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代導演:電影拓荒者

2020-12-09 界面新聞

文|華誼兄弟研究院

自1895年電影誕生,1896年傳入中國,中國電影開始了自己的探索道路。中國電影導演也至此誕生,從第一代導演作為電影事業的拓荒者出現,到如今湧現出了無數優秀的電影人才,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今天,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將從第一代導演入手,淺析彼時電影行業發展背景,盤點這一時期代表導演及其作品特點。後續我們將持續推出中國N代導演發展相關文章,同大家一起回顧中國電影史上這些優秀的創作們和他們的作品。

中國電影的誕生

1895年,法國盧米埃兄弟第一次公開放映他們攝製的《工廠大門》《火車進站》,宣布了電影的誕生。1896年8月,上海徐園的雜耍遊樂場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戲」,1899年西班牙人雷瑪斯首先將故事短片拿到中國放映,於1909年在上海建起了中國第一座專業影院虹口大戲院。

最早幾年,在中國拍攝影片的都是外國人,中國自己最早的拍片嘗試是從1905年開始的,在日本學過照相的任景豐,邀請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在自家的「豐泰照相館」拍攝了《定軍山》中的幾個表演片段。《定軍山》,也被看做是中國電影的開端。

也就是說,中國電影真正始於1905年。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他們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 。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

第一代導演代表人物

張石川

原名偉通,字蝕川,浙江寧波人,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第一代電影導演的中堅。他一生共導演150多部電影,主要作品有《火燒紅蓮寺》《歌女紅牡丹》《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蘭》《啼笑因緣》等,故事性強,通俗易懂。

1928年,張石川導演的《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神怪片,在上海電影界引起競拍神怪武俠片的潮流,此後武俠電影也成為在世界影壇上最富於中國特色的電影種類。

1931年導演的《歌女紅牡丹》,是以蠟盤配音的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該片由明星影片公司和百代唱片公司合作錄音攝製,並由民眾影片公司出品,講述了一個歌女嫁給一個無賴,受盡折磨和痛苦,但毫無怨言終於感動了丈夫的故事。影片中還穿插了京劇《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4個劇目的片斷,使觀眾從銀幕第一次聽到戲曲藝術的唱白。

鄭正秋

原名鄭芳澤,號伯常,廣東汕頭人,中國最早的電影編劇和導演之一,中國電影之父。1913年,鄭正秋編劇並參與導演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22年,與張石川等創建明星影片公司,擔任編劇、導演。主要代表作品有《勞工之愛情》《玉梨魂》《姊妹花》等共53部影片。

電影《姊妹花》是由鄭正秋根據自己的舞臺劇《貴人與犯人》改編而來,影片以孿生姊妹大寶、二寶的不同命運、不同遭遇反映了中國30年代的社會狀況,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傾向,但也表現出作者一定的局限性。它一方面對社會的不公正進行了暴露、批判;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調和主義的幻想情緒,特別是大團圓的結尾削弱了它的批判性。影片上映後,創造連演60天的票房紀錄。

電影《勞工之愛情》攝製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五四運動的影響,在影片中出現了鄭木匠向祝小姐求婚的場面,並且有"你可以和我結婚嗎?"的字幕臺詞出現,這些場景在當時的中國頗為前衛,與父母之名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等傳統婚戀觀念格格不入,是開中國愛情電影先河之作。

《孤兒救祖記》由鄭正秋編劇,主要講述一個富翁楊壽昌在兒子死後,懷疑兒媳不貞,將其趕出家門。兒媳餘蔚如忍辱負重,將兒子養大成人,送入楊壽昌所辦的學校讀書。一天,當年陷害兒媳的侄子密謀害死楊壽昌,奪其家產,被孫子餘璞挺身相救,於是真相大白,一家人終於團聚。現在看起來家庭遺產鬥爭題材並不新鮮,但其包含的傳統民族情感、較生活化的場景表達,使得影片契合當時觀眾的口味,公映後在全國連映六七個月,被認為是第一部在商業和藝術上都獲得巨大成功的商業片。

楊小仲

原名楊保泰,藝名羼提生,楊小仲從影四十多年,經歷了無聲、有聲、彩色電影各個發展時期,他一生執導影片近百部,是中國電影史上拍攝影片最多的導演之一,故有「百部導演」的美稱。其主要作品有《蛇蠍美人》《四姊妹》《十步芳草》《好孩子》《寶葫蘆的秘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電影《十步芳草》是一部由國泰影業公司出品的劇情類國語電影,由楊小仲導演、顧蘭君和馮喆主演。主要講述了老伶工白大爺生活貧苦,和女兒玉蘭靠在茶樓賣唱維持生計。

紹劇戲曲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影片取材於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通過唐僧師徒與妖怪之間的矛盾鬥爭,突出了孫悟空明辨真偽、嫉惡如仇、一心為師的英雄形象,同時批評了唐僧人妖不分、為假象所惑的錯誤。劇中角色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體現了各自鮮明的個性特徵,具有較好的啟發和教育意義。另外,該片由舞臺紹劇改編,在原舞臺劇基礎上,充分調動電影的特殊手法,使影片呈現出光影交錯、色彩豔麗的視覺效果。

中國電影的拓荒者

談到鄭正秋和張石川的影片與成績,明星影片公司同樣是頻繁被提及的。自1922年成立以來,《孤兒救祖記》《火燒紅蓮寺》《歌女紅牡丹》《姊妹花》《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多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片,都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有趣的是,其實鄭正秋和張石川在創作上的理念並不完全相同,鄭正秋是劇評人出身,一直堅持「教化社會」,而張石川則更偏向娛樂觀眾,所以在1913年,兩人創作完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後,就各奔東西了,直到1922年才一起又成立明星。這兩人毫無疑問是早期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也是中國第一代導演/編劇的代表,他們在創作中將「社會教化」與商業結合,為中國早期民族電影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除了鄭正秋、張石川、楊小仲,同時期還湧現了大批投身於默片時代的影人,他們都是中國第一代導演,比如邵醉翁、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東山、邵醉翁、何非光等等。另外,由一批知識分子組成的「長城」「神州」兩家影片公司,都主張用電影反應社會問題,影響觀眾,相比商業投機性的影片公司來說,主觀色彩更濃,有一定的探索性,但最終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還是逃脫不掉社會環境的束縛。

小結:

第一代導演作為中國電影的奠基者,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創作手法和風格,善於從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和舞臺戲曲中吸收技法,並結合時代的需要進行革新。電影反映時代要求,重視社會教化意義。

電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臺劇的延伸,導演們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布景空間層次的設計仍然具有強烈的舞臺痕跡。在表演上依舊留有舞臺劇的表演痕跡,拍攝時沿用戲劇舞臺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電影鏡頭的景別變化不大。早期電影在內容上難免淺陋蕪雜,藝術上也較幼稚,具有實驗性特徵,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沒。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代導演:30歲前就實現電影夢的富二代
    中國第一部故事長片,根據當時轟動一時的「閻瑞生謀殺王蓮英」案改編而成,該片上映後引起極大反響,也成為中國第一部禁片,2014年,姜文據此拍攝了《一步之遙》。拍電影的富二代:張石川、鄭正秋說起中國第一代導演,他們大多有著上好的家景。
  • 孫瑜:中國電影文化拓荒者
    孫瑜 (1900年-1990年),我國早期著名電影導演,他執導的《小玩意》《大路》《武訓傳》等影片已成為中國電影史中不可忽略的經典之作。  2011年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電影導演孫瑜誕辰111周年。3月底,上海電影家協會假座上海影城,為這位20世紀的「世紀同齡人」舉辦了一場頗為隆重的紀念會。
  • 電影導演婁燁,在第六代導演中的定位
    電影導演婁燁,在第六代導演中的定位每一個代際的形成和命名,其實有其自然形成的過程,他們身處於不同的時代和生活環境之中,受到不同思潮和事件的影響,用電影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自 1905 年中國電影誕生以來,從以張石川、鄭正秋為代表開創的「第一代導演」開始,中國的電影導演們不斷的進行著各自的電影創作。到如今,經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號稱「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們,他們從 80 年代中期開始,成為中國電影的執牛耳者,在探索民族大歷史與民族心理的結構上,成就了自己的風格。
  • 兩部科幻大片在青拍攝 青島出品成中國科幻電影拓荒者
    《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均是在青拍攝完成「青島出品」:中國科幻電影拓荒者中國電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票倉,中國類型片近幾年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慶幸的是,現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資本不斷壯大,科幻電影的製作也不像之前那樣舉步維艱,從下半年到2019年,包括《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拓星者》等在內國產科幻大片將試圖一雪前恥,而同樣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均是在青島拍攝完成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青島出品將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第一批拓荒者。
  • 《音樂家》: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拍電影的拓荒者
    該片由中國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執導,中哈兩國演員胡軍、袁泉、劇雪、別裡克·艾特佔諾夫、阿魯贊·加佐別可娃等參演,於今年5月在中哈兩國首映。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影片,《音樂家》不僅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首部合拍片,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拍電影的拓荒者。
  • 中國五大知名導演電影推薦,第一名實至名歸……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中就包括張藝謀、陳凱歌、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第五代導演,而我們的馮小剛馮導自稱「根本劃不上第幾代」,因為不管第幾代導演,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馮小剛導演並沒有讀電影學院,不是科班出身。
  • 第一代網絡電影導演紀實錄
    文 │ 夏天相比於院線電影多年來的穩紮穩打,網絡電影的發展步伐顯然更為輕快。它和網劇共同誕生於網生內容興起之時,從野蠻生長時的一本萬利,到工業邏輯的秩序建立,5年時間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影視行業中的一股力量。新媒介的崛起帶來多元內容,也為嚮往中國電影工業的草根創作者們,提供了一條新的通向觀眾的途徑。
  • 第六代導演的禁與解禁——把電影還給電影
    第2頁:電影審查:缺少規則的規則 第3頁:中國電影:把電影還給電影  日前,在威尼斯電影節舉行期間,婁燁導演的《花》展映,而數年前因為《頤和園》再度被禁的他也被解禁,舊作《蘇州河》將於2011年11月10日在國內正式上映,這事引起了不小的關注,何況八月底時馮小剛(在線看影視作品)導演還在一次會議上再度炮轟審查制……中國電影的禁、審查等,再度被推到了浪尖。
  • 《今日影評·鴻論》尹鴻、賈樟柯談中國電影第六代導演
    導讀: 在《今日影評·鴻論》中,尹鴻指出通常把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一批導演稱為「第六代」,而代際劃分的成因在於創作上的共通性。其要點在於電影藝術作者化、個人化的明確,導演開始關注自我個體。   而賈樟柯第六代導演代表之一,代表作《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第六代導演以貼近生活、關懷大眾的創作理念,不斷地在電影藝術創作中前行,為中國電影多樣化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1月23日,《搜今日影評今日影評·鴻論》特邀導演賈樟柯帶領觀眾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第六代導演個人化風格確立的心路歷程。
  • 中國第二代導演:(一)梁祝之師——桑弧
    中國第二代導演:(一)梁祝之師——桑弧前面兩篇文章七藝聊了中國第一代導演當中的兩位,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開荒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政策和人情的變化,第一代導演漸漸的退出了電影的舞臺,緊接著的是第二代優秀導演。如果說第一代導演使得中國電影翻出沉睡的墓穴,將心中積壓的氣肆虐噴吐在國人臉上,以此開啟中國電影事業,那麼第二代導演就是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
  • 中國電影第二代大導演史東山自殺真相(上)
    後來,史家老屋找到了,華旦妮臨終前說出真情,終於揭開了中國電影第二代大導演史東山的自殺之謎——  1955年2月下旬,東北空軍某部,首長將一頁電報紙遞到女兵史大同手裡,低沉地說:「你父親病故了,你準備行裝馬上回一趟北京吧!」  「父親?病故?」史大同驚呆了,她不能相信手中的電報紙是真的,父女惜別才一個多月呀!
  • 我國電影行業六代導演是如何劃分的,馮小剛歸屬有爭議
    一、第一代導演活躍時間:二十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邵醉翁等人。代表作:我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我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我國最早的武俠片《火燒紅蓮寺》,我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我國最早的體育電影《二對一》等。
  • 我國第三代導演知多少?
    我國第三代導演知多少?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衝突,以及在民族風格、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那麼他們有誰呢?
  •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成長之殤——兩次「七君子事件」(下)
    時間走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電影的整體形勢已經非常嚴峻。以97年的《鐵達尼號》為代表,好萊塢大片對中國電影市場的衝擊,中國電影幾近全軍覆沒。國產電影的票房逐年下降,1991年尚有23.6億,1992年19.9億,到了2001年,就只有8.7億。
  • 敬獻拓荒者(二首)
    敬獻拓荒者(一)男兒有志帶吳鉤,熱血一腔捍九州。解甲披荊耕歲月,奮蹄創業寫春秋。漁村畫就千般景,野嶺飛出萬丈樓。喜看鵬城織錦繡,鮮花敬獻拓荒牛。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此處意為參軍入伍;2、九州:古代把「天下」分為「九州」,後九州為中國的代稱;3、奮蹄:努力邁開步伐前進。出自當代大詩人臧克家《老黃牛》:「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二〇二〇年六月八日基建工程兵將士到達深圳後,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傾注在這塊熱土上。
  • 七律、敬獻拓荒者(三至五)
    敬獻拓荒者(三)竹子林中少綠竹,剷平野嶺建茅廬。晨風蕭瑟人蹤罕,暮雨悽涼鳥影疏。酷暑烈陽揮汗水,窮鄉僻壤繪宏圖。拓荒立下鴻鵠志,永葆冰心在玉壺。二〇二〇年六月十八日一九八五年落成的深圳國貿大廈,曾經是中國的第一高樓,是值得我們永遠仰望的裡程碑。基建工程兵將士在大廈的建造過程中,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速度,書寫了特區改革開放的神話。
  • 第一代偷偷溜回北京的北漂導演,有王小帥一個
    9日開始,多位電影人的大師班活動進入日程。王小帥、萬瑪才旦、馬基迪·馬基德以及郝蕾將在線下,和天涯海角的影迷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他們是當今中國電影藝術的重要創作者,也成為當下中國電影的代表之一。 12月9日王小帥大師班,一票難求,成為比觀影還要熱鬧的活動。大師班開始後,場外仍有在等待機會進場的影迷。
  • 現實主義題材 第六代導演的迷茫 從《心迷宮》看獨立電影的兩難
    爾後,也得以至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周競賽,併入圍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兩項大獎,在金馬影展播映時亦獲得相當的口碑。2015年以《心迷宮》這個新片名(為了降低觀眾對於原片名抱持過度文藝之冷門電影的想像),試金石般的投向了中國院線。
  • 浙江寧波人創造中國電影史上7個「第一」
    中新網寧波5月21日電 今年是浙江寧波籍的電影藝術家袁牧之誕辰100周年,5月24日起,京甬兩地將舉行紀念活動。據統計,在中國電影百年歷史長河中,包括袁牧之先生在內有120多位知名影人故鄉在寧波,寧波人也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7個「第一」。
  • 中國電影導演代際劃分受質疑:似丐幫弟子數家史?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三日電 題:再提中國電影的「代」與「無代」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中國電影導演的代際劃分由來已久,然而隨著年輕的新生代導演的紛紛湧現,關於「五代」、「六代」導演劃分的質疑則越來越多。在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論壇上,鄭洞天、陸川、黃建新等不同代際的導演紛紛質疑了這種劃分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