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2020-12-14 光明網

  二十四節氣可以說是這幾年炙手可熱的文化明星,全國各地舉辦的各類研討活動時常佔領媒體重要位置,圍繞二十四節氣發展的文化產業、文創產品,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這種現象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依然生機勃勃、熠熠生輝,讓人不禁為中華文明的不朽生命力而讚嘆唏噓。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質疑,提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

  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淮南子•天文訓》記載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日是冬至。究競二十四節氣應以「立春」為首,還是以「冬至」為首呢?這決定於對四季節氣的劃分方法及其功用。已知劃分方法計有五種,即天文劃分法、氣象劃分法、古代劃分法、農曆劃分法和氣候統計法。其中歷史上多採用的劃分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天文劃分法,即以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為夏季,以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為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為春秋季。此天文劃法把春分到夏至稱為春季,把夏至到秋分稱為夏季,把秋分到冬至稱為冬季,把冬至到春分稱為冬季。天文的分類法主要是來標註太陽的位置及晝夜長短的,其意義在於天文科學方面。第二種為古代劃分法,就是以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即自古至今通用的四季分類法。這個分類法是以立春(黃經315度)為春季開始,至穀雨結束;以立夏(黃經45度)為夏季開始,至大暑結束;以立秋(黃經135度)為秋季開始,至霜降結束;以立冬(黃經165度)為冬季開結,至大寒結束。

  登封市文化館館長閆松濤說:天文劃分法把冬至放第一個節氣排序二十四節氣,有兩個不利方面。一是把一年四季搞亂,冬和春、春和夏、夏和秋,秋和冬混為一體,使四季不明;二是與生活習慣不符,冬至過後,是小寒和大寒,天氣越來越冷,農曆新年久等未到,春的氣象久不發生,使人感覺不到新年新氣象的開始。這兩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我們智慧的古人早已發現和思考,並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與四季輪迴和生產生活更為應時應景的排序,既把立春排序為二十四節氣第一個節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古代劃分法。這樣排序後,立春一般都在農曆春節前後,有時還會與除夕和春節重合,比如2019年除夕就與立春重合,而2038年又會出現春節與立春的重合。

  另據了解,古代二十四節氣與陰曆並和使用,統稱陰陽合曆或農曆。二十四節氣既農曆中陽曆部分,農曆中的陰曆是以月亮圓缺作為記日的方法,陰曆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防止農曆年月與回歸年四季脫節,設置了閏月。有閏月的陰曆年就成了13個月,可能會出現當年有兩個立春,而次年沒有立春,俗稱無春年。但這並不是真的當年沒有立春,只是把這年的立春擠到了前一閏月年歲尾。當採用公曆記日後,立春年年都有,且一般都在公曆的2月3日、4日。立春過後不久,中原大地的迎春花就會相繼開放,一派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的氣象,古代劃分法對二十四節氣的排序可謂應季、應時、應景,基本上反映了中原大地四季氣候物候變化狀況,並以此為準來安排農業生產和生活,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長期實踐和積累的科學、民俗體系。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全國各地對二十四節氣文化的關注熱愛和傳承保護程度迅速升溫,加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各地都拿出了不同證據來證明本地與二十四節氣的緊密關係。有拿遺址推測的,有拿文獻對照的,也有拿文物實證的。讓二十四節氣源流問題也變得撲朔迷離、趣味橫生。

  不過各地有各地的看法,學術界主流的看法還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原因很簡單,二十四節氣是古代曆法組成部分,而曆法只能在古代的政治中心制定,然後頒布四方。《史記》記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從文獻層面印證了黃河中下遊地區是古代中國的政治中心,同時又進一步界定了更核心的位置就在河南省的環嵩山地區。

  俯瞰環嵩山地區,西有九朝古都洛陽,東有七朝古都開封,中有商朝古都鄭州。人文始祖黃帝誕生於嵩山東麓新鄭軒轅丘,立國始祖大禹建都於嵩山南麓古陽城,河洛古國位於嵩山北麓的鞏義市,二里頭遺址位於嵩山西麓的偃師市。據統計,在環嵩山百餘裡內,發現周代以前的考古遺址就多達217處。從文物層面印證了這裡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綿延數千年的古代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也是由此而來。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積澱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從「兩至兩分」到春秋戰國的30個節氣,再到西漢《淮南子》收錄的24節氣,前後經歷了八百多年。河南省登封市地處黃河中下遊的中嶽嵩山腹地,矗立於該市告成鎮的周公測景臺和觀星臺,是目前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建築,見證了古代天文曆法和二十四節氣從萌芽、發展、定型到精準的各個歷史進程,是當前和今後開展二十四節氣天文科普活動的最生動文化空間。

  二十四節氣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後,在文旅部非遺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中國農業博物館指導組織下,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館、河南省內鄉縣衙博物館、湖南省安仁縣文化館等五省十個參與聯合申遺的社區,和此後又吸納的恭王府博物館及淮南市,組成十加二傳承保護群體,按照我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出的二十四節氣五年保護承諾,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傳承保護工作。一度被文旅部非遺司認定為二十四節氣在全國人類非遺項目中,是傳承保護活動開展最有活力和成效的範例。(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勝昔)

[ 責編:李伯璽 ]

相關焦點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疑問,表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
  • 冬至、立春、春節,哪個才是歲首?生肖屬相又從何時算起?
    冬至、立春、春節,哪個才是歲首?生肖屬相又從何時算起? 文:枯木 然而近幾年卻有不少爭論,有的認為是立春為歲首,有的認為是春節(正月初一)開始,更有的認為是冬至開始屬相變換,為此還經常爭論不休。那麼,產生原因何在?
  • 二十四節氣-立春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幹支歷的歲始,乃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代表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二十四節氣」原是依據北鬥七星鬥柄旋轉指向確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著密切關係。「十二月建」和「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的基本內容,幹支曆法將一「歲」(攝提)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鬥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子醜」)。以北鬥星鬥柄所指方位作為確定月份的標準,稱為鬥建(亦稱「月建」),分別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
  • 老樹畫畫:二十四節氣,由立春開頭,在四季流轉
    二十四節氣歌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引起的地面氣候的變化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劃分為二十四段,分配於十二月中,這樣每月得兩個節氣,月首叫「節氣」,月中的稱「中氣」,兩者相隔半個月。
  • 今日寒露——淺談二十四節氣
    立春為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而大寒則為歲末,二十四節氣輪換更替,循環往復,一周期乃一歲也。到了漢武帝時期,採用土圭測日影法,將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的這天作為了冬至,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終於大雪。
  •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首,一年最美好的開始
    東風解凍是立春的一候氣象。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舊時有很多的慶祝活動在這一天展開,其實現在的「春節」是在立春。西方以神的降臨日作為慶典,我們因東風送暖,而普天同慶。這種緣由,讓人想到了山海經裡關於盤古的記載:說天地渾沌如雞子,陽清上升為天,陰濁下沉為地,盤古在其中。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立春: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來確定的,反映的是季節的變化,是我國在農耕社會時期重要的農業生產指導策略,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預知氣候冷暖雨雪的重要依據。
  • 二十四節氣是公曆產物 最早制定出冬至
    反映氣候和物候變化規律  二十四節氣並非農曆產物  不少人都認為,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產物,其實,二十四節氣是由地球繞太陽運行時在公轉軌道上所處的固定位置確定的。人們規定,地球在360度公轉的軌道上,從0度起每轉15度處於一個節氣。
  • [二十四節氣·立春]一年之計在於春
    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
  • 二十四節氣與北京城
    流傳廣泛的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用簡約的方式,按照時間順序,對24個節氣名稱一一進行了列舉。順天應時: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精神二十四節氣和現在通行的公曆一樣,都是太陽曆。但與公曆不同的是,它是太陽曆和物候歷的精妙結合。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即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曆範疇。
  • 二十四節氣立春|農諺「立春是晴天,不用問神仙」,2020年景如何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一,陽曆2月4日,二十四節氣中的打頭節氣「立春」,在農村也叫「打春」,過了立春天氣會一天比一天的暖和。立春節氣將至,「立春」在農村老百姓的眼裡,是「一年之計在於春」的隆重,是春夏秋冬四季之首,是大自然發出要修整土地,播種入土的信號,是莊稼進入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模式的開始,萬物開始復甦生長,春天的到來。立春又稱咬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
  •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為什麼要吃春卷?
    立春不僅僅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而且是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又稱之為「打春」,立春這天是有很多的習俗的,其中以吃春卷最為常見,所謂的春卷就是將火腿絲、豆芽、乾絲等做成菜,然後卷在薄薄的麵皮裡面,有點兒像我們大家現在所吃的那種烙饃卷菜。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曆」。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曆」。那麼,二十四節氣究竟形成於何時?筆者曾認真研究了炎帝史料,從中發現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時代。  上古時代,天人合一。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中國古代曆法之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來。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別在十二個月裡面。
  • 二十四節氣 | 冬至
    一、簡介 依照我國傳統的曆法,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冬至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它既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起源於春秋時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 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書作品之《冬至》
    起承兩句「至夜綿長不寐天,黃鐘歌舞慶豐年」,「綿長」一詞寫出了冬至節氣晝短夜長的特點。同時,又用「不寐」烘託出節日的氣氛。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現在的春節。至今,人們還保留著「冬至」就是過「小年」的習俗。詩人用敲黃鐘、唱歌跳舞勾畫出了人們慶祝豐收的場景。轉合兩句「團圓餃子長壽麵,莫忘陽泉寢被寒」,描寫的是冬至節日習俗文化,這些習俗文化延續至今而且不斷發展。
  •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由來、日期及含義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1、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是反映季節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是象徵溫度變化的,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是反映降水現象的,驚蟄、清明兩個節氣是反映物候現象的,小滿、芒種兩個節氣是反應農事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