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誼兄弟研究院
自1895年電影誕生,1896年傳入中國,中國電影開始了自己的探索道路。中國電影導演也至此誕生,從第一代導演作為電影事業的拓荒者出現,到如今湧現出了無數優秀的電影人才,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今天,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將從第一代導演入手,淺析彼時電影行業發展背景,盤點這一時期代表導演及其作品特點。後續我們將持續推出中國N代導演發展相關文章,同大家一起回顧中國電影史上這些優秀的創作們和他們的作品。
1895年,法國盧米埃兄弟第一次公開放映他們攝製的《工廠大門》《火車進站》,宣布了電影的誕生。1896年8月,上海徐園的雜耍遊樂場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戲」,1899年西班牙人雷瑪斯首先將故事短片拿到中國放映,於1909年在上海建起了中國第一座專業影院虹口大戲院。
最早幾年,在中國拍攝影片的都是外國人,中國自己最早的拍片嘗試是從1905年開始的,在日本學過照相的任景豐,邀請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在自家的「豐泰照相館」拍攝了《定軍山》中的幾個表演片段。《定軍山》,也被看做是中國電影的開端。
也就是說,中國電影真正始於1905年。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他們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 。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
原名偉通,字蝕川,浙江寧波人,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第一代電影導演的中堅。他一生共導演150多部電影,主要作品有《火燒紅蓮寺》《歌女紅牡丹》《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蘭》《啼笑因緣》等,故事性強,通俗易懂。
1928年,張石川導演的《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神怪片,在上海電影界引起競拍神怪武俠片的潮流,此後武俠電影也成為在世界影壇上最富於中國特色的電影種類。
1931年導演的《歌女紅牡丹》,是以蠟盤配音的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該片由明星影片公司和百代唱片公司合作錄音攝製,並由民眾影片公司出品,講述了一個歌女嫁給一個無賴,受盡折磨和痛苦,但毫無怨言終於感動了丈夫的故事。影片中還穿插了京劇《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4個劇目的片斷,使觀眾從銀幕第一次聽到戲曲藝術的唱白。
原名鄭芳澤,號伯常,廣東汕頭人,中國最早的電影編劇和導演之一,中國電影之父。1913年,鄭正秋編劇並參與導演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22年,與張石川等創建明星影片公司,擔任編劇、導演。主要代表作品有《勞工之愛情》《玉梨魂》《姊妹花》等共53部影片。
電影《姊妹花》是由鄭正秋根據自己的舞臺劇《貴人與犯人》改編而來,影片以孿生姊妹大寶、二寶的不同命運、不同遭遇反映了中國30年代的社會狀況,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傾向,但也表現出作者一定的局限性。它一方面對社會的不公正進行了暴露、批判;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調和主義的幻想情緒,特別是大團圓的結尾削弱了它的批判性。影片上映後,創造連演60天的票房紀錄。
電影《勞工之愛情》攝製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五四運動的影響,在影片中出現了鄭木匠向祝小姐求婚的場面,並且有"你可以和我結婚嗎?"的字幕臺詞出現,這些場景在當時的中國頗為前衛,與父母之名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等傳統婚戀觀念格格不入,是開中國愛情電影先河之作。
《孤兒救祖記》由鄭正秋編劇,主要講述一個富翁楊壽昌在兒子死後,懷疑兒媳不貞,將其趕出家門。兒媳餘蔚如忍辱負重,將兒子養大成人,送入楊壽昌所辦的學校讀書。一天,當年陷害兒媳的侄子密謀害死楊壽昌,奪其家產,被孫子餘璞挺身相救,於是真相大白,一家人終於團聚。現在看起來家庭遺產鬥爭題材並不新鮮,但其包含的傳統民族情感、較生活化的場景表達,使得影片契合當時觀眾的口味,公映後在全國連映六七個月,被認為是第一部在商業和藝術上都獲得巨大成功的商業片。
原名楊保泰,藝名羼提生,楊小仲從影四十多年,經歷了無聲、有聲、彩色電影各個發展時期,他一生執導影片近百部,是中國電影史上拍攝影片最多的導演之一,故有「百部導演」的美稱。其主要作品有《蛇蠍美人》《四姊妹》《十步芳草》《好孩子》《寶葫蘆的秘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電影《十步芳草》是一部由國泰影業公司出品的劇情類國語電影,由楊小仲導演、顧蘭君和馮喆主演。主要講述了老伶工白大爺生活貧苦,和女兒玉蘭靠在茶樓賣唱維持生計。
紹劇戲曲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影片取材於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通過唐僧師徒與妖怪之間的矛盾鬥爭,突出了孫悟空明辨真偽、嫉惡如仇、一心為師的英雄形象,同時批評了唐僧人妖不分、為假象所惑的錯誤。劇中角色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體現了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徵,具有較好的啟發和教育意義。另外,該片由舞臺紹劇改編,在原舞臺劇基礎上,充分調動電影的特殊手法,使影片呈現出光影交錯、色彩豔麗的視覺效果。
談到鄭正秋和張石川的影片與成績,明星影片公司同樣是頻繁被提及的。自1922年成立以來,《孤兒救祖記》《火燒紅蓮寺》《歌女紅牡丹》《姊妹花》《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多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片,都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有趣的是,其實鄭正秋和張石川在創作上的理念並不完全相同,鄭正秋是劇評人出身,一直堅持「教化社會」,而張石川則更偏向娛樂觀眾,所以在1913年,兩人創作完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後,就各奔東西了,直到1922年才一起又成立明星。這兩人毫無疑問是早期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也是中國第一代導演/編劇的代表,他們在創作中將「社會教化」與商業結合,為中國早期民族電影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除了鄭正秋、張石川、楊小仲,同時期還湧現了大批投身於默片時代的影人,他們都是中國第一代導演,比如邵醉翁、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東山、邵醉翁、何非光等等。另外,由一批知識分子組成的「長城」「神州」兩家影片公司,都主張用電影反應社會問題,影響觀眾,相比商業投機性的影片公司來說,主觀色彩更濃,有一定的探索性,但最終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還是逃脫不掉社會環境的束縛。
第一代導演作為中國電影的奠基者,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創作手法和風格,善於從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和舞臺戲曲中吸收技法,並結合時代的需要進行革新。電影反映時代要求,重視社會教化意義。
電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臺劇的延伸,導演們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布景空間層次的設計仍然具有強烈的舞臺痕跡。在表演上依舊留有舞臺劇的表演痕跡,拍攝時沿用戲劇舞臺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電影鏡頭的景別變化不大。早期電影在內容上難免淺陋蕪雜,藝術上也較幼稚,具有實驗性特徵,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