敵,背後是海——沒過多久,德軍只需要架起大炮,就直接可以在沙灘上進行一場煉獄般虐殺。
  • 二戰敦刻爾克戰役老兵講述:如何逃離納粹大屠殺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法聯軍的軍事撤退行動。敦刻爾克大撤退 歷史照片1940年5月21日,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為海上退路
  • 【聚焦】電影《敦刻爾克》
    孫瑩:理性思考戰爭  敦刻爾克,法國北部的狹小港口城市。在二戰爆發初期,有40萬的英法聯軍被德軍發動的閃電戰圍困在這裡。在三面被襲的絕望境況中,英國首相邱吉爾下令從海上撤離三萬人,但最終卻在大量民用船隻協助下實現了33.5萬名士兵的成功撤離。
  • 敦刻爾克大撤退:電影背後的真實歷史
    央視新聞消息,9月1日,二戰大片《敦刻爾克》在中國上映。電影再現了「二戰」時期的著名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敦刻爾克大撤退潰敗還是勝利?為什麼被看作是二戰第一個轉折點? 敦刻爾克大撤退圖集↓1940年5月27日至6月3日,敦刻爾克大撤退。士兵們趟著水走向救援船隻。
  • 「二戰風雲42」二戰轉折——堪稱奇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周圍的地形多河道,這讓德軍的裝甲部隊難以行動。 德國的地面部隊雖然停止了行動,但是德國空軍卻依舊對敦刻爾克地區進行了猛烈的轟炸。 但似乎就連上帝也比較想要英法聯軍能夠撤出去。5月28日,敦刻爾克的天氣相當的惡劣,因此德軍的空襲計劃沒有能夠實現。 趁著這個空擋,英法聯軍奮力運兵,成功的將17000人運出了敦刻爾克。
  • 諾蘭新作《敦刻爾克》首曝預告 無對白形式感強
    諾蘭新作《敦刻爾克》首曝預告 無對白形式感強 時間:2016.08.0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諾蘭談《敦刻爾克》:不是戰爭電影 而是倖存者的故事
    最感動的事情:敦刻爾克撤退後受人民夾道歡迎  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最令諾蘭感動的一點——就是當這些小夥子們獲救回到家鄉後,他們陷入了深深的內疚和自責,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讓故鄉的英國人民失望透頂,然而他們卻發現自己竟被當成戰鬥英雄、被夾道歡迎,在諾蘭看來這是情感上的巨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