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胡蓉
1927年,隨著電將遂寧城點亮後,一個與電有關的新事物,讓遂寧人民更興奮了。
那就是電影。
遂寧民眾的娛樂和中國大多數民眾一樣,最高的娛樂形式是看一場戲。只要是在戲臺上唱,無論是有錢人的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還是老百姓的逢年過節廟會神社,能看戲就是最高的享受。
遂寧原來沒有固定的戲院。直到李家鈺進駐遂寧後,利用百福街的桓候廟的舞臺,在遂寧建立了戲院。雖然不能像以前那樣免費地在敞壩子裡看戲了,但是一能夠聽清楚唱詞,二可以不用自己帶板凳,三是不怕風雨太陽,四是花了錢可以顯擺,所以戲園子一直還是很熱鬧的。
當電在遂寧城通行後,李家鈺派人買回了放映機。將百福街紀念張飛的「桓侯廟」的戲院進行了改造,在戲臺上扯開了銀幕,就可以放映了。
因為不能遮光,所以電影要等到晚上才放映。這個時候的影片大多是默片,即無聲電影,第一次放映的電影名叫《火燒紅蓮寺》,這是中國上海明星電影公司剛拍攝的新電影,開創了遂寧電影史先河。儘管以前有戲班子演過同名的川戲,在銀幕上看到這個故事卻令人大為震撼。場面的逼真,打鬥的厲害……與戲臺上的比劃不可同日而語。
與戲臺不同的是,戲臺的演員要吼要說,鑼鼓點子要打起,只是電影沒有聲音,只有偶爾的字幕,這點苦了不識字的人。但好在故事是非常熟悉的,連猜帶蒙也能明白字幕是什麼意思。
這個時候是默片時代,當時在遂寧看電影的人們還沒想到電影其實也可以有聲音的。哪兒時候,世界上已經有了有聲音的電影,但是在中國,還得等兩年。1931年,還是這家明星電影公司拍出中國第一部蠟片發音的有聲片《歌女紅牡丹》。
然而不管怎樣,遂寧已經與成都、重慶一樣,有了自己的電影院,人們的娛樂形式更豐富了。這座電影院經過風風雨雨,知道20世紀90年代才從原址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