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瑩:理性思考戰爭
敦刻爾克,法國北部的狹小港口城市。在二戰爆發初期,有40萬的英法聯軍被德軍發動的閃電戰圍困在這裡。在三面被襲的絕望境況中,英國首相邱吉爾下令從海上撤離三萬人,但最終卻在大量民用船隻協助下實現了33.5萬名士兵的成功撤離。影片《敦刻爾克》導演諾蘭說,他並不把這部影片看作是戰爭的故事,而是求生的故事,關於求生的懸疑故事。他不想表達對戰爭的態度,究竟是反戰抑或支持戰爭,他只想用平靜的講述方式將觀眾帶入那場戰場,身臨其境般地感受被死亡感籠罩的人們的內心虛空和恐懼,以及由此而展現出來的真實生存狀態、心理活動和行為。
影片《敦刻爾克》劇照
《敦刻爾克》在戰爭類影片中算是拍得非常克制的,沒有宏大而激烈的戰爭場面,沒有血腥的畫面,沒有英雄主義的凸顯,有的是真切的代入感,讓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的人在導演鏡頭下,被帶入那個70多年前敦刻爾克海灘上。導演諾蘭用畫面、音符讓人們去體驗和感受戰爭,實現共鳴。雖然諾蘭在採訪中說他沒有能力告訴觀眾「戰爭是什麼」這樣高度哲學化的問題,但是他確實做到了讓我們在觀影之後對「戰爭是什麼」的問題進行長久而深刻的反思。
《敦刻爾克》是一部類似紀錄片性質的電影,它無法被劇透,它不是能夠用具體的語言來描述完備的電影。它從三個視角將戰爭拉到我們身邊——堤壩上的一周、海邊的一天、空中的一小時,三個時長不同、地點不同、人物不同的場景,在切換中將人們的情感拉向高潮。雖然《敦刻爾克》拍得節奏平緩,沒有激烈衝突,沒有高潮起伏,但是卻在細節之處觸動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例如一位陸軍軍官和一位海軍軍官正為如何撤離而焦灼不安時,海軍軍官拿起望遠鏡望向了大海,陸軍軍官問他看到了什麼,海軍軍官從望遠鏡中看到的是無數的民間小船正在向敦刻爾克海灘駛來,此時他眼含淚水地慢慢吐出了一個詞:home(祖國)。敦刻爾克離英國只隔了一道40英裡寬的英吉利海峽,跨越了它就回到了祖國,可是即便近在咫尺的家園卻讓人有無法觸摸的無奈。英國派出的救援驅逐艦總是被德軍擊沉,獲救的希望燃起瞬間就被熄滅。然而沒想到的是,向民間發出的號召居然得到了熱烈響應,這種時候是最能感受到「祖國同胞」這四個字的意義。讓人感動的場景是成功撤離回到祖國的士兵本以為會被當作逃兵而受到民眾的鄙視和唾棄,然而他們受到的卻是英雄般的禮遇,有人送毛毯,有人送啤酒和食物,他們依舊是民眾心目中的英雄,依舊被歡迎回家,不論勝利與否。因為活著本身也是一種勝利,只要活著就會有希望。
敦刻爾克大撤退不是一場值得大肆宣揚或者被歌頌的勝利,因為它是被迫的撤退,雖然成功撤退了33萬多人,但如邱吉爾所說,戰爭不是靠撤退來獲得勝利的。但這次撤退所彰顯出來的精神卻鼓舞了人民,在困境中自強和奮鬥,最終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一直以來,戰爭片都不乏正能量的主題,人們在觀看中情緒激昂。然而《敦刻爾克》以及去年上映的同樣根據真實史實拍攝的《血戰鋼鋸嶺》從不同的視角讓人們重新反思戰爭帶給人類的究竟是勝利還是災難。從這個角度講,戰爭是場雙輸的遊戲,而不是一場零和博弈。戰爭中沒有勝利者,即便盟軍最終取得了二戰的勝利,但自身亦元氣大傷。扛槍上戰場的兵士身後,有愛他們的父母,有等待他們歸來的妻兒。有多少家庭把所有的兒子都先後送向了戰場,期盼到的則是一個個噩耗。即便是戰爭結束後那些活下來的兵士,在戰後的幾十年中也依舊活在戰爭的陰霾下,許多人無法重新回歸正常人的生活。
戰爭結束了,生活繼續,只是戰爭的影響卻長久彌散。《敦刻爾克》再一次以獨特的視角讓歷史細節重現,它啟迪人們學會反思並時常反思,讓那些動輒將發動戰爭看作兒童遊戲一般的人認識到,戰爭不是遊戲,因為參與其中的玩家都是註定的輸家。如果這部影片能夠讓人們在觀看後增進理性思考戰爭的智慧,就是它最大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