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曆法之二十四節氣

2020-12-07 名師領讀模範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來。

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別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與季節、溫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聯繫,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春分、利分、夏至、冬至是季節的轉折點。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賽五個節氣是表示最熱、最冷的出現時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現象;也反映氣溫下降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況和程度;驚蟄、清明、小滿、芒種是反應特徵和農作物生長情況。

思考題: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天氣逐漸回暖,廣闊大地將呈現一片萬物復甦的景象,這一天春季開始。

雨水: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漸增多。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萬物,墊伏地下冬眠的動物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分就是半,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叫春分,太陽正好直射赤道。這天的白天和夜晚一樣長。

清明:清潔明淨的意思。氣候溫暖,草木繁茂,天氣明朗。

穀雨: "雨生百穀"的意思。這一雨量增多,對穀物生長有利。

立夏:夏季開始,作物生長旺盛。

小滿:滿指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漸飽滿,但是沒有成熟。

芒種:在這個時期,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進入夏收夏種的大忙時期。所以,農諺中有"芒種忙種"的說法。

夏至:至者權也,這一天日影短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氣溫將繼續升高。

小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表示還沒有達到最炎熱的程度。這時正值初"伏"前後,進入炎熱初期。

大暑: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正當中"伏"前後。

立秋:暑去涼來,秋天開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後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白露:這一時期氣溫下降較快,夜間較涼,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體上凝結為白色露珠,因此早上露水較重。

秋分: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再次相等,從這一天後,北半球日短夜長。

寒露:氣溫繼續下降,入夜已寒氣襲人,露滴凝冷,是氣候將逐漸由涼變冷的意思。

霜降:開始降霜的意思。天氣漸涼,夜間露水可以凝成小晶冰

立冬:冬是終了,是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小雪:北方開始降雪,但雪量還小,次數也不多。

大雪:雪將由小到大,降雪天數和降雪量比小雪節氣增多,地面漸有積雪

冬至: 日影最長,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長,並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小寒:冷氣積久而為寒,天氣寒冷,小寒表示還沒到最寒冷的時期

大寒:天氣冷到極點,到了天寒地凍的時期。人們習慣把這節氣當作一年中最冷的時期(實際上"小寒"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長期對天文、氣象、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是我國勞動人民獨有的偉大科技成果,在我國廣大農村開展農事活動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一般更適用黃河流域帶的農事活動。為了便於記憶人們把它編成節氣歌,有人還寫成七言詩。

相關焦點

  • 從農曆到二十四節氣——兼收並蓄的中國古代曆法
    傳說上古的黃帝創造了曆法,至遲在商代時期,中國已經有了詳盡的天象記錄以及曆法。除了指導農業生產以外,中國古代許多宗教性節日都必須根據天象制定,御用天文學家必須不斷地觀測天象,以修正曆法,安排節日。至遲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使用著綜合太陽和月球運行規律的陰陽曆,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農曆。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朔望月|曆法|月球|二十四節氣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產物,為何與公曆的時間最吻合?
    我們現在使用的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我國古代二十四節氣和西方公曆的結合,在四百多年前,我國沿用了數百年的曆法年久失修,誤差越來越大,後來在外國傳教士湯若望等人的領導下,根據公曆修訂了二十四節氣(主要修改節氣的時間),然後一直沿用至今。
  • 曆法二十四節氣
    是的,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秋分這一天白天和晚上是一樣長的。那在秋分之後,我們的白天變短,晚上變長;但是,如果你生活在南半球,你那裡的變化則是相反的。今天露露就要和你聊一聊二十四節氣。說到二十四節氣,就要先說說中國的農曆。相傳農曆創始於夏代,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完善,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推行,一直沿用到今天。
  • 古埃及曆法與「二十四節氣」驚人相似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呂迎旭)日前,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再次引起人們對這一古老民間曆法的關注。在埃及,也有一部歷史久遠並傳承至今的曆法,它與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 知識分享:二十四節氣和曆法
    二十四節氣和曆法: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合曆  節氣與太陽曆  太陽曆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和民族通用的曆法,簡稱陽曆,又稱「公曆」。中國於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正式開始採用公曆。  二十四節氣也是太陽曆。二十四節氣按照曆法的定義也是一種曆法,可以稱為「節氣歷」,它和古埃及的太陽曆可謂並駕齊驅。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先民們通過土圭觀察日影的變化確立了「二至」「二分」節氣,又通過「二至」、「二分」節氣的回歸計算,得出了一個回歸年大約是365~366天的論斷。
  • 從甲骨歷到二十四節氣,中國的曆法是如何演變的?
    但是,這卻未必是一件好事,中國的傳統日曆,並不僅僅是一個日曆,它還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日曆對應的當然是曆法。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而曆法的形成,正與中國古人長期從事農業活動有關,那些曾被掛在牆上的泛黃紙張,集合了天文學、氣象學等知識,對古代百姓的農業活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
    2020年1月3日,《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首發式並同名研討會在山西翼城舉行。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通過觀測太陽運動規律,認識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也是人們日常預知氣候變化晴雨冷暖的參考。
  • 二十四節氣與中國的陰陽合曆
    二十四節氣很有可能是從初民對物候的觀察記錄發展而來的,因為每年的物候變化正是地球周年繞日公轉造成的,所以物候變化與太陽周年視運動是對應的。在傳世曆法中,每逢列有二十四節氣表時,常將「七十二候」與之對應,附於每節氣之下,每氣三候,這明顯提示了二十四節氣的來源與先民的物候觀察大有關係。  二十四節氣體系成立之後,古人對節氣的推求又精益求精。
  • 歷史明珠:中國古代偉大的科技成就——農曆二十四節氣
    但是這四十八個字卻濃縮了古代中國的科學家對於太陽周期運動觀察和掌握的精華。那接下來就用事實來告訴大家二十四節氣有多科學。歷史沿革上古時代人們通過夜觀天象授時定法就已經基本掌握了天文規律,正是由於上古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對於宇宙和天象的探索,所以在文明之初就奠定了曆法的基礎。
  • 二十四節氣的確定是戰國曆法的最大成就世界各國皆有曆法
    直至今天,有些古代文明學者,面對一些遠古高度科學文明遺蹟,用已有的人類文化理論不能做解釋時,就回到地球曾經有過多次高級生命存在的假說。照此來說,居維葉的「激變」與鄭光祖的「災變」思想並不是完全消極的。鄭光祖對自然界長期細緻的觀察,為他的進化學說提供了相當豐富的例證,只是由於他囿於中國古代科學的傳統。他沒有也不可能將這些材料加工成一篇近代意義上的材料論文。假如能那樣的話,進化論的創立者就不該是達爾文了。為什麼說二十四節氣的確定是戰國曆法的最大成就世界各國皆有曆法。它是在人類對天文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和對天象變化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係認識到一定程度之後產生的。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的智慧結晶,是先民在認識自然,與自然共存過程中,通過對客觀世界規律把握,總結出來的特有的曆法體系。2017年聯合國批准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
    上一篇文章寫到「大寒」,懷著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仰,我決定再寫一篇文章來介紹一下這偉大的發明創造——二十四節氣!也希望大家能夠傳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下去,不再做那種「崇洋媚外」、認為中國古代文化都是糟粕的人了!
  •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質疑,提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  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淮南子•天文訓》記載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日是冬至。
  • 二十四節氣那些事兒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 谷星月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農業生產與太陽、氣象間的關系所創造的獨特曆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有關農事季節與氣候變化規律的寶貴經驗,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
  • 元旦由來的背後,隱藏著道教與中國古代曆法相輔相成的關係
    本文通過對元旦由來的初探,延伸至農曆、二十四節氣等曆法名詞的介紹,來看道教與中國曆法在起源、演化、傳承發展上的關係。元旦,即公曆「新年」,代表著新一年的第一天。在世界大多數國家,公曆為通用曆法。在中國,尤其進入20世紀之後,雖然經歷過幾次存廢的討論,但最終作為中國傳統曆法的農曆,得以保留。
  • 不得不看的曆法知識之「二十四節氣」與農曆有著什麼聯繫?
    【二十四節氣】與農曆有著什麼聯繫?為什麼中國使用的曆法稱為陰陽合曆?公曆的閏年多一天固定加在2月裡,農曆閏月則要以二十四節氣作為依據,將沒有中氣的農曆月閏入前一個月令中。冬至的太陽與地球要知道二十四節氣是如何應用到農曆閏月中,我們就得了解這富有華夏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與北京城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古代民眾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不斷求索、認知、總結的智慧結晶。它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但最晚在西漢初年,24個節氣就已經全部出現了。漢武帝時將其納入曆法,從此,節氣就成為中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認為,二十四節氣起源於四季分明、農業發達的黃河中下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