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數南明政權,歷經弘光帝、隆武帝、永曆帝三朝,其中還包括魯王政權和紹武政權。
弘光時期的兵部尚書有兩人。
一人是崇禎年間的遺老——兵部尚書史可法,弘光政權建立後被授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職位。
另一人是馬士英,馬士英乃是極力擁立福王稱帝的幕後黨派首腦。
崇禎帝自縊後,一開始史可法等人慾立德行更佳的潞王朱常淓為帝,但是馬士英被等人武力奪權。弘光帝上位後,馬士英理所當然被授東閣大學士及兵部尚書職位。
圖1-1. 南京紫禁城東華門
史可法與馬士英兩人,樸素點講,一忠一奸。
史可法作為著名的民族英雄,從早年為官到後來殉國,都有許多可供表彰的事跡,這裡不加以贅述;
反觀馬士英,此人乃是挑動南明政權黨爭的罪魁禍首,以前朝遺毒禍害後朝,其殉國後仍舊為當時人所不恥。
圖1-2. 江蘇揚州史可法祠
史可法與馬士英不屬於同時代人物,兩人年齡相差十歲左右。
馬士英出生於1591年,史可法出生於1602年。
馬士英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進士,史可法則是崇禎元年(1628年)的進士。
圖1-3. 明經進士匾
兩人的官場歷程相差也有些大。
馬士英的仕途走得很順暢,從南京戶部主事到廬鳳總督,基本沒有碰到什麼坎坷;史可法則不然,崇禎年間各地農民叛亂嚴重,他早年便因為鎮壓民變不力而獲罪。
雖然最後明廷準允其戴罪立功,但是仕途還是多了一分驚險!
圖1-4. 史可法絕命書
隆武時期最為人稱道的地方便是消除黨爭,這也是隆武帝賢名的來源。
隆武帝時期大肆、大量濫用人才,當時的兵部尚書便是吳春枝。
吳春枝,字元萼,江蘇宜興人,崇禎十年(1638年)進士。
歷任平湖、海鹽、嘉善知縣,以機警著稱。
除他之外,張肯堂被授吏部尚書職位,何楷被授戶部尚書職位,周應期被授刑部尚書職位,鄭瑄被授工部尚書職位。
恰巧的是,馬士英、史可法、吳春枝三人都為相差十年左右的進士,可以認為是不同時代的象徵了。
但是,吳春枝遠不如馬士英和史可法有名氣,其才能也遠遠不如。
圖2-1. 江蘇宜興大覺寺
隆武時期還有一位兵部尚書,即鄭經的嶽父——鄭成功的親家唐顯悅。
唐顯悅,字子安,號梅臣、枚臣,又號泊庵。
他是1593年生人,
老家是福建莆田仙遊縣鯉城鎮。
他的官場之路也頗為順暢,而且可以說官位穩步升級。
他是明熹宗時期天啟二年(1622年)的進士,當時授諸暨縣令。
此後改湖州教授。
之後,轉國子助教,遷南京戶部主事,轉南京戶科給事中。
然後,升四川副使,出知襄陽府,累官嶺南巡道。
明亡後從唐王朱聿鍵,官拜兵部右侍郎及兵部尚書。
圖2-2. 福建莆田仙遊縣-木雕靈芝的製作
永曆帝在廣東肇慶監國後,以丁魁楚為首席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丁魁楚,字中翹,號光三。
歸德府永城人,即現在的河南省永城馬牧鄉丁老家。
丁魁楚是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
丁魁楚本人的宦海經歷也十分傳奇,大可以大書特書,但此處不加以贅述。
總之,丁魁楚擁立桂王朱由榔(即永曆帝)監國的時候,他的職位是當時的兩廣總督,而這不是他第一次當總督。
圖3-1. 河南永城芒碭山漢服秀——劉邦斬白蛇起義處
魯王政權中錢肅樂與張煌言兩人都曾官拜兵部尚書。
錢肅樂(1606-1648),明末官員、抗清英雄。字希聲,一字虞孫,號止亭,漢族,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
錢肅樂是崇禎十年(1638年)的進士,和上文提到的吳春枝是同年。
錢肅樂在崇禎年間歷任太倉知州、刑部員外郎。
此後遣使請魯王監國,任右僉都御史、進東閣大學士。
1647年,即永曆元年,被魯王授兵部尚書。
圖4-1. 浙江寧波城隍廟步行街天封塔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1620年出生於鄞縣(今浙江寧波),和錢肅樂是同鄉。
張煌言是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舉人,他考中舉人不久後明朝即宣告覆滅。錢肅樂在鄞縣招募兵員反清復明時,從者雲從,張煌言也毅然參加。
此後,張煌言積極抗清,官拜南明兵部尚書。
張煌言死後,被後人與嶽飛、于謙並列為「西湖三傑」,是為後代所推崇的英雄人物。
圖4-2. 張蒼水雕像
紹武政權是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在大學士蘇觀生的攛掇下匆匆建立的政權,在歷史上僅僅持續了四十一天。
這一政權的建立有兩點引人注意的地方;
①它的建立並不是為了反清復明,而是為了爭奪帝統,即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內鬥;
②它的覆滅使得廣州的二十四位明朝藩王盡皆死亡,南明總共34位藩王,如此真的就不剩幾個了。換句通俗點的話說,南明大臣以後要擁立藩王都很難找得到人了。
除此之外,於我個人而言,當看到主導者是蘇觀生時,我有一些失望。
蘇觀生早年以「三不要老爺」聞名,曾說出「我不要官、不要錢、不要權」的豪言,最終卻在帝統面前喪失原則,加速了南明王朝的覆滅。
嚴格意義上來說,蘇觀生不是當時的兵部尚書,但是他以大學士的官職掌兵部。
圖5-1. 中山大學「乙丑進士」牌坊-建於崇禎八年(1635年)
歷覽南明政權的這些兵部尚書,其中有不少的民族英雄、抗清英雄,諸如史可法、張煌言、錢肅樂等;
也有不少人素有賢名,如吳春枝、唐顯悅、丁魁楚等人;
數來數去,就一個馬士英因為黨爭而身敗名裂。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為了一己私利而將國家利益置之不顧是會遭人唾棄的。
當時的統治者並沒有懲罰這些黨爭的人,甚至隆武帝還對此前所有參與黨爭的人不予追究,但是大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富不仁遲早會被人唾棄!
圖6-1. 盡忠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