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那裡的天氣有什麼變化嗎?是不是天黑的時間比之前早了呢?是的,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秋分這一天白天和晚上是一樣長的。那在秋分之後,我們的白天變短,晚上變長;但是,如果你生活在南半球,你那裡的變化則是相反的。今天露露就要和你聊一聊二十四節氣。
說到二十四節氣,就要先說說中國的農曆。相傳農曆創始於夏代,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完善,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推行,一直沿用到今天。農曆也被稱為夏曆和漢歷,俗稱為「陰曆」,是中國古代通過天象推算年、月、日的方法。
農曆的「月」是根據月亮的變化確定的。古人把月亮圓缺的一個周期稱為一個「朔望月」,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天稱為「朔日」,定為每月的初一;月亮最圓的那天稱為「望日」,定為每月的十五或十六。從朔到望,再從望到朔的一個變化周期,被定為一個月的長度。
聽到這裡,你有沒有被這些天文術語弄得暈頭轉向呢?希望露露講得還算清楚。如果你沒有完全明白,那也沒有關係,只要你對農曆有大概的印象,並且知道以月亮的變化計算農曆的月就夠用了。那接下來,我們來說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冬至和夏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天氣、日月運行位置,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一等份取了專有的名字,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前面我們說到了農曆月的確定,但是農曆並不是單純地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它也包括太陽的運行,所以民間俗稱農曆為「陰曆」並不正確。古代的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太陽對農事生產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曆法中加入了反應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來指導農事活動。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黃道也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我們可以把黃道想像成一個圓形的錶盤,將這個錶盤平均分為二十四等份,春分在零度的位置,也是錶盤的12點位置,太陽從春分點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這個過程所經歷的時間稱為一個回歸年,也是農曆中「年」的長度。
春季的節氣有: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穀雨,其中立春和雨水是正月的節氣,驚蟄和春分是二月的節氣,清明和穀雨是三月的節氣,以此類推,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個月內有兩個節氣;夏季的節氣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節氣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節氣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節氣的日期在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和21日,下半年在8日和23日,有時前後相差1-2天。
二十四節氣中的八個節氣是非常重要的,它們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它們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了一年的四季。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秋分的「分」有「平分」的意思,秋分這一天太陽到達黃道180度的位置,這個位置在錶盤的6點位置,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白天和晚上的時間是一樣長的。秋分之後北半球的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秋分也是秋季的中間點,每個季節大約有90天,秋分正好平分了秋季的90天。南方的氣候由秋分開始才正式進入秋季。另外,在農事上,秋分是秋收、秋耕和秋種的繁忙時節,但也是收穫的大好時節。
聽露露說了這麼多,你有什麼感想呢?露露不禁要感嘆大自然是多麼的奇妙啊,月亮的圓缺、晝夜的交替、四季的變化,都按著各自特有的規律運行著,這些規律不斷地給人們啟示,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前進。這些規律好像從一開始就被設立好,又好像有一股力量託著它們周而復始地運作著。《聖經》上這樣記載著,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於是神造了太陽、月亮和眾星,將它們排列在天空,管理晝夜,分別明暗。」創造論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可笑呢?事實上,它確實是不容易被接受的。但現在請你留意身邊的一件物品,書桌,檯燈,一支筆,一本本子,或者是你的手機,你會發現它們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然後被生產出來的。它並不是憑空的自然而然地出現,那麼浩大無邊的宇宙又是怎樣出現的呢?自然界的每一樣事物都在述說著神奇妙的作為,只要你願意去發現,你就會看到。
你對神的創造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你發電郵來和我分享,電郵地址是: wuguojie@liangyou.net,你也可以給生活無國界的微信公眾號留言,請在留言中註明是給露露的。天氣轉涼了,親愛的你要記得添加衣服,注意不要感冒了。一路有你,感謝你的陪伴,我是露露,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