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年輕人大都知道十二星座,甚至有的對星座聊得頭頭是道,有時候一聊天,如果發現星座相同或是相合,就自然拉近距離!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12星座早已變成了13星座,同時也很少有年輕人能完整記得二十四節氣和二十八星宿!其實它們最初的誕生原因都跟時間和空間有關!
篇幅有限先聊聊二十四節氣,下次再說說二十八星宿!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華夏文明的誕生地黃河流域,也是以這一帶氣候環境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時間曆法系統。二十四節氣的完整名稱首現於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在淮南王劉安逝世十八年後的公元前104年,西漢頒布《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中,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那二十四節氣到底描述的什麼?有什麼用?
它實際上反映的是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規律!如下圖
圖中可以看到,春分和秋分在中間位置,春分秋分的「分」字就表示平分的意思,實際上是白晝和黑夜平分的一天,這一天太陽光直射地球赤道線。冬至和夏至,則是太陽光直射位置分別到達地球南北兩端最遠的位置,也就是南北回歸線!冬至日太陽垂直照射南回歸線,夏至日太陽垂直照射北回歸線!
古代是沒有手錶時鐘的,二十四節氣的產生就很好的為人民農業耕種、生活起居,提供了參考依據!這也是二十四節氣當初最大最直接的作用!
比較好玩的是,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跡不是一個標準圓,所以冬至是近日點,而夏至是遠日點。換個角度說,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天因為離太陽更近,所以,理論上南半球夏季氣溫會比北半球的夏季更炎熱!沒有去過南半球的小編坐等小夥伴們評論反饋,看看是不是南半球的夏季比北半球的夏季氣溫高?
由於二十四節氣反應的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屬於太陽曆,因此它與現行的公曆基基本對應,二者周期同為回歸年。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十二星座,即西方的黃道十二宮,是西方古代星象學家描述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道的十二個區域。它是兩千多年前希臘的天文學家希巴克斯為標記太陽在黃道上觀行的位置,以春分為起點(即黃道0°),每隔30°為一宮而劃分出來的十二個星群。
這裡需要重點提出:實際上黃道線中共有13個星座,由於歷史觀測條件有限,蛇夫座直到1930年才被正式確認黃道星座,所以佔星術發展起來之初只算了十二星座。這也是說流傳廣泛的12星座與天文學的星座是有區別的!
二十四節氣與西方的十二星座在時間上的對應關係
12星座對應二十四節氣,是從春分開始,以上一個中氣為起點,下一個中氣為終點。它反映的是這個時間段視太陽對應黃道天宮的位置,它是一段區域。而二十四節氣反應的是視太陽所在黃道面的點所對應地球上氣候季節變化的點。
為什麼十二星座把白羊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其他星座在第一位呢?其實就因為春分點為黃道0°起點!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每年時間不一樣總是相差一兩天?
這是因為地球自轉軸約有23°26′的偏轉角,也就是地球自轉的赤道面於公轉的黃道面形成66°34′的黃赤交角,造成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對於赤道隆起帶是不平衡的,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的軌道面也於黃道面有5°多的夾角。由於日月的這種不平衡引力,造成地球轉動時地軸發生擺動(即地軸以黃軸為中心做周期性圓錐運動,進動周期大約25800年),這種擺動導致春分點在黃道上有微小的移動。
事實上,十二星座到今天已經不能準確反映時間對應天象關係了,比如現在是2月份,2月14日,對應十二星座應該是水瓶座,但實際上視太陽剛運行到走出摩羯座的位置,還沒進入水瓶座,準確來說更接近虛宿一的位置!
同是兩千年前產物,代表西方文明的十二星座只能保留在佔星術,而東方文明的二十四節氣仍然能準確反映時間對應地日關係,不得不佩服我們祖先智慧的偉大!
同樣二十四節氣由於其能穩定的反應天時狀態,也為奇門遁甲起局,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