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可以說是這幾年炙手可熱的文化明星,全國各地舉辦的各類研討活動時常佔領媒體重要位置,圍繞二十四節氣發展的文化產業、文創產品,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這種現象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依然生機勃勃、熠熠生輝,讓人不禁為中華文明的不朽生命力而讚嘆唏噓。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質疑,提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
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淮南子•天文訓》記載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日是冬至。究競二十四節氣應以「立春」為首,還是以「冬至」為首呢?這決定於對四季節氣的劃分方法及其功用。已知劃分方法計有五種,即天文劃分法、氣象劃分法、古代劃分法、農曆劃分法和氣候統計法。其中歷史上多採用的劃分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天文劃分法,即以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為夏季,以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為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為春秋季。此天文劃法把春分到夏至稱為春季,把夏至到秋分稱為夏季,把秋分到冬至稱為冬季,把冬至到春分稱為冬季。天文的分類法主要是來標註太陽的位置及晝夜長短的,其意義在於天文科學方面。第二種為古代劃分法,就是以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即自古至今通用的四季分類法。這個分類法是以立春(黃經315度)為春季開始,至穀雨結束;以立夏(黃經45度)為夏季開始,至大暑結束;以立秋(黃經135度)為秋季開始,至霜降結束;以立冬(黃經165度)為冬季開結,至大寒結束。
登封市文化館館長閆松濤說:天文劃分法把冬至放第一個節氣排序二十四節氣,有兩個不利方面。一是把一年四季搞亂,冬和春、春和夏、夏和秋,秋和冬混為一體,使四季不明;二是與生活習慣不符,冬至過後,是小寒和大寒,天氣越來越冷,農曆新年久等未到,春的氣象久不發生,使人感覺不到新年新氣象的開始。這兩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我們智慧的古人早已發現和思考,並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與四季輪迴和生產生活更為應時應景的排序,既把立春排序為二十四節氣第一個節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古代劃分法。這樣排序後,立春一般都在農曆春節前後,有時還會與除夕和春節重合,比如2019年除夕就與立春重合,而2038年又會出現春節與立春的重合。
另據了解,古代二十四節氣與陰曆並和使用,統稱陰陽合曆或農曆。二十四節氣既農曆中陽曆部分,農曆中的陰曆是以月亮圓缺作為記日的方法,陰曆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防止農曆年月與回歸年四季脫節,設置了閏月。有閏月的陰曆年就成了13個月,可能會出現當年有兩個立春,而次年沒有立春,俗稱無春年。但這並不是真的當年沒有立春,只是把這年的立春擠到了前一閏月年歲尾。當採用公曆記日後,立春年年都有,且一般都在公曆的2月3日、4日。立春過後不久,中原大地的迎春花就會相繼開放,一派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的氣象,古代劃分法對二十四節氣的排序可謂應季、應時、應景,基本上反映了中原大地四季氣候物候變化狀況,並以此為準來安排農業生產和生活,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長期實踐和積累的科學、民俗體系。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全國各地對二十四節氣文化的關注熱愛和傳承保護程度迅速升溫,加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各地都拿出了不同證據來證明本地與二十四節氣的緊密關係。有拿遺址推測的,有拿文獻對照的,也有拿文物實證的。讓二十四節氣源流問題也變得撲朔迷離、趣味橫生。
不過各地有各地的看法,學術界主流的看法還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原因很簡單,二十四節氣是古代曆法組成部分,而曆法只能在古代的政治中心制定,然後頒布四方。《史記》記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從文獻層面印證了黃河中下遊地區是古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同時又進一步界定了更核心的位置就在河南省的環嵩山地區。
俯瞰環嵩山地區,西有九朝古都洛陽,東有七朝古都開封,中有商朝古都鄭州。人文始祖黃帝誕生於嵩山東麓新鄭軒轅丘,立國始祖大禹建都於嵩山南麓古陽城,河洛古國位於嵩山北麓的鞏義市,二里頭遺址位於嵩山西麓的偃師市。據統計,在環嵩山百餘裡內,發現周代以前的考古遺址就多達217處。從文物層面印證了這裡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綿延數千年的古代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也是由此而來。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積澱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從「兩至兩分」到春秋戰國的30個節氣,再到西漢《淮南子》收錄的24節氣,前後經歷了八百多年。河南省登封市地處黃河中下遊的中嶽嵩山腹地,矗立於該市告成鎮的周公測景臺和觀星臺,是目前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建築,見證了古代天文曆法和二十四節氣從萌芽、發展、定型到精準的各個歷史進程,是當前和今後開展二十四節氣天文科普活動的最生動文化空間。
二十四節氣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後,在文旅部非遺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中國農業博物館指導組織下,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館、河南省內鄉縣衙博物館、湖南省安仁縣文化館等五省十個參與聯合申遺的社區,和此後又吸納的恭王府博物館及淮南市,組成十加二傳承保護群體,按照我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出的二十四節氣五年保護承諾,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傳承保護工作。一度被文旅部非遺司認定為二十四節氣在全國人類非遺項目中,是傳承保護活動開展最有活力和成效的範例。(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勝昔)
[ 責編:李伯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