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二十四節氣

2021-01-13 happy life

今天,你那裡的天氣有什麼變化嗎?是不是天黑的時間比之前早了呢?是的,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秋分這一天白天和晚上是一樣長的。那在秋分之後,我們的白天變短,晚上變長;但是,如果你生活在南半球,你那裡的變化則是相反的。今天露露就要和你聊一聊二十四節氣。

說到二十四節氣,就要先說說中國的農曆。相傳農曆創始於夏代,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完善,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推行,一直沿用到今天。農曆也被稱為夏曆和漢歷,俗稱為「陰曆」,是中國古代通過天象推算年、月、日的方法。

農曆的「月」是根據月亮的變化確定的。古人把月亮圓缺的一個周期稱為一個「朔望月」,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天稱為「朔日」,定為每月的初一;月亮最圓的那天稱為「望日」,定為每月的十五或十六。從朔到望,再從望到朔的一個變化周期,被定為一個月的長度。

聽到這裡,你有沒有被這些天文術語弄得暈頭轉向呢?希望露露講得還算清楚。如果你沒有完全明白,那也沒有關係,只要你對農曆有大概的印象,並且知道以月亮的變化計算農曆的月就夠用了。那接下來,我們來說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中就有了冬至和夏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天氣、日月運行位置,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一等份取了專有的名字,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前面我們說到了農曆月的確定,但是農曆並不是單純地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它也包括太陽的運行,所以民間俗稱農曆為「陰曆」並不正確。古代的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太陽對農事生產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曆法中加入了反應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來指導農事活動。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黃道也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我們可以把黃道想像成一個圓形的錶盤,將這個錶盤平均分為二十四等份,春分在零度的位置,也是錶盤的12點位置,太陽從春分點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這個過程所經歷的時間稱為一個回歸年,也是農曆中「年」的長度。

春季的節氣有: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穀雨,其中立春和雨水是正月的節氣,驚蟄和春分是二月的節氣,清明和穀雨是三月的節氣,以此類推,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個月內有兩個節氣;夏季的節氣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節氣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節氣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節氣的日期在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和21日,下半年在8日和23日,有時前後相差1-2天。

二十四節氣中的八個節氣是非常重要的,它們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它們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了一年的四季。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秋分的「分」有「平分」的意思,秋分這一天太陽到達黃道180度的位置,這個位置在錶盤的6點位置,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白天和晚上的時間是一樣長的。秋分之後北半球的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秋分也是秋季的中間點,每個季節大約有90天,秋分正好平分了秋季的90天。南方的氣候由秋分開始才正式進入秋季。另外,在農事上,秋分是秋收、秋耕和秋種的繁忙時節,但也是收穫的大好時節。

聽露露說了這麼多,你有什麼感想呢?露露不禁要感嘆大自然是多麼的奇妙啊,月亮的圓缺、晝夜的交替、四季的變化,都按著各自特有的規律運行著,這些規律不斷地給人們啟示,推動著人類社會的前進。這些規律好像從一開始就被設立好,又好像有一股力量託著它們周而復始地運作著。《聖經》上這樣記載著,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於是神造了太陽、月亮和眾星,將它們排列在天空,管理晝夜,分別明暗。」創造論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可笑呢?事實上,它確實是不容易被接受的。但現在請你留意身邊的一件物品,書桌,檯燈,一支筆,一本本子,或者是你的手機,你會發現它們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然後被生產出來的。它並不是憑空的自然而然地出現,那麼浩大無邊的宇宙又是怎樣出現的呢?自然界的每一樣事物都在述說著神奇妙的作為,只要你願意去發現,你就會看到。

你對神的創造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你發電郵來和我分享,電郵地址是: wuguojie@liangyou.net,你也可以給生活無國界的微信公眾號留言,請在留言中註明是給露露的。天氣轉涼了,親愛的你要記得添加衣服,注意不要感冒了。一路有你,感謝你的陪伴,我是露露,下次再見。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朔望月|曆法|月球|二十四節氣
    1為什麼要設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曆法中節氣的設置對我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節氣也演變產生了一些民間節日和民俗活動,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 古埃及曆法與「二十四節氣」驚人相似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呂迎旭)日前,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再次引起人們對這一古老民間曆法的關注。在埃及,也有一部歷史久遠並傳承至今的曆法,它與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 知識分享:二十四節氣和曆法
    二十四節氣和曆法: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合曆  節氣與太陽曆  太陽曆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和民族通用的曆法,簡稱陽曆,又稱「公曆」。  二十四節氣也是太陽曆。二十四節氣按照曆法的定義也是一種曆法,可以稱為「節氣歷」,它和古埃及的太陽曆可謂並駕齊驅。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先民們通過土圭觀察日影的變化確立了「二至」「二分」節氣,又通過「二至」、「二分」節氣的回歸計算,得出了一個回歸年大約是365~366天的論斷。又根據日影長短變化的規律,結合氣候寒暑變化的規律,相繼確定了「四立」節氣。
  •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產物,為何與公曆的時間最吻合?
    我們現在使用的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我國古代二十四節氣和西方公曆的結合,在四百多年前,我國沿用了數百年的曆法年久失修,誤差越來越大,後來在外國傳教士湯若望等人的領導下,根據公曆修訂了二十四節氣(主要修改節氣的時間),然後一直沿用至今。
  •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
    2020年1月3日,《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首發式並同名研討會在山西翼城舉行。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通過觀測太陽運動規律,認識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也是人們日常預知氣候變化晴雨冷暖的參考。
  • 從農曆到二十四節氣——兼收並蓄的中國古代曆法
    傳說上古的黃帝創造了曆法,至遲在商代時期,中國已經有了詳盡的天象記錄以及曆法。除了指導農業生產以外,中國古代許多宗教性節日都必須根據天象制定,御用天文學家必須不斷地觀測天象,以修正曆法,安排節日。至遲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使用著綜合太陽和月球運行規律的陰陽曆,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農曆。
  • 從甲骨歷到二十四節氣,中國的曆法是如何演變的?
    日曆對應的當然是曆法。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而曆法的形成,正與中國古人長期從事農業活動有關,那些曾被掛在牆上的泛黃紙張,集合了天文學、氣象學等知識,對古代百姓的農業活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日曆作為中國民俗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在當下社會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璀璨光芒。那麼現代人,究竟又該如何解讀日曆歷史文化呢?
  • 二十四節氣的確定是戰國曆法的最大成就世界各國皆有曆法
    為什麼說二十四節氣的確定是戰國曆法的最大成就世界各國皆有曆法。它是在人類對天文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和對天象變化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係認識到一定程度之後產生的。但是中國的曆法自古就比世界上其它國家所訂的曆法在內容上更為豐富。
  • 不得不看的曆法知識之「二十四節氣」與農曆有著什麼聯繫?
    【二十四節氣】與農曆有著什麼聯繫?為什麼中國使用的曆法稱為陰陽合曆?公曆的閏年多一天固定加在2月裡,農曆閏月則要以二十四節氣作為依據,將沒有中氣的農曆月閏入前一個月令中。冬至的太陽與地球要知道二十四節氣是如何應用到農曆閏月中,我們就得了解這富有華夏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那些事兒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 谷星月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祖先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農業生產與太陽、氣象間的關系所創造的獨特曆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有關農事季節與氣候變化規律的寶貴經驗,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
  • 二十四節氣與中國的陰陽合曆
    陰陽合曆中的陽曆成分  而此次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的二十四節氣,正是我們傳統陰陽合曆中的陽曆成分,是對太陽在黃道上的周年視運動 (實際上是地球的周年運動) 的描述,所以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中的日子才會如此固定。  二十四節氣首次完整出現於漢代《淮南子·天文訓》,其中部分名稱則已出現於先秦典籍中。
  • 二十四節氣與北京城
    流傳廣泛的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用簡約的方式,按照時間順序,對24個節氣名稱一一進行了列舉。順天應時: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精神二十四節氣和現在通行的公曆一樣,都是太陽曆。但與公曆不同的是,它是太陽曆和物候歷的精妙結合。
  • 二十四節氣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對我們今天來說作用並不太大了,不像是在古代農耕社會時期,農耕一定要根據二十四節氣的時間來進行,才不會錯過最佳的種植時期,讓農作物正常的生長。除了二十四節氣之外,我們現代常見的曆法有陽曆、陰曆、農曆、幹支歷,在我國古時就有商曆,夏曆,周曆,等等很多種曆法。
  • 二十四節氣體現中華智慧
    中國以農立國,古人根據觀測天文、氣候的經驗,總結出「二十四節氣」,至漢武帝頒布實施為《太初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統一且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農夫根據氣候變化插秧播種,不違農時,農產品自然迎來豐收期,精準的天文曆法隨著文化交流傳至日韓兩地,承傳了中國傳統文化。
  • 二十四節氣與春節的淵源
    二十四節氣與春節有什麼關係嗎與戊戌年正月初四(2月19日)有關的幾個故事應該可以回答這個問題1、「發現」與「創造」總是相伴而來545年前的2戊戌年的正月初四,就是[二十四節氣]裡的[雨水]節氣!(你會背二十四節氣歌嗎?不會可以百度哦)[二十四節氣]既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也是世界級非遺項目但是,它是誰「發現」、「創造」的呢?是「黃帝」?「女媧」?還是「伏羲」?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在傳統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二十四節氣再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有哪些新的應用?如何更好地傳承?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近日,正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11月30日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從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將二十四節氣融入自己所創作的詩句中。
  • 二十四節氣簡單易記
    首先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在春秋年代就已經有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後面不斷完善改進,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全部確定。公元前104年《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 中國古代曆法之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民間傳統節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辦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節氣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來。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別在十二個月裡面。
  • 12星座早已不是12星座,而二十四節氣仍是那個二十四節氣
    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12星座早已變成了13星座,同時也很少有年輕人能完整記得二十四節氣和二十八星宿!其實它們最初的誕生原因都跟時間和空間有關!篇幅有限先聊聊二十四節氣,下次再說說二十八星宿!二十四節氣起源於華夏文明的誕生地黃河流域,也是以這一帶氣候環境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時間曆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