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皇帝在位17年竟然殺掉了7位兵部尚書!

2020-12-15 小夏老師說歷史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讓您足不出戶遍覽古今!

熟讀明朝歷史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明朝皇帝是一個比一個有趣,一個比一個奇葩。土木堡的朱祁鎮,豹房之主朱厚照,心機皇帝朱厚熜,摸魚皇帝朱朱翊鈞,今天的主人公就是我們明朝皇帝中算是比較正常的一位,那就崇禎皇帝朱由檢。

崇禎皇帝

兵部尚書一職,屬於六部中的兵部最高長官,明朝以來,就任兵部尚書的有指揮過京師保衛戰的戰神于謙,也有有指揮寧錦之戰的袁崇煥等等,可以說是人才輩出。但其實,隨著後期文官集團掌權,兵部的職權範圍也僅僅是限於軍事管理,地位在六部中較為低下。到了崇禎年間,內憂外患,內部有農民起義遍地開花,外面有關外猛虎虎視眈眈,軍事壓力鄒增,而這個時候的兵部尚書,就經常被皇帝拿出來擋槍,崇禎皇帝在位17年,竟然殺了17位兵部尚書,可見國內外矛盾有多麼巨大,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那些年,崇禎皇帝殺過的兵部尚書。

袁崇煥

崇禎皇帝第一個殺的兵部尚書崔呈秀是投靠魏忠賢的閹黨,崇禎上臺了拜倒了魏忠賢,他自知不能活,自己就自盡了。第二個也是閹黨魏忠賢的黨羽,閻鳴泰,魏忠賢倒了後遭到言官彈劾,被崇禎皇帝發配到邊疆,就不明不白的死了。第三個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煥了,抗清名將,取得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但很可惜,皇太極使用反間計,崇禎覺得袁崇煥擁兵自重,並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如果崇禎換得不處死袁崇煥,那麼明朝說不定還能堅持幾年。接下來的幾位兵部尚書,就是因為清軍進攻,大明戰況實力而拉出來的背鍋俠了。

松山之戰

兵部尚書王洽,上任後上疏陳述軍政十事,均頭頭是道,全部被崇禎皇帝採納。皇太極率後金軍隊突襲北京。崇禎皇帝一怒之下,將王洽下獄治罪。後來,王洽在獄中病死了。王恰的接班人張鳳翼,在知道萬洽下獄治罪後,得知自己並不能倖免,每天服用大黃,結果清軍剛退兵,他就病死了。兵部尚書梁廷棟是個人才,但是在防禦戰中,清軍經由喜峰口侵入關內,翻越天壽山,直逼京師。梁廷棟知道自己這個鍋甩不脫了,也學張鳳翼,服藥毒發而亡。最後一個死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在松錦之戰中做了了錯誤的決策,主張速戰速決,堅持要求分四道夾攻,最後大敗,明軍被圍殲,松山、錦州相繼失守。而他在這件事上崇禎還是相信他的,他被殺的原因是洩露了崇禎皇帝想跟清軍議和的信息,朝野譁然,崇禎皇帝在這件事後不遲疑地殺掉了他。

煤山

在崇禎年間,兵部尚書是一個危險的職業,死亡率非常高。社會動亂,兵敗連連,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強敵入侵,每次一有敗仗,皇帝肯定不可能背鍋,只能把兵部尚書拉出來,主管軍事的兵部自然而然的被推到臺前。

相關焦點

  • 崇禎在位的17年,為何換了19任首輔和7個兵部尚書?
    明朝由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歷經了276年風風雨雨之後,1644年在崇禎皇帝朱由檢手上滅亡,為此崇禎皇帝自己也自縊於煤山,應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  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崇禎皇帝的性格缺陷
  • 崇禎在位17年換了14名兵部尚書,知道明朝為何非亡不可了吧?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面對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局勢,他也想通過勵精圖治挽救國家命運。但他又急於求成,對待臣下刻薄寡恩,缺乏寬容。崇禎在位17年,兵部尚書就更換了14位,基本1年多就要換一個國防部長,真是如走馬燈一般。
  • 崇禎皇帝多討厭兵部尚書?一口氣弄死七個 誰最冤枉
    答案就是:兵部尚書。從1627年崇禎皇帝即位,到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身亡,短短17年間,就有7名兵部尚書死於非命。算一下,平均兩年多就有一名兵部尚書被崇禎皇帝弄死!今天我們就來盤點,死於崇禎皇帝之手的7名兵部尚書。
  • 大明王朝26位兵部尚書,陳新甲惹來的爭議是最多的,這是為何?
    哈嘍哈嘍,大家好,我是小哪吒,今天我又來嘍,跟大家聊一下大明王朝最有爭議的兵部尚書陳新甲的事情! 他的故事很好玩,也是鮮為人知的,我相信你會喜歡。 第一件事,先給我親愛的小夥伴科普一下明朝的兵部尚書都有誰:從第一位兵部尚書于謙開始,大明王朝先後經歷了夏言,胡宗憲,彭時,丁汝夔, 鄺埜, 石星,王在晉,崔呈秀,袁可立,袁崇煥,梁廷棟,張鶴鳴,祁伯裕,楊嗣昌,洪承疇,孫傳庭,陳新甲,張縉彥,石茂華,史可法,翁萬達,楊博,江東,王越,孫承宗等26位兵部尚書!
  • 大明王朝26位兵部尚書,陳新甲惹來的爭議是最多的,這是為何?
    第一件事,先給我親愛的小夥伴科普一下明朝的兵部尚書都有誰:從第一位兵部尚書于謙開始,大明王朝先後經歷了夏言,胡宗憲,彭時,丁汝夔, 鄺埜, 石星,王在晉,崔呈秀,袁可立,袁崇煥,梁廷棟,張鶴鳴,祁伯裕,楊嗣昌,洪承疇,孫傳庭,陳新甲,張縉彥,石茂華,史可法,翁萬達,
  • 「高考移民」古代也瘋狂:瀘州兵部尚書兩個家
    歷史人物  熊文燦  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進士,曾擔任過山西按察使、福建巡撫、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職。  他招降過「海中巨盜」,也就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還招降過張獻忠。而張獻忠招降次年即反水。
  • 明朝晚期,兵部尚書命運多舛,官員任職越久,說明社會越穩定
    如崇禎九年的兵部尚書張鳳翼,出京督師一敗再敗,遂自殺。明朝晚期,兵部尚書命運多舛,官員任職越久,說明社會越穩定以上兩組史料當中,都提到了「兵部尚書」一職。兵部和國家的存亡聯繫在一起,所以一旦社會發生變動,兵部尚書就會被牽連。
  • 晚明兵部尚書王洽
    崇禎皇帝召見眾臣,因驚奇王洽儀表頎偉、相貌不凡,當即擢升兵部尚書,官居正二品,負責管理全國的軍事和武備。    王洽上任兵部尚書後做了3件大事。    第一,向皇帝提出嚴責帥、修武備、核實兵、衡將材、核欺蔽、懲朘削、勤訓練、釐積蠹、舉異才、弭盜賊等10條舉措,崇禎皇帝當即下令採用。    第二,為彌補明朝軍費短缺、國庫空虛的問題,王洽向皇帝提議仿效明初軍隊屯田制度。
  • 崇禎年間,代州出了兩個兵部尚書,一個戰死沙場,一個吃瀉藥自裁
    但是,筆者這回所說的這個文官就遜色許多,與其說遜色倒不如丟人貼切一些。這個文官便是張鳳翼,別看此人名字取的好,有一種大展宏圖之意,可實際上的張鳳翼卻不是如此。張鳳翼,代州人,明朝萬曆年間中了進士,到了崇禎年間,最輝煌時混到了兵部尚書。崇禎皇帝在位17年,期間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一共更換了14人,其中兩人都來自代州,一位是孫傳庭,一位是張鳳翼。
  • 明朝這位皇帝堪比朱元璋,在位17年殺了1輔臣4尚書7總督11巡撫
    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殺人如麻我們早有耳聞,這一「優秀」傳統被其子孫後代完好地繼承了下來,一直到明朝的滅亡都還在認真「執行」。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就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世人給他身上貼的標籤多是勤儉、自負、性情苛刻等,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實也是位「殺人狂魔」。
  • 南明有多少兵部尚書?
    弘光時期的兵部尚書弘光時期的兵部尚書有兩人。一人是崇禎年間的遺老——兵部尚書史可法,弘光政權建立後被授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職位。另一人是馬士英,馬士英乃是極力擁立福王稱帝的幕後黨派首腦。史可法絕命書隆武時期的兵部尚書隆武時期最為人稱道的地方便是消除黨爭,這也是隆武帝賢名的來源。隆武帝時期大肆、大量濫用人才,當時的兵部尚書便是吳春枝。吳春枝,字元萼,江蘇宜興人,崇禎十年(1638年)進士。
  • 明朝有位兵部尚書是德江人
    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崇禎欽賜《恩倫記》中寫明:田仰官銜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妻張氏亦被封為一品夫人。崇禎十七年,大明帝國瓦解。公元1645年,清軍大舉南下,揚州危在旦夕,諸臣望風歸附,田仰、劉鶴洲等乘船去海上。
  • 貴州人應該銘記的兵部尚書——畢節人李世傑
    但是貴州雖然邊遠貧窮,歷來也知道學而優則仕的道理,從古至今湧現了很多波山涉水不遠萬裡赴京城趕考而一舉高中的名人先賢,諸如雲貴首位狀元趙以炯、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的丁寶楨、進士出身,位列《康熙字典》編撰官第三位的周漁璜等等,不勝枚舉。今天說說一位為貴州讀書人在乾隆皇帝面前爭取利益並得到乾隆恩準的大人物。
  • 兵部尚書故裡之爭:因明代「高考移民」?
    兵部尚書故裡之爭:因明代「高考移民」?、福建巡撫、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職。1640年,崇禎皇帝大怒之下,將熊文燦砍頭。崇禎共斬殺過7位督師大臣,包括熊文燦以及更有名氣的袁崇煥等。  7月,瀘州市敘永縣文聯組織召開研討會,探討明代兵部尚書熊文燦的籍貫,認為他應是當時的貴州永寧衛人,也就是現在的敘永人。然而,瀘縣則認為,熊文燦應是瀘縣雲錦鎮人。日前,雲錦鎮已規劃建設熊文燦公園。
  • 兵部尚書是一個什麼職位?
    兵部尚書一看名字,就知道肯定和軍隊有關係。要搞清楚兵部尚書是個什麼職位?我們還要從兵部的源頭說起。三省一般是指: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六部由尚書省統領,它們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每個部下面又設立四個司,總共為二十四司。三省制的前身來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兵尚書,兵部隸屬尚書省。那麼中書省和門下省又是幹什麼的呢?中書同中樞,是由皇帝直接管理的機構,也可以說是權力的核心機構。
  • 崇禎間17位刑部尚書中唯一善終的胡應臺和瀏陽僅有的祖孫兩進士
    歷朝歷代的科舉考試,瀏陽在宋、元、明、清先後出過幾十位進士,但在276年的明代,瀏陽只出了劉宗海、鄧巍、胡廷黼、胡應臺4位進士,其中瀏陽安定胡氏家族就有兩位,胡廷黼、胡應臺是親祖孫關係,是瀏陽科舉史上僅有的祖孫兩進士。
  • 在古代,兵部尚書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
    兵部隸屬於尚書省,是尚書省下面的六大主要職能部門之一,兵部下屬有職方司(負責地方事事防務的規劃、軍事地圖的繪製等)、駕部司(負責軍事交通的規劃)、庫部司(負責武器裝備的儲藏等)等,隋唐時代兵部的性質屬於「軍事行政部門」,兵部尚書不負責指揮軍隊打仗,也不是國家軍事決策機關,而是負責全國的日常軍事行政事務的機構,比如處理軍隊武官的考核和任免、軍事基礎設施的建設、軍隊武器裝備的儲藏供應等,隋唐時代兵部尚書為正三品
  • 大清王朝最後的12位六部滿漢尚書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的設立,保證了中央行政機構的順利運行。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沿用了這一套延續千年的官制。順治皇帝入主中原後,六部開始分設滿漢尚書各一名,以滿尚書為主官。
  • 明朝崇禎皇帝,在位17年,省吃儉用勤勤懇懇,為何還是亡了江山?
    明朝崇禎皇帝,在位17年,省吃儉用勤勤懇懇,為何還是亡了江山?文│楠說自古以來王朝更替在數千年的歷史當中似乎已經是屢見不鮮,夏桀暴虐而商湯除之,商周殘暴而武王伐之,似乎每次王朝的更替都是因為在位者暴虐無道而更替者上應天理,不過並非每一位亡國之君都是殘暴不仁,比如明朝末帝崇禎,崇禎帝在位時期為政勤勉,因為入不敷出所以十分節儉,以至於平常所用飯菜和百姓中富戶差不多,身上的衣服除了龍袍之外的內衫滿是補丁
  • 明代兵部尚書困境:皇帝明明缺人,卻因怕「兵權旁落」而處處設限
    朱元璋對六部尚書尤其對要害部門的兵部尚書遴選尤慎,且途徑多重,有被薦舉的,如餘倫;有出身監生的,如李徴;有出身進士的,如沈溍、秦逵;有朱元璋起義時的同盟者,如單安仁、唐鐸等。我們從這些「不拘一格」的選人方式上,就能看出,其實明代的時候,皇帝還是很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